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人结肠癌HT-29裸鼠肝转移模型,检测肝脏组织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方法Balb/c裸鼠30只,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麻醉,经脾脏注入人结肠癌HT-29细胞悬液,并切除脾脏,建立裸鼠肝转移模型。处死动物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作病理学检查;采用RT-PCR方法检测裸鼠肝脏组织中hTERT mRNA的表达。结果30只裸鼠均发生人结肠癌肝转移,肝转移率100%,病理学证实肝转移发生,肝脏组织中hTERTmRNA表达阳性。结论脾种植HT-29细胞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肝脏组织中hTERTmRNA阳性表达,提示hTERT在结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结肠癌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及其血中CK20mR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 ,检测血中 CK2 0 m RNA表达 ,应用于结肠癌肝转移的防治研究。方法 :BAL B/ C裸鼠 12只 ,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 ,经脾脏注入指数生长期的人结肠癌低分化腺癌细胞悬液( L S174 t) 0 .1m l,含细胞数 1× 10 6 个 ,切除脾脏 ,喂养 2 0天后 ,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随后 ,心脏采血检测血中 CK2 0 m RNA表达 ,处死裸鼠观察腹腔内肿瘤生长和肝转移癌灶数目及大小 ,作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RT- PCR)法 ,检测裸鼠血中 CK2 0 m RNA表达。结果 :12只裸鼠均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 ,无1只死亡。初期活跃如常体形无改变 ,10天后裸鼠出现消瘦、精神差 ,摄食量减少。裸鼠尸解肝脏表面均有灰白色转移癌结节形成 ,其它脏器未发现转移癌灶。病理组织学示肝转移癌灶具有人结肠癌低分化腺癌特征。血中 CK2 0 m RNA均阳性表达。结论 :经脾脏注入 L S174 t细胞悬液可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 ,裸鼠血中 CK2 0 m RNA阳性表达 ,证实血中存在着结肠癌细胞 ,是形成肝转移灶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为抑瘤基因NGX6功能研究提供体内试验平台.方法:将低分化结肠癌细胞系HT-29组(HT-29)、空白质粒转染组[pcDNA3.1( )/HT-29]、NGX6转染组[(pcDNA3.1( )/NGX6/HT-29)]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脾脏下极包膜内,每天称量裸鼠体质量并观察裸鼠摄食、活动及精神情况,45 d后处死裸鼠,分别从大体水平以及镜下观察肝、脾、肺、肾、脑等器官肿瘤转移情况.结果:pcDNA3.1( )/NGX6/HT-29组裸鼠较其他两组裸鼠肝脏转移灶数目明显减少、脾脏上种植瘤形成明显减少.结论:抑瘤基因NGX6抑制结肠癌HT-29细胞的转移,裸鼠脾内种植转移模型可作为新基因体内功能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4.
陈瑞新  徐青  于秀  陈玉泉  沈洪薰 《郧阳医学院学报》2006,25(6):343-345,348,F0003
目的:建立人结肠癌细胞株裸鼠肝转移模型,研究复方参七汤对裸鼠肝转移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BALB/C裸鼠,Ls174 t人大肠癌细胞株,脾脏切除脾脏种植法建立裸鼠肝转移模型。给予复方参七汤颗粒饲料喂养,观察体态及肿瘤生长情况;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裸鼠循环血中CK20 mRNA表达;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①脾脏切除脾脏种植法建立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的成功率为100%,病理组织学证实肝转移癌细胞呈人结肠癌低分化腺癌特征;②实验组裸鼠肿瘤数目及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裸鼠肝转移血中CK20 mRNA表达为0.398±0.143,明显低于对照组0.518±0.090,P<0.05。结论:复方参七汤可显著降低肝转移裸鼠血中CK20 mRNA表达,抑制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及发展,可作为大肠癌术后预防复发和肝转移治疗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实验通过建立人LOVO细胞结肠癌裸鼠肝脏转移瘤模型,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联合分化诱导剂(RA)抗结肠癌转移的效应,二者是否具有协同效果.方法:建立人LOVO细胞结肠癌裸鼠肝脏转移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模型建立后分组治疗,至治疗结束时处死裸鼠,检测肝脏转移率和肝转移结节数及肝脏转移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结肠癌肝转移瘤微血管生成以及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COX-2对结肠癌肝转移瘤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细胞培养建立稳定的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HCT-116,利用脾切除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癌肝转移瘤MVD、VEGF、bFGF蛋白表达.结果结肠癌肝脏转移率,HT-29组、HCT-116组和塞来昔布组分别为83.33%、16.67%和33.33%.肝脏转移瘤MVD、VEGF、bFGF的表达,HT-29组与HCT-116组、塞来昔布组比较治疗组表达减弱,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P<0.05);塞来昔布组与HCT-116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塞来昔布可能通过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的表达,进而抑制了结肠癌肝转移瘤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人结肠癌细胞株裸鼠肝转移模型 ,研究复方参七汤对裸鼠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对 2 4只BAL B/ C裸鼠 ,经脾脏注入指数生长期的人结肠癌 (低分化腺癌 )细胞悬液 (L s174 t) 0 .1ml,含细胞数 1× 10 6个 ,切除脾脏 ,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12只。