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急诊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外科治疗的可行性以及手术适应证选择、手术技术和围术期处理.方法 1998年5月~2003年5月为67例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年龄14天~32个月,平均年龄11.8±8.9个月;体重2.6~14.8 kg,平均体重8.4±3.0 kg)施行急诊或亚急诊手术.室间隔缺损39例,法洛四联症13例,完全房室间隔缺损5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4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3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2例,先心病术后肺动脉瓣赘生物1例.64例行根治手术,3例行姑息手术.结果术前准备时间0~9天,平均3.7±2.6天;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14天,平均3.8±3.2天;ICU时间2~18 天,平均5.7±2.8天.全组住院死亡5例,手术死亡率7.5%(5/67).其余患者术后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4例,肺不张14例,肺部感染8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气胸和膈肌麻痹各1例,均治愈.随访2~60个月,晚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心功能Ⅰ~Ⅱ级,效果满意.结论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亚急诊外科治疗是安全的,可以挽救大部分患者的生命,并取得较好效果,关键在于准确选择适应证、围术期加强营养和心肺功能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个月以下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3个月以下小婴儿各种CHD78例,男52例,女26例,年龄最小生后10h,平均体重(3.50±2.92)kg,均在体外循环下行急诊或亚急诊手术。结果手术死亡7例,总死亡率为8.8%,其中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行Switch手术死亡2例(22.2%),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高压死亡3例(5.1%),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和右室双出口各死亡1例。无残余分流和Ⅲ°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小婴儿危重复杂CHD应早期干预,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及早手术,以免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和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787例小于6月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回顾性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疗效。方法1988年1月~2003年6月,手术纠治年龄小于6个月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787例。主要病种包括完全性大动脉错位109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51例,肺动脉闭锁16例,主动脉缩窄33例,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299例,法洛四联症44例,右心室双出口23例,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9例等;对787例患者根据不同病种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纠治。结果手术死亡77例,手术死亡率9.78%(77/787)。随着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手术总死亡率从1988~1995年的25%降至2003年的4.11%。随访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患者中发生VSD残余漏1例,术后3个月再次手术治愈;随访中发生肺动脉和主动脉瓣上狭窄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心内型患者中2例分别在术后4d和2个月出现肺静脉回流梗阻,1例死亡,1例再次手术解除梗阻。室间隔缺损患者中发生残余漏5例,分流量小,不需再次手术。其余病例随访资料不完整。结论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施行手术治疗的时间非常重要,危重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不早期手术,将失去手术机会,增加术后危险性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监护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淳成,陈光华我院1987~1992年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95例。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40例(PP/PS>0.5),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95例中男55例,...  相似文献   

5.
小儿室间隔缺损伴动脉高压78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为了提高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效果,分析总结78例患者的手术经验。方法 1986年10月-1998年2月我科连续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纠治小儿室间缺损伴肺动脉高压78例,其中66例为重度肺动脉高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岁;全部患者的肺/体动脉压≥0.75,肺/体血流量1.1-8.4,平均2.2;肺血管阻力96-1280dyn.s/cm^2,平均624dyn.s/cm^5;动脉血氧饱和度0.85-0.98,平均0.92;心导管检查示双向分流17例,16例合并其它心脏病变。结果 78例全部手术存活,12例术后发生心脏压塞、传导阻滞、出血等并发症,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 提高危重病例手术存活的关键在于重视术前研究,明确诊断病变和估价病情,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确定手术指征,改进手术技术和良好的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29例新生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9例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年龄3~28d,其中室间隔缺损3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10例,肺动脉闭锁1例,三尖瓣闭锁3例,单心室1例,法洛四联症6例,完全性房室管畸形4例,永存动脉干1例,所有患者合并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29例患者均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一期矫治术。结果术后死亡4例(13.8%),其中1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和1例肺动脉闭锁患者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死于灌注肺、低氧血症,其余2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9例,随访时间1~31个月,体重及各项发育指标与正常同龄儿基本相同。结论新生儿心脏手术麻醉、体外循环应平稳,手术操作要精细,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畸形矫正满意及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肺保护。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重度肺高压患者术后控制肺动脉压,改善右心功能,一直是临床医师致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吸入低浓度一氧化氮气体(N0)可选择性松弛肺血管平滑肌,但对肺血管出现组织学改变者,吸入NO后效果如何尚未见报道。本院收治两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应患者及其家属要求进行手术,术后吸入低浓度NO气体治疗,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病例1.男性,11岁,26kg,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病例2.男性,28岁,49.5kg,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大剂  相似文献   

8.
