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3.5亿~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经全民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母婴阻断、安全用药等防控措施,hbv携带率已由原来的10%左右降至7.18%,但hbv感染仍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首位原因,全世界每年因此症死亡的人数达100万之多[1].因此慢性乙型肝炎( chb)的治疗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传播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孕妇人群中的发生率及母婴传播状况,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 1 000 例血清学检测HBsAg阴性的孕妇进行HBV-DNA检测,阳性者为隐匿性HBV感染,对隐匿性HBV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进行HBV血清学检测及HBV-DNA检测.统计孕妇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以及通过母婴传播引起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1 000例HBsAg阴性孕妇中,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病例57例(5.7%),其分娩的新生儿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8例(14.0%).阳性组新生儿母亲HBV-DNA含量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 孕妇人群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隐匿性HBV感染,并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与母亲血清中HBV-DNA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本病命名强调生育年龄妇女发生高血压、蛋白尿症状与妊娠之间的因果关系.多数病例在妊娠期出现一过性高血压、蛋白尿症状分娩后即随之消失.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妇和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婴传播率、转归及高危因素。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42例HCV感染史孕妇晚孕期和新生儿出生时、18个月时的抗-HCV水平,应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其HCV RNA定量和母婴传播阳性母儿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不同孕妇病毒载量组、分娩方式组、喂养方式组、生活方式组、新生儿性别组的母婴传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CV母婴传播率为4.76%,新生儿18个月时抗-HCV转阴率为95.24%。孕妇HCV RNA≥108拷贝/ml组、107~108拷贝/ml组、107拷贝/ml、500拷贝/ml及对照组的母婴传播率为66.67%、0%、0%、0%和0%,≥108拷贝/ml组的母婴传播率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0.644、P0.05)。母婴传播阳性的母儿HCV基因型一致,均为1b型。剖宫产组与自娩组,人工喂养组与母乳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共用碗筷组与非共用碗筷组,男性婴儿组与女性婴儿组,HCV母婴传播率依次为4.00%和5.88%,6.06%和0%、0%,5.56%和4.17%、0%和8.70%,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母婴传播是婴儿感染HCV的重要途径,HCV母婴传播率为4.76%,新生儿18个月时抗-HCV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很高,孕妇HCV RNA定量是影响HCV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日常生活接触不影响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其慢性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th1和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可直接导致th1/th2免疫平衡发生偏离,进而导致hbv感染慢性化[1].阿德福韦酯是新一代抗hbv药物,在抑制hbv复制的同时,可明显改善chb患者的肝脏组织学表现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hbeag等指标[2].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母婴传播,对母亲HBs Ag阳性的新生儿进行联合免疫(HBIG+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成功率可达90%~95%,但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母亲,在联合免疫的情况下,仍有8%~32%的婴儿在围生期感染HBV,在围产期感染HBV者有90%发展成慢性感染,这些慢性感染者有15%~25%死于肝硬化和肝癌。因此,对HBV感染的孕妇进行管理及制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策略对降低母婴传播率至关重要。由于人们对此类问题的敏感性,临床试验难以进行。本文将从HBV母婴传播模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在慢性hbv感染者的自然史中,经常出现急性发作或者突发,其基本定义为alt高于5倍正常上限值(uln)或高于基线值2倍以上[1].出现突发的原因可能是自发性、干扰素(ifn)治疗诱导或者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停止所致等[2].慢性hbv感染者突发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hbv复制和表达水平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当hbv的数量或抗原表达超过一定阈值,可能激发肝脏内的天然免疫应答,从而打破肝脏内hbv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耐受,导致肝脏内突发性炎性反应.随着对hbv变异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病毒致病株的出现可能是乙型肝炎突发的始动因素,但这两者间是否为因果关系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孕妇人群中的发生率及母婴传播状况,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000倒血清学检测HBsAg阴性的孕妇进行HBV-DNA检测,阳性者为隐匿性HBV感染。对隐匿性HBV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进行HBV血清学检测及HBV-DNA检测。统计孕妇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以及通过母婴传播引起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1000例HBsAg阴性孕妇中,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病例57例(5.7%),其分娩的新生儿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8例(14.0%)。阳性组新生儿母亲HBV-DNA含量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孕妇人群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隐匿性HBV感染,并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与母亲血清中HBV-DNA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s,PPROM)又称足月前胎膜早破或早产胎膜早破,是指胎膜早破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不足37周者.临床发生率为2%-3.5%,越近足月发病率越高,发生在孕34周前者约占19%,孕34周后者占81%[1].PPROM孕妇中只有7.7%-9.7%的胎膜破口能自然愈合,而持续阴道溢液的孕妇60%在7d内启动分娩[2].PPROM可导致一系列较为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如宫内感染、胎儿窘迫、脐带脱垂和胎肺发育不良引起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等,使围产儿病死率明显增高[3].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期待治疗对新生儿是有益处的,要求既延长孕周又防止围产期感染.本文从预防感染、抑制子宫收缩、促进胎儿肺成熟、预防胎儿宫内窘迫、心理护理等方面综述了期待治疗在未足月胎膜早破护理的临床应用现状,以最大限度的预防早产、围生期感染及改善新生儿结局,促进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感染HBV的妊娠中晚期孕妇口服替诺福韦酯(TDF)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从已拒绝终止妊娠及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孕妇中纳入研究对象共计100例,包括分别于妊娠第20周、第24周、第28周、第32周及第36周开始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5个治疗组的孕妇各20例;从拒绝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感染HBV的孕妇中纳入20例设为对照组。 结果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8.737、P < 0.001)。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水平在孕24周和2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11、P = 0.368)。治疗组胎儿出生后48周检测HBsAg、HBV DNA阳性率均为0%。治疗组孕妇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其所产婴幼儿均无出生缺陷及相关并发症。 结论孕28周前口服TDF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且安全地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