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富氧水对急进高原和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探讨富氧水对急进高原和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方法(1)在海拔3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380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口服富氧水前(对照组)后(试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试验,试验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ml,2次/d。运动结束检测pH,PCO2,PO2,HCO3-,AaDO2及SaO2。(2)对首次进驻海拔5200m的36名男性青年,自海拔1400m驻地乘汽车2d到达海拔3700m当日随机分试验组(18人,口服富氧水)和对照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口服富氧水,方法同前。直至进入海拔5200m某哨卡第6天,共服9d,检测血气指标。结果(1)海拔3700m和5380m负荷运动,试验组较对照组pH,PaO2,HCO3-,SaO2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PaCO2,AaDO2降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进驻海拔5200m的青年,试验组较对照组pH,PaO2,HCO3-,SaO2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CO2,AaDO2降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富氧水可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有效提高机体血液中PaO2和SaO2,缓解高原缺氧症状。为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为高原供氧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方法:在海拔3 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 380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服药前(对照组)后(实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实验.运动结束检测pH、PCO2、PO2、HCO-3、AaDO2 及SaO2的含量.结果:海拔3 700m和5 380m负荷运动,实验组较对照组pH、PaO2、HCO、3、SaO2增高,差别有显著性(P<0.01或0.05),PaCO2、AaDO2降低,差别非常有显著性(P<0.01).结论:西地那非可提高高原人体作业效率,增强氧合功能,适合人体在高原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抗低氧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急进高原人员的生理变化,验证模拟高原装置的性能。方法健康志愿者24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人。均采用高海拔模拟装置,分2个阶段进行高原模拟。第一阶段模拟海拔3 500 m(相当于高海拔),间隔24 h后进行第二阶段,模拟海拔5 000 m(相当于超高海拔)。在2个阶段进舱前、模拟海拔3 500 m和5 000 m时分别采集血样进行血常规和血气分析,进舱前后进行心电图检测,出现心脏不适的人员,加做心肌酶检测,每组各有1名志愿者同时进行心电监护。结果随着模拟海拔高度的升高,志愿者脉率逐渐加快,脉氧(SpO2)逐渐下降,与进舱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常规显示第一阶段志愿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显著增高,血小板显著降低,与进舱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第一阶段比较,第二阶段志愿者血小板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舱前比较,2个阶段志愿者动脉血氧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降低;第二阶段pH值明显增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第一阶段比较,PaO2、SaO2、PaCO2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模拟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反映人体快速进入高原的生理状况,为进一步实施内地高原习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急进高原健康成人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情况的调查,初步探讨了急进高原时健康人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的变化趋势和各项症状指标在评估急性轻症高原病中的重要性。方法:对由海拔2260m急进到海拔3500m和4600m地区身体健康的成年人随机分组,在3天内、7天和15天3个时间段进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观察其变化情况。分析各项症状指标的发生率。结果: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在4600m海拔地区,3天内组和7天组与15天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别(P<0.01),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随着留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3500m15天组比较,只有4600m7天组有差别(P<0.05)。在同一海拔地区,随着时间的延长,无反应率先降后升;轻度反应发生率先略有升高,而后降至初进高原的水平;中度反应发生率先轻度升高,而后降低至最低。在各组16项症状中,发生率排名前四位的共有7项——头痛、头昏、心慌、气短、胸闷、腹胀和口唇发绀;在4600m的3组中,症状发生率排名第一的均为头痛;3500m组症状发生率的排名与4600m各组有较大的区别。结论:健康青壮年人在急进到高海拔或特高海拔地区后,开始习服至少需要2周以上时间。急性轻症高原病首先是较为敏感的脑组织发生病理生理改变所致,人体急进高原后,主要以心、脑、肺器官发生应激性改变为主。建议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研究中,宜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法对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调查者和被检者进行诊断的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13名健康被试者(男8名,女5名)从海拔2260m移居4300m后14天,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浓度及血气参数的变化,并与世居4300m的24名藏民进行比较,以探讨2,3-DPG在急进高原适应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3名被试者于2260m时红细胞2,3-DPG为4.30±0.81mmol/L,移居4300m后14天为5.05±0.83mmol/L,增加了172%(t=4.29,P<0.01);比当地藏民(4.49±0.06mol/L)高12.4%(t=2.33,P<0.05)。移居4300m后血液pH增加、PaCO2和PaO2降低(P<0.01),红细胞压积也明显增加(P<0.05);但与当地藏民比较,血气备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进入高原后,红细胞2,3-DPG的适当增加是机体对低氧环境适应的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进高海拔地区不同时间对筑路工人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进驻海拔4600m施工现场后,分别在第1d、3d、7d、15d进行血红蛋白测试,与进驻前同体比较。结果:进驻海拔4600m地区第1d血红蛋白与其它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急进高海拔(4600m)地区第1d血红蛋白反应性升高,第3d、7d、15d有所降低,趋于稳定,但仍高于较低海拔(2260m)地区。  相似文献   

7.
