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总结第二批“国家医疗专家组”参加和指导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伤员救治工作的经验,分析我国对地震灾难伤员医疗救治的现况.方法与结果 在芦山地震救援中,医疗抢救明确了“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个集中”原则,做到了集中重症伤员迅速转运,多环节兼顾;实行前线流动方舱、区域转运枢纽、后方救治中心的多环节串联;多学科专家团队和主管医生合作沟通,动态多次排查检伤,及时识别与治疗危重伤员;迅速摸清震伤特点,建立适当的多学科、多层次专家队伍,根据震情和伤情的不同及时调整救治队伍,做到岗位不同、派出的专家层次不同,充分发挥了医疗专家的最大作用;同时重视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的早期结合,最大程度地降低危重伤员的伤亡率和致残率.结论 “4·20”芦山地震的医疗救援是近年我国地震医疗救治经历中的典范,体现了及时、有力、迅速、科学、高效的特点;“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个集中”原则是医疗抢救成功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评价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后3个月内极重灾区危重症医疗救治的绩效,为全球地震医学救援降低死亡率、伤残率,提高康复率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查找并分析评价所有与本研究目的相关的回顾性分析、原始研究和二次研究。结果①据不完全统计,震后72小时极重灾区自救伤员共30620人,其中危重伤员数占住院伤病员总人数的22%。②地震极重灾区市属、近灾区市属、省属和部属医疗机构院内危重伤员死亡率依次为12.21%、4.50%、2.50%、2.17%。③二线医院收治住院的躯干、四肢和部位不详骨折、危重伤和其他伤员人数高于一线医院,伤情更重。④震后4个月,转运到三线医院的10373名稳定期伤员出院99.07%,死亡率0.017%。结论①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危重伤员救治基本形成"上级帮下级,重灾区帮极重灾区,一般灾区帮重灾区和极重灾区,极重灾区以自救互救为主"的医疗救治模式。②对极危重伤员采取"四集中"治疗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使重伤员院内死亡比例由15.06%降至2.9%以下。③在准确伤情信息指导下及时、科学、规范的现场分检后送是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汶川特大地震极限条件下极重灾区危重症伤员的救治工作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4·20”芦山地震72小时内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救治过程和效果,探讨在灾难救援中如何更好应用应急预案实施医学救援。方法收集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在2013年4月20日~4月23日收治的25例地震伤员资料,分析伤员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各年龄组受伤情况和伤员转归。结果25例伤员共出现32处损伤,其中20例(80%)伤员为单个部位伤,5例(20%)为多部位伤。伤员多为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入院伤员人数在震后第1天最多,占92.00%,明显多于震后2~3天。19~45岁年龄组伤员多于其他年龄组。结论科学的急救指挥体系和灾害应急预案在灾害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缩短了应急反应时间,提升了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只有加强广大群众对灾害应急预案和联合演练的宣传教育,同时保障灾区通讯和交通畅通,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努力,才能提高自救和对灾区有序的综合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强震期间灾区伤员医疗救援大转运的专业特点.方法 查阅120中心抗震救灾调度指令的派车记录和伤员转运的值班统计,收集全市120网络等各医疗机构震灾救援的官方信息,结合120中心应急反应的具体行动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经120中心统一调度指挥,震后4周内共救援转运灾区伤员8264人进入成都市内住院救治,转出2431人至外省进一步治疗.入城伤员中,震后头3 d为救援高峰期,占86.30%(7132/8264);重伤员约占总数比例13%;院内死亡伤员中,90.54%(134/148)发生在震后第一阶段;各阶段住院死亡率随救援进程加大呈现下降趋势(2.07%~0.77%).陆路转运成都周边灾区伤员数量最大,占81.53%(6738/8264),用时13 d;空路转运重灾偏远山区伤员数量居次,占16.50% (1363/8264),但耗时最长(24 d);水路转运周期最短(4 d).出城伤员中,第三阶段为转运高峰(53.56%),单日伤员最大出城量专列大于包机.结论 汶川大地震医疗转运灾区伤员具有转运周期长、转运高峰短、重伤员偏多、死亡时段集中等独特的救援学时间特征、伤情特征、路径特征等,对未来的震灾救援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总结分析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漳县里氏6.6级地震2周内4 377例地震伤员伤情及救援过程,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地震医学救援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收集震后1 ~ 14天收治的地震伤员相关数据,分析伤情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并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截至震后14天,省内共收治地震伤员4 377人,其中住院858人,危重伤员194人.