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三种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在不同类型 ,不同出血程度的儿童急性白血病 (AL)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了 56例初诊AL患儿血浆中的凝血酶调节蛋白 (TM)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 ,D-二聚体 (D -D)含量 ,并用常规方法检测了 56例AL患儿的血小板 (BPC)、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3P)及纤维蛋白原定量 (Fg)。结果  56例AL患儿的SFMC、D -D均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的均值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比较 ,ANLL患儿组的SFMC、D -D的血浆含量显著高于ALL组。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 (HLAL)与其它初诊时白细胞数低于 1 0 0× 1 0 9/L的AL患儿比较 ,TM、SFMC、D -D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无出血组与正常对照比较 ,SFMC、D -D及BPC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其它项目无显著差异 ,轻度出血组与无出血组比较 ,BPC减低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而其它项目无显著差异 ,重度出血组与轻度出血组相比较 ,TM、SFMC、D -D、3P试验、Fg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1、儿童AL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凝血、纤溶紊乱 ,以HLAL患儿最严重。 2、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 12 6例 ,在入院后 2 4h内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并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APTT)、D 二聚体 (DD)含量和血小板 (PLT)计数。分别以SIRS符合项数及预后、疾病严重程度分组 ,观察其与凝血功能紊乱间的关系。结果 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 ,SIRS新生儿中危重病例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明显增高 ,PT、TT、APTT、DD也增高 ,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存活组与死亡组间PT、TT、APT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死亡组DD显著高于存活组 (P <0 0 1)。危重症组PT、TT、APTT、DD与非危重症组比较 ,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机制的活化 ,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 ,病情越重 ,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日龄新生儿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我院2005年1至12月129例生后无合并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胎龄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分别于生后1、3、10 d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含量.结果 在出生后1、3、10 d三个不同日龄,早产儿和足月儿两组间的PT、D-二聚体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早产儿组的APTT、TT在三个不同的日龄均高于足月儿,Fg低于足月儿,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同时随着新生儿目龄的增加,PT、APTT,TT、、D-二聚体减少,而Fg增加,三个时间点凝血指标的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胎龄、日龄对新生儿凝血指标均有影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门冬酰胺酶 (L asp)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凝血、抗凝功能影响。方法 对96例ALL患儿测定L asp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抗凝血酶Ⅲ (AT Ⅲ )及蛋白C(PC)。PT及APTT应用血凝分析仪测定 ,血浆AT Ⅲ及PC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L asp治疗后PT延长 18例 ,缩短 2 2例 ;APTT延长 2 1例 ,缩短 17例 ;AT Ⅲ活性降低 5 1例 ,PC活性低 2 0例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L asp对ALL患儿凝血及抗凝功能的影响是双向的 ,且导致抗凝功能障碍者比例高于凝血功能障碍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儿凝血功能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2006年6月—2008年8月收住的脓毒血症患儿60例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追踪其预后情况,判断凝血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危重症组患儿的PT、TT较非危重症组明显延长,PLT明显降低,DD明显升高(P<0.01)。PT异常组、PT和TT均异常组、PLT异常组、DD异常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正常对照组(P<0.05);而TT异常组与其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需要监测PT、PLT、DD等重要凝血因子,观察其变化趋势,有助于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并有针对地开展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凝血功能影响;比较国产与进口不同产品对凝血功能影响,静脉滴注与肌肉注射不同应用方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L-ASP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6例患儿,检测其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结果47.4%出现APTT延长;其中国产44.4%,进口50.0%,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脉滴注54.2%,肌肉注射35.7%,无统计学差异(P>0.1)。