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大鼠纹状体微量透析法,研究了烟碱对儿茶酚胺及吲跺胺类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碱可促进中枢纹状体中的二羟基苯乙酸、3-甲氧-4-羟基苯甲醛酸、多巴胺及5-羟基吲哚乙酸的释放.烟碱的这一作用,可被中枢性抗胆碱药美加明所抑制,但却不能被外周作用的抗胆碱药六烃季胺所抑制,从而说明烟碱的作用是其对中枢的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2.
观察小檗胺及其衍生物(B2、B4、BB、EBB)对培养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 明显的抑制作用,基抑制增殖和IC50值分别为小檗胺9.5μmol、B2:3.34μmol、B4:3.04μmol、BB:4.5μmol、EBB:1.5μmol。对^3H-TdR掺和放单细胞集落形成(克隆)以及脱氢酶活性同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特点是经化学修饰后的小檗胺的作用比母体小檗胺强;而4种衍生物中,EBB的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50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胺碘酮组)和对照组(奎尼丁组),每组各25例,胺碘酮组口服胺碘酮0.2g/次,3次/d,连服2周;奎尼丁组口服奎尼丁0.2g/次,3次/d,疗程同胺碘酮组。结果 胺碘酮组总有效率(88.0%)明显优于奎尼丁组总有效率(56.0%),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阵发,挂心房颤动的总有效率较奎尼丁更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在阵发性房颤复律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将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单用胺碘酮。B组18例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观察两组复律时间、胺碘酮累计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单用胺碘酮A组平均复律时间36.34±9.6天,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B组21.8±8.3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胺碘酮累计用量11.44±3.8g,B组8.64±4.1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转复房颤可缩短复律时间,减少用量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60例)和西地兰治疗组(54例).胺碘酮组:先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mg于10min内静脉推注,然后以1mg/min维持静脉滴注,依心室率情况调节胺碘酮剂量.西地兰组:以西地兰0.4mg静脉注射,依见效情况调节剂量.观察血压和心室率变化及复律情况.结果:胺碘酮组治疗总有效率88.3%,高于西地兰组72.2%(P〈0.05).两组用药后平均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9.0%和28.0%.胺碘酮组用药转复时间为(56.4±26.6)min,短于西地兰组转复时间(79.9±35.4)min(P〈0.05).两者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结论:胺碘酮静脉用药治疗阵发性房颤较西地兰更为有效,且安全,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动态心电图及12导联心电图观察胺碘酮、心律宁及普鲁卡因胺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结果胺碘酮组疗效明显优于心律宁组及普鲁卡因胺组,经t检验证实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较好,是一种较安全的药物治疗方法,临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细胞培养液中微量多胺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采用C18样品预处理小柱浓缩培养液中的微量多胺,经DNA-Cl荧光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结果可使腐胺、精脒、精胺等组份得到完全分离。精密度批内CV分别为2.49%、2.95%;批间CV为4.49%4.69%、5.16%;回收率为103.6%、101.6%、99.0%。我们发现,许多常用人工合成培养基中均含有极低浓度的多胺,本法可分析培养细胞前后培养基中微量多胺的变化,为研究多胺对细胞  相似文献   

8.
