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皮瓣移植是整复外科常用的组织修复方法,随着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皮瓣内的血供对于皮瓣移植的设计和成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Ian McGregor和Ian Jackson首次提出轴型皮瓣的概念,到1981年Mathes将皮瓣分为肌间隔穿支皮瓣和肌皮穿支皮瓣,1989年"穿支皮瓣"概念首次在临床上被使用。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和解剖学的发展,人们将人体表皮按照各知名血管分布划分为多个区域,从而创立了肌皮穿支皮瓣的新时代。文章通过对穿支皮瓣命名、分类、优缺点、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对肌皮穿支皮瓣的特点作了较全面的总结,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皮穿支血管结合皮神经营养的皮瓣手术方法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实施皮瓣手术(带皮穿支血管结合皮神经营养)患者86例。针对所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将患者深部知名血管发出皮肤穿支作为本次研究的皮瓣转轴点,将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皮瓣或者岛状皮瓣进行切取,对患者肢体远端皮肤软组织发生缺损的创面实施转位修复。结果:针对本次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选择实施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患者26例;选择胫后血管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患者18例;选择骨间前血管腕背穿支前臂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患者16例;选择掌指动脉指蹼穿支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患者26例。在所有患者中,最终皮瓣完全成活的患者84例。2例患者因为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出现了远端1/4坏死的情况。对患者进行为期7~25个月的随访,患者皮瓣质地表现良好,患者的外形以及功能全部有效恢复。结论:此种手术方法有效表现出穿支蒂皮瓣以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二者的优点,成功将患者皮瓣切取面积扩大,从而获得理想的修复范围,在血供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可靠性,凸显此种方法针对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背阔肌穿支皮瓣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背阔肌穿支皮瓣进行整复手术21例,其中面、颈部修复8例;胸前创面和腋窝软组织缺损3例;四肢创面修复10例.皮瓣游离过程中保留胸背神经和背阔肌不受影响,形成单纯的穿支皮瓣.本组病例皮瓣大小为6 cm×8 cm~15 cm×21 cm,其中带蒂移植3例,游离移植18例.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受区修复外形满意.供区背阔肌功能保留完整,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后外观均优于传统背阔肌皮瓣.结论 背阔肌穿支皮瓣最大限度减少了供区的损伤;皮瓣较薄,克服了传统背阔肌肌皮瓣过分臃肿的缺点,扩大了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背阔肌穿支皮瓣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背阔肌穿支皮瓣进行整复手术21例,其中面、颈部修复8例;胸前创面和腋窝软组织缺损3例;四肢创面修复10例。皮瓣游离过程中保留胸背神经和背阔肌不受影响,形成单纯的穿支皮瓣。本组病例皮瓣大小为6 cm×8 cm~15 cm×21 cm,其中带蒂移植3例,游离移植18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受区修复外形满意。供区背阔肌功能保留完整,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后外观均优于传统背阔肌皮瓣。结论背阔肌穿支皮瓣最大限度减少了供区的损伤;皮瓣较薄,克服了传统背阔肌肌皮瓣过分臃肿的缺点,扩大了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程杰 《医学综述》2014,20(20):3751-3753
穿支皮瓣是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发展,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原则,既满足了患者的美观要求,也有利于受区进行功能锻炼,穿支皮瓣符合当代组织移植发展的需要。根据对小腿穿支血管的解剖研究获得了该部位穿支血管的解剖数据,为临床设计小腿带蒂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使小腿带蒂穿支皮瓣对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收到满意的效果。该文就常见小腿穿支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苏瑞鉴 《医学综述》2009,15(4):557-559
