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运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不同方法治疗38例老年颈性眩晕,手术组20例采用颈前路切开减压脊拄内固定术;对照组18例采用非手术治疗.结果 38例获随访12~36个月,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手术组:治疗前评分为(13.75±3.34)分,治疗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4.80±1.74)、(24.70±1.42)、(25.70±1.26)分;对照组:治疗前评分为(13.94±3.56)分,治疗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为分别为(19.17±3.22)、(19.50±3.78)、(19.11±3.58)分,两组效据术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前路手术可以较好重建颈椎稳定性,在老年颈性眩晕治疗中较非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颈性眩晕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8—2021-08诊治的66例颈性眩晕的临床资料,手术组43例采用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手术治疗,非手术组2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颈部疼痛VAS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NDI指数,以及治疗后12个月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手术组2例因疗效不满意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4例因无法耐受颈性眩晕症状而接受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1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手术组4例手术部位出现瘀斑,2例主诉声音沙哑,术后第2周完全康复。其余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组治疗后1、3、6、12个月颈部疼痛VAS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NDI指数均低于非手术组,手术组治疗后12个月左侧与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大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治疗后12个月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增加总和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减少程度呈正相关(r=0.679,P<0.001)。结论 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髓过伸性损伤的效果.方法 分析颈前路手术治疗38例颈髓过伸性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获随访12~48个月,ASIA分级平均提高1.9个级别,JOA评分平均提高5.03分,改善率为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能有效改善颈髓过伸性损伤的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27-1931
[目的]总结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手术疗效,探索该类患者手术治疗指征及手术要点。[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127例,并根据性别、年龄、手术入路、手术节段、术前眩晕评分及术后颈椎前凸角进行分组,统计并比较各组患者改善率及改善度差异。[结果]女性、前路手术及术前评分超过3分患者改善率及改善度明显提高。长节段(2个)、术后颈椎前凸角超过10°患者改善率显著提高,但改善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超过60岁患者改善度显著低于年龄低于60岁患者。[结论]保守治疗无效、女性患者、年龄不超过60岁及眩晕评分超过3分可作为重要的手术指征。尽量选择前路手术,长节段固定不稳定的椎体,重建颈椎曲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改善率及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nucleoplasty,PCDN)治疗颈性眩晕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4月~2013年3月我科采用PCDN治疗颈椎病患者295例,其中颈性眩晕患者92例,61例获得2~3.9年(平均2.7±0.52年)随访,男性20例,女性41例,年龄33~81岁,平均(57.28±10.55)岁,采用改良颈性眩晕及伴随症状评估量表评价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有效率。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61例患者的眩晕及伴随症状的平均改良评分分别为21.75±1.76、25.00±4.00、24.82±4.38、24.64±4.12分,均较术前(18.06±3.25分)明显上升,有效率分别为96.7%、75.4%、72.1%、72.1%。末次随访时,眩晕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的患者占72.1%(44/61),其中治疗节段包含C3/4或C4/5节段者43例(C4/5 30例,C3/4 4例,C3/4、C4/5 9例);C5/6、C6/7 1例。4例患者于术后12个月前后眩晕症状复发,复发率占6.6%,其中3例予以保守治疗,另1例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经治疗后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17例随访无效的患者中,4例患者术前TCD显示椎-基底动脉狭窄或椎动脉狭窄;5例患者年龄偏高,术前均合并有高血压病3级;其他患者原因不明。结论:利用PCDN治疗颈性眩晕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选择C3/4和/或C4/5节段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手术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5-2011-10共收治的57名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其中18例行保守治疗,16例行颈椎手术治疗,23例行颈椎手术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并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对治疗前、治疗后1周、3月、1年进行评分。结果随访57名患者所得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月、1年各组JOA评分为:保守组5.94±1.06,6.89±1.02,8.22±1.48,9.06±1.35;手术组:5.09±1.16,7.81±1.31,10.56±0.95,11.31±1.02;手术结合引流组:5.08±1.16,8.43±1.31,11.43±0.95,13.30±1.02。对以上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检验,F=19.123,P<0.01,表明三种方法治疗结果有统计学差异,保守组、手术组与手术联合引流组术前评分P>0.01,术前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各阶段评分P<0.01,表明术后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别。结论我们认为三种治疗方法均取得一定治疗效果,手术组较保守组效果满意,手术联合腰大池引流组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庆新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2):956-958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74例颈性眩晕患者中,62例行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及颈部围颈固定,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颈部高位硬膜外封闭。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症状严重者采取手术治疗(12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及骨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包括颈椎病4例,下颈椎失稳6例,颈间盘突出症2例。