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碱烧伤诱导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CRNV)的发生,探讨定量分析CRNV和观察CRNV通透性的方法。方法取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0):采用浸润l mol/L NaOH的滤纸片接触角膜5 s,诱导碱烧伤CRNV;对照组(n=6):不进行任何处理。于碱烧伤后第4、7、10、14天测量CRNV面积;第3、7、10、16、28天取眼球做切片的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第10天使用CD31抗体标记CRNV并计数,行荧光血管造影观察CRNV的通透性;每日观察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血等情况。结果实验性碱烧伤CRNV存在生长和消退的过程。无菌性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血较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6.7%和10.0%。眼球切片的HE染色可观察到不同时间角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碱烧伤后第10天,CD3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并记数CRNV,荧光血管造影可观察到显著的CRNV渗漏。结论CD3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记数CRNV及联合CRNV面积测量,是CRNV定量分析较为客观的方法;荧光造影是观察和记录CRNV通透性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氟伐他汀组和地塞米松组,每组10只,均用1mol/L的NaOH烧伤大鼠右眼,生理盐水组、氟伐他汀组和地塞米松组分别以生理盐水、10-5 mol/L氟伐他汀和1g/L地塞米松点眼。碱烧伤后1-14d用裂隙灯观察角膜的混浊度和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观察VEGF和CD31的表达情况。结果:碱烧伤后第3,7,14天,氟伐他汀组和地塞米松组的角膜混浊度评分和新生血管生长评分都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氟伐他汀组和地塞米松组的角膜组织结构明显整齐,新生血管的形成明显减少,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氟伐他汀组和地塞米松组的VEGF和CD31的表达显著减少。结论:氟伐他汀能减轻大鼠角膜碱烧伤,其机制可能是下调VEGF和CD31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角膜缝线、碱烧伤两种常用方法来诱导兔角膜新生血管(CNV)产生。观察CNV产生早期的过程中,其生长情况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兔角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新西兰白兔75只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对照组5只;B组-角膜缝线组35只;C组-碱烧伤组35只。每日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炎性反应情况与混浊程度,检测第3天、7天、14天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和数量并摄影记录;B、C两组分别于实验后第1、2、3、5、7、10、14天观察、取材。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VEGF在兔角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伤后3 d,新生血管开始侵入角膜;7 d,新生血管生长活跃;10 d,新生血管达到生长高峰;14 d后B组与C组新生血管均出现回退迹象。角膜缝线组CNV面积明显小于碱烧伤组(P〈0.01),10 d后VEGF在碱烧伤组的表达明显高于缝线组(P〈0.01)。结论碱烧伤组相对于缝线组可以诱导产生更多的新生血管(CNV面积),且CNV退化的时间晚,这些可能与VEGF的表达有关;但角膜缝线更容易控制CNV产生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诺帝滴眼液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自制诺帝滴眼液(Nordy eye drop)对Long.Evans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CRNV)有无抑制作用及其对正常角膜有无毒副作用。方法 采用0.025%、0.1%两个不同浓度诺帝滴眼液滴眼21d,通过裂隙灯、光镜、电镜观察检测诺帝滴眼液的毒副作用。建立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模型,0.025%、0.1%两个不同浓度诺帝滴眼液4次/d滴眼治疗,0.1%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作为阳性对照、空白溶液作为阴性对照,观察诺帝治疗效果。结果 诺帝滴眼液滴眼21d后观察正常大鼠,无畏光、结膜充血等刺激症状,组织学检查显示结构正常,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大鼠角膜碱烧伤后1d时仅见角膜缘血管网扩张,3d时新生血管长入,7~14d达高峰,14d时治疗组和地塞米松组新生血管开始退化;比较各组CRNV面积与角膜面积的比值,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均小于阴性对照组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间、0.025%与0.1%治疗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0.025%、0.1%的诺帝滴眼液局部滴眼无明显毒副作用,并且对CRNV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CD105在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中的表达,并研究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 用含有100 ng/μL 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1 μL的缓释药丸放入36只SD大鼠角膜囊袋内,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按照不同时间点,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情况进行形态学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新生血管形成不同时间点CD105和VEGF在角膜中的表达.结果 在模型制作后第4天开始长出新生血管,第7~10天达高峰,3周以后开始明显减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05和VEGF的表达情况与新生血管的生长呈平行关系.