实验组每天喂以含 0 .6 ml/ 2 0 g体重复方参七汤颗粒饲料 ,对照组裸鼠喂以颗粒饲料 ,记录裸鼠体重、神志、摄食。喂养 3周后 ,抽取各组裸鼠心脏血后处死 ,观察腹腔内肿瘤生长情况 ,检查肝转移癌灶数目 ,挖出各个癌结节并称重。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 ,同时采用免疫组化 (SP)方法检测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nm2 3H1- NDPK表达 ;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法 ,检测裸鼠血中 CK2 0 m RNA表达。结果 :(1)建立人结肠癌细胞株裸鼠肝转移模型 ,肝转移率 10 0 %。病理组织学证实肝转移癌细胞具有人结肠癌 (低分化腺癌 )特征。 (2 )实验组裸鼠实验前后体重增长 4 .12± 0 .5 3g,明显高于对照组 3.2 1± 0 .5 9g(P<0 .0 5 )。 (3)实验组裸鼠肝转移癌结节的数目 2 .4 2± 0 .99个 ,明显低于对照组 4 .17± 1.99个 (P<0 .0 5 )。(4 )实验组裸鼠肝转移癌重 6 3.6 7± 2 1.2 9m g,明显低于对照组 94 .32± 37.86 m g(P<0 .0 5 )。 (5 )实验组裸鼠肝转移癌重 /肝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动物体内实验研究环氧合酶-2/5-脂氧合酶双重抑制剂(替泊沙林)对人结肠癌的抑制作用。方法 10只裸鼠皮下接种HT-29人结肠癌细胞建立人结肠癌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替泊沙林与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制成的混悬液给药,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治疗期间观察裸鼠皮下瘤体的生长情况,测算肿瘤体积。治疗结束后处死裸鼠并取瘤,测量肿瘤质量,检测环氧合酶-2/5-脂氧合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法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0只裸鼠全部成瘤,实验过程中无裸鼠死亡。实验结果显示:替泊沙林可抑制HT-29人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可降低环氧合酶-2/5-脂氧合酶在人结肠癌细胞所致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对诱导人结肠癌细胞诱导的裸鼠皮下移植瘤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及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作用。结论环氧合酶-2/5-脂氧合酶双重抑制剂替泊沙林可能通过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从而抑制结肠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塞来昔布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放射增敏效应,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结肠癌细胞株HT-29,用不同浓度的塞来昔布作用于HT-29细胞,以成克隆实验检测细胞辐射敏感性;建立结肠癌荷瘤裸鼠模型,不同实验条件下观察肿瘤体积变化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塞来昔布30μmol/L和50μmol/L作用后的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304和1.475;肿瘤生长曲线表明,联合治疗组的肿瘤增长最缓慢;塞来昔布组可致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下降(P〈0.05)。结论塞来昔布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均可增强结肠癌细胞HT-29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5-AIQ抑制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 PARP]后对其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以小鼠脾脏接种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肝转移为模型,采用CT26细胞体外药物处理后脾脏接种和脾脏接种后直接腹腔给药两种方式,将36只BALB/c小鼠按随机区组设计分成6组,其中4组做实验组,2组做对照组,每组6只.观察脾脏原发肿瘤和肝脏转移肿瘤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ARP在各组脾脏原发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经过药物5-AIQ处理后,CT26细胞脾脏接种的小鼠和CT26细胞直接脾脏接种后腹腔给药处理的小鼠,脾脏肿瘤体积缩小和肝脏转移结节数目及分级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但是不同剂量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各5-AIQ处理组小鼠脾脏组织PARP表达明显低于未给药处理小鼠脾脏原发瘤组织(P<0.05).结论 5-AIQ能抑制CT26细胞PARP表达,对结肠癌CT26细胞脾脏原发瘤的生长及肝转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脂肪性肝病和肝纤维化是最常见的两种弥漫性肝脏病理学改变,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两者常相继发生或合并存在,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预防保健措施的相对滞后,在代谢性肝病中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步上升,在我国某些地区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常见肝病。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创伤愈合反应,表现为肝内结缔组织增生与沉积,它是向肝硬化发展的中间环节。肝纤维化是肝脏细胞外基质异常生成和积累的结果,肝细胞、肝星状细胞、Kupffer细胞、窦内…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之痰涎,来源于五谷,是由于机体代谢失常产生。张景岳讲到"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按:‘化’即代谢)。此痰亦即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即成痰。"李时珍也曾说过"痰之为物……入于肝则流伏,蓄聚而成胁痛"及尤在泾"左胁之痛,多因留血,右胁之痛,悉是痰积",说明肝有一特异证候,即痰涎肝。痰涎肝与脂肪肝无论生理、病理、体征等极为相似,故冠以痰涎肝之名。  相似文献   

14.
