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海市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者心理特征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网络过度使用(internetoveruse,IOU)在上海市中学生中的发生率,并研究IOU者的心理卫生问题和人格特征。方法 采用系统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10所中学的3068名学生进行互联网过度使用的筛查,并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进行评估。结果 网络过度使用在上海市中学生中的发生率为2.62%,男生IOU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P〈0.05);男生中IOU组EPQ中的L量表分高于对照组,E量表分低于对照组(P〈0.05);女生中IOU组EPQ中的L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IOU组SDQ中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4个因子均高于对照者,社会行为因子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网络过度使用者与对照组相比更多地受情绪和行为问题、同伴交往等问题的心理困扰;网络过度使用者存在特定的人格特征,需要给予社会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网吧上网人员心理状况,对部分网络依赖者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思茅市某社区网吧上网者进行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0份,其中男272名,女108名,平均年龄(23±5)岁。使用网络成瘾量表,交往焦虑量表,上网动机调查表对研究者进行测试。结果:有网络依赖者60名(15.8%),交往焦虑量表评分(48.25±9.33)分,年龄以15~20岁居多,无业和学生居多,上网目的以游戏、聊天为主。结论:网吧上网人员的网络依赖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往焦虑。应从多方面关注网吧上网人员的心理卫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华新区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倾向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龙华新区6552名中小学生,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及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对其社会人口学资料、上网行为、危险行为情况与网络成瘾倾向等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具有网络成瘾倾向者590名,检出率为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本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男性(OR=1.32,P0.05),生活在民治街道(OR=1.66,P0.01),处于初中阶段(OR=1.62,P0.01),来自离异或再婚等特殊家庭类型(OR=1.49,P0.01),经常在网吧上网(OR=2.00,P0.01),平时上网时间为2~4 h/d(OR=1.92,P0.01)、4~5 h/d(OR=2.97,P0.01)、6 h/d以上(OR=4.90,P0.01),上网主要目的为玩游戏(OR=3.27,P0.01)、聊天(OR=2.80,P0.01)和娱乐(OR=1.54,P0.05),以及危险行为(OR=2.39,P0.01)之间具有正关联。结论影响深圳市龙华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长、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主要针对学生的上网行为及危险行为采取适当干预措施,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离异家庭青少年存在的行为问题,对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并观察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市5所中学300名离异家庭青少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行为问题(CBCL)量表进行测评,并对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进行针对性的干预,12个月后再次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评价干预效果;结果本市离异家庭青少年SCL-90各因子中强迫症、焦虑、抑郁、人际关系评分高于国内青少年常模(P0.05),300名离异家庭青少年中96名存在1种或多种行为问题,发生率为32%,离异家庭青少年存在的主要行为问题是孤僻,顽固,违纪、敌意、敌对退缩,强迫行为。干预后强迫症、焦虑、抑郁、人际关系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P0.05)。男生行为问题包括交往不良、敌对退缩、攻击、多动、违纪评分明显降低(P0.05);女生交往不良、攻击、多动、违纪、焦虑强迫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部分离异家庭青少年存在交往不良、强迫行为等行为问题,对此应加以针对性疏导,通过学校支持和亲子关系联合干预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症(简称IAD)的高职学生的内部个性特征和外部家庭教养方式等两大类因素对网络成瘾行为的贡献率。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量表(MMPI),共10个临床分量表和7个附加量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父亲教养方式6个分量表和母亲教养方式5个分量表,构成28个分量表。采用主因素分析法与主分量分析软件来分析青少年的内部个性特征和外部家庭教养方式等两大类因素对网络成瘾行为的贡献率。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作为独立影响因素对网瘾行为影响的独立贡献率为55.49%,父母教养方式对IAD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来自父亲母亲的过度保护、严厉和拒绝;个性行为特征的独立贡献率为35.03%。个性特征对IAD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精神衰弱、依赖和支配性,并与责任感负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IAD学生网瘾成瘾行为的影响显著大于学生本身个性特征的影响。后者可能在网络成瘾行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次要和配合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认知功能和人格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认知功能(智力、注意力)及人格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国修订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韦氏儿童智力量表Ⅳ(WISC-Ⅳ)中的符号搜索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定275对6~16岁双生子的智力、注意力和人格特点.分析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智力、注意力和人格的影响.