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指延长器治疗手法复位困难的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运用手指延长器治疗的该类骨折患者作为治疗组,另设15例未运用此方法治疗的同类病患者为对照组,对X片显示复位情况、功能恢复状况两组对比.结果治疗组20例优85%,良10%,优良率100%,患者治疗后X片提示复位良好,腕关节活动好,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手指延长器治疗手法复位困难的Colles骨折临床疗效良好,操作简便,适合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
Colles骨折是指桡骨下端2~3cm以内、骨折远端向背及桡侧移位的骨折.本院门诊于1994年1月至2005年4月共诊治Colles骨折240例,其中40例关节内骨折,经闭合复位后,关节面的移位仍大于2mm者,收住院手术治疗;门诊复位满意的200例患者中186例获得随访,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讨论复杂性Colles骨折治疗中应用侧屈旋转手法整复的原理及方法.方法 对52例Ⅲ、Ⅳ、Ⅴ型Colles骨折伴发旋转移位者,采用完全性充分牵引并侧屈旋转手法整复旋后15°固定.结果 治疗3个月后随访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骨伤治疗标准,优29例,良21例,差2例,有效率达96%.结论 采用完全性充分牵引,侧旋手法整复复杂性Colles骨折,特别是旋转移位的骨折,可收到满意疗效,该方法新颖独特,简单易行,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小切口感触引导撬拨复位治疗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手术治疗的26例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切开复位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切开复位组(n=15)和小切口撬拨复位组(n=11)。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前内侧皮质抵住对位率、骨折愈合时间和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小切口撬拨复位组8.7个月、传统切开复位组8.5个月。小切口撬拨复位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显性失血量均低于传统切开复位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内侧皮质抵住对位率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撬拨复位组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传统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感触引导撬拨复位方法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关节功能恢复好,可应用于治疗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PFNA治疗老年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闭合复位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20年1月我院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难复性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治疗,实验组根据骨折移位机制采用闭合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感染率及骨折延迟愈合率,术后6个月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率、骨折延迟愈合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术前充分认识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移位机制,术中借助各种方法闭合复位治疗老年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感染及骨折延迟愈合较少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难复性孟氏骨折临床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文对33例儿童孟氏骨折闭合复位失败中转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骨折按Bado分类I型17例,II型3例、III型7例,Ⅳ型6例,均为新鲜骨折,其中开放性骨折3例、伴桡神经损伤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3~16岁,平均7.9岁。所有骨折均为闭合复位不稳定而中转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镙钉内固定,而桡骨头脱位27例采用闭合复位,6例采用切开复位。结果 3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问10~72个月,平均27个月。根据Mackay疗效评定标准,30例为优,3例为良(2例为开放性骨折,1例伴神经损伤)。结论儿童不稳定性孟氏骨折应行尺骨解剖复位和钢板内固定,恢复尺骨正常长度及力线非常重要,尺骨骨折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后桡骨头大部分能闭合复位且稳定,如不能闭合复位且稳定则行开放复位。如伴随桡神经损伤者闭合复位需谨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延伸康复指导在Col es骨折患者手法复位结合中药熏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诊治的Col es骨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9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同样手法复位及同方剂中药熏泡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健康健康以及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延伸康复指导,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Green和O'Brien临床评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Green和 O'Brien评分分别为(48.27±2.67)、(49.28±2.59),对照组为(49.33±2.85)、(49.91±2.45);术后4个月观察组患者的Green和O'Brien评分分别为(92.16±1.74)、(93.78±1.38),对照组为(80.21±2.12)、(81.36±2.24),由此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Green和O'Brien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Green和O'Brien评分均得到明显提高(<0.05),且观察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0.05)。结论延伸康复指导在Col es骨折患者手法复位结合中药熏泡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Colles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21例Colles骨折采用手法整复及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复位后采用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评分标准对复位效果进行即刻影像学评估.结果:本组121例中,经初次手法整复疗效优47例(38.8%)、良58例(47.9%),可12例(10%),差4例(3.3%).12例复位效果可和4例差的患者,经二次整复,疗效达良7例、可6例、差3例,后3例转行手术治疗.结论:手法整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Colles骨折是积极、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中医综合方案治疗Col es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骨科于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96例脾Col es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夹板外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愈合所用时间。