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①目的 探讨采用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等多项指标监测小儿急性白血病(AL)微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②方法 对152 例AL在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MIC)分型诊断的基础上,结合Nest-PCR,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进行MRD监测。③结果 对58 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进行了T细胞受体(TCR)Vδ2Dδ3 基因重排监测,其中83% 的B-ALL和25% 的T-ALL具有此基因重排,检测灵敏度为10- 5~10- 6 .对44 例ALL进行了MRD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化疗期间PCR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持续阳性者,易引起骨髓复发、死亡。PCR转阴时间有明显个体差异性。持续完全缓解3 年以上的ALL病儿PCR持续阴性可作为停药治疗的可靠指标。对76 例AL进行了SCE动态监测,结果表明SCE频率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对61 例AL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初发AL染色体核型正常者亦有DNA 严重损伤。④结论 在MIC分型诊断的基础上,采用Nest-PCR,SCE,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多项指标进行AL的MRD动态监测、综合分析评价,对指导治疗、预测复发及判断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量残留病(MRD)检测的临床意义。②方法应用筑巢式多聚酶链反应(nestedPCR)对32例ALL进行T细胞受体(TCR)Vδ2Dδ3基因重排检测。③结果18例B系ALL中有15例(72.2%)、4例T系ALL中有1例(25.0%)存在TCRVδ2Dδ3基因重排。同时对16例进行39例次微量残留病动态监测,其中6例MRD-PCR阴性病人随访5.17~16.17年,无1例复发;10例MRD-PCR阳性者,2例分别于阳性后0.25,1.00年骨髓复发,1例有复发倾向,余7例随访4.33~6.25年无复发。④结论MRD-PCR阴性者预后良好,可望长期生存,治疗时应以MRD-PCR转阴为停止化疗的可靠指标,对MRD-PCR阳性者应定期监测MRD变化,结合病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C)上白细胞介素2膜受体(mIL-2R)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9例有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病史的AML(MDS-AML)及26例慢粒急变(CML·BC)患者的PMNC上mIL-2R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MDS-AML及慢粒急粒变患者mIL-2R的表达明显高于AML(P<0.01,P<0.05)。慢粒急淋变患者mIL-2R的表达明显高于ALL(P<0.05)。mIL-2R阳性AML及ALL患者对化疗反应性较差。结论mIL-2R的表达可能为MDS-AML,CML·BC的一个特征,并可作为估计AML、ALL疗效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MTS1基因突变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应用PCR-SSCP和DNA印迹方法检测35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MTS1基因改变。结果显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缺乏(包括点突变)为25.8%(8/13)。B-ALL纯合缺失为16%(4/25),T-AL为33%(2/6)。点突变则两型各1例。结果证明:我国儿童ALL MTS1基因失活的存在,T-AL高于B-ALL,点突变仅见于少数病例。该基  相似文献   

5.
用系列单抗与标记的花生凝集素(PNA)对3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行免疫分型与确定分化阶段,检测ALL细胞PNA受体表达情况,与正常成熟淋巴细胞(NML)对照。发现T-ALL,Non-T-ALL细胞大多表达PNA受体,而NML细胞极少表达PNA受体,两者有显著差别(P<0.01)。经神经氨酸酶(NA)预处理后,Non-T-ALL与NML细胞PNA受体表达明显增加(P<0.05),以NML为甚,而T-ALL细胞NA处理前后PNA受体表达未见明显区别;ALL细胞PNA受体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存在显著的等级相关(r8=-0.357,P<0.05)。结果表明ALL细胞上大多存在D-半乳糖-β(1-3)-N-乙酰氨基半乳糖基(D-Gal-β(1-3)-N-GalNAC);ALL细胞分化程度越高。细胞上D-Gal-β(1-3)-N-GalNAC连接唾液酸末端越多。  相似文献   