不同海拔地区人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从海拔2260m两天内急进4700m的移居健康人和世居4700m健康人各30例血清乳酸脱氢酶(SLDH)同工酶的变化。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分为三组:对照组(2260m)和急进移居高原(4700m)组及世居高原(4700m)组各30例,均为健康人(平均年龄38岁±6.3岁)。急进组为从西宁地区2260m乘火车及汽车2天内进入4700m高原者。结果:移居者的SLDH活性显著升高,但世居者的活性又比对照组(2260m)高;SLDH的5种同工酶的亚基含量也有不同变化。结论:SLDH同工酶百分含量升高是由于高原低氧环境中机体的无氧环境代谢增强,而世居者的活性低于急进移居者,反应机体对低氧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预处理对高原人体血气和血乳酸的影响。方法:对海拔3700m的10名已习服男青年,于HBO预处理前(A组)、预处理后(B组)3h分别检测血气和血乳酸(BLA)。结果:B组较A组PaO2、PaCO2、SaO2增高,AaDO2、BLA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别(P〈0.01),pH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预处理可改善高原缺氧人体气体交换,增强氧合功能,加速体内堆集乳酸的清除。  相似文献   

9.
高原现场作业期间中心动脉血气与酸碱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青年士兵高原现场作业过程中的血气变化规律.方法:将来自海拔800m以下的青年士兵分为非军事作业组和军事作业组.按海拔高度分为2900m组、3200m组、4400m组、5060m组.采用阶梯式进驻作业现场, 对比观察相同、不同高度的血气酸碱变化趋势.结果:作业和非作业状态中心动脉血气,PaO2,PaCO2,HCO3-,PAO2,A-aDO2等参数均随海拔高度上升出现不同程度变化;相同高度(4400m)军事作业组的上述参数与非军事作业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但pH值在4个梯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青年群体阶梯式进驻高原现场作业,中心动脉血气和酸碱变化显著,明显异于非作业组,大部分符合呼吸代偿性酸中毒标准,个别病例也接近呼酸代酸标准.在海拔高度4400m以上作业状态下, PaO2≥45mmHg,SaO2≥0.8,7.30≤pH≤7.48,可能是作业状态可允许的最大限值.  相似文献   

10.
急进不同高海拔地区健康成人血氧代谢酶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急进不同高海拔地区健康成人血氧代谢酶的变化水平,探讨分析血氧代谢酶在急进高原时的应激性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对急进海拔2 260m和4 600m地区身体健康的成年人进行随机抽样分组,分急进后的3天以内、(4~14)天和15天以上三个时间段检测血氧代谢物质及酶.结果:①急进高原后,同一海拔水平不同时间段各血氧代谢酶变化规律如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配醛(MDA)的变化不大,比较稳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有着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物歧酶(SOD)有一定的变化,但相对稳定;腺苷酸(AMP)有着先降后升的特殊变化;②急进不同海拔高度的血氧代谢酶之间的变化:GSH差别非常有显著性,AMP差别有显著性,而GSH-PX、CAT、MDA、SOD差别均无显著性;③急进海拔4 600m组和平原地区对比: GSH和GSH-PX差别有显著性,SOD差别有非常显著性,MDA无差别.海拔4 600mGSH和GSH-PX高于平原地区,而SOD则低于平原.结论:GSH、GSH-PX、CAT和c-AMP这四项血氧代谢酶在急进高原时,有着较为明显的改变,可反应急性缺氧状态.SOD和MDA可能做为慢性长期高原低氧环境暴露下氧代谢失衡的指标可能较为合适,在评估急性缺氧时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1.