结果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5.83%,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仅1例(2.08%)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0%,同时治愈所需时间也更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方案治疗Col es骨折虽然无法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但是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骨折的更快愈合,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8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4名。两组入院后均予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手法复位,其中试验组加用石膏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总体有效率、优等愈合率和差等愈合率分别为:96.87%、84.38%、3.13%和78.12%、45.31%、2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单,骨折愈合时间缩短等优点,能减轻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是较为理想的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探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治疗Ⅲ型胜骨开放骨折中的价值及操作技巧。方 法床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开放骨折22例,操作中粉碎骨块尽可能用螺钉初步固 定;在不使钢针进入血肿的前提下,缩短固定杆内套管,使近骨折处的两枚针尽可能摇近骨折处; 强调最外侧两枚钢针向骨折端成5°角放置,在针尾施以预应力使与其它钢针平行后置于针夹内, 以增加固定强度。结果:22例中20例获骨愈合(愈合率90.9%)。结论:通过对操作技术的改进,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具有较强的固定钢度,可显著提高Ⅲ型胫骨开放骨折的愈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31例。常规组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结果 治疗组掌倾角、尺偏角均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的距离为(1.40±0.21)cm,大于常规组的(0.90±0.1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效果优良率为77.42%,高于常规组的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更佳,患者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距离的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在传统环形外固定架构型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使其更适合关节内Pilon骨折的固定。通过定量分析负重载荷下应用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固定Pilon骨折端位移以验证该外固定架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摆锯依据预先制定的截骨线制备AO-C2型Pilon骨折模型,应用马蹄环形外固定架对其固定,然后于力学加载机上进行轴向载荷力学加载。轴向载荷加载方式为从0 N开始依次加载至150、300、450 N。用动态捕捉仪记录轴向载荷加载过程中骨折块在X(左右)、Y(上下)、Z(前后)轴的移位变化。结果 腓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整体移位范围分别为0.32~0.70、-0.27~-0.23、0.23~0.32 mm,最大差值为0.09 mm。胫骨内踝侧骨折块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整体移位分别为0.02~0.14、-0.80~-0.19、-0.78~-0.13 mm。胫骨外踝侧骨折块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整体移位范围分别为-0.07~0.05、-0.36~-0.03、0.27~0.47 mm。结论 马蹄环形外固定架不仅能实现骨折端的稳定固定且能产生有利于骨折愈合的微动,符合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特点。该外固定架构型简单,适合...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究对临床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3月~12月就诊于我院骨科的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86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行常规石膏外固定治疗的43例设为对照组,行外固定器治疗的43例设为观察组。对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98%,低于对照组的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部位愈合时间为(29.35±5.31)周,住院时间为(10.31±2.84)d,均短于对照组的(38.64±6.94)周、(16.27±2.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临床骨科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器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部位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对内固定手术在踝关节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对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VAS评分、AOFAS评分。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1.25±0.21)分vs(2.99±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88.26±9.62)分vs(65.28±7.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内固定手术可有效改善踝关节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感,安全性更高,值得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骨折愈合率、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骨折愈合率为98.57%,高于对照组的8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确切,骨折愈合快速,手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临床治疗四肢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肋骨内固定联合肋间神经阻滞治疗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肋骨内固定联合肋间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2、24、48 h VAS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12、24、48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65±1.03)分vs(4.02±1.08)分]、[(1.79±0.68)分vs(2.91±0.74)分]、[(1.25±0.27)分vs(1.67±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26%,低于对照组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肋骨内固定联合肋间神经阻滞治疗肋骨骨折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