42.1%出现FIB降低;其中国产44.4%,进口40.0%,无显著性差异(P>0.5);静脉滴注47.9%,肌肉注射32.1%,无显著性差异(P>0.1)。颅内出血1例(1.3%)。结论1.L-ASP可影响凝血功能;2.国产和进口、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L-ASP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早产儿凝血功能与胎龄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出血性疾病的可能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住院的早产儿的相关临床资料以及生后2 h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依据胎龄分为晚期早产儿组(n=322)、早期早产儿组(n=241)和超/极早产儿组(n=128),比较不同胎龄各组早产儿的凝血功能;并比较生后3 d内有无并发出血性疾病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结果 不同胎龄的3组间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APTT、PT、FDP、DD与胎龄呈负相关,而TT与胎龄呈正相关(P < 0.05)。与未患出血性疾病的早产儿相比,罹患出血性疾病早产儿的APTT延长(P < 0.05),DD值升高(P < 0.05)。结论 早产儿随着胎龄的增长,生后凝血功能逐渐成熟。APTT及DD检测结果异常,预示早产儿可能会具有更高的风险罹患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16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免疫表型可以确定细胞的来源和分化阶段 ,是急性白血病的重要生物学特征。该文了解儿童急性白血病 (AL)抗原表达规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1 6 0例儿童AL的免疫表型。结果  1 6 0例AL中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1 1 2例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4 8例。 1 1 2例ALL中 ,T系ALL 1 2例 (1 0 .7% ) ;B系ALL(不包括成熟B ALL) 93例 (83.0 % )。ALL中 ,1 3.8%有髓系抗原表达 ,以CD33阳性最常见 ;AML中 ,4 0 %有淋系抗原表达 ,以CD7阳性率最高。儿童AML淋系抗原表达阳性率高于儿童ALL髓系抗原表达 (P <0 .0 1 )。CD1 4在儿童M 4和M 5的表达频率为 77.8%。B系ALL中CD34阳性率 5 8.5 %。AML中 ,CD34的表达频率为 5 5 .3% ,其中M1和M 2的CD34阳性率为 76 .5 % ,高于其它AML病人的CD34阳性率 (4 3.3% ) ,P <0 .0 5。HLA DR抗原在M 3的表达频率为 1 1 .1 % ,低于其它类型AML病人的HLA DR阳性率 (76 .3% ) ,P <0 .0 1。B系ALL中 ,CD34表达与FAB分型、起病时白细胞数、髓外侵润情况均无关 (P >0 .0 5 ) ;CD34-组婴幼白血病发生率 (1 7.6 % )高于CD34+ 组 (4 .2 % ) ,P <0 .0 5。结论 HLA DR阴性对于M3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42例确诊DIC的患儿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及超小剂量组:超小剂量组20例,以超小剂量肝素(普通肝素)皮下注射,剂量为6U/(kg·次),每6~8小时1次;常规剂量组22例,剂量为60~125U/(kg·次)静滴,必要时可4~8h给药1次;两组其他治疗原则相同。观察两组治愈率,治疗过程中每12~24小时监测凝血酶时间(TT)、活性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等出凝血指标。结果超小剂量肝素组治愈率(85·5%)明显高于常规剂量肝素组(55·6%),P<0·05。超小剂量组17例治愈患儿用药24h后与用药前比较PT缩短(P<0·05)、Fib升高(P<0·05),48h后PT、APTT、TT与用药前比较均缩短(P<0·05),Fib升高(P<0·05),而常规剂量组12例治愈患儿用药24h后PT较用药前延长(P<0·05),APTT、TT、Fib无明显改变(P>0·05),用药48h后PT、TT均延长,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小板恢复较慢,两组用药24h及用药48h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药24h后超小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P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48h后两组PT、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皮下注射超小剂量肝素治疗新生儿DIC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过敏性紫癜患儿VW因子、D-二聚体及APTT、PT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过敏性紫癜 (SHP)患儿凝血状态的改变 ,了解其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对SHP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抽血测定VWF、D D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同时测定APTT、PT。结果 ,SHP患儿VWF、D D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仅 3例患儿APTT、PT缩短。结果显示 :SHP时可出现凝血功能紊乱 ,病情严重时凝血紊乱程度也更严重 ,而APTT、TT不是反映凝血功能的早期、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期间凝血功能检测的必要性及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采用L-Asp治疗的196例ALL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分析应用L-Asp前后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抗凝血酶Ⅲ(AT)及D-二聚体的变化;血凝异常与肝转氨酶及血清蛋白质水平的关系;血凝异常的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血凝和出血倾向的影响。