In studies of 12 volunteer subjects, VC and ERV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during a 3-d sojourn at 4,300 m while VE, VT, TLC, FRC and RV were elevated. Acid-base parameters showed typic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ranslocation to high altitude. Thus, PaO2, PaCO2 and SaO2 were immediately reduced upon translocation to 4,300 m, while the compensatory reduction in arterial HCO3- concentration was delayed temporarily by 24 h; pH, however, remained essentially unchanged throughout the sojourn. Upon relocation to 1,600 m, there was a gradual return to VC, ERV, TLC and RV to prealtitude values. FRC, on the other hand, remained elevated as did VE and VT through the third day of relocation to 1,600 m. PaCO2 and arterial HCO3- concentration showed a slight delay in returning to prealtitude values upon relocation, while the remainder of the acid-base measurements returned to prealtitude values within 24 h. The conclusion drawn from these results indicates a physiological adjustment period as long as 3 d may be required for individuals returning from a 72-h sojourn to high altitude (4,300 m).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家猪L2 椎体贯通火器伤实验模型,通过监测生命体征等指标变化及弹道损伤情况,分析高速椎体火器伤导致动物早期死亡的原因。方法 18只家猪随机分为2组:低速枪伤组(n =10 ) ;高速枪伤组(n =8)。全麻状态下建立L2 椎体侧方贯通伤模型,分别于伤前、伤后0 .5、1、2和3小时行血气分析、平均动脉压及脉率监测和损伤部位弹道CT扫描。结果 18只家猪中13只成功建立了L2 椎体火器伤模型,其中低速枪伤组6只、高速枪伤组7只。不同时相点2组动物平均动脉压进行性下降、心率进行性加快,但高速枪伤组较低速枪伤组变化幅度较大(P <0 .0 1) ;2组动物血pH、细胞外碱剩余(BE ecf)、血液碱剩余(BE B)、标准碳酸根浓度(SB)、实际碳酸氢根(AB)、氧分压(PaO2 )、二氧化碳分压(PaCO2 )和氧饱和度(SaO2 )呈进行性下降,但高速枪伤组出现的时间早、下降的幅度大(P <0 .0 5或0 .0 1) ;低速枪伤组动物3.5小时死亡率为16 .6 7%、高速枪伤组为85 .71% ,平均死亡时间分别为(7.1±1.1)小时和(3.5±0 .5 )小时,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和0 .0 1)。结论 枪弹的速度是决定损伤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高速火器伤动物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弹道周围广泛创伤所致的失血性休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T阻塞指数与血气分析评价急性肺栓塞(APE)严重性的价值。方法接受CTPA和动脉血气分析检查并且无基础心肺疾病的APE患者共59例。利用肺动脉CT阻塞指数评价肺动脉栓子阻塞程度与范围。动脉血气分析包括PaCO2、PaO2、SaO2及P(A-a)O2。严重APE组和非严重APE组患者之间的CT阻塞指数、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之间的统计学差异用t检验评价。阻塞指数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价。结果严重APE组患者的PaCO2、PaO2及SaO2明显低于非严重APE组患者(P<0.01),而P(A-a)O2明显高于非严重APE患者(P<0.01)。阻塞指数分别与PaCO2、PaO2、SaO2及P(A-a)O2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分析APE患者的肺动脉阻塞指数、血气分析指标有利于评价APE患者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4.