心包、心脏     
部分心内膜垫缺损外科治疗15例体会;老年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体会;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后活动耐力的随访研究;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大动脉转换术113例的手术结果分析;大动脉调转术治疗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型右心室双出口的初步体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心包、心脏     
20061488 婴儿大型室间隔缺损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早期手术治疗/祝忠群…∥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26(10).-526-529 1999年10月至2004年1月,收治大型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29例婴儿,19例进行带机早期手术治疗,10例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手术病例中,18例婴儿手术成功、脱离呼吸机出院,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肺不张、气胸、气管再插管,无全身感染、肺动脉高压危象以及严重低心排病例;1例婴儿死于气管狭窄,病死率5.3%。内科保守治疗病例中,8例在治疗途中因心肺衰竭死亡,病死率80%;2例好转撤离呼吸机出院。结论:把握手术时机和适应证,防治术中和术后肺损伤,带机早期手术治疗可提高和改善大型VSD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婴儿治疗效果和预后。图1参15  相似文献   

10.
右上腔静脉缺如伴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心内畸形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 男,28岁。发现心脏杂音20余年。10年前曾在本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拒绝手术。查体: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P波I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电轴右偏,右心室增大,左房心律。胸部X线检查示肺动脉呈瘤样突出,心胸比率0.68。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先天性心脏病,嵴下型室间隔缺损2.5cm,肺动脉增粗5.0cm,右室壁增厚0.8~1.0cm。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改良侧通道Fontan手术纠治小儿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经验,探讨该手术方法的优越性。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8年8月我院共对86例复杂型心内畸形患者施行心内板障侧通道Fontan手术,男47例,女39例;年龄1.9~11.5岁,平均年龄4.7岁;体重8.6~52.0kg,平均体重17.0kg。病种为无脾综合征33例,多脾综合征17例,三尖瓣闭锁(TA)11例,房室连接不一致的右心室双出口(DORV)11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合并肺动脉狭窄8例,矫正性大动脉错位(cTGA)5例,Ebstein’畸形1例。术前分别行单侧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BSCPA),双侧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和半-Fontan手术(hemi-Fontan opertiong);二次手术时间间隔0.7~7.8年(3.6±2.9年)。术中采用心内板障侧通道Fontan手术(LT组,47例)和改良心内板障侧通道Fontan手术(M-LT组,39例)方法连接下腔静脉的血引流入右肺动脉,部分完成二期改良Fontan手术。结果两组共死亡7例(9%),LT组死亡5例,M-LT组死亡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5,P=0.448)。在分期改良Fontan手术中,M-LT组患者术前行BSCPA术明显多于LT组。术后仍有22例患者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中肾功能受损导致无尿而行腹膜透析13例,透析2~5d后尿量恢复。术后LT组的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多于M-LT组(χ^2=8.763,P=0.003),置胸腔引流管时间LT组明显长于M-LT组(t=2.970,P=0.003)。门诊随访3个月~8年,无1例死亡。M-LT组随访33例(85%),LT组随访39例(83%),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患者活动能力明显改善。结论改良侧通道Fontan手术有一定的优越性,不失为一种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纳美芬拮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术后阿片类药物所致呼吸抑制的效果.方法 选择行先心病择期手术的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对照组(C组)、Ⅰ组、Ⅱ组.手术结束后,患儿带管送入胸外科重症监护室,待生命体征平稳10 min后:C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拮抗药;Ⅰ组静脉注射纳美芬0.25 μg/kg;Ⅱ组静脉注射纳美芬0.25μg/kg,观察5 min,再次静脉注射纳美芬0.25μg/kg.记录给药前即刻(T1)、给药后5 min(T2)、给药后30 min(T3)、呼吸恢复时(T4)、拔管时(T5)、拔管后1 h(T6)、拔管后3 h(T7)患儿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和血气分析结果,记录患儿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心脏病加强监护病房(cardiac intensive care unit,CICU)监护时间,并观察术后恶心、呕吐、发热、躁动、伤口疼痛等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 C组患儿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气管导管拔出时间和CICU监护时间分别为(2.9±1.0)、(3.6±1.4)、(18.5±5.8)h,Ⅰ组分别为(1.8±0.6)、(2.3±0.6)、(8.2±3.1)h,Ⅱ组分别为(1.7±0.5)、(2.1±0.7)、(7.9±2.9)h;与C组比较,Ⅰ组和Ⅱ组的各时间均缩短(P<0.05).C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5%,Ⅰ组和Ⅱ组的发生率降低,分别为5%和0(P<0.05).