结果疗效优49例,良14例,显效8例,无改善3例。结论颈椎病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交感神经受刺激是主要的发病机制,颈性眩晕的综合治疗效果确切,保守治疗无效应以稳定颈椎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8.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分析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了1998~2005年本治疗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所治疗的伴有颈性眩晕的颈椎病患者32例.观察比较术前、术后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片和症状改善情况,并进一步通过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法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X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颈椎不稳或椎间盘突出现象,单节段不稳者9例,两节段者13例,三节段者7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者10例,两节段者15例,三节段者7例.所有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获10~48个月的随访,平均26个月,术后有效率为87.5%,症状和功能评分分值有明显提高(均数由术前13.89提升到术后23.98),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伴有颈性眩晕颈椎病中对颈性眩晕症状具有良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前后路手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比较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后路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99年以来治疗的 5 6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 ,其中前路手术组 37例 ,采用摘除病变椎间盘、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及前路钢板固定 ;后路手术组 19例 ,采用全椎板减压、侧块钢板固定。 结果 前路手术者术后随访 6个月~ 4年 5个月 ,平均 2年 10个月 ;后路手术者随访 1年 5个月~ 5年 1个月 ,平均 3年 8个月。两组 JOA评分及硬脊膜囊矢状径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 ;术后改善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并发症例数前路手术组略多于后路手术组。 结论 前路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对颈性眩晕症状改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8例颈性眩晕的患者进行前路减压及同种异体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或行后路单开门减压术,对于颈椎不稳的患者加作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66例患者的眩晕消失或明显减轻,优良率达84.7%。结论 前路减压及同种异体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或行后路单开门减压术(颈椎不稳的患者加作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对某些类型的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显微镜下经颈前路行椎间隙减压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60~72岁,平均(64.9±3.7)岁。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5±1.8)分。采用JOA评分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7±1.6)个月。术后JOA评分10~16分,平均(13.81±1.44)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根据功能改善率,优9例,良26例,中7例,差1例。结论:显微镜下颈前路间隙减压对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病灶部位与胸骨柄上缘切迹位置关系对手术治疗策略选择的影响及临床预后。方法:2003年1月~2013年1月45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7~62岁(35.4±16.7岁)。病变节段:C7~T1 8例,T1 11例,T1~T2 7例,T2 6例,T2~T3 8例,T3 5例。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9例,D级22例,E级7例。术前颈胸段后凸成角、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和JOA评分分别为34.7°±6.8°、39.6±4.6及10.7±2.8。根据患者颈胸段MRI矢状位上胸骨柄上缘切线与结核病灶的关系采取不同手术方案,19例椎体结核病灶位于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之上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6例病灶平齐于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或在之下的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及术后均用四联敏感抗结核药物规律治疗。对患者后凸成角、NDI评分和JOA评分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来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178.0±48.3min;术中出血量为590.0±76.4ml。随访6.6±3.2年(3~13年),在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失败等情况出现。末次随访时患者颈胸段后凸成角、NDI评分及JOA评分分别为10.2°±2.4°、11.4±3.6及17.6±2.4,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例单纯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手术切口窦道形成,再次行一期前路内固定取出、病灶扩大清除植骨融合和二期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随访5.5年结核治愈。其余44例患者在术后7.2±1.1个月获得融合。在伴有神经功能减退的38例患者中,29例(76%)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提高1~3级,9例分级无变化。结论: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在规律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颈胸段MRI矢状位上胸骨柄上缘切线与结核病灶的关系,对不同类型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可完成彻底的病灶清除、固定及融合,中长期随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手术治疗急性颈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的恢复时效、优势、手术技巧等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研究亳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开展的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手术治疗急性颈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9~76岁,平均(54.6±8.6)岁。颈椎伸展压缩型损伤16例,伸展牵张型损伤2例。记录术前及术后1、2、3、6、12、18个月门诊复查随访时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n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感觉、运动评分,通过与术前对比评估该术式是否有效,比较术后ASIA感觉、运动评分并评价恢复时效性。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8.7±3.1)个月。