Yang Y  Xu C  Chen YH  Lu MQ  Cai CJ  Li H  Wang GS  Yi SH  Zhang J  Yi HM  Zhang JF  Jiang N  Zhao H  Li X  Li MR  Chen G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0):2833-2836
目的探讨血型不合肝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包括21例血型不合在内的66例肝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资料,包括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生存率和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血型相同组和血型不合组受体MELD评分分别为31.7±3.2和32.8±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两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806.0±70.0)d和(720.3±118.5)d,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4.2%、77.4%、67.6%、60.1%和75.6%、64.0%、58.2%、58.2%,两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7)。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4/45)和19.0%(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血型不合组术后感染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2%(16/21)和28.6%(6/21)显著高于相同组的48.9%(22/45,P=0.037)和8.9%(4/45,P=0.038)。严重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血型不合肝移植术后早期主要死亡原因。结论在血型相同供肝严重短缺的情况下,ABO血型不同肝移植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围手术期最主要死因。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有效控制感染、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是提高血型不合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肝脏分区容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正常肝脏、肝硬化肝脏和肿瘤肝脏各分区容积的变异性。方法 收集行CT扫描的住院肝硬化病人 5 0例 ,正常对照组 4 0例 ,异常对照组 (肝右叶巨块型肝癌 ) 2 9例。分别测量正常肝、肝硬化肝的 4个分区容积和异常对照组的左外区容积 ,比较三组各值和差异。结果 正常肝和肝硬化肝左外区 ,左内区 ,右前区 ,及右后区的构成比分别为 [(16 .8± 2 .6 ) %、(15 .5± 3.3) %、(30 .5± 3.2 ) %、(31.9± 3.0 ) % ]和[(13.9± 6 .8) %、(2 0 .0± 7.95 ) %、(31.35± 5 .9) %、(30 .4± 5 .8) % ];肝硬化组、正常对照组和异常对照组三组所测的左外区容积分别为 15 9.0 0ml、15 8.97ml和 2 4 7.76ml,异常对照组与其它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时 ,左外区容积变化无差异 ,左内区、右前区和右后区均有明显缩小。右半肝巨大肝癌时 ,左外区容积代偿性增大。  相似文献   

16.
Peng ZH  Xing TH  Dai DJ  Chen GQ  Xu JM  Zhong L  Li T  Sun X  Wang SY  Wang Z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953-955
目的评价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生存情况和分析影响移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连续施行的318例肝移植资料(随访至2005年12月),根据UNOS肝功能分级标准,对受体的术前状态进行评估,其中包括54例急性肝功能衰竭(UNOS1和2A)和264例慢性肝病肝硬化(UNOS2B和3),并统计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再移植率、再移植原因和死亡原因。结果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2B和3的移植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再移植率1.1%,其1、3年生存率分别为91.3%和86,4%。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l和2A的肝移植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2,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再移植率18.5%,其1、3年生存率分别为74,1%和68,5%。结论肝移植效果主要取决于肝外器官功能和术前肝功能状态,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2B和3的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近期和远期疗效较好,而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1和2A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则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肝癌肝移植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规划  陆敏强 《广东医学》2004,25(6):616-617
肝移植治疗肝癌已有 30余年的历史 ,其独特地位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但对于每一例拟行肝移植治疗的肝癌患者来说 ,在进行肝移植治疗之前 ,应对其是否适宜于肝移植治疗、能否接受肝移植治疗及近、远期存活率如何等问题作出审慎地评估和全面地考虑后 ,再决定是否行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目前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死亡率仍然较高,虽然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佳选择+但因供肝来源严重短缺,大部分患者仍不能得到及时救治。由于肝脏再生潜力巨大,而人工肝支持系统辅助治疗可在短期内改善肝功能,在患者肝移植前起到桥梁作用,故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目前人工肝系统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不可避免地存在各自的缺点。笔者就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临床研究,对各种类型人工肝的优缺点、临床应用及存在问题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20.
探讨培养人肝细胞与肝非实质细胞用于体外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及其对暴发性肝衰竭进行支持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首先将由简易体外两步灌流法分离获取的肝细胞,肝非实质细胞进行限制贴壁条件下的混合培养。然后置空心纤维型生物反应器和辅助循环系统组成的EBLSS,对无肝模型犬进行人工肝支持结果:分离所得成活率高达94%以上的肝细胞,肝非实质细胞经定时反复旋转振荡后形成多细胞球形聚集体,浮航天工业部工保持良好的形态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