结论 纳美芬可安全有效地拮抗先心病手术患儿术后阿片类药物所致呼吸抑制作用,且能减少术后副作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并评估膈肌折叠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膈肌麻痹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13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行矫治手术后发生膈肌麻痹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35 d 至 11个月[(6.6±3.2)个月];体重3.5~9.6 (6.2±1.8) kg。膈肌折叠术在心脏直视手术后(19.08±4.29) d施行。所有患者均无法顺利脱离呼吸机,或脱机后因严重呼吸困难反复行气管内插管,13例患儿均行单侧或双侧膈肌折叠术。 结果 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发生率15.4%,其中1例痰培养为复合鲍曼不动杆菌阳性、血细菌培养阴性;另1例为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闭锁患儿,双侧膈肌麻痹,行双侧膈肌折叠术后第11 d痰培养和血培养均为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并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所有患儿膈肌折叠术后胸部X线片提示膈肌下降至正常位置。膈肌折叠术后患儿脱离呼吸机时间为 (5.38±3.09) d。膈肌折叠术后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增高 [(90.22±8.47) mm Hg vs. (80.69±6.72) mm Hg ;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术前明显降低 [(39.87±6.31) mm Hg vs. (56.38±7.19) mm Hg ;P<0.05] 。随访12例,随访时间24个月,1例患儿行双侧膈肌折叠术,出院后6个月内反复2次出现肺部感染,其余患儿呼吸功能正常。所有随访患儿心功能Ⅰ~Ⅱ级(NYHA)。 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行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膈肌麻痹时,难以顺利脱离呼吸机,行膈肌折叠术是较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院内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手术应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可行性。方法2010年7月~2012年3月,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68例年龄6—15个月婴幼儿先心病。体重6.5~12kg。房间隔缺损27例(其中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合并永存左上腔1例),室间隔缺损37例,(其中合并永存左上腔3例,右室流出道狭窄1例),部分性房室管畸形4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4—6cm小切口手术修补。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21.6±10.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6.8±7.5)min;术后渗出胸液量(21.9±9.3)m1,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5±2.5)h,术后住院时间(5.4±0.7)d。术后1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小切口手术对婴幼儿简单先心病效果确切,术后出血少,美观,隐蔽,不影响胸骨发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间入路法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2年1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普通外科接受中间入路法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4.8%)因腹腔内严重粘连而中转开腹外.余20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237.1±64.2)rain,术中出血量(90.0±77.7)ml,术后排气时间(2.7±0.8)d,术后住院时间(11.8±5.7)d。术后并发症3例(14.3%),其中吻合口瘘、淋巴漏和吻合口狭窄各1例。随访时间4~60(中位22)个月,死亡2例,其中1例于术后5个月死于肿瘤进展.1例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应用中间入路法行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可简化手术步骤、维持外科层面、缩短手术时间,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经验较为丰富的单位开展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部小切口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12月~2008年1月,经胸部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810例,包括先天性心脏病660例,瓣膜病129例,心脏黏液瘤21例。经胸骨正中上段小切口手术36例,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59例,右胸骨旁小切口3例,右胸前外侧小切VI658例,右腋下小切口54例。其中382例在心脏跳动下手术。结果术后死亡12例,手术死亡率1.5%。术后呼吸机辅助(6.7±4.2)h,术后引流量(210±165)ml,术后住院时间(7.4±4.9)d,421例(52%)未输血。术后无胸骨裂开、纵隔感染。术后随访690例(85%),随访(48.2±25.3)月,无远期死亡。心功能Ⅰ级478例,Ⅱ-Ⅲ级212例,Ⅳ级0例,明显好于术前(310、438、62例,Z=-13.21,P=0.000);心胸比率0.51±0.11(0.37~0.75),明显低于术前(0.53.4-0.08,t=4.065,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0.63±0.11(0.36~0.75),明显高于术前(0.57±0.11,t=-10.529,P=0.000)。