术后1、2、3、6、12、18个月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12个月与6个月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手术治疗急性颈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疗效显著,术后6个月内恢复效果最快,12个月及以后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4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0月,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4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1例患者资料,男18例,女13例,年龄54~74岁,平均58.1±4.9岁,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颈肩肢体疼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行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钛网等内固定情况,测量C2~C7颈椎椎体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2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5~72个月,平均52.7±3.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为1.6±0.6分,低于术前的7.2±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6.1±4.2分,高于术前的8.8±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末次随访时,患者颈椎椎体高度及颈椎曲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27例患者共出现19例次并发症,脑脊液漏3例,一过性吞咽困难2例,轴性症状1例,C5神经根麻痹2例,邻近节段退变6例,钛网下沉2例,内固定松动、移位2例,螺钉断裂1例。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前方受压为主的4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有效恢复颈椎高度和维持颈椎曲度,其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临床分型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颈性眩晕有效的治疗方法,验证颈性眩晕的临床分型。[方法]将231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上颈性眩晕组及下颈性眩晕组,上颈性眩晕组患者给予格式带牵引+局部封闭治疗,下颈性眩晕组给予颈托固定+红外线理疗+封闭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眩晕药物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性眩晕进行临床分型后治疗能明显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从临床方面证实颈性眩晕临床分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MRI的广泛应用,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并颈髓损伤的临床报告日趋增多,手术治疗主要采用颈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技术,本院自2000年6月以来采用颈前路减压、Cage和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并颈髓损伤3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佩戴颈托联合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01-2015-06我院收治的10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PLDD术治疗,观察组联合佩戴颈托干预,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两组治疗效果,应用数字评分法(NRS)评定患者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均进行X线检查,测定患者颈椎过伸过屈位角位移(AD)及水平位移(HD)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术后2年观察组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2年,两组眩晕、视物不清、恶心、头痛、颈部疼痛等症状NR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术前、术后2年AD、HD均无明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佩戴颈托联合PLDD治疗颈性眩晕症可改善患者眩晕及伴随症状,促进颈椎功能恢复,提高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椎间盘显微手术潜行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颈前路经椎间盘显微手术椎间孔潜行减压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106例,其中男66例,女40例,年龄32~69岁,平均58.32岁。术后定期随访,应用上肢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评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全部病例无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脑脊液漏、伤口感染、椎动脉损伤及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06例患者术前上肢疼痛VAS评分为(8.2±0.4)分,术后即刻为(1.5±0.1)分;术前NDI评分为(27.5±1.4)分,术后即刻为(5.4±0.6)分。100例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上肢疼痛VAS评分为(1.2±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NDI评分为(3.8±0.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经椎间盘显微手术椎间孔潜行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取得安全满意的疗效,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1月-2006年8月共收治33例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男13例,女20例,年龄65—89岁,平均78岁。12例采用保守治疗(牵引、颈围、头颈胸石膏固定),9例采取前路单枚螺钉固定,12例采用后路C1-C2融合技术。评价保守治疗、前路手术、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期间无患者死亡,随访11-47个月,平均26个月,保守治疗7例不愈合,前路螺钉固定3例不愈合,后路融合2例不愈合。12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于其他疾病。结论:对于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应优先考虑手术治疗,对于采用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需结合患者齿状突具体形态、骨折类型来决定,单纯前路单枚螺钉固定效果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比较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57例颈椎病手术的病例,其中19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38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结果]置换组术后颈部生理活动度得到保持,JOA评分由9.6±3.5升至14.3±4.6(6个月)、16.1±3.2(3年),Odom评定满意率100%;融合组术后颈部活动由48.6°±6.1°降至36.6°±3.5°(单节段融合)和48.4°±4.1°降至27.3°±5.3°(双节段融合),Odom评定满意率97.3%.[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中期疗效满意,前者不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显著减少由融合导致的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