伤员分布在岷县、漳县、宕昌和礼县.至震后2周,灾区向全省10个省市级医院转运伤员共145人;甘肃省精神卫生中心医疗救援队对受灾群众和伤病员等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千余人次;定西市卫生防疫机构震后2小时内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制订和完善震后防病技术方案,迅速派出防疫应急队伍完成遗体处理、水质和疫情监测、环境废墟消毒、安置点防疫及大规模健康教育等工作.结论 岷县、漳县地震灾区医疗卫生救治和卫生防疫应急指挥体系整合资源、统筹指挥、应对及时,完成了抗震救灾医疗救y和卫生防疫阶段性任务,积累了宝贵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大地震2196例住院伤员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合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医疗救援汶川地震伤员总体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突发应急预案机制,提高医疗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供依据。方法从医院信息研究所、病案科系统收集震后至9月23日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医院总体救治情况、地震伤员基本情况及死因。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运用SPSS11.O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治地震伤员3856例,住院伤员2196例,其中住院死亡27例。地震当天入院伤员仅占住院伤员总数的8.9%,1周内为入院高峰(62.8%)。伤员来源最多为都江堰市、阿坝州和德阳市3地;其中死亡伤员主要来自都江堰市(11例)。结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医疗救治工作的快速反应和对危重伤员的及时救治是提高救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861例汶川地震住院和死亡伤员伤情与死因,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和建立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系统收集震后至7月23日止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结果截至7月23日,共收治2728例地震伤员,其中急诊伤员872例,住院伤员1856例。住院伤员男性974例,中位年龄43岁;女性882例,中位年龄46岁。伤员入院时间集中在震后2周内(占82.4%),震后第8天住院伤员数达峰值976例;伤员出院时间集中在震后第9-18天(占60.2%);伤员来源最多的3个地区为德阳市、阿坝州和都江堰市。入院诊断前3位损伤依次为骨折(54.84%)、颅脑伤(含头面部外伤)(9.81%)和胸腹部伤(含脏器伤)(7.54%)。共死亡33例,其中院前死亡5例,急诊死亡1例,住院死亡27例。结论建立我国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是今后再遭遇特大灾害时提高医疗救援的应急反应速度、搜救能力,改善现场伤员分拣和外送、转运流程,合理配置与使用医疗资源的重要保证。全面总结华西医院汶川地震医疗救援指挥和救治经验,可为国家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1950例汶川地震伤员伤情,为今后建立和完善灾区一线医院医疗救援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收集该院从震后至7月12日止收治的地震伤员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对结果做描述性分析。结果截至7月12日,该院共收治伤病员3328例,其中伤员1950例,病员1378例。住院伤员集中在震后1周内(占65.64%),震后当天住院伤员数最多(703例)。伤员主要来自绵竹、什邡和旌阳区。入院诊断前三位损伤依次为骨折(45.85%)、颅脑伤(含头面部外伤)(20.91%)和胸腹部损伤(14.69%)。共死亡48例,其中人院前死亡30例,急诊死亡10例,住院死亡8例。向二、三线医院有效外送和转运伤员441例,为全省第一家实施规模转运的医院。收治重灾区病员1378人次,下基层巡诊治疗726人次。对住院伤员和灾区居民、医护人员、武警官兵实行心理抚慰共5000余人次。结论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出色地完成了地震灾区一线救治转运中心的任务,起到了紧急救治中的关键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急诊科收治4·20芦山地震伤员来院前的不同转运方式及相关伤情特点,探讨地震救援现场进行院前转运所需要的医护人员调配,为今后相关重大灾害性事件发生后伤员的转运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芦山地震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接受的地震伤员的受伤类型和伤情特点等基本资料,对救护车和非救护车转运伤员的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有314例伤员纳入分析,其中经救护车转运的伤员共277例,经非救护车转运的伤员共37例,各占88.2%和11.8%,转运中的伤员均以四肢及骨盆骨折受伤类型为主,救护车的转运高峰期为第1天和第5天,非救护车的转运高峰期为第1天。救护车转运伤员中重伤以上患者的比例与非救护车转运伤员中重伤以上患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地震现场进行伤员分拣以后,就需要根据病情轻重迅速选择合理的转运方式,从而根据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合理配备相关急救物资和调配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10.
