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福建省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征分析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福州350001)许龙善,张山鹰,黄柏芳,吴金俊福建省疟疾防治工作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1950~1955年为抗疟试点阶段;956~1976年全面防治阶段,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执行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建瓯市七十年代是福建省疟疾重点流行区。1989年经考核为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市。1991年在迪口镇可建村发生间日疟暴发。1992—1994年我们对该暴发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点概况可建村位于建瓯市的最南部,与南平县和古田县交界,属丘陵区,有7个自...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近年疟疾流行态势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福建省疟疾发病率为1988年的0.59/万降至1997年的0.04/万,闽西北地区病例数占全省比例从61.08%降至11.38%,闽南沿海地区则从20.38%升至54.47%,随着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区疟疾传播得到有效控制,输入病例已占病例数的34.15%.当前疟疾流行特征提示,疟疾监测措施不可放松,重点要加强流行人口管理和主要传疟媒介调查。  相似文献   

4.
福建届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各种蚊媒的学生和疟疾的传播。历史上曾是有名的“瘴病之乡”。建国后,经过30多年的积极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抗疟成果,自1986年以来,疟疾发病率已连续8年控制在1/万以下。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影响福建疟疾流行的社会、经济因素也发生了变化,有必要根据当前疟疾流行的态势,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进一步巩固抗疟成果。1流行态势1986年以来,福建省疟疾发病呈波浪式下降,年发病率从1986年的0.6/万(1629例)降至1993年的0.2/万(500例),年均下降率15.…  相似文献   

5.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15个乡(镇),人口14.4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200~600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1988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疟疾周期性暴发流行与媒介按蚊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非稳定性疟区,疟疾常出现大面积暴发流行,并常有5-20年不等的周期性,暴发的原因与人群易感性增高、传染源增加人故接触机会频繁等因素有关“’。福建省自30年代至今出现3次大面积暴发流行,每次相隔17-18年。本文就福建疟疾大面积暴发流行与媒介按故种类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今后抗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资料与分析方法1收集3次大面积暴发流行的时间、发病人数、发病率以及流行区域范围等资料。2收集不同年代媒介按蚊调查资料,并以不同年代恶性疟及马来丝虫病的流行分布情况,推测当时媒介按蚊种类与地理分布,与疟疾暴发流行范…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近年疟疾流行态势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疟疾发病率从1988 年的0.59降至1997 年 0.04,闽西北地区病例数占全省比例从 61.08%降至 11.38% ,闽南沿海地区则从20.38% 升到54.47% ,随着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区疟疾传播得到有效控制,输入病例已占病例数的34.15% 。当前疟疾流行特征提示,疟疾监测措施不可放松,重点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主要传疟媒介调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建德市2004-2007年疟疾疫情及2004年一疟疾暴发点的流行情况,分析了疟疾疫情回升原因,并对流行趋势作了预测,并建议在类似地区应进一步加强疫点处理和疟疾监测工作,防止疟疾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福建省微小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态势,评价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1982~2001年闽南微小按蚊分布区13个县(市、区)的疟疾疫情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2~1994年25个疟疾暴发点均发生在流动人口聚居的采石场、砖瓦厂及邻近村庄。1992年疟疾以外地输入及外来民工聚居地感染为主,之后逐渐扩散到本地居民感染。1995年本地感染占病例总数的91.79%(917/999),经采取治疗传染源和灭蚊并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至2001年本地感染仅占16.67%(4/24),而输入病例则由1996年的14.95%(48/321)上升为83.33%(20/24)。1985年以来在13个县36个村(点)捕到微小按蚊,微小按蚊数占按蚊总数的24.85%,1996年以后仅在2个县2个村(点)捕到微小按蚊。结论 福建省微小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趋于控制,所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深圳宝安地区疟疾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宝安区近年疟疾流行特征,评价现行疟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1996-2001年深圳市宝安区疟疾流行,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等资料,分析疟疾流行特征,评价疟防效果。结果 近年深圳市宝安区疟疾流行具有如下特征;(1)疟疾发病率的高低主要受流动人口疟疾发病的影响;(2)疟疾发病呈现流动性;(3)疟疾发病主要集中在各年的4-10月份;(4)中、青年人疟疾发病率较高。由于各项措施的落实,疟疾发病率从1996年的8.49/10万下降至2001年的1.24/10万。结论 宝安区疟疾流行主要受流动人口的影响;目前采取的疟防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绵阳市涪城区曾是疟疾流行区,部分乡镇多次出现局部暴发流行,为控制疟疾流行,涪城区经历了几十年的反复斗争,发病率从五十年代初期的169.808/万,降至1997年的0。1997年至2003年连续7年没有疟疾疫情报告。2003年10月,经省、市专家考核,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现将涪城区历年来的疟疾流行概况及防治对策与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苏州市历史上是疟疾重度流行区,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于1991年通过了江苏省卫生厅组织的基本消灭疟疾达标考核,2006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掌握疟疾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现将苏州市1992-2006年疟疾疫情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疟疾流行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巩固和扩大安徽省疟疾防治成果,收集并系统分析了近30年来各县的疟防资料。根据疟疾流行区的地理情况,气候特点和疟疾流行情况,把疟疾流行区分为江淮丘陵高疟区,沿江圩区中疟区,淮北平原低疟区和皖南山区低疟区。1990-1997年疟疾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4‰,1.1‰,0.65‰和0.38‰。详细分析了各流行区自然地形,气候条件,疟疾媒介种类居民生产,生活习惯,防疟的组织结构等对疟疾流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核福建省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区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1988年起对该类区的疟疾与媒介实行监测;1998-2000年按照卫生部/WHO的课题,选择建阳市童游镇和邵武市水北乡实施纵向监测。每年在疟疾流行季节(7~10月),组织专业人员,捕捉原嗜人按蚊村人房(帐内)按蚊,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对发热者采血镜检疟原虫。结果对原该蚊分布的263个和2个村的纵向观察3年,均未再捕到嗜人按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从1988年的1315例降至2001年的3例。结论福建省抗疟措施有效,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时空分布特征,为江西省疟疾流行因素研究和消除疟疾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7年江西省以县为单位疟疾疫情和人口数据、历史流行虫种和传播媒介等资料,建立江西省疟疾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利用ArcGIS 10.3软件进行江西省疟疾发病数据分析和时空展示,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发病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950–1975年高峰期、1976–1997年持续下降期和1998–2017年低水平波动期,期间经历了疟疾发病率下降、流行区范围缩小、流行程度显著降低到无本地感染病例的过程。疟疾流行区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转移,最后在平原聚集、滞留、徘徊和消散的过程;疟疾流行虫种经历了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向单一间日疟流行,再到输入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等多种按蚊分布的复合媒介地区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的变化过程。结论 自2012年起江西省连续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阻断了疟疾传播,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疟疾继发本地传播的风险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思南县原系以间日疟为主的流行区,经过40年3个防治阶段,于1990年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发病率降至0.3以下。为了解本县疟疾情况及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特征,我们开展连续7年的“四热病人”血检、流动人口(流行强度、流向)和疟疾发病情况调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指导疟疾防治。方法以疫情报告和重点疫区、疫点调查资料为依据,统计分析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结果河南省疟疾处于低水平流行,但疫情波动;局部暴发流行屡有发生;发病以当地感染为主,病例分布既广泛又集中,各年度病例主要集中在有嗜人按蚊分布的复媒介地区和暴发流行地区。结论1994-2003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与此前40年相比,除流行程度较低外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其间实施的防治措施效果肯定,防治与监测仍是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8.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 15 个乡(镇),人口 14.4 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 200~600 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 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 1988 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 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 对辖区内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不明原因发热(下称“四热”…  相似文献   