结论胸部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切口隐蔽美观、胸骨畸形及感染发生率低等优点,但必须选择适合的病例,应用必要措施改善显露,加上熟练的手术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手术及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复位Herbert螺钉治疗腕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9月~2012年10月对21例腕舟骨骨折在CT引导下完成Herbert螺钉内固定。疗效评定包括骨折愈合、疼痛、握力和腕关节活动度,采用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自觉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手术时间25~55 min,平均35.3 min;术中出血量8~40 ml,平均18.6 ml。骨折断端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4周(8~17周)。21例随访8~13个月,平均9.8月,末次随访:VAS评分(1.2±0.8)分,显著低于术前(5.3±1.4)分(t=11.785,P=0.000);握力(39.6±3.5)kg,显著高于术前(19.4±2.4)kg (t=-21.624,P=0.000);腕关节屈伸角度115.3°±7.4°,显著高于术前89.8°±10.4°(t=-9.103,P=0.000);腕关节尺桡偏角度53.7°±5.5°,显著高于术前39.4°±3.4°(t =-10.116,P=0.000);腕关节功能优18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复位Herbert螺钉微创治疗腕舟骨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壁打孔全胸腔镜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可行性。方法2004年10月-2008年8月,完成胸壁打孔全胸腔镜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56例,其中单纯房间隔缺损79例、单纯室间隔缺损65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右室双腔心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房间隔缺损合并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8例。右侧胸壁3孔,股动脉、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特制的长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冷晶体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体外循环时间(74±28)m 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29±13)m 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2±1.1)h,术后住院时间(6.1±1.2)d。术后并发症13例:7例右侧气胸,胸腔穿刺一次治愈;6例右腋下切口液化,伤口延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组术后5-7天超声心动图示房间隔、室间隔无残余分流,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主动脉瓣轻度返流,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双腔心术后右室流出道疏通满意;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无房室传导阻滞。132例术后随访3个月-3年,其中95例〉12个月,无不适,心功能Ⅰ级。结论胸壁打孔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CHD)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结果,探讨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疗效。方法1999年11月至2008年6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共施行婴幼儿CCHD323例,其中男202例(62.5%),女121例(37.5%);年龄4d~36个月,平均年龄18.4个月;体重4~15kg,平均体重9.9kg。病种为法洛四联症(TOF)218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4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12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TECD)8例,主动脉弓缩窄(CoA)15例,主肺间隔缺损(A-P Window)合并主动脉弓离断(IAA)、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永存动脉干(PTA)2例,单心室(SV)9例,Ebstein畸形2例,肺动脉闭锁(PA)10例,大动脉转位(TGA)3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cTGA)1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I期矫治297例,姑息性手术26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89±3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8±39min。全部患者均通过电话或书信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2个月,术后死亡8例(2.5%),其中早期死亡7例(1个月内),死亡原因为:手术时间长、术中不能停体外循环2例,不能脱离呼吸机3例,误吸致心脏骤停、复苏后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例,中央分流术后持续低氧、心脏骤停1例;中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喉炎并发肺部感染。生存315例(97.5%),发生并发症95例(29.4%),均经对症治疗出院;出院后心功能改善为Ⅰ~Ⅱ级,呼吸道感染减少,体重明显增加。结论婴幼儿CCHD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手术治疗结果满意。具体术式应根据不同的畸形特点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方法,强调手术的适应证及畸形的满意矫治,注重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