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动脉疾病是指涉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动脉血管病变,包括引起血管本身解剖结构改变的胸腹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由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大动脉炎;先天性病变如主动脉弓中断、主动脉缩窄、马方氏综合症(Marfan's Syndrom)等;以及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主动脉外伤等。本将重点讨论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和大动脉炎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褶曲畸形为一少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此症亦称为假性主动脉缩窄、亚临床型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扭结畸形。此症为先天性主动脉发育异常所致。解剖学特点为位于上纵隔内的主动脉弓特别延长、升高、褶曲形成“S”形或“3”字型。主动脉褶曲畸形有时可合并其它主动脉弓及主动脉分枝的畸形,如迷走左锁骨下动脉、未闭动脉导管、左锁骨下动脉狭窄及心内畸形等,有时合并动脉瘤。此症在儿童一般无症状,常因发现心前区杂音或胸部X线片上示纵隔异常阴影而就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临床少见,诊断困难。我院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一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二叶主动脉瓣、二尖瓣狭窄;左房内异常条素,合并房间隔缺损。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0岁。住院号105158。劳累后心慌、胸闷、气喘12年余。近5年加重,下肢浮肿,吐粉红色泡沫痰。曾诊断“风心”,多次住院。以往无风湿病史。血压右上肢22.7/9.33kPa(170/70mmHg),左上肢(18.7/8.0kPa)(140/60mmHg),右下肢9.33/kPa(70/?mmHg),  相似文献   

4.
巨大先天性胸主动脉瘤并发主动脉缩窄极少见,我科曾遇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23岁。胸痛、咳嗽半年余,以纵隔肿瘤收住院。查体:右上肢血压160/90mmHg,左上肢100/80mmHg,两下肢血压120/90mmHg。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收缩期血管性杂音。胸部后前位左上纵隔突出一类圆形肿块影,上缘达锁骨上区,其边缘光滑锐利。侧位  相似文献   

5.
陈晖  郑更生 《上海医学》1996,19(7):402-403
先天性主动脉褶叠畸形──附5例报告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陈晖,郑更生先天性主动脉褶叠(又称假性主动脉缩窄)畸形罕见,临床易误诊为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瘤及纵隔肿瘤。现将我院经造影证实的5例先天性主动脉褶叠畸形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主动脉褶叠畸形男2例、女3...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颈部主动脉弓动脉瘤为国际上罕见病例,国內尚未见报道。本文报告1例外科治疗成功的左颈部主动咏弓动脉瘤病例。男孩 16岁病案号329027 4岁时偶然发现左颈部有震颤,15岁时发现左锁骨上窝有搏动性包块,逐渐增大。1989年2月24日住我院。体检:气管居小,心脏无杂音。右上肢血压17.3/10.7kPa,左上肢血压12.5/9.3kPa。股动脉血压测不清。左锁骨上窝可触及2×2.5cm大小的搏动性包块,不活  相似文献   

7.
MRI与3D CE-MRA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与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诊断胸主动脉疾病的价值。方法14例(主动脉夹层5例,主动脉瘤8例,降主动脉缩窄1例)经MRI和3D CE-MRA检查诊断的主动脉疾病资料,与手术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4例病变术前MRI结合3D CE-MRA均正确诊断。1例升主动脉瘤术中见内膜轻度破损,常规MRI与3D CE-MRA未能显示。常规MRI显示主动脉双腔及内膜片更满意,但主动脉瘤形态及范围不如3D CE-MRA显示直观。结论常规MRI与3D CE-MRA结合能准确诊断主动脉瘤、夹层、假性动脉瘤及降主动脉缩窄,有助于手术方案的拟定。  相似文献   