19.
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丘陵地区疟疾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丘陵地区的疟疾防治策略。方法 搜集江津市1950-2001年的疟疾疫情,蚊种调查和实施疟疾防治措施,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疟疾的流行特征,流行区类型,并对不同疟疾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江津市的疟疾流行特征是:疟疾发病的高峰季节在7-9月,以青壮年农民发病为最多,男女性别比例为2.16:1,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采取“两根治,一预防”和灭成蚊为主的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流行强度,缩短流行时间,但不能完全消除流行周期。从1986年起同时结合进行按蚊幼虫孳生地的改造,效果显著。自1992年以来疟疾发病率已连续10年被控制在1/万以上,并消除了流行周期。结论 江津市具有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间日疟非稳定性流行区的流行物征,采取“两根治,一预防,成片灭蚊”与改造按蚊幼虫孳生地相结合的防治策略能有效地消除疟疾流行。以稻田积火为蚊幼虫主要孳生地的丘陵地区可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农业耕作方式来达到消灭蚊幼虫孳生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涪陵区自1988年以来,输入性疟疾发病率一直较高,占疟疾总发病的86.90%。现将1988~1997年涪陵区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特征分析如下。1 流行概况1988~1997年全区共报告疟疾84例,其中,确诊输入性疟疾73例,非输入性疟疾11例。每年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生,1988年发病最少,为2例,1993年发病最多,为19例,其中19891994年输入性疟疾最多,分别为4、11、5、7、19和13例。2 流行特征输入性疟疾全年均有发病,尤以5~9月为多,占发病总数的68.49%。其中5月、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