陈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435-435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快速房颤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之后改为0.5mg/min静脉点滴24~48h;同时用药当天给予口服胺碘酮1200mg,第2天为600mg,3天后改为200mg/d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9例,转复率39.6%;3天内45例,转复率93.8%。应用胺碘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负荷静脉、口服胺碘酮用药治疗快速房颤可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将心衰伴快速房颤38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抗心衰治疗,胺碘酮组在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结果:胺碘酮组和对照组治疗显效分别为13例和8例,显效率分别为68.42%和42.11%。有效分别为4例和4例,有效率分别为21.05%和21.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快速房颤,既能有效控制心室率,部分患者转变为窦性心律,又能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果糖胺与血糖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果糖胺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用比色法测定糖尿病患者血糖与果糖胺值。结果:糖尿病患者体内果糖胺与血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38(p〈0.01)。结论:果糖胺反映的是一段时期内的血糖平均水平,并不受即时血糖水平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424例癌症患者尿多胺的分析结果。各种癌症患者尿多胺含量比正常人明显增高,比正常均值增高的倍数各为:腐胺0.22~8.14倍,精脒0.11~4.50倍,精胺2.76~17.31倍。本组患者一项和二项尿多胺增高者分别占总数的88.0~100%和60.87~96.67%。另外,在滤纸电泳图谱的腐胺和精脒色带之间又发现一条分离清晰的新色带。它在本组患者尿中均见增多,为正常均值的0.55~3.77倍,增高的出现率为33.33~100%。笔者曾对21例经手术和2例经化疗的癌症患者进行复查检测,其各种尿中的多胺均于治疗后下降,表明尿多胺分析可作为癌症患者辅助诊断和估计疗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预防中胺碘酮对降低病死率、减少除颤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原则,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患者60例,分为胺碘酮治疗试验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胺碘酮治疗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的死亡率、心律失常控制、除颤次数和不良反应例数。结果胺碘酮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除颤次数分别为(1.40±0.3)次和(3.65±0.4)次(P〈0.01);胺碘酮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心律失常控制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83.33%;病死率分别为36.67%和70.00%(P〈0.05);胺碘酮治疗试验组不良反应5例。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急救治疗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除颤器的使用率,增加抢救成功率,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G^+菌所致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利奈唑胺f51例)与万古霉素f43例)治疗的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临床有效率、细菌学清除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所有病原菌均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呈现敏感。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索治疗院内获得性肺炎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2.5%和53.5%(P〉0.0S)。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利奈唑胺组有效率76.5%,万古霉素组临床有效率50%(P〈0.05)。两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68.6%和62.8%(P〉0.05)。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老年患者耐受性利奈唑胺优于万古霉素。结论利奈唑胺治疗G^+菌所致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炎有较好疗效,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氟卡胺对20例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但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采用随机、双盲、交叉、安慰剂对照,结果发现,应用安慰剂时Ei/Ai比值为0.96±0.24;而用氟卡胺对Ei/Ai比值为0.78±0.23(P〈0.01),表明,氟卡胺能显著降低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萘普生拆分试剂葡辛胺。方法:采用葡萄糖与正辛胺原位催化加氢制备的正交试验。结果与结论:通过五因素和五水平的正交试验表明,最佳的催化反应条件是:添加剂三乙胺用量0.5m1、反应温度60℃、反应氢压1.5MPa、催化剂用量0.7g,在60ml乙醇中,37.2mmolD—葡萄糖和31mmol正辛胺反应6h,葡辛胺的产率可达53.9%。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CO—AMP方案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例复发难治的MM患者随机分为沙利度胺+COAMP组和COAMP组,治疗6个疗程。结果:沙利度胺+COAMP组总有效率为88.9%.COAMP组为55.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沙利度胺+COAMP组中出现便秘、腹胀、乏力和嗜睡,经过对症处理后症状很快缓解,其他化疗不良反应与COAMP组相同。结论:沙利度胺联合COAMP方案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显著,病人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7.
3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律转复后应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服药后1-2周行电转复。6例在胺碘酮负荷量期间转为窦性心律,27例电转复为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有效率:半年为72.72%,1年为63.63%,2年为45.45%。说明胺碘酮因为慢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心功能在Ⅲ级以下(除Ⅲ级)的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9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45)和胺碘酮加缬沙坦组(Ⅱ组,n=45),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与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Ⅱ组(P〈0.05)。试验终点时,Ⅰ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7.14%,Ⅱ组为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优于单用胺碘酮,并且能够抑制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雷米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方法: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胺碘酮与雷米普利合用为治疗组,对照组仅使用胺碘酮,随访24个月。结果:治疗12、18、24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18、24个月后左心房内径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应用胺碘酮相比,胺碘酮与雷米普利联用能显著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的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V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27例.异搏定组25例。分别给予胺碘酮、异搏定静脉注射治疗.观察复律情况及不盘事件。结果 胺碘酮组有效率与异搏定组相似(P〉0.05)。而胺碘酮组的不良事件比并搏定组少(P〈0.05)。结论 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人PVST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