结论 CD105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有相关性,在新生血管生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碱烧伤后不同时期角膜新生血管的表达,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8只,碱烧伤法建立兔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动物模型,随机分成1、2、3、4四组。实验组(1、2、3组)分别给予0.1 ml、0.3 ml、0.5 ml的AS2O3结膜下注射;对照组(4组)给予生理盐水0.3 ml结膜下注射,检测烧伤后第7、14、28天角膜组织中新生血管面积,HE染色法检测烧伤后第7、14、28天角膜组织中新生血管的表达。结果兔角膜碱烧伤后,1组,2组,3组,4组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第7天时分别为(44.12±20.90),(29.32±17.32),(16.03±8.07),(53.86±20.60);第14天时分别为(67.19±35.20),(51.82±31.60),(24.25±11.26),(128.31±40.10);第28天时分别为(49.22±9.90),(32.42±9.97),(11.81±9.04),(78.15±35.13)。以HE染色法检测1组,2组,3组,4组烧伤后角膜组织中新生血管的表达,第7天时分别为(1.8±0.74),(1.1±0.77),(0.5±0.41),(4.8±0.67);第14天时分别为(3.3±0.74),(2.9±0.73),(1.5±0.8),(6.6±0.68);第28天时分别为(1.4±0.90),(0.9±0.41),(0.2±0.64),(2.8±0.72)。结论 AS2O3可抑制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碱烧伤诱导的兔角膜新生血管(CNV)中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探讨CNN形成的有关机制。方法采用碱烧伤建立兔CNV模型,伤后每日裂隙灯显微镜观察CNV生长情况并计算其面积,并于第3、7、10、14天各时段,免疫组化S—P法检测COX-2和VEGF蛋自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结果CNV生长面积在伤后第3、7、10、14天逐渐增大,COX-2和VEGF的表达逐渐增加,主要分布于炎症细胞胞质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995,P〈0.05)。结论COX-2和VEGF参与炎症相关CNV形成,其机制可能与COX-2上调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和诱导性一氧化碳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1)建立兔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2)将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对照组兔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3个实验组兔则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三氧化二砷。3)观察兔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面积。4)于兔角膜碱烧伤后3个时间点,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兔角膜缺氧诱导因子和诱导性一氧化碳合成酶的表达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观察兔角膜HE染色情况。结果1)角膜大体情况观察:实验组角膜比对照组角膜更为光滑透明,并随三氧化二砷剂量的增加而大体情况渐好。2)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在各时间点上,各实验组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角膜HIF-1α和iNOS,VEGF蛋白的表达:在第7天有较高表达,14 d达到高峰,28 d时明显降低,且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各实验组的表达随三氧化二砷剂量的增加而减少。结论三氧化二砷对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三氧化二砷通过抑制HIF-1α和i NOS,VEGF表达而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绿色荧光裸小鼠皮下接种肺腺癌A 549模型,研究肺腺癌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来源。方法建立肺腺癌A 549皮下接种GFP裸小鼠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CD 31染色,标记肿瘤血管;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拍摄肿瘤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血管中内皮细胞内GFP表达。结果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GFP蛋白和CD 31蛋白可共表达于部分间质血管;部分血管表达CD 31蛋白而不表达GFP蛋白。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肿瘤组织中部分间质细胞的细胞质和内皮细胞的细胞质表达GFP蛋白。结论组成肿瘤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部分来源于裸鼠体内,部分来源于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对大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将2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碱烧伤诱导单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眼)给予贝伐单抗原液(25me/ml)0.02 ml结膜下注射,对照组(10眼)给予结膜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给药时间均为碱烧伤第1天、第3天及第5天,每日1次,共3次.分别采用宏观测量新生血管长度、生长速度及新生血管化面积,显微镜下微血管计数方法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及抑制情况.结果 实验组新生血管生长速度较对照组慢[(1.05±0.62)mm/d vs(2.87±0.34)mm/d,P<0.05];新生血管化面积实验组较对照组小[(30.5±18.8)% vs (57.5±11)%,P<0.05];微血管计数实验组较对照组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86±1.54 vs 8.51±2.33,P<0.05).结论 贝伐单抗可抑制大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