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阳  洪小苏 《江苏医药》2002,28(10):754-754
目的 研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心肌梗死(心梗)急性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42例确诊的AMI患者,予静脉溶栓或一般治疗,测定入院时即刻和胸痛发作后2,4,6,10,14,20,24小时及第2至第9天的血浆CRP、CK-MB浓度,观察急性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AMI患者血浆CRP与CK-MB水平呈正相关。(2)溶栓治疗成功者血浆CRP峰值水平明显下降(P<0.05)。(3)溶栓治疗成功者心梗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 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AMI患者血浆CRP水平及心梗急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这种降低可能与溶栓治疗减轻了心肌急性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C反应蛋白(CR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浓度,探讨LDL-C和CRP与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92例,分为三组,SAP组36例;UAP组30例;AMI组26例;对照组26例。同时测定LDL-C和CRP浓度。结果①冠心病组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②AMI组、UAP组、SAP组CRP显著高于对照组,AMI组、UAP组CRP高于SAP组;③LDL-C未达标组CRP高于LDL-C达标组。结论联合检测LDL-C和CRP的水平可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丽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128-129
近年认为控制炎性反应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血浆C反应蛋白(CRP)是炎性反应的标志物。本文观察比索洛尔在减轻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对冠心病患者CRP含量的影响及治疗效果做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
我院1992年以来对常规治疗效不佳的16例顽固性不稳定心绞痛(UA)患采用大剂量硝酸甘油、肝素、蝮蛇抗栓酶治疗,现将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联用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尿激酶(UK)联用硫酸镁(MS)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1例AMI住院患随机分为UK+MS组(UM组,76例)和UK组(75例),除UM组在静滴UK前15min开始加用MS外,余相同。结果 UM组的再通率有高于UK组趋势,而5周病死率、心力衰竭、梗塞后心绞痛、再梗塞及梗塞延展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UK组(P均<0.01)。结论 UK联用MS治疗AMI优于UK疗法,MS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辅助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血尿酸(UA)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5月~2010年3月收治的AMI患者8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65例,健康对照组70例的临床资料,测定CRP及UA数值。结果:AMI组CRP、UA含量均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CRP、U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水平的CRP与UA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两种检测因子可以有效地评估AMI的发生率及临床治疗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p—PLA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性反应、病变严重程度以及斑块易损性之间的关系,并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血浆Lp—PLA2的影响。方法CHD组61例,稳定型心绞痛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7例,急性心肌梗死18例;对照组30例,检测血浆Lp—PLA2及hs—CRP含量。CHD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及20mg口服,测定服药前、服药后2周、4周、6周、8周血浆Lp—PLA2及hs—CRP含量。结果①冠心病组血浆Lp—PLA2、hs—CRP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AMI组与UAP组血Lp-PLA2、hs—C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均高于SAP组妒〈0.01)⑤瑞舒伐4get治疗后血浆Lp—PLA2、hs-CRP水平均较服药前明显下降。负荷量组降幅更明显(63.99%vs59.18%),P〈0.05。结论血浆Lp—PLA2水平能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活动性状况,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的降低血浆Lp—PLA2含量,且随剂量增加,血浆Lp—PLA2含量下降更明显,可能会成为冠心病治疗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 CRP)水平变化特点。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31例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23例,对患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并加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及血清CRP的水平,并选取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SAP组、UAP组、AMI组患者血清CRP、TC、TG及LDL-C均高于对照组,而HDL-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血清CRP、TC、TG及LDL-C均低于AMI组,HDL-C均高于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CRP低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CRP、TC、TG及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脂及血清CRP能够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状况,对患者疾病预测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6例(冠心病组)及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其中冠心病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2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32例。分别对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各亚组间hs—CRP水平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AMI〉UAP〉SAP,P均〈0.01)。CHD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冠心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将1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缺血性心肌病(ICM)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入院时的CR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CRP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SAP、UAP、ICM、AMI组的CR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UAP、ICM组的CRP含量与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的含量高低对判断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的最佳剂量。方法将20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常规给予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盐类及氯吡格雷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2组给药均每天1次睡前服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素(BNP)、人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脂联素(APN)、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比较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s-CRP、BNP、CD40L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和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APN水平均有所上升,试验组下降或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心肌梗死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AMI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薛成爱  刘永芹 《河北医药》2011,33(4):571-572
目的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AMI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8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法舒地尔6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4d为1个疗程,用1个疗程。测定治疗后2组血脂、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同工酶、心绞痛发生次数、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脏彩超结果。结果治疗组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心绞痛发生次数、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脏彩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能明显降低AMI患者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减少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逆转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3.
穆春新 《河北医药》2011,33(15):2348-234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AMI)甚至猝死。采用各种及时正确治疗,常可减少该病发展至AMI及心性死亡风险事件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来UAP的治疗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4.
灯盏花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心绞痛(UA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往往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的前驱信号,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由于国际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TIMI IIIB)业已证明采用AMI的溶栓方法治疗UAP反而有增加AMI发生率的倾向,故已不主张采用,而抗凝血酶治疗由于使用方便,停药无反跳,无需血凝监测,临床上较为常用。  相似文献   

15.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某些心血管疾病时血浆内皮素(E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4例正常人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4例、高血压病(HT组)25例及收缩性心力衰竭(CHF组)21例患者分别进行了外周血浆ET水平的测定。结果AMI、HT及CHF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AP、UAP组血浆ET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P组血浆水平较SAP组有所增高,AMI组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与SAP组、AMI组与U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CHF组不同心功能分级及HT组不同分期之间,随病情加重,血浆ET水平有升高的趋势。结论血浆ET浓度与AMI、UAP、HT及CHF的病理生理过程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影响。方法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120m岛静脉点滴,1次,d,两组共治疗14d。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浓度。结果两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血浆Hs—CRP和Lp—PLA2的表达,并且治疗组降低二者更明显(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川芎嗪可以明显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Hs—CRP和Lp-PIA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脂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48例AMI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常规组),治疗组在患者发病48h内口服辛伐他汀(20mg/d)。分别测定二组血浆中治疗前、治疗4周时C反应蛋白(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水平,并设健康对照组(健康组)。结果ACS患者CRP,MMP-3水平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4周后两组CRP,MMP-3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治疗组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早期患者血浆CRP和MMP-3水平较健康人明显升高,ACS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血脂和血浆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8.
姜晓琛 《淮海医药》2002,20(4):303-304
目的 通过测定血清心肌酶谱,CRP及TnI以探讨其对急性心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生化分析仪,蛋白分析仪及各种诊断试剂盒,检测了128例AMI患发病后2-120h各时间段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 AMI后2h内,患血清中CRP,TnI及CK-MB开始升高;4h后,AST,LDH及α-MBD也开始上升,至12-24h,各项指标均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CRP下降速度最快,TnI则最慢。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TnI,CRP及CKMB,对AMI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临床、头颅CT和/或MRI确诊的11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纳洛酮3.2mg,两组均加用川芎嗪120mg,入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静滴,qd,连用2wk。结果:治疗组患用药后神经功能积分缺损减少及总的生活能力有明显提高(P<0.001);血小板聚焦率及血浆粘度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病人总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P<0.005)。结论:大剂量纳洛酮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疗效,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抗凝、降低血粘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参附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对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AMI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用参附汤联合西药治疗AMI;对照组49例,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AMI,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和对CRP水平的影响。结果在改善患者症状和CRP水平的下降指标上,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总有变化率98.03%,对照组总有效率83.67%,总有变化率91.84%;两组在疗效及CRP水平的影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汤联合西药治疗AMI起效快、作用强、效果好,对CRP水平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