结果 6~16岁儿童青少年的智商遗传度为0.24,≥12岁的青少年智商遗传度大于<12岁的儿童(0.82 vs 0.06),≥12岁的青少年知识和算术分测验的遗传度为0.85和0.76;注意力的遗传度为0.35,<12岁的男性儿童注意功能的遗传度(0.40)大于≥12岁,而女性儿童中则相反(0.04 vs 0.70);EPQ的神经质和掩饰人格特征的遗传度分别为0.31和0.42,而≥12岁的青少年男性的内外向和精神质人格特质遗传度高达0.94和0.70.结论 遗传因素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智力、注意力和人格的影响不同,≥12岁上的青少年的智商、人格特征的遗传影响大于<12岁的儿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及其相关因素,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某综合性大学和某医科大学共2所大学抽取659名被试,使用自编网络行为偏好调查问卷、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交往焦虑量表(IA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査。结果男性大学生CIAS总评分、时间管理、网络成瘾戒断症状、强迫性上网评分均高于女性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7.51,P均0.01)。男性大学生每周上网总时间多于女性大学生(t=4.64,P0.01),男性大学生更多使用网络游戏进行娱乐(t=5.77,P0.01);女性大学生CES-D总评分、SSRS总评分高于男性(t=-5.11、-2.39,P均0.05)。结论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抑郁、社会支持存在性别差异,可能是男性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高于女性的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9—12月在重庆市某县8所乡镇初级中学选取1 945名留守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伤行为评定问卷、中文版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其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点二列相关分析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社会支持、自伤的相关性。采用PROCESS V4.0插件分析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之间的中介效应和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 留守青少年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1.8%(619/1 945)。按照是否有自伤行为分为自伤组(n=619)及非自伤组(n=1 326)。两组留守青少年的家庭居住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P<0.05)。相关分析显示,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自伤呈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抑郁与自伤呈正相关(r=0.314、0.307、-0.203、0.371;P<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抑郁在留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标准化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的现状及行为特点,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的特点及如何预防。方法:对江苏省4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抽取550名学生作为被试,以网络成瘾量表及自编的大学生上网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517份。结果:网络成瘾量表评分无≥80分者,50~79分为网络成瘾倾向者23名(占4.4%);31~49分为网络使用过度者85名(占16.4%);≤30分为正常网络使用者409名(占79.1%)。结论:性别、上网时间、网络的可获得性、网络的使用功能等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成瘾的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完美主义在控制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和人口变量后对抑郁的影响,并且检验该过程中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完美主义量表(CFMPS)、自我接纳问卷(SAQ)、抑郁自评量表(CES—D)、交往焦虑量表(IAS)对1213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层回归表明行为迟疑、担心错误、父母期望和条理组织度四个完美主义维度在控制社交焦虑水平和部分人口变量后对青少年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接纳是担心错误、行为的迟疑、条理组织度与抑郁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是父母期望、个人标准与抑郁之间的部分中介变量。结论完美主义各维度对抑郁有不同的影响,干预时应结合青少年个体自身特点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背景:现时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对青少年,他们更关心自己的脸型和体型.尽管有传统媒体对体象满意度影响的大量研究,但很少关注到新媒体(网络)的影响,而且几乎没有青少年在网上时间和体象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目标:旨在研究7-12年级泰国学生在网上时间、体象满意度和饮食习惯的关系.方法:对来自泰国曼谷6所中学的620名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采用自制的媒体和互联网使用行为问卷,青少年和成人的体像自信量表(BESAA)泰国版,肌肉强壮量表(DMS只用于男性),Rosenberg自尊量表泰国版,26项饮食态度测试泰国版(EAT-26)和饮食习惯带来肥胖风险问卷进行测量.结果:受试平均年龄为15.7 (1.9)岁,其中男性246名(39.7%),女性374名(60.3%).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获得体象和饮食行为相关内容的上网时间,与身体意象满意度负相关(r=-0.096,p=0.17&r=-0.097,p=0.016),与不恰当的饮食态度/行为、贪食、自我诱导式呕吐、使用泻药/利尿剂,对强壮肌肉获取关注的行为/态度的控制正相关.同时也与饮食习惯带来的肥胖风险相关(r=0.109,p=0.006&r=0.102,p=0.011).结论:上网时间,尤其是花在改善自我形象上的活动、饮食态度及行为,都与体象满意度下降和不良饮食习惯相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现时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对青少年,他们更关心自己的脸型和体型。尽管有传统媒体对体象满意度影响的大量研究,但很少关注到新媒体(网络)的影响,而且几乎没有青少年在网上时间和体象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研究。目标:旨在研究7-12年级泰国学生在网上时间、体象满意度和饮食习惯的关系。方法:对来自泰国曼谷6所中学的620名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采用自制的媒体和互联网使用行为问卷,青少年和成人的体像自信量表(BESAA)泰国版,肌肉强壮量表(DMS只用于男性),Rosenberg自尊量表泰国版,26项饮食态度测试泰国版(EAT-26)和饮食习惯带来肥胖风险问卷进行测量。