6.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一组单克隆抗体及抗IgM多抗对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表面抗原标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急性非T细胞白血病(Non-T-ALL)为62.50%,急性T细胞白血病(T-ALL)为29.17%,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AUL)为4.17%,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Ⅱ)为4.17%。Non-T-ALL-Ⅰ型以HLA-DP+,Ⅱ型以CD19+,Ⅲ型以CD10+,Ⅳ型以CD20+,Ⅵ型以SIgM+为诊断条件。T-ALL-Ⅰ期以CD7+、Ⅲ期以CD3+、CD4+或CD8+为诊断条件,其它表面抗原变化不定。T-ALL中HLA-DP表达率达42.86%。24例ALL中3例为B-T杂合型白血病,占12.50%,均分布在Non-T-ALL之中。FAB形态学分型符合率为95.65%。非诊断性表面抗原标志的变化是进一步分亚型的依据,也可能与药物敏感性等治疗和预后相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用改良的ABC-AP法对1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骨髓涂片作免疫学检查,研究ALL的免疫表型,结果表明,成人以L2型/B-ALL为主(66%),儿童以L1型/B-ALL为主(58%),L3型ALL均为B-ALL。T-ALL经较低成人和儿童T-ALL患者均以男性居多,研究显示,B-ALL以CD10、CD19、CD22和HLA-DR高频率表达为主;T-ALL以CD2、CD3、CD5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完全缓解期免疫功能对微小残留病(MRD)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测IgH和TCRs基因重排以反映MRD,以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IL-2、IL-6、sIL-2R、TNF-α、IFN-α等指标反映免疫功能,系统观察25例ALL患者完全缓解免疫功能与MRD的变化。结果 刚获完全缓解时,CD4细胞、NK细胞、IL-2减少,TNF-α,sIL-2R、CDs细胞  相似文献   

9.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4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学表型分析,结果为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共发现T-ALL和C-ALL各8例,N-ALL6例,前B-ALL和B-ALL各1例;2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有2例M-4和3例M-5表达CD-(14)。24例ALL均不表达CD-(13)或CD-(33)。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中国人T细胞受体(TCR)δ基因的V-D-J结合部顺序(N顺序)的组成,及其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的重组规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46例ALL标本进行了TCRδ基因重排的研究,发现16例患者出现T细胞受体δ基因不完全重排,其中13例为Vδ2-(D)-Dδ3重排,3例为Vδ2-(D)-Dδ3合并Dδ2-Dδ3重排。进而应用DNA直接测序技术,对这16例ALL标本TCRδ基因重排结合部进行了分析,证实由于Vδ2或Dδ2的3'端和Dδ3的5'端碱基缺失、部分Dδ1或Dδ2顺序存在、N顺序的插入以及未发生缺失的Vδ2,Dδ2或Dδ3编码顺序端P核昔酸的非随机插入,使得每例患者的结合部顺序均存在高度个体特异性。此外,对N顺序碱基成份的分析表明,其脱氧鸟嘌呤和脱氧胞嘧啶含量大于70%,而脱氧腺嘌呤和脱氧胸腺嘧啶小于30%,说明碱基插入并非完全随机。本文结果提示TCRδ基因重排是淋巴细胞发育中的一个早期事件,其结合部顺序的测定,可作为检测ALL患者微小残留病变的特异性克隆标志。  相似文献   

11.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认识T大颗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的临床及生物学特性,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利用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及免疫发型检查分析3例T-LGLL。结果:3例有朋颗粒淋巴细胞(LGL)明显升高。细胞化学染色:POX(-),PAS阳性率100%,ANAE:T样酶型(+),ACP(+),TRAP(-),免疫表型CD2(+),CD3(+),CD4(-),CD8(+),CD57(+),TCRαβ(  相似文献   