结果①L-Asp应用2次后,两组均有少数患儿出现APTT延长;L-Asp应用4次后,干预组APTT、FIB、及AT异常率分别为11.2%、11.2%和7.5%,而对照组分别为25.8%、43.8%和23.6%。②对照组与干预组在L-Asp应用前血清白蛋白及球蛋白水平均在正常水平,L-Asp应用6次时,两组白蛋白及球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以对照组下降明显。对照组FIB及AT含量与血清蛋白质总量呈高度正相关。③血凝异常的程度与转氨酶升高程度无相关性。④对照组1例出现血凝异常的同时伴有颅内出血。而干预组无1例血栓形成或出血等并发症。结论ALL患儿应用L-Asp后APTT延长,FIB及AT显著下降,而与D-二聚体水平、肝转氨酶升高程度无关,与血清蛋白质水平密切相关。预防性新鲜冰冻血浆可以减少血栓/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血清IL— 3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如何恰当选用IL— 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测定 34例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IL— 3水平 ,1 6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儿ANLL与ALL之间IL— 3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完全缓解 (CR)后 ,血清IL— 3水平与治疗前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0 .0 5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治疗后高危型 (HR)组比标危型(SR)组血清IL— 3水平明显降低。经治疗CR后 ,有 1 0例IL— 3水平明显升高 ,6例明显降低 ;IL— 3变化与临床分型、获得CR时间及治疗效果有关。结果表明 ,IL— 3与白血病 (AL)治疗有关。建议 :在高危急淋患儿或完全缓解时间 >4周、骨髓衰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应用IL— 3和化疗联合治疗。对缩短完全缓解时间及减少继发耐药 ,缩短骨髓抑制期时间 ,减少感染并发症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urvivin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其与抑癌基因P53的相关性,同时观察Sur vivin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方法,检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2004年1~7月收治的37例儿童AL骨髓细胞Survivin和P53的表达,对照组为10例非恶性血液病且骨髓正常患儿。结果在37例AL患儿中,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5.14%,P53表达阳性率为32.43%,显著高于正常骨髓组织(P均<0.05),Survivin和P53表达呈强相关性(P<0.05),Survivin在高危(HR)ALL患儿的表达为46.15%,在标危(SR)ALL患儿的表达为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Survivin在儿童AL中异常表达,且与ALL的临床分型有关,提示其在判定儿童ALL预后中有意义;(2)抑癌基因P53的失活与Survivin的表达可能在AL发生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3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血清白细胞介素 3(IL 3)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 3。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初治组为 195 .83± 10 8.2 5 pg/ml,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初治组 5 0 3.18± 193.0 1pg/ml,正常对照组 192 .5± 93.2 5pg/ml。ALL初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AML初治组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1)和ALL初治组 (P <0 .0 1) ;4周化疗完全缓解(CR)组ALL为 184.6 4± 75 .92 pg/ml,与初治组无差异 (P >0 .0 5 )。CR组AML为 393.0 0± 117.77pg/ml,与初治组无差异 (P >0 .0 5 ) ;ALL长期缓解组为 175 .77± 91.5 6pg/ml,与 4周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P >0 .0 5 )。结论 血清IL 3可能与ALL的发病无明显相关 ,而参与了AML的病理生理及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足月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9例极危重、22例危重、21例非危重疾病和10例正常新生儿作前瞻性研究,检测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正常化比率(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计数外周血血小板(PLT),比较各组间凝血、纤溶活性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血浆D-D、PT水平极危重、危重疾病组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极危重高于非危重疾病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PTT极危重疾病组高于正常新生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新生儿D-D超过参考值范围占70%。疾病严重程度与D.D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0.828,P〈0.01),与PT、APTT水平呈中度正相关(r=0.375、0.440,P均〈0.01)。结论 新生儿D-D水平可能处于较高水平,并不一定代表异常。但危重、极危重病患儿D-D水平明显升高,存在凝血系统被激活和继发纤溶亢进,凝血、纤溶活性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的机制 ,对1 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用L—Asp治疗前后检测了血浆凝血酶元时间(PT)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 (Plt)。