结果:受试平均年龄为15.7(1.9)岁,其中男性246名(39.7%),女性374名(60.3%)。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获得体象和饮食行为相关内容的上网时间,与身体意象满意度负相关(r=-0.096,p=0.17r=-0.097,p=0.016),与不恰当的饮食态度/行为、贪食、自我诱导式呕吐、使用泻药/利尿剂,对强壮肌肉获取关注的行为/态度的控制正相关。同时也与饮食习惯带来的肥胖风险相关(r=0.109,p=0.006r=0.102,p=0.011)。结论:上网时间,尤其是花在改善自我形象上的活动、饮食态度及行为,都与体象满意度下降和不良饮食习惯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上网者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了解上网的人格特征是否与人们通常所持的观点相一致,即上网比较内向、喜怒无常、爱说谎等等;方法:通过艾森克人格简化量表的网上施则,对上网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结果:与常模相比,上网较以自我为中心、冷漠、缺乏同情心;情绪不太稳定、有点喜怒无常。但在内外向维度上,上网与常模没有差别,而且上网表现出较高的诚实性倾向。结论:从较为科学的角度,澄清了人们对上网的不良看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Young网络成瘾问卷(IAII)、艾森克人格量表(EPQ)、自尊量表(SES)对南通市区3 50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南通市青少年上网率92.14%,男生上网率高于女生(P<0.05);网络成瘾现患率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格个性因素对癌症患者疼痛行为和情感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癌症疼痛调查表”、汉密顿情感量表、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A型行为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性别和文化程度不同,其焦虑抑郁情感障碍和疼痛行为差异显著。P,N,E量表分越高,疼痛程度和焦虑抑郁障碍也越严重。A型行为者焦虑抑郁情感障碍和疼痛的表现程度也较重。神经质个性者及精神不稳定个性者与其焦虑抑郁情感障碍及疼痛行为明显相关。结论:患者病理性人格、负性情感反应和个性人格特征对疼痛的控制和病情的转归将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学特点。方法收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9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未经治疗,且均为首次就诊。正常对照组按性别、年龄等一般特征与病例组进行1∶1匹配。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结果病例组EPQ的神经质(N)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内外向(E)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中独立性、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情感表达、成功性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可能与其成长环境、父母因素、人格、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同伴关系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男性青少年犯及其个体间的人格特征。方法:按照青少年男犯(n=126)和对照组(n=72)在MMPI上T分数和聚类分析结果。比较两组的人格特征以及青少年犯群体间的人格差异。结果:青少年男犯在效度量表F,临床量表Hs,D,Hy,Pd,Pa,Pt和Sc的T分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01),三组青少年男犯分别为神经症型(n=48,38.1%),正常型或中间型(n=38,30.16%)和精神病质型或类精神病型(n=40,31.75%),结论:青少年犯群体的人格特征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心理特征和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单组整体取样方法,于2010年-2013年抽取四川省攀西四地看守所在押的16~18岁未成年男性罪犯49名,用自行设计的犯罪青少年基本情况和行为特征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中文版对其进行测评。结果犯罪青少年SCL-90总评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犯罪青少年MMPI的L(谎言)、Mf(男、女性化)、Pa(妄想)、Si(社会化)四个分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量表评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犯罪青少年存在较多心理问题,病态人格突出,犯罪前存在较多不良行为,其心理问题、病态人格与其家庭环境及个体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男性青少年罪犯的人格基本特征。方法采用自编青少年犯罪行为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某未成年犯管教所300名男性青少年犯进行集体测评。结果青少年犯具有典型精神质(P)人格特征的占40.3%,典型神经质(N)的占25.3%,高于一般人群的12.5%;典型外向(E)的占12.0%,掩饰性(L)高分(〉61.5)占8.0%,低于一般人群的12.5%。与全国同龄人群平均水平相比,男性青少年犯的精神质(P)、神经质(N)得分较高,而外向性(E)、掩饰性(L)得分较低,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犯罪类型青少年人格特征无显著性差异;青少年罪犯的人格特征城乡无显著性差异。外向性(E)不同的青少年犯,P分、N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男性青少年罪犯的人格多偏离正常;不同犯罪类型、不同地域来源的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无明显差异;青少年犯群体中人格类型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伤人行为的发生率及患者的冲动性人格特点等相关因素。方法对19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伤人行为进行调查,并用攻击性量表、冲动性量表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对其行为特征及症状进行评定。结果1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前56例(28.72%)有冲动伤人行为,住院期间20例(10.26%)有冲动伤人行为。分析显示,有冲动行为患者的冲动性量表中行为分量表评分和攻击性量表总分及身体攻击性、指向自我的攻击性两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冲动行为患者(P〈0.05)。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差异不显著。冲动性量表和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因子分与PANSS量表总分及因子分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发生主要与其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点有关,与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直接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