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s)在原位肝移植术后受体脾脏微嵌合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以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雌性SD大鼠为受体,建立异性别原位肝移植大鼠模型(n=4).术后第7天处死受体大鼠,分离受体脾脏单个核细胞,建立脾脏来源DCs培养体系,经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面抗原OX62表达予以鉴定.采用PCR技术检测脾脏DCs培养体系的Y染色体基因片段(SRY基因)表达情况,明确受体脾脏中微嵌合体的形成.结果 大鼠异性别原位肝移植术后7 d,脾脏来源DCs培养体系的细胞具有DCs的形态学特征,并表达其表型OX62.PCR结果显示,受体脾脏来源DCs培养体系表达供体来源的SRY基因片段.结论 原位肝移植后,供体肝源性DCs或其前体在受体内迁移至脾脏,参与了受体微嵌合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处于乙肝病毒临床清除状态的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8例术后肝移植受体为病例组,6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以细胞因子诱导法从外周血获得树突状细胞,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处理后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并比较两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310.8±1820.3 vs 19002.5±3357.8,P<0.001),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974.9±2414.7 vs 39258.4±5554.9,P<0.001).结论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表面抗原的能力低下,此种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受体针对乙肝病毒的主动免疫反应性低的重要原因,并且其提呈作用受术前乙肝病毒复制状态、术后时间、术后预防方案及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含量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Graves病动物模型甲状腺内胎儿微嵌合体和树突状细胞浸润和成熟程度间的关系,探讨胎儿微嵌合体影响Graves病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Ad—TSHR289制备Graves病动物模型进行配对,Real-time PCR测定妊娠前后甲状腺内Y染色体特异性基因序列SRY,免疫组化染色各组甲状腺组织内树突状细胞的特异性标记S-100和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特异性标记CD80.结果:免疫生育组和免疫妊娠组甲状腺内树突状细胞多于单纯免疫组,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免疫生育组最多(P〈0.05).免疫生育组中SRY基因相对表达量与树突状细胞浸润程度成正相关(r=0.5648,P〈0.05).无论是在免疫妊娠组还是在免疫生育组,SRY基因相对表达量与成熟树突状细胞浸润程度均为正相关关系(r=0.4262,P〈0.05).结论:甲状腺内胎儿微嵌合体可能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来改变甲状腺局部的免疫状态,从而促进产后Graves病的发生和加重. 相似文献
4.
研究供体来源半成熟树突状细胞(smDC)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低反应的效果,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该实验在成功完成大鼠树突状细胞(DC)培养和鉴定的基础上,进行大鼠肝移植术前输注供体来源DC、术后使用雷帕霉素灌胃,观察大鼠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γ 干扰素(IFN-γ)、CD4+CD25+Treg 的变化,并评估急性免疫排斥病理改变。结果使用雷帕霉素后,可以改变血清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促进Lewis→BN 大鼠肝移植术后CD4+CD25+Treg 的增殖,减轻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从而延长Lewis→BN 大鼠肝移植术后生存时间。结合术前输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或smDC,可以增强雷帕霉素的相应作用,进一步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低反应,且smDC 的作用强于imDC。结论smDC 可以诱导Lewis→BN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低反应。 相似文献
5.
6.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指呈典型树突状或伪足状突起、膜表面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能移行至次级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 T cells)增殖活化、并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pAPC).DC在免疫应答的首要环节一抗原提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抗感染、器官移植、AIDs、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自90年代初期,DC体外培养获得成功,使DC的研究得以飞速发展,成为免疫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现在人们不仅认识到DC和许多细胞一样具有异质性,更重要的是日益认识到DC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髓系DC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在感染性疾病免疫抑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DC不但有强大的免疫激活功能,而且在一些感染性疾病免疫抑制状态中DC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感染向重症发展或病原体在体内广泛播散。本文将对DC在一些感染性疾病中免疫抑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其特性及在肾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免疫治疗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但是,肿瘤的低免疫原性和机体对肿瘤的低免疫反应性,使得免疫治疗受到限制。目前,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呈递作用,在提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得到进一步认识。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膀胱癌中的浸润及其在膀胱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100加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的数目及TIDC表面CD83及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 TCCB组织中S-100加TIDC的数目与正常膀胱组织比较无明显减少,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复发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而TCCB组织中TIDC表面分子CD83及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膀胱组织降低(P<0.05),且随着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升高而下降,瘤体≥3cm、有淋巴结转移及复发者TIDC表面分子CD83及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低于瘤体<3cm、无淋巴结转移及初发者.结论 TIDC的成熟受抑、共刺激分子表达下调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TCCB发生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贾亮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3,(10):1078-1080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反应是影响移植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树突状细胞为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免疫耐受诱导等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将角膜移植术后免疫反应中树突状细胞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依据T细胞的发育机制理论。诱导针对移植物特抗原的异性免疫耐受。方法 先用致死剂量的γ射线,将受者的T细胞及干细胞去除,形成了一个不具干细胞、前T细胞和T细胞的受者模型,称受者模型Ⅰ。同时经同种皮肤移植制造正常的受者对供者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的模型,称模型Ⅱ。从模型Ⅱ中经免疫磁珠分选取得被供者抗原所激活的、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树突状细胞,与正常的事先准备好的受者骨髓细胞在体外混合后回输至受者模型Ⅰ中。受者Ⅰ完成免疫造血功能重建后。再对其行同种皮肤移植。分5组,分别观察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并常规病理组织切片和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结果 由T细胞发育的上游诱导产生特异性的免疫移植耐受,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皮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05),流式细胞分析和病理组织学分析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 在所建立的模型和系统中,能诱导移植物特异性的免疫耐受,也进一步验证了胸腺的阴性选择理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受者体内微嵌合状态与移植肾功能、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对人类性别决定基因SRY扩增的巢式PCR方法,对接受79例男性供肾的女性肾移植患者外周血的微嵌合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总的微嵌合发生率为55.70%(44/79),其中移植后6个月内微嵌合的发生率为35.71%,6~18个月内发生率为46.67%,18个月以上发生率为71.43%.10例患者术后14 d至6个月连续观察发现微嵌合的出现呈波纹式动态变化.嵌合阳性患者的排斥反应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嵌合阴性患者(P<0.05),但二者血肌酐值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嵌合阳性患者的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16.
目的 观察大鼠角膜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以了解树突状细胞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X-62 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的分布.结果 术后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角膜水肿、混浊、基质增厚.排斥反应发生率100%.正常角膜组织中未见OX-62 树突状细胞分布,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角膜上皮层中有阳性细胞表达.脾脏阳性细胞表达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 OX-62 树突状细胞出现在移植后发生排斥的角膜组织中,角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角膜移植后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泥形成的原因。[方法]对9例肝移植术后发生胆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发生胆泥的时间为1.5-11个月,平均(4.8±2.69)个月,供肝热缺血时间为3-8 min,平均(4.5±1.36)min,冷缺血时间为5-16 h,平均(9.5±4.3)h;胆道冲洗时间在热缺血后8-12 min,平均(9.5±1.21)min;开放血流后0.5-4 min,平均(1.6±1.04)min供肝胆总管有胆汁排出。3例术后1个月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胆泥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是缺血/再灌注损伤、肝动脉供血不足、胆道冲洗不充分及急性排斥反应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