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运用链脲菌素(STZ)诱导制作中国贵州小型猪糖尿病模型,检测主动脉血管壁炎症因子水平,评估模型的血管病变。方法20头中国贵州小型猪分成STZ诱导型糖尿病组(n=10):使用125 mg/kg STZ诱导致病;正常对照组(n=10):注射等量柠檬酸钠溶液。两组分别在制模前和制模1个月后进行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于制模前和制模6个月后检测肝肾功能、血脂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岛β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主动脉内膜组织培养液中TNF-α浓度;RT-PCR法测定主动脉内膜TNF-α、IL-1β、IL-6 mRNA水平。结果制模前后两组血清生化指标(除空腹血糖外)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组在诱导后1个月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诱导前水平(P<0.001)。糖尿病组胰腺胰岛β细胞几乎消失,组织培养液中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01),主动脉内膜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mRNA水平也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用STZ诱导成功建立了中国贵州小型猪糖尿病模型,糖尿病猪的主动脉管壁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2.
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制作理想的糖尿病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空腹腹腔内一次性注射50mg/kg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速发型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结果 造模72h后测空腹血糖均〉16.7mmol/L,观察6周、10周、14周,血糖值始终在建模初期高血糖水平上波动,未见转复。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消瘦)。血清胰岛素水平渐降低,胰腺符合糖尿病成模动物胰腺病理变化。结论 采用空腹腹腔内一次性注射50mg/kg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复制出的1型糖尿病模型,具有制造方法简便、用药量小、药物毒性较低、胰岛B细胞损害特异性高等优点,可应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3.
链脲菌素实验性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发生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1型或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是目前糖尿病动物实验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文献报道较多,但均未对模型建立的一些细节进行报道.在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启示和体会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严  王丽敏  葛杰 《中外医疗》2009,28(20):21-21
目的利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制备实验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动物模型。方法使用配对设计的方法按体重及性别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到对照组(NC组)12只和糖尿病组(DM组)24只;给予糖尿病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65mg/kg·bw,同时给予对照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相同剂量柠檬酸钠缓冲液,72h后空腹血糖≥16.7mmol/L确定为糖尿病模型。结果注射STZ72h后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空腹血糖明显升高(P〈0.001),并且与造模前比较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由此确定NIDDM模型成功建立。结论一次性大剂量腹腔注射STZ(65mg/kg·bw)制备Wistar大鼠NIDDM模型可致空腹血糖明显上升,且具有发病率高(一次成模率91.67%),造模时间短,发病时间整齐、动物存活率高等特点,是一种简便,快速获取典型、稳定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压的影响.②方法 SD大鼠随机分出观察组及预防组、对照组,并予高脂饲料加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第3周始,预防组大鼠以皮下注射方式予TNF-α受体抗体.给药结束后测定大鼠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取血进行空腹血糖(FBG)检测.③结果 与观察组相比,预防组大鼠收缩压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④结论 TNF-α与糖尿病大鼠血压的上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链脲菌素实验性糖尿病心肌酶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8.
链脲佐菌素致大鼠糖尿病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链脲佐菌素导致大鼠糖尿病的机制。方法 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STZ的方法建立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监测大鼠血糖、尿糖的变化;对胰腺组织切片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注射后48h血糖值达到成模标准,并逐渐出现糖尿病表现。胰岛形态学检查见病程1、3、6月均有不同程度的胰岛萎缩数量减少、β细胞丢失、核固缩。6月者尚见胰腺间质纤维细胞增生。结论 链脲佐菌素致大鼠糖尿病的机制是损伤胰岛β细胞。  相似文献   

9.
不同途径注射链脲佐菌素致大鼠糖尿病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途径致大鼠糖尿病成模状况的差异。方法:本实验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腹腔非空腹给药、腹腔空腹给药、尾静脉给药)以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给药后48h检测血糖,尿糖,同时观察糖尿病大鼠的胰腺变化。结果:尾静脉给药成模率最高,胰腺形态学检查病程3、6月胰岛萎缩、β细胞减少。结论:尾静脉给药是注射链脲佐菌素致大鼠糖尿病模型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链脲佐菌素糖尿病仓鼠心肌病变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糖尿病仓鼠机体代谢及心肌病理改变 ,建立一种理想的糖尿病心肌病变动物模型。方法 腹腔注射STZ建立糖尿病仓鼠动物模型 ,10周后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 ,光镜观察心肌病理改变 ,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Ⅰ、Ⅲ型胶原变化 ,同时应用生化、放免法检测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血脂、胰岛素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 (NC)组仓鼠相比 ,糖尿病 (DM )组仓鼠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血TG、CHO和LDL也明显升高 ;病程 10周的糖尿病仓鼠表现为心肌内大量糖原颗粒沉积 ,心肌局灶性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淡嗜伊红物质沉积 ;NC组仓鼠心肌Ⅰ、Ⅲ型胶原表达量为 1.92± 0 .2 7、1.11± 0 .12 ;DM组Ⅰ、Ⅲ型胶原表达量分别为NC组的 2 .71和 1.6 8倍 (P <0 .0 0 1、<0 .0 1) ,且Ⅰ /Ⅲ型胶原比值也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腹腔注射STZ可诱导稳定的糖尿病仓鼠动物模型 ;糖尿病仓鼠机体代谢和心肌病理变化与人类相似 ,是研究人类心肌病变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12.