穿支皮瓣临床应用已有10年历史,近年来,穿支皮瓣的报道亦逐渐增多,尤其是下肢穿支皮瓣。目前临床上常用下肢穿支皮瓣有5种,分别为:①臀上动脉穿支皮瓣;②臀下动脉穿支皮瓣;③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④腓动脉穿支皮瓣;⑤胫后动脉内侧皮穿支皮瓣。本文就常见下肢穿支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监测远端坏死的穿支皮瓣经皮氧分压(tcPaO2)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体质量400~450?g雄性Wistar大鼠100只,在其背部作以髂腰皮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面积约12?cm×3?cm,以穿支穿出点为近端到皮瓣远端均分为4个区域依次为1、2、3、4区,分别在术前及术后0、1、2、4、7?d监测各区域的tcPaO2值。结果术后各区域0?d tcPaO2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1、2、4、7?d近端3个区域的tcPaO2值逐渐升高(P<0.01),术后7?d达到最高,其中近端2个区域基本达到正常水平;远端4区的tcPaO2值逐渐降低(P<0.01),术后4?d全部坏死。术后1、2?d由近端到远端tcPaO2值先升高后降低,2区明显高于1区与3、4区(P<0.05);术后4 、7?d由近端到远端tcPaO2值呈降低趋势(P<0.05),1、2两个区域tcPaO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PaO2可以客观、连续、定量地反映皮瓣的血液供应状态,有助于早期发现皮瓣的血运障碍,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比目鱼肌皮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例患者应用该方法修复手部皮肤缺损,8例皮瓣均以比目鱼肌皮穿支为血管蒂,皮瓣切取面积最小为5.0 cm×4.5 cm,最大为12.0 cm×7.0 cm。结果:8例皮瓣均存活,没有出现血管危象,供、受区创面均全部愈合。术后有1例手背皮瓣外观较臃肿,接受皮瓣整形。术后进行0.5~1年的随访,皮瓣外观、弹性均比较理想,供区植皮创面瘢痕较小,不会给下肢功能带来不利影响。结论:比目鱼肌皮穿支游离皮瓣具有诸多临床应用优点,血管变异率低,厚度适宜,容易实施,在手部皮肤缺损修复中表现出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尺动脉腕上穿支游离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穿支微型游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12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1.6~2.8)cm×(3.0~4.5)cm,以尺动脉腕上支为轴心血管,切取前臂微型穿支皮瓣修复,前臂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3个月后行皮瓣整形术。术后随访2个月~2年,平均7个月,手指功能与外观均满意,皮肤饱满。结论尺动脉腕上穿支微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的应用解剖。方法:成人下肢标本10侧,用乳胶进行腘动脉灌注,解剖观察腓动脉及胫后动脉穿支的数量和走行,并以内外踝尖的连线标志定位穿支血管,绘制穿支血管分布图。结果:腓动脉沿途发出(5.3±0.8)支穿支血管,主要从外侧肌群、外侧肌间隔以及后外侧肌群穿出,集中在距外踝5~10cm及21~27cm这2个区段内。胫后动脉发出(5.6±0.3)支穿支血管,主要从内侧肌群、内侧肌间隔以及后内侧肌群穿出,多集中在距内踝6~8cm、13~18cm以及23~27cm这3个区段内。小腿深部源动脉的穿支血管均参与了皮神经营养血管丛的形成。结论:提供了小腿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数据,为临床设计应用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1982年以来临床应用32种带血管蒂皮、肌(皮)瓣局部转移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正轲菜、重建感觉运动功能再造拇指共450例,总治愈率97%。讨论了手术适应证,皮瓣选择原则,设计、切取、转移要点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孙伟  赵宇  商子寅  汪春兰 《安徽医学》2010,31(5):411-414,F0003
目的探讨兔扩张穿支皮瓣形态学结构改变及扩张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只健康家兔,每只背部置入2个50ml扩张器,一个不扩张作为对照。注水4周取出扩张器,切取皮瓣,观察穿支血管增生情况,并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血管密度。临床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旁埋置扩张器治疗18例前臂、手部瘢痕患者。应用CT血管成像技术(CTA)定位穿支血管,测量穿支血管口径变化。结果肉眼见扩张后穿支血管增粗明显,HE染色显示扩张组表皮增厚,真皮变薄,细胞层次增加。大量肉芽组织形成,毛细血管断面较丰富,炎性细胞浸润少,毛细血管密度增加。血管密度检测:扩张组(40.18±2.23)个/HP,对照组(28.23±4.77)个/HP;扩张组皮瓣血管断面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应用18例,1例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延迟愈合;余17例皮瓣全部I期成活。结论穿支皮瓣扩张后管径增粗,毛细血管网增生,血流丰富,皮瓣可切取面积增大,且不易坏死,皮瓣薄、不显臃肿,扩张后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对前臂和手部瘢痕修复既解决了功能问题又达到了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杜丽平  傅荣  游晓波 《西部医学》2012,24(2):362-363,366