8.
成人主动脉缩窄8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缩窄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大血管疾病,我科于1986~1997年共收治18岁以上成人主动脉缩窄8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18~43岁,平均28.9岁。均因高血压入院检查,其中单纯主动脉缩窄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缩窄段在主动脉峡部6例,2例自主动脉峡部至横膈以下广泛狭窄。体检发现全组病人上肢血压20/12~32/14.6kPa(150/90~240/110mmHg),明显高于下肢血压0~17.3/9.3kPa(0~130/70mmHg);下肢动脉搏动减弱6例,消失2例;2例心前区触及震颤。全组病例均闻及3~5/6级收缩期杂音,4例胸壁闻…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新方法。方法 在全麻下完成操作,经12F输送鞘管将一主动脉带膜支架送至COA处,经双球囊扩张定位并置入。结合文献报道,对COA的类型、诊断、治疗及COA合并PDA的介入治疗进行讨论。结果 (1)经双球囊扩张及主动脉带膜支架置入后COA被解除,跨主动脉缩窄处收缩期压力阶差术前为90-96mmHg(1mm Hg=0.133kPa),术后基本消失。(2)术前四肢血压分别为:右上肢165/110mmHg、左上肢160/110mmHg、右下肢未满意测出、左下肢55/35mmHg;术后第3天四肢血压分别为:右上肢100/75mmHg、左上肢105/80mmHg、右下肢110/70mmHg、左下肢115/75mmHg。(3)随访3个月,惠儿血压正常,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天性COA并PDA患者可用双球囊可扩张性主动脉带膜支架治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1996年9月26日,我院在低温麻醉下,成功地为一例“先天性血管畸形主动脉缩窄”患儿行主动脉缩窄轿正手术,现将手术室配合工作报告如下: 一、病例介绍 患儿男,9岁,1996年9月16日入院。入院查体发现上肢收缩压20kpa,下肢收缩压16kpa,背叩胸骨左缘及肩部可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经彩超及主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主动脉缩窄”。于1996年9月26日,在低温麻醉下行“主动脉缩窄轿正术”手术经过顺利,上肢,下肢血压相等,血管杂音消失,患儿愈后出院。 二、物品准备 1、手术器械;体外手术器械, 0/4Pro进口线及0/3、0/4无损伤血管线数根、涤纶进  相似文献   

11.
病人男性,19岁,学生.因头晕、心悸、双下肢无力13年于1991年8月26日入院.既往经常鼻血,最大量200ml/次.体查:体温37.2℃,呼吸22次/min,脉膊108次/min,左上肢血压24/13kpa,右上肢26/14kPa,左下肢14/10kPa,右下肢24/13kPa.胸骨左缘2肋—3肋间及左肩胛下区收缩期吹风性粗糙杂音3级—4级,双侧股动脉膊动减弱,足背动脉搏动微弱,心电图示左室面高电压,胸部X线照片示右室增大.入院诊断为主动脉缩窄(导管后型).1991年9月6日在局麻下行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主动脉造影,证实主动脉位T水平有长5cm狭窄.右头臂干,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显示良好,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缩窄近端平均主动脉压21kPa,远端主动平均压19kPa.造影后随即采用美国F8.5长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缩窄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7%,临床发病率约为先天性心脏病的7%~14%,缩窄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其范围可位于主动脉弓至降主动脉,也可以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缩窄程度不一,最窄处直径1 mm~2mm,可合并多种心脏血管畸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广泛的侧支循环。现介绍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岁6个月,10公斤。因反复感冒、咳嗽伴发现心脏杂音1年3个月。口唇无紫绀。听诊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性质粗糙,有震颤,P2稍亢进。股动脉搏动减弱。四肢末端无青紫及杵状膨大。心电图示:窦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同期手术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期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12例,诊断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4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部分房室间隔缺损1例,主动脉缩窄均为峡部,同时伴严重肺动脉高压.其中,同期先在全身静脉麻醉,全身低温(34 ℃)左胸后外侧切口下手术切除缝扎动脉导管,切除缩窄段主动脉行端端吻合,再在正中切口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10例;2例分别在正中切口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中及术后发现合并主动脉缩窄,关闭正中切口后,在全麻全身低温(34 ℃)左胸后外侧切口下,切除缩窄段,行端端吻合重建主动脉连续.结果 1例术后40 d由于误吸死亡,其余痊愈出院,存活病例随访3~36个月,无吻合口狭窄,恢复良好.结论同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有良好疗效.彻底切除缩窄段纤维组织有利于防止再缩窄.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弓降部疾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需要外科手术的主动脉弓降部疾病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2005~2007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42例主动脉弓降部疾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因包括主动脉夹层(DebakeyⅢ型)12例、真性动脉瘤13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1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假性动脉瘤3例以及降主动脉腔内支架术后内漏2例.急诊手术5例,均为主动脉夹层DebakeyⅢ型破入胸腔.死亡2例;限期、择期手术37例,死亡2例(均为动脉瘤),死亡率5.4%.术后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可逆性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手术方式包括非体外循环下行人造血管分流术12例(同时行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1例)、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左半弓 近段降主动脉置换10例(同时行食道造瘘术1例)、近中段降主动脉置换17例、次全降主动脉置换3例.结论 成人主动脉缩窄进行人造血管分流术矫治,手术简化、效果确切;主动脉弓降部动脉瘤大多需要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手术治疗,根据病变范围决定降主动脉置换长度,熟练的外科吻合技术和深低温停循环技术是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主动脉内径,观察主动脉腔内有无低或中强回声,有无膜样回声及管腔内血流情况。结果:彩色多普勒诊断腹主动脉瘤敏感性100%。其中真性腹主动脉瘤8例,夹层动脉瘤6例,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灵敏度高,检查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解剖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48例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997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解剖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10~58岁,平均(30±12)岁.病因有: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28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升主动脉瘤1例,成人主动脉缩窄合并局部动脉壁钙化7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弓发育不良4例,降主动脉长段或多发缩窄4例(各2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局部动脉瘤形成1例,主动脉缩窄术后再狭窄合并心内畸形2例,主动脉缩窄介入术后再狭窄1例.手术方式有: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37例,升主动脉.心包后胸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9例,左锁骨下动脉-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旁路移植术应用直径8~18 mm(平均直径16 mm)人工血管.同期手术包括主动脉瓣置换术16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9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6例,动脉导管未闭缝合术5例,升主动脉成形或置换术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31例于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果 住院死亡1例(2.1%),死于术后感染中毒性休克.术后机械性肠梗阻2例,均为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予开腹探查后痊愈.二次开胸止血3例.术后上下肢平均收缩期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前(65±27)mm Hg,术后(14±1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73个月,平均28.9个月,无晚期死亡,无人工血管相关并发症,无再次手术.5例患者残余高血压需药物治疗.结论 解剖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成人及青少年复杂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方法.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可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操作相对容易,应用最多.升主动脉-心包后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多需体外循环下完成,技术要求高.左锁骨下动脉-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经左后外切口,适用于无心内畸形的降主动脉缩窄.  相似文献   