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习惯与炎性反应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谌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4):455-45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习惯与炎性反应因子的相关性,为采取针对性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305例糖尿病患者(实验组)和305例健康者(对照组)的饮食习惯,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结果:实验组中学历较高、嗜甜食、嗜高脂饮食、嗜咸食、饮酒者所占比例、空腹血糖、2HPG、收缩压、FINS、Hs-CRP、IL-6和TNF-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饮食习惯与Hs-CRP(r=0.506)、TNF-α(r=0.446)、FINS(r=0.397)和IL-6(r=0.363)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良饮食习惯可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和胰岛素抵抗而参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及肥胖与慢性炎症因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慢性炎症反应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及白细胞介素6(IL—6)等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关联。2型糖尿病不仅是一个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也是一种炎症性疾病。本文对某些炎症因子与糖尿病和肥胖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寻找更有效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手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对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抗炎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湖北省钟祥市人民医院治疗的LADA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n=18)和胰岛素组(n=18),并纳入性别、年龄相符的非糖尿病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促炎因子(INF-γ、TNF-α、IL-1β、Il-6)和抗炎因子(IL-10、TGF-β、IL-4)等指标的情况。结果治疗前LADA患者血清促炎因子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西格列汀组患者TNF-α、IL-1β和IL-6水平下降最为明显(P<0.05),胰岛素组仅见IL-6水平下降(P<0.05),且西格列汀组TNF-α、IL-1β下降较胰岛素组明显(P<0.05)。LADA患者治疗前血清抗炎因子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西格列汀组与胰岛素组Ⅱ-10和TGF-β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与促炎因子△TNF-α和△IL-6呈明显负相关(r=-0.718、-0.762,P<0.05),与抗炎因子△IL-10和△TGF-β呈明显正相关(r=0.677、0.712,P<0.05)。结论西格列汀可以有效调节LADA患者体内促炎—抗炎系统平衡的作用,改善体内慢性炎性因子损伤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慢性低度炎症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ELISA的方法检测6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和60例卵巢单纯性囊肿患者的术前和术后2月血清中NF-κB、TNF-α和hs-CRP的表达水平。结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血清中的NF-κB、TNF-α、hs-CRP浓度比卵巢单纯囊肿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手术前血清中的NF-κB、TNF-α、hs-CRP浓度比手术后2个月血清中浓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NF-κB与TNF-α、NF-κB与hs-CRP、TNF-α与hs-CRP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NF-κB、hs-CRP和TNF-α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4):501-50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糖、血脂、炎症因子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检测并比较两组血糖、血脂、炎症因子水平和肝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葡萄糖(FBG)、餐后2h葡萄糖(PBG)、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TC和LDL-C水平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后两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机体血糖、血脂水平,改善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钾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对C57BL/6J 小鼠采用STZ诱导1型糖尿病,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尼可地尔组。每周记录空腹血糖变化情况;第4周Morris水迷宫检测 小鼠认知行为;处死后,取小鼠海马和胰腺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检测海马组织中肠促胰岛素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 (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含量,及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 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明显升高(P<0.001),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游泳距离增加(P<0.01);胰腺β细胞和海马超微结构受损; 海马组织中GIP和GLP-1含量降低(P<0.01),脑组织中SOD活力下降(P<0.05),MD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尼可 地尔对空腹血糖无影响,可降低游泳距离(P<0.05);对胰腺β细胞无明显改善,但可改善海马神经元以及突触的超微结构;可增 加糖尿病小鼠脑组织中GIP和GLP-1的含量(P<0.05),增强脑组织中的SOD活力(P<0.05),降低MDA含量(P<0.01)。结论尼 可地尔可通过提高海马中GIP和GLP-1含量,及抗氧化作用,缓解海马结构损伤,改善STZ诱导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分布与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树突状细胞在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分布情况及与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 链脲菌素腹腔注射及经高脂饮食喂养8周形成糖尿病大鼠内膜增生模型,分别取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组织.并制备组织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及T淋巴细胞比例情况.结果 糖尿病大鼠及高脂饮食喂养合并糖尿病大鼠内膜较正常对照大鼠内膜增生明显(P<0.05),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布明显减少且主动脉内树突状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T淋巴细胞比例检测同样发现,糖尿病大鼠及高脂饮食喂养合并糖尿病大鼠较正常大鼠,外周血及主动脉内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及高脂饮食喂养的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与树突状细胞及T淋巴细胞比例变化呈一定相关关系,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在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在高血压伴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炎性因子、黏附分子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辽宁省金秋医院收治的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低钠限盐、优质蛋白饮食;持续口服降糖药或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2.5 mg/次,晨服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米沙坦40 mg/次,晨服1次/d。每周随访1次,2周后血压仍未达到控制目标,酌情增加剂量;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后进行疗效评价。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CRP、IL-6、IL-8、TNF-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χ~2=3.957,P=0.047);治疗12周后2组FINS、FPG、HbA_(1c)、CRP、IL-6、IL-8、TNF-α、VCAM-1、ICAM-1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3.915、2.494、1.929、6.187、3.611、6.356、4.182、7.505、1.879,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头痛、颜面潮红、踝部水肿、咳嗽等不良症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3、0.443、2.411、2.411,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够通过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炎性反应,纠正黏附分子异常状态等方面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