目的探讨应用各种类型臀部穿支动脉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应用穿支皮瓣修复治疗骶尾部褥疮的100例病例按皮瓣类别分组进行分析。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分为两组,分别设计单纯带蒂穿支皮瓣(旋转或移位皮瓣)、岛状穿支皮瓣(推进或移位)修复骶尾部褥疮,并对其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等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病例中84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7年,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满意,溃疡无复发。结论穿支蒂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臀部肌肉,供区无需植皮,是修复臀骶部褥疮的理想方法;旋转或移位皮瓣手术操作较简单,成功率高,但移动性差,仅适用于皮肤缺损小的褥疮;岛状皮瓣移动性高,操作相对复杂,手术风险大,适用于皮肤缺损较大或周围瘢痕较多的褥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6例面部肿瘤或瘤样病变术后软组织缺损立即修复的经验。它着重讨论了应用带蒂的面部皮瓣或面部组织瓣修复邻位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三种修复方法。1.保存口裂唇红部的完整性、应用下唇面瓣双向推进移位修复下唇颏部缺损。2.颧面部扇叶状皮瓣旋转移位修复眶下面部缺损。3.下唇面瓣双向滑行修复下唇缺损。本文还就面瓣应用的优点和注意事项以及面瓣应用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改良根治与乳房重建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探讨乳腺肿瘤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一期腹直肌肌蒂皮瓣乳房重建术的可行性。方法利用腹直肌肌蒂皮瓣轴心血供可靠,取材量充分,可塑性强等优点,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乳房重建术有机的结合,使重建乳房切口隐蔽,并保留乳头乳晕,达到重建乳房裸视下逼真。结果21例患者,18例采用横梭形皮瓣,3例采用纵梭形皮瓣乳房重建。16例保留乳头乳晕。重建乳房术后客观评价效果优良和尚好者达90.5%;主观评价优良和尚好者达95.2%。随访3年以上13例,随访5年以上9例,3年无瘤生存率为100%(13/13)。5年无瘤生存率为88.9%(8/9)。结论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一期腹直肌肌蒂皮瓣乳房重建术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安全可行的方法,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6.
穿支皮瓣术前影像学导航有利于穿支皮瓣的穿支定位和切取,能够辅助医生制定精准的医疗方案,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避免盲目医疗带来的手术创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和交融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传统的影像学辅助诊断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临床需求。该文通过介绍常见的影像学导航技术的临床应用、优缺点及临床常见使用范围,为皮瓣术前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阴股沟皮瓣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阴股沟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这依据。方法:通过颈总动脉灌注,显微解剖,对30例成人尸体的阴部外动脉和阴唇后动脉的起始,行程,外径,分布与主干长度以及阴股沟区皮肤的神经支配进行观察。结果:阴部外动脉主要起于股动脉的前内侧壁,主干长度为(5.09±0.83)cm,其分支及终支与阴囊后动脉,阴茎背动脉胶精索外动脉在皮下吻合形成丰富的动脉网。  相似文献   

18.
重视肝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Wang J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5):1009-1010
近20余年来,随着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运用于肝纤维化研究领域,对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认识更深一步,这方面的基础研究令人鼓舞。如何立足于实验室成果,将其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最终使患者受益,仍是肝病学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进一步重视肝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和战略性。本期发表的几篇论著和综述反映了我国学者在肝纤维化基础和临床方面做的一些工作,以便给读者进一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5):187-192
共情(Empathy)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独立的成分。情感共情涉及的关键脑区包括额下回、前脑岛和前扣带回;认知共情的主要脑区是腹内侧前额叶和眶额皮层。共情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共情者的特征、认知和情绪状态以及共情者与被共情者之间的关系等。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方案以培养医学生和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此外,文学艺术作品的赏析和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与职业满意度均能促进和提高临床共情。未来对共情的研究应从基础研究、医疗教育和临床实践三方面出发,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实践转化,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共情能力,进而增强临床疗效和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