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53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心电图(ECG)改变。方法:对53例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术患儿,于术前及术后第3、7天用12导联ECG各描记1次。结果:术后即刻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其中1例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观察15min后ECG无改善而终止手术,其余患者在观察15min后都有好转趋势而释放封堵器;3d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7d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所有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室缺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目的分析心电图表现为不完全性双束支传导阻滞的特点。方法收集临床中遇到的符合不完全性双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资料,分析其表现形式。结果 36例患者符合不完全性双束支传导阻滞,其中RBBB+LAFB为24例(66.7%),RBBB+LPFB为3例(8.3%),RBBB+LAFB+Ⅰ度AVB4例(11.1%),CLBBB4例(11.1%)。3例随访中安装了心脏起搏器,植入率8.3%。结论不完全性双束支传导阻滞主要表现为RBBB+LAFB/LPFB,部分可发展为Ⅲ度AVB而需安装心脏起搏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行介入治疗的室缺患者210例,男11 2倒,女98倒,年龄3~47(16±9)岁,全部应用国产封堵器.术前常规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术后住院期间连续心电监测以及每天至少1次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210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均获成功,其中41例术后7 d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6例,在术后21 d内恢复至术前,Ⅱ庹Ⅱ AVB 2例,术后14 d内恢复正常,Ⅰ度AVB 1例,术后7 d内恢复.束支传导阻滞32例,24倒在7 d内恢复至术前,8例为新发束支阻滞未恢复.结论:心脏传导系统的损伤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与患者的年龄、室缺的位置、大小、封堵器的类型、术中操作时间及术前心电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探讨经导管封堵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成功进行封堵术治疗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VSD)及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33例进行研究,分别于封堵术前1d及术后第4天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心电专业人员进行校正。结果133例中60例(45.1%)于术前捡测出70例次不同的心律失常,其中偶发性早搏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72.9%。心房颤动及Lown’s4级以上室性早搏仅占12.9%。封堵术后新发心律失常38例(28.6%),其中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且较严重。包括1例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晕厥患者。结论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后近1/3的息者可发生新的心律失常,其中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且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探讨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心内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成功进行导管封堵术治疗VSD的183例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别于封堵术前1d及术后1周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由同一心电专业人员分析.结果 183例中,25例(13.7%)于术前检测出右束支传导阻滞.封堵术后检测出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95例,新发心律失常70例(包括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并以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在术中及术后迟发为特点。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13岁,因"反复胸闷、气促、喜蹲踞10年"入院.入院后心脏超声确诊法洛四联症,心电图(图1)诊断:右室肥大型心电图改变、左房病变型心电图改变.TOF术后第一天心电图(图2)诊断:急性心肌损伤型心电图改变、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分离、交界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七天心电图(图3图4)诊断:窦性心律、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超常传导、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并行心律.术后第10天心电图(图5)诊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14天心电图(图6)显示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并行心律消失.临床诊断:法洛四联症术后、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一过性室性并行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7.