赵炜  冯聪  陈力  黎檀实 《临床急诊杂志》2013,(7):304-305,307
目的:实现地震批量伤员的科学救治,提高我国灾害医学救援水平。方法:根据芦山地震医学救援的基本情况,结合汶川、玉树地震的救援经验,综合总结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分级别阶梯救治;分阶段重点救治;多学科协作救治;海陆空立体救治;信息化高效救治。结论:根据目前我国灾害医学救援现状,应进一步健全国家灾害医学救援体系,完善各级灾害医学救援预案,重视空运后送和信息化救援。  相似文献   

11.
芦山地震后1月应急医学救援的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芦山地震后1月应急医学救援绩效,验证和完善汶川经验,为全球地震应急医学救援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收集整理“4·20”芦山地震后1月的官方信息通报、公开文件资料、新闻发布、网站信息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伤员情况等资料,同时检索“4·20”汶川地震等国内外地震医学救援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此次芦山地震和5年前的汶川地震分别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南西段和中北段,两者主震区相距87km。震级虽仅相差1级,但汶川地震时的受灾面积、受灾人口、死亡人数、失踪人数、受伤人数、重伤人数和迁徙人口分别是芦山地震的40、23、353、853、27、14和51倍。②借鉴汶川经验,芦山地震人力调度更快速,在黄金72小时内,医疗卫生人力峰值集结87.62%,远高于汶川地震时的56.06%。③物资调度更合理:准确信息指导下按需调配,物资使用率明显提高。④医疗救治更科学:“四集中”救治危重症;抢救生命与恢复功能同步;医疗救治与身心康复同步;救治与证据生产、转化同步。⑤医疗机构和服务恢复更及时:震后26天,21个受灾县96.7%的原公办县乡医疗机构(440/455家)在原址恢复诊疗业务。结论充分借鉴汶川经验,芦山地震实现了准确信息指导下的医学救援,准确需求指导下的物资调度,准确伤情评估下的危重症治疗和早期身心康复。因而震后1月医学救援更快速,更科学,更有效:震后20天危重症集中治疗实现零死亡,早期介入身心康复加快功能重建,促进其回归社会,从而丰富和完善了汶川经验,为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积累了新鲜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震后1~14天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时效与绩效,验证和完善汶川经验,为全球类似地震应急医学救援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收集整理震后14天内官方信息通报、公开文件资料、新闻发布、网站信息等数据,并检索国内外地震医学救援相关文献,系统回顾、描述性分析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时效和绩效。结果基于汶川经验,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特点为:①科学评估灾情与伤情,合理调度人力、资金与物资,以省内区域力量救援为主;②“四集中”治疗危重伤员,创造了震后14天集中治疗0死亡的新记录;③检验、丰富和完善汶川、玉树与彝良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经验,为全球地震医学救援提供循证决策的一手证据。  相似文献   

1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5年来亲历了汶川、玉树、彝良和芦山4次里氏5.7~8.0级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不断完善和发展了汶川经验。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后2周内,全院共接诊伤员392人,入院321人[危重39人(12.15%),重症14人(4.36%)],手术184台;通过集中资源、多科联动、分级管理,实现了43名危重伤员(峰值)集中收治零死亡;共派出医疗队12支、88名医护人员赴震中参与和指导救援。康复心理专家于震后第2天赴震中参与和指导一线救援,并开展临床心身康复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远程护理会诊在雅安芦山地震救援中的作用。方法:总结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2013年“4·20”四川芦山地震伤员护理中发挥其远程医疗服务的经验。结果:在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时间组织开通面向灾区服务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与位于地震灾区的多家医院及地震救援队救护车远程医疗系统联通,借助此系统。我们对部分地震重伤员进行了远程护理会诊。