12.
急性白血病患者免疫学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4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学表型分析,结果为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共发现T-ALL和C-ALL各8例,N-ALL6例,前B-ALL和B-ALL各1例,2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有2例M4和3例M5表达CD14。24例ALL均不表达CD13或CD33。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完全缓解期免疫功能对微小残留病(MRD)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IgH和TCRs基因重排以反映MRD,以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IL-2、IL-6、sIL-2R、TNF-α、IFN-α等指标反映免疫功能,系统观察25例ALL患者完全缓解期免疫功能与MRD的变化。结果刚获完全缓解时,CD+4细胞、NK细胞、IL-2减少,TNF-α,sIL-2R、CD+8细胞增多,其后,上述异常有所恢复,MRD转阴者的恢复程度优于MRD未转阴者,MRD快速转阴者的恢复程度又优于缓慢转阴者。结论患者免疫功能、MRD转归及预后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筑巢式多聚酶链反应对32例ALL进行了T细胞受体Vδ2Dδ3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18例B系ALL中有15例,4例T系ALL中有1例,存在TCRVδ2δ3基因重排。同时对16例进行39例次微量残留病动态监测,其中6例MRD-PCR阴性病人随访5.17-16.17年,无1例复发,10例MRD-PCR阳性者,2例分别于阳性后0.25,1.00年骨  相似文献   

15.
林愈灯  沈亦逵 《广东医学》2000,21(11):909-910
目的 探讨早期强烈连续化疗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DFS)。方法 对102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依次进行①VDLP诱导治疗,②CAT巩固治疗,③HDMTX髓外白血病防治,④VDLP+EA早期强化,⑤维持与定期强化治疗5a。结果 初治诱导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96%,HR-ALL和SR-ALL的5a持续缓解率(CCR)或DFS分别为62.1%和65.3%。结论 在  相似文献   

16.
探讨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及其相关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免疫学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5例ALL进行免疫表型测定。结果发现其中11例为B-ALL,3例为T-ALL。DNASouthern分析发现,11例B-ALL均有IgH基因的重排,且有IgH基因重排的病例均能用IgH基因CDR3区及J区引物得到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条带。对其中3例B-ALL的IgH基因V-D-J结合部区域进行了顺序分析,并合成了2个针对IgHV-D-J结合部的寡核苷酸作为探针用来检测MRD,显示其灵敏度为10-4。另外还对1例T-ALL病例同时进行了TCRγ基因和SIL-TAL-1融合基因在MRD检测中的比较研究,显示二者具有相同的MRD阳性检出率,但后者的敏感度更高。结论IgH基因重排及其TCR基因重排、肿瘤融合基因等均可作为ALL患者MRD检测的特异性标记  相似文献   

17.
ONCOGENICTRANSFORMATIONOFSYRIANHAMSTEREMBRYOCELLSBY5.3-MeVαPARTICLESANDATUMORPROMOTERPHORBOLESTERShouJiang(寿江);GongYifen(龚诒芬)...  相似文献   

18.
急性白血病复发时克隆演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克隆演化在急性白血病复发发病机制中作用,应用聚合酶锭反应(PCR)联合Southern杂交检测75例及其中36例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IgH重排基因,PCR检测81便及其中35例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病(ALL)IgH、TCRVx2-Jx、TCRVδ-Dδ3重排基因及bcr/ablmRNA,配合形态学和免疫学检查发现8例ALL(22.9%)和4例(11.1%)ANLL复发时形态学,免  相似文献   

19.
用系列单抗与标记的花生凝集素(PNA)对3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行免疫分型与确定分化阶段,检测ALL细胞PNA受体表达情况,与正常成熟淋巴细胞(NML)对照。发现T-ALL,Non-T-ALL细胞大多表达PNA受体,而NML细胞极少表达PNA受体,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经神经氨酸酶(NA)预处理后,Non-T-ALL与NML细胞PNA受体表达明显增加(P〈0.05),以NM  相似文献   

20.
利用IgH和TCR_β克隆性基因重排原理,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检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和外周血共13例。结果:ALL初治的2例患儿PCR检测全部呈现阳性特异性单带。ALL完全缓解(CR)的11例患儿中阳性7例,阴性4例,其中2例骨髓移植(BMT)患儿移植前PCR阳性,移植后转为阴性。1例自体骨髓移植(auto-BMT)患儿于移植后2个月时PCR检测又重新出现阳性,但临床无复发现象。4例对照者PCR均为阴性。结果表明PCR技术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在检测微小残留(MRD)中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