17.
慢性创伤性胸主动脉瘤(又称假性动脉瘤)常与左肺发生较致密的粘连。作者未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不分离粘连,不切开假性动脉瘤体,而是切开正常主动脉,经血管腔内修补主动脉破口。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男性患者,17岁,农民。既往无明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弓离断 (IAA)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误诊率及手术死亡率高 ,2 0 0 1年我院成功地诊治一例 ,现报告如下。患者 ,男 ,5岁 ,发现心脏杂音 5年 ,无发绀。体格检查 :血压为右上肢 30 .7/ 1 3.3kPa(1mmHg =0 .1 33kPa) ,左上肢2 4 .0 / 1 3.3kPa ,双下肢 1 7.3/ 1 3.3kPa ,胸骨左缘有Ⅲ级收缩期杂音 ,足背动脉搏动存在。胸片 :双心室增大 ,心腰突出 ,主动脉结小 ,肺血增多。彩超 :胸骨上窝切面见主动脉弓在左锁骨下动脉远端离断 ,离断处相距约 3mm ,干下室间隔缺损 (VSD)约 1 .0cm(左→右  相似文献   

19.
我院于1993年6月~1995年9月共治疗少见大血管疾病4例,其中皿型右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AORPA)即右肺动脉起源于降主动脉1例、大动脉炎致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和先天性主动脉缩窄2例、现就这几例的临床特点、治疗中成功和不足的经验进行讨论。l病例报告例1,女,9岁,活动后心悸、气促9年,渐加重人院。体检:BP12/7kPa,心底部可闻及W/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心前区可闻及W/6级收缩期杂音。升主动脉和主动脉造影:动脉导管显影,气管分叉水平见降主动脉后壁发出一支动脉与右肺门相连,管径同降主动脉,主肺动脉与右肺门未显影。诊断:…  相似文献   

20.
腹主动脉瘤发病率较低,常见原因有①动脉粥样硬化,由于胆固醇和脂质的浸润和沉积,在主动脉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弹性纤维受破坏,管壁不能耐受血管压力,膨出形成主动脉瘤,多见于中、老年——真性动脉瘤.②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破坏动脉壁弹性纤维,多发生于40—50岁——真性动脉瘤.③主动脉先天性发育不全或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局部管壁薄弱,形成腹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④外伤主动脉内膜和中层断裂,而外层保持完整,形成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