海拔3700m富氧室对高原人体运动血气及心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3700m高原建立富氧室对机体运动后血气及心率的影响。方法:对海拔3700m高原的10例健康青年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进行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运动,检测pH值、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肺泡、动脉氧分压(AaDO2)、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及5min恢复心率;结果:富氧后较富氧前pH增高显著(P<0.05);PCO2、PO2、SaO2增高,即刻心率、AaDO2降低,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1);恢复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富氧室能改善高原低氧人体气体交换和心脏工作效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原供氧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氧液预防家兔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高氧液对兔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家兔 3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氧液组各 15只。对照组静脉输入 0 .9%生理盐水 10 0ml,高氧液组输入高氧液 10 0ml。输注完毕后即刻行单肺通气 (OLV) ,记录OLV前及OLV后15min、30min时pH、PaO2 、SaO2 、PvO2 、SvO2 等指标。结果 :与单肺通气前相比较 ,对照组在OLV后 15minSaO2 、PaO2 、PvO2 、SvO2等下降 ,PaCO2 升高 (P <0 .0 5 ) ;高氧液组在OLV 15min时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 ,30min时SaO2 、PaO2 降低 ,PaCO2 升高 (P <0 .0 5 ) ,PvO2 、SvO2 、pH等无变化。结论 :静脉输注高氧液对OLV期间低氧血症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压氧干预对初入高海拔地区青年的作用。方法将4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4人。于进驻高原前2 d对A组在海拔1400 m进行高压氧干预,每天1次共2次;于第3天三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2 d到达海拔3700 m地区休整2 d,同时对B组进行高压氧干预(方法同A组);C组为对照组。于第7天三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1 d到达海拔5200 m某边防哨卡。对三组进驻哨卡第2、4、6天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分度评分,同时检测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A组及B组较C组分值降低、HR减慢、SaO2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干预可改善高原低氧血症,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血常规、血气及血生化改变在高原肺水肿(HAPE)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应用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分表,对24200例急进高原人员进行评分,筛选出高度疑似HAPE患者作为重点观察及随访对象,并给予卧床休息及吸氧。对所有重点观察及随访对象的血常规、血气及血生化(含电解质、肝功、肾功)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重点观察对象中,确诊HAPE组进入高原第1、2、3d的血白细胞总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率(N)均显著高于非HAPE组(P〈0.01);两组血气结果比较,HAPE组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氧合指数(FiO2/PaO2)在进入高原第1、2d均显著低于非HAPE组(P〈0.01),HAPE组pH值显著高于非HAPE组(P〈0.01);两组血生化比较,HAPE组除钾(K^+)第2d显著低于非HAPE组外,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期白细胞计数增加及低氧血症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与HAPE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疑似HAPE患者早期血常规及动脉血气的监测,有利于HAPE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氧复合氰化钠(NaCN)中毒对家兔动脉血气成分的影响。方法以人工低压氧舱模拟4 000m高原缺氧环境。20只家兔随机均分为4组:高原高剂量组(2mg/kg),高原低剂量组(1.5mg/kg),平原高剂量组(2mg/kg),平原低剂量组(1.5mg/kg)。高原组动物在低压氧舱内预处理72h后进行实验。以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动物后进行股动脉插管,腹腔注射NaCN毒剂(2mg/kg或1.5mg/kg)。分别于NaCN中毒前10min(-10min),中毒后5、10、15、20、30、60、120和180min采血测定动脉血气变化。结果高原缺氧72h后动物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降低,与平原组中毒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H值和碳酸氢根(HCO-3)浓度与平原组中毒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NaCN中毒后动脉血pH值先升高后降低,PaO2显著升高,PaCO2和HCO-3浓度显著降低。结论NaCN中毒后酸碱平衡紊乱,早期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后期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急进高原健康成人动脉血气值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探讨血气变化和急性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急进到海拔4600m地区145名身体健康的成人进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的测定,其中48人进行血气检测。结果:急进海拔4600m筑养路工血气分析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之间无明确相关性。而采用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与各血气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同样未发现有明确直线相关关系。对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二者进行了线性相关分析,发现SpO2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存在线性关系,并得出相关函数关系:SpO2=89.257-0.606×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结论:急进高原动脉血气分析与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未发现有明确相关性;而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并得出初步的线性函数关系,为判定急性高原反应和筛选易感人群提供了一项可能的、客观的评估指标,值得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