结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灾害救援中的应用提高了地震伤员的护理质量,有利于伤员的早日康复,为我国在灾难救援中实施远程护理指导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发生后ICU伤员救治的护理经验和模式,探讨ICU在灾害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发生后华西医院ICU收治的地震伤员资料、救护经验和模式,并以汶川地震为例阐述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大型综合性医院ICU如何快速扩展大规模紧急重症护理能力,优化护理资源的利用.结果 汶川地震期间华西医院ICU共收治危重地震伤患者142例,死亡率9.86%(14/142),芦山地震期间收治74例,死亡率0%.有效救治空间和护理人力资源得到了较好的拓展和分配.结论 ICU在灾害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灾害护理已经成为重症护理新的领域和组成部分,ICU护士灾害护理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在演练和实践中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芦山地震现场应急医学救援队必要的生活物资配备。方法对参与芦山地震现场应急医学救援工作的59名现场应急医学救援队员的日常生活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为今后制定救援队必需要配备的生活物资提供参考。结果地震现场应急医学救援队必须配备的前5位日常生活物资是食品、饮水、上卫生间、通讯及睡觉问题;对洗澡的需求驻扎〉3天较≤3天者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需求项目数女性多于男性(P〈0.05)。结论地震现场应急医学救援队不仅需要配备医疗物资,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如驻扎时间、男女比例等,配备必要的生活物资,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总结芦山地震发生后,震中医院的救援组织管理经验。方法:早期对院内在院患者快速转移安置,同时组建地震救援统一指挥部,利用建立医疗小组,通过检伤分诊、分组负责、分区域救治的流程模式,对早期突发的大量地震伤员进行高效的救护组织管理。结果:在地震发生后24h内,我院成功有序抢救227例(其中前3h接收131例)地震伤员,未发生新的伤亡,并有效降低致残率。结论:科学地使用组织管理方法,在地震突发早期,能够高效地利用本地救援资源,达到自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汶川地震致脊髓损伤患者的病情特点。方法:对35例地震致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地震造成的这35例脊髓损伤患者在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完全性损伤占42.86%,不完全损伤占57.14%。主要致伤原因为压榨伤(68.57%)。骨折部位依次为腰椎(57.14%)、胸椎(28.57%)、颈椎(11.43%)。受伤时体位60%为屈曲位。31.43%的完全性损伤患者由非专业救援人员救出。结论:35例患者脊髓损伤程度普遍较重,主要是与地震当时巨大冲击力有关,也与受灾现场救援条件严重受限,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有关。现场的急救、救援方式对患者的伤情和预后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灾害后抢救伤员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灾难救援护理中的作用。方法:总结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2013-04-20四川芦山地震伤员护理中发挥其远程医疗服务的经验。结果:解放军总医院灾后迅速将无线便携式远程会诊系统配置于地震灾区伤员集合点医院,与位于地震灾区的多家医院及地震救援队救护车远程医疗系统联通,提供24h各相关专科护理的远程服务,对地震伤员的疑难护理问题提出诊治意见。据统计解放军总医院共进行远程护理会诊20余例,使灾区伤员的救治能力倍增。结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使灾难救援的伤员护理工作更加高效,实现了将最好的护理专家送到了救援的第一线,为我国在灾难救援中实施远程护理指导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电针疗法综合治疗汶川地震伤员四肢骨折术后关节活动度、肢体肿胀等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63例,采用康复训练结合电针疗法;对照组63例,于术后第2天自行功能锻炼。测量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ROM)、肢体肿胀消退时间及疼痛减轻程度并据此确定疗效。结果: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说明两组之间ROM、肢体肿胀消退时间及疼痛减轻程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康复训练结合电针能有效提高地震伤员四肢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