结果与用药前比较 ,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 ,PT仍在正常范围 ;FIB显著降低 ;Plt显著增高 ,但仍在正常范围。用药结束后一周后的PT、APTT、TT已恢复正常 ,但FIB仍低于正常。结果表明 ,L—Asp主要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蛋白质成份的凝血因子减少 ,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且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 (AL)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 (sEPO)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EPO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  1.sEPO :初治组ALL( 2 4例 )为 42 .47± 2 6.47mIU/ml,AML( 11例 )为 2 4.3 0± 13 .0 6mIU/ml,正常对照组为 10 .3 3± 2 .62mIU/ml。ALL、A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而ALL显著高于AML(P <0 .0 5 ) ;4周化疗完全缓解 (CR)组ALL( 14例 )为 2 2 .5 9± 13 .3 3mIU/ml,AML( 5例 )为 2 2 .85± 12 .66mIU/ml,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 P <0 .0 5 ) ;ALL组低于初治时水平 ( P <0 .0 5 ) ,AML与初治时无差异 (P >0 .0 5 ) ;长期缓解组ALL( 13例 )为 12 .77± 4.3 3mIU/ml,低于第 4周缓解组 (P <0 .0 5 ) ,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 (P >0 .0 5 )。 2 .sEPO与血红蛋白 (Hb)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P <0 .0 1)。结论 AL时EPO生成和代偿正常 ,因而AL患儿贫血不是EPO缺乏导致 ,用EPO治疗效果可能有限  相似文献   

18.
过敏性紫癜患儿凝血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凝血状态的改变 ,了解其在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HSP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血测定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D二聚体 (D D)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同时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时间 (PT)。结果 HSP患儿VWF、D D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但仅 3例APTT、PT缩短。结论 HSP可出现凝血功能紊乱 ,病情严重时凝血紊乱程度也更严重 ,而APTT、TT不是反映凝血功能的早期、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维生素K1治疗新生儿出血症(HDN)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反映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方法选取我科2011年住院的HDN患儿30例,确诊时采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sysmexCA-1500血凝仪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静脉滴注维生素K1每天3mg,3天后复查以上指标并比较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皮肤瘀斑20例(66.6%)、颅内出血9例(30.0%)、穿刺部位出血不止7例(23.3%)、脐端渗血6例(20.0%)、消化道出血且合并贫血1例(3.3%)。本组HDN患儿治疗前后PIVKA-Ⅱ、PT、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异常率(%)比较分别为(93.3比10.0)、(73.3比13.3)、(70.0比33.3)、(83.3比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及FIB治疗前后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IVKA-Ⅱ(ng/ml)、PT(s)、APTT(s)及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分别为(9.8±2.9)比(45.6±25.0)、(15.2±1.9)比(21.6±4.4)、(46.9±12.5)比(61.3±12.9)、(91.8±14.6)比(52.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和FIB数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N患儿补充维生素K1后,PIVKA-Ⅱ、PT、APT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异常率及数值均有明显改善,是HDN诊断及疗效监测的敏感指标,而TT和FIB对HDN的诊断和治疗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在维生素K1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凝血酶原复合物 (PCC)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5 5例胎龄 36~ 4 0周新生儿HIE患儿分成维生素K1组 (A组 )和维生素K1 PCC(B组 ) ,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凝血酶原百分活动度 (PT %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等凝血功能分析结果 ,并对PT延长者予PCC后再进行复查。结果 B组与A组相比 ,仅FIB明显降低 (P =0 .0 0 5 4 ) ,而PT、INR、PT %、PTT、TT均无显著差异 ;对PT延长者给予PCC后 ,PT、PT %可恢复到正常范围 (P =0 .0 4 6 7,0 .0 0 0 98) ;比较A、B组脑CT检查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对新生儿HIE在给予维生素K1治疗基础上若PT无明显延长可不必加用P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