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术前及术后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血细菌培养、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术前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计数比值(B/E)倒置,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较术前倒置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前粪便中B/E>10,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无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下降(P<0.05),但仍大于1。两组真菌计数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术后血浆内毒素含量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术后无明显增加(P>0.05)。所有病例术前血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治疗组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0%,对照组分别为20.0%和33.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前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术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前肠道准备采用传统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结果与手术前比较,对照组手术后大肠杆菌明显增加,双歧杆菌及B/E明显降低,内毒素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手术后双歧杆菌及B/E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B/E、阳性率、术后感染并发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补充双歧三联菌能够改善大肠癌患者的术前肠道菌群失调,有利于术后肠道菌群重建,使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肠道菌群及血中内毒素的情况,并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慢性肝炎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新鲜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同时取外周静脉血,定量检测内毒素。结果:在慢性肝炎时,双歧杆菌有明显减少(P<0.05),95%的B/E值低于正常,外周血中内毒素显著升高(P<0.001),大肠杆菌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现双歧杆菌与内毒素有相关性(r=-0.3845,PV<0.05),B/E与内毒素也有相关性(r=-0.5795,P<0.001),但大肠杆菌与内毒素无相关性(r=-0.2529,P>0.10)。结论:在慢性肝炎时肠道中有菌群失调,且与外周血中的内毒素升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口服三联活菌对胆囊切除术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4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三联活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2组肠道功能异常发生情况,并检测肠道菌群与粪便中可溶性IgA(sIgA)的变化.另取24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三联活菌治疗组肠道功能异常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常规治疗组肠道肠球菌、大肠杆菌、酵母样真菌、梭菌分布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分布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三联活菌治疗组菌群失调情况较常规治疗组有所改善(P<0.05),粪便中sIgA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但是未达到正常水平(P<0.05).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三联活菌可以通过平衡肠道菌群失调,提高肠道免疫力,改善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肠道菌群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肠道菌群的特点. 方法 60岁以下健康成年人36例作为对照组,60岁及以上老年人68例作为老年组,分别取新鲜粪便,选择肠道菌群中7种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包括4种厌氧菌、2种需氧菌和酵母样真菌)进行细菌培养和计数;计算出反映肠道定植抗力的指标B/E比值(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数值比).同时测定血清内毒素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组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减少[(10.17±0.81)lgCFU/g vs(9.08±1.13)lgCFU/g,P<0.01];肠杆菌[分别为[(8.19±0.68)lgCFU/g vs 9.17±1.29)lgCFU/g,P<0.05]和肠球菌数量增加[(7.07±1.58)lgCFU/g vs(8.47±1.39)lgCFU/g,P<0.05];肠道定植抗力减低(1.24±0.18 vs 1.02±0.14,P<0.01). 结论 老年人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老年人肠道定植抗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结直肠腺瘤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以1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为正常组,采集粪便标本,测定肠道菌群,观察不同组间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将4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随机分成3组:手术对照组10例,内镜下切除术后不予益生菌治疗;美常安组患者15例,在结肠镜下切除腺瘤后给予美常安(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2粒,3次/d);培菲康组患者15例,在结肠镜下切除腺瘤后给予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2粒,2次/d)。总疗程均为4周,分别采集术前和术后的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比两种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与正常组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中的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明显下降,而大肠杆菌数目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服用两种益生菌后患者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上调,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肠球菌的数量较术前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数量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腺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改变,益生菌制剂可使结直肠腺瘤患者的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在结直肠腺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生素、术前肠道准备及术后饮食对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例直肠癌病人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Ⅰ组)、非肠道准备组(Ⅱ组)、非肠道准备+术后非禁饮食组(Ⅲ组)、非肠道准备+术后非禁饮食组+术后抗生素限制组(Ⅳ组),围手术期分别采用相应的措施处理,收集病人手术前后粪便标本,接种于大肠杆菌、类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消化链球菌6种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进行培养,按平板活菌计数法计数细菌数量,比较各组手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结果各组病人术后肠道菌群较术前均发生明显变化,细菌总数显著减少(t=14.784,P<0.05),大肠杆菌计数显著增加(t=21.727,P<0.05),而双歧杆菌、消化链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肠球菌则明显减少(t=13.894~95.802,P<0.05),且杆球比显著紊乱(t=20.963,P<0.05)。Ⅲ组术后各种细菌水平均低于Ⅳ组(F=9.487~483.350,P<0.05),杆球比高于Ⅳ组(F=483.350,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术后类杆菌、消化链球菌水平下降(F=42.307~169.877,P<0.05),杆球比下降(F=483.350,P<0.05)。与Ⅲ组比较,Ⅱ组术后类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细菌总数明显降低(F=9.487~169.877,P<0.05),杆球比下降(F=483.350,P<0.05)。结论应用抗生素、肠道准备及术后禁饮食不同程度地影响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容易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术后早期进食对肠道微生态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昀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3):1561-1562
目的:观察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口服三联活菌和布拉氏酵母菌前、后肠道菌群、粪便pH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6种进行培养和计数;64例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三联活菌及布拉氏酵母菌治疗10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粪便pH值。结果:治疗后金双歧组中双歧杆菌增加,梭菌减少;布拉氏酵母菌组双歧杆菌增加,而肠球菌、肠杆菌等需氧菌及梭菌减少;两组的粪便pH值降低(P<0.05)。结论: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改善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粪便pH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从而探讨双歧三联活菌在小儿湿疹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吴江区中医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8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西替利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3个疗程后观察组的的治疗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66.7%)(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大肠杆菌无明显变化(P0.05),但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湿疹患儿,使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后,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得以提高;同时,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含量升高,肠道菌群得以明显改善,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重发 《疑难病杂志》2008,7(6):362-364
目的观察应用益生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调节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30例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A组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20mg/次,每日3次;B组患者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840mg/次,每日3次。另设对照组(C组),为非腹泻者,未用药。A组、B组疗程均为4周。各组治疗前后均取大便作厌氧菌和需氧菌培养、计数与鉴定反应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腹泻型IBS患者人群中出现肠道菌群失调,A、B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含量明显降低,服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周后肠道菌群状况均恢复到正常人群水平,但治疗10d时及停药4周后,A、B组肠道菌群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益生菌可明显改善腹泻人群肠道菌群失调状况,且较大剂量服用时,对腹泻型IBS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状况的改善快速而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