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中医“治未病”和“络病”理论,抓住糖尿病络脉瘀阻这一根结,在治糖的同时积极治络,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积极运用有效的活血通络药物对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早中期进行干预,能够起到较好的微血管保护、防治糖尿病早中期的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研究证实,活血通络药物有独立于降糖药物以外的络脉保护作用,糖尿病病程中微血管的保护贵在早,甚或在发病之前。  相似文献   

2.
马卉 《光明中医》2011,(10):2110-2112
摘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凡久病、久痛诸症,多因络脉瘀滞而引起.始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集大成于叶天士.络病在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临床辨证,应用治疗络病的药物,能有效地延缓并发症的发展,改善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及病情进展、临床诊治等方面,概述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预防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并提出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四诊"和辨证体系结合现代检查对糖尿病早、中期进行干预,能够在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身体健康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以代谢异常和循环障碍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为其主要病理基础,以肢体酸软乏力,肢端麻木、疼痛,局部感觉异常,甚或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门独特的学说,应用其理论,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了新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5.
络病理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身体健康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以代谢异常和循环障碍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为其主要病理基础,以肢体酸软乏力,肢端麻木、疼痛,局部感觉异常,甚或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门独特的学说,应用其理论,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了新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中的应用(饮食、适度运动、监控高危人群),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阐述了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措施,作好预防,防止疾病发生,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抵御疾病能力,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及其发病率的快速攀升以及庞大的治疗费用,已引起全球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糖尿病应该实现从治疗向预防的战略前移。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未病先防”阻止糖耐量低减向糖尿病转化;“既病防变”控制代谢指标,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思想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云竹 《陕西中医》2010,31(9):1189-1191
目的:为说明"治未病"的意义体现在糖尿病病程的各个阶段,并且中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应贯彻糖尿病病程的始终。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总结现代研究。结论:在糖尿病治疗中,"治未病"具体表现在:糖尿病的预防;防止糖尿病病情加重,以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复发及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PD)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有研究[1-2]显示,PD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并随年龄增长呈现发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而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总患病率高达1700/10万[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PD患者将不断增加,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会越加沉重,但PD病因复杂,治疗措施局限,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阻止病情发展,更无法完全治愈。  相似文献   

11.
孙伟岳 《江西中医药》2009,40(12):35-36
2型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是现代多发病常见病。笔者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角度,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作以下初探。  相似文献   

12.
王心东  熊伟  张风梅 《光明中医》2009,24(5):800-801
脑动脉硬化症常见多发,易导致脑出血和脑梗塞等,本文从国内外有关资料研究和本人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病因病理复杂多元,交互为患,单纯的少量的病因证候,不能完全认识掌握本病的实质病机,故多元相兼,综合治疗才能提高疗效。本文介绍了对此病"肾虚血瘀、痰浊阻络"的多种病因的诊断和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基础方药。本文认为采用多种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的多元并治观点,符合中医既病防变、已病防传的治未病思想,有拦截病势,干预此病继发传变的可预防性,对此有较大的临床实践价值和学术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络病理论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长,病理改变复杂,虚实互见,以痰瘀阻络为病机特点.治疗中应遵循络病理论,以指导对病机、立法的认识,须注意其治疗的特殊性,并灵活应用虫类药、藤类药、引经药等.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本文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来探讨防治糖尿病,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糖尿病人群的生活质量.高彦彬教授认为络病是研究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键抓手,气阴亏虚为发病之本、始动环节,痰浊、瘀血为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络阻"是贯穿始终的关键病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的发病部位属血络范畴,且临床表现符合络病特点,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治疗,具体当分清虚实,本虚当责肝脾肾之不...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6,(9):1153-1155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中心诊治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3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治未病理念的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3%和87.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评分为1.89±1.09和3.45±1.43分。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值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分别为(8.34±1.09)%和(9.00±1.38)%,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9.67±1.56)%和(9.63±1.33)%。结论:中医治未病理念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血糖的降低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改善,从而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疕"。西医认为银屑病是免疫介导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多种环境因素如外伤、感染、药物等均可诱导易感患者发病[1]。银屑病的慢性、反复发作性,以目前的医疗水平,本病尚难治愈,因此只能从症状上控制,缓解其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难治性疾病,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在不断完善,通过对中医学络脉系统的阐述,及邪入络脉病机理论的认识,指出络病的七大特点,阐述了通过络病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指出从宏观与微观上溃疡性结肠炎与络病皆有密切联系,并分析了治络之法及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累及微血管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范畴。本文从络病学说出发,结合现代医学对DPN的认识对DPN的病机进行探讨,认为气血阴阳亏虚、络脉失养是DPN发病之本,瘀血痰浊阻络是DPN发病的关键。“络以通为用”,临床治疗当采用“通补结合”的原则且贯穿疾病始终,益气养阴温阳以荣络、化痰祛瘀以通络,通与荣兼施、标本兼治有一定疗效,为临床治疗DPN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