1980年1月至1988年2月,我院收治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A M I)120例,通过临床分析,进一进探讨不同部位 A M I 心律失常及其临床意义。临床资料120例 A M I 主要诊断依据为:①临床症状;②心电图变化表现。其中男81例,女39例,大于60岁者65例。左心室前部位 AM I87例,左心室后部位 A M I 30例,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3例。87例左心室前部位 A M I 中室性心律失常35例占41.3%,其中室性早搏31例,占35.6%,室颤4例(5.7%)。其次为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10例,占11.4%。39例左心室后部位 AM I 中,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8例,占26.6%,其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占16.6%,Ⅲ度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2010年成功行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患者127例,其中ASD45例,VSD 42例,PDA 40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3d,1、3、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127例患者均成功介入治疗。与术前比较,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心腔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P<0.05或P<0.01),心电图检查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房室传导阻滞(AVB)消失或减少(P<0.05或P<0.01)。结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6例PSVT患儿常规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查明PSVT发病机制,确定消融靶点,采用温度控制方式射频消融。结果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显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例,均手术即获成功,术中有2例患儿在放置希氏束电极时产生一过性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未经处理自行恢复窦性心律,2例术后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于1~2d后恢复正常,术后1例(2.7%)AVNRT患儿9个月后复发,再次手术获得成功,所有患儿未发生永久性度AVB及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操作熟练的心脏介入中心,儿童PSVT的射频消融治疗与成人相比一样安全、有效,AVNRT消融后复发可能与医师惧怕患儿房室结发育不成熟致消融能量及消融时间趋于保守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陈红 《吉林医学》2012,(6):1279
目的:分析并总结手足口病患儿心电图变化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对60例急诊患儿均进行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异常心电图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心电图异常情况包括各种早搏、ST段-T段异常、室上性异位心动过速及室性异位心动过速、传导阻滞(房室、窦房及束支传导阻滞)。结果:60例中心电图异常者50例,占83.3%,其中32例出现ST段改变,占53.3%,T波低平者31例,占51.7%,窦性心动过速者25例,占41.7%,窦性心动过缓者2例,占3.3%,Ⅰ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24例,占40.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1例,占1.7%。出现房性早博者31例,占30.0%,室性早博者12例,占13.3%。结论:存在一定比例的手足口病患儿发生心肌损害,临床检查过程中需重视早期发现,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与血脂的关系。方法:387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252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患者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分组,术前行TC、TG、LDL-C、HDL-C检查,对比分析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与TC、TG、LDL-C、HDL-C的关系。结果:1TC、TG、各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组与正常组均有差异(P<0.05或P<0.01)。2TC各病变组间逐渐升高;3TG1支病变组与3支病变组有差异;LDL-C3支病变组与1、2支病变组有差异;HDL-C1支病变组与2、3支病变组有差异(P<0.01)。4TG不同狭窄程度组均有差异;LDL-C轻度狭窄与重度及闭塞组有差异,中度狭窄组与闭塞组有差异;HDL-C闭塞组与轻、中度狭窄组间有差异(P<0.05或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TG、TC、LDL-C逐渐升高,HDL-C逐渐减低。血脂异常可使脂质在冠状动脉内膜沉积,促进血栓形成,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因此,积极控制血脂对防治冠心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喉外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住30例喉外伤的诊治情况。结果30例均存活。闭合性喉外伤14例中气管切开4例,喉气管修复术5例。其中1例气管损伤延误诊治2d出现窒息,紧急气管切开、气管修复抢救成功。开放性喉外伤16例中气管切开13例,喉软骨复位术7例。术后均顺利拔管,无喉狭窄。1例喉、颈段食道闭锁行全喉切除术,恢复吞咽功能。结论对喉外伤的及时诊断和处理有利于降低损伤所造成的后果,促进喉功能的恢复和防止喉狭窄的发生。对有喉狭窄者,应选择适当手术方式以免再次狭窄。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二种ELISA技术分别对25名HFRS患者203份尿液标本特异性IgG、IgM抗体进行了动态研究,发现其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4%(21/25)与60%(15/25),而16%(4/25)的患者既无IgG又无IgM抗体,表明尿抗体检测阴性不能排除HFRS,而只能作为参考指标。病程中IgG抗体平均滴度与每日标本的阳性率均高于IgM,证实了尿中抗体的出现是由于肾脏受损而漏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232只小鼠进行4组实验。(1)灌服硝喹醋酸盐(N,570mg/kg×1)后分别肌注生理盐水(NS组)和叶酸(NF组,8mg/kg×1)。药后96h,NS组小肠绒毛显著减少、变短、上皮脱落、隐窝细胞退变,而NF组变化轻微。(2)硝喹能显著降低小肠DNA含量,随剂量增大和时间延长(至72h)而越明显。(3)分别伍用时酸及甲酰四氢叶酸钙后,与NS组比较,小肠DNA含量降低未见明显差异。(4)伍用叶酸后[~3H]TdR参入小肠DNA量比NS组增多。以上结果提示叶酸能加速DNA合成。从而有利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镉对大鼠胚胎损害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镉对大鼠胚胎的毒性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 :雌雄性 SD大鼠按 2∶ 1同笼交配获取 38只孕鼠 ,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 ,低镉组 ,中镉组 ,高镉组 )。分别在妊第7、1 0、1 3天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氯化镉 ( Cd Cl2 ) ,妊 2 1 d,剖宫取胎鼠 ,活杀取出胎鼠的肝、脑组织称重后测定 Cd、Zn、Ach、AKP、DNA含量。结果 :1高镉组未见存活胎鼠 ;2染镉组胎鼠肝中镉增加 ( P<0 .0 5 ) ,脑中锌有下降趋势 ;3染镉组胎鼠肝组织中的AKP活性 ,脑组织中的 Ach、DNA含量较对照组减低。结论 :1高剂量的镉可使孕鼠胚胎发育异常 ;2母鼠染镉可致胎鼠肝中 AKP酶活性降低及脑组织中 Ach、DNA含量减少 ,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6.
赐百龄胶囊系选用螺旋藻为原料直接精制而成。本研究采用吸收光谱法鉴别蓝藻蛋白,可见620nm的特征吸收峰。采用三氯化锑试管反应鉴别β-胡萝卜素,显蓝绿色。采用TLC鉴别氨基酸,可显7个斑点。采用TLC鉴别多糖水解液,可显3个斑点,其中2个斑点与葡萄糖、半乳糖对应.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游离、水解氨基酸,含丰富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总量高达55%以上。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总氮量,提示蛋白质总量高达60%以上。采用柱层析-UV法测定β-胡萝卜素,含量为44mg%。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51例气虚和46例血瘀的慢性阻塞性肺系疾病患者微循环多指标进行观察,发现中医肺助心行血与微循环之间有实质性联系。微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肺有关的某些调节因素,可以说是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从而说明中医肺的实质可能包括了现代医学微循环系统的部分机能。对于肺系疾病的诊断,亦可借助微循环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51)铬标记变性红细胞测定脾的吞噬功能和组织学检查观察脾动脉结扎后保留脾脏和脾织组移植的形态及吞噬功能的变化。结果如下:原位保留脾脏的吞噬功能比异位移植脾组织恢复要快,尤其在60天保留全脾的吞噬功能比异位移植的有显著差别。病理组织检查:大多数动物的脾脏形态正常,个别的稍有缩小。光、电镜检查脾红髓存在,脾小体增生。因之,脾动脉结扎后原位保留脾脏不会引起脾脏缺血和机能的改变,它比脾移植优越,脾动脉结扎保留半脾和半脾移植可作为选择性脾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刘琦  李晓阳  肖涛 《当代医师》2014,(5):634-637
目的 观察大剂量甲氨蝶呤(MTX)、顺铂(DDP)、吡柔比星(THP)和异环磷酰胺(IFO)4种药物优化组合方案治疗肢体骨肉瘤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7年7月至2011年12月应用优化新辅助化疗方案(MTX 200 mg/kg静滴6h,d1;用药12h后CF解救12次,每次9mg;DDP 100 mg/m2、THP 30 mg静滴d8-10;IFO 3.0g/m2静滴d16-18,美司那与IFO等量,每天IFO用后第0、3、6、9小时静滴)治疗的125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此化疗方案的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优化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Ⅱa期和Ⅱb期骨肉瘤的有效缓解率分别为36.4% (8/22)和79.6% (82/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例患者中52例(41.6%)患者疾病复发或转移,47例(37.6%)患者死亡,二年无瘤生存率55.2%,总生存率62.4%,生存时间(17.7±8.3)个月.患者化疗期间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其中Ⅲ-Ⅳ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71.2%,Ⅲ-Ⅳ级恶心和Ⅲ-Ⅳ级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37.6%和13.6%.结论 将大剂量MTX、DDP、THP和IFO这4种药物进行优化组合治疗骨肉瘤患者具有疗效确切、可耐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探讨全破壁灵芝孢子治疗中老年男性部分雄激素缺乏症(PADAM)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138例诊断为PADAM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80例)给予口服全破壁灵芝孢子胶囊治疗,疗程3周;对照组给予外观相同的安慰剂治疗。观察两组的体能、血管舒缩症状、精神心理症状、性功能方面的PADAM自我评分情况,统计其总疗效,检测血睾酮(T)、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体能、血管舒缩症状、精神心理症状和性功能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或P<0.01),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观察组PADAM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T、SOD水平升高,MDA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全破壁灵芝孢子胶囊能有效治疗PADAM,可能与其调节自由基代谢和提高机体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