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n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近年来才认识的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实体,是起源于胃肠道壁Cajal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的梭形细胞肿瘤,瘤细胞有c-kit基因及其产物CD117的表达,是一种非肌源性,亦非神经鞘源性的肿瘤。根据光镜下瘤细胞形态可分三种类型:梭形细胞为主型(70%)、上皮细胞为主型(20%)和混合细胞型(10%)。免疫组化以CD117最具敏感性,其次为CD34。 相似文献
2.
3.
4.
5.
1概述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s)是胃肠道中一种特殊的肿瘤,可以发生在整个胃肠道以及网膜和肠系膜上,占胃肠道肿瘤的2%左右。近年来随着对GISTs分子病理的深入研究和靶向药物的应用,GISTs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2GIST临床特征2.1流行病学特点GISTs是胃 相似文献
6.
曲德英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8,20(2):228-22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目前仍有争议的肿瘤.由于光镜下观察到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不易与平滑肌肿瘤区别,以往诊断为富细胞性平滑肌瘤及平滑肌母细胞瘤.近年来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GIST既不是典型平滑肌瘤,也不是神经鞘瘤,其免疫表型复杂,提示其起源与原始间叶细胞有关,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恶性GIST预后差.笔者报告2例,通过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对GIST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及预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8.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组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的含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高表达CD117,可能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的肿瘤。GISTs这一名词已得到公认并在临床和病理诊断中应用。以往胃肠道间叶组织起源的梭形细胞肿瘤大多诊断为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神经纤维瘤,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的研究显示大部分肿瘤无典型平滑肌和神经细胞特征。为区别平滑肌瘤和许旺细胞瘤而归为GISTs,其涵盖了绝大部分胃肠道原发性间叶原性肿瘤,而真正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及许旺细胞瘤很少见。这类肿瘤曾经应用过的名称包括恶性潜能不肯定的平滑肌肿瘤,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等,此类肿瘤组织来源仍有争议,可分为良性、潜在恶性、恶性。近年来随着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的进步,GISTS的诊断、治疗已有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概念由Mazur和Clark在1983年首先提出。他们通过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指出GIST是一组位于胃肠道和肠系膜上具有明确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胃肠道肉瘤。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Caial细胞,是腹部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和神经源性的肿瘤,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可向平滑肌或神经分化。Mazur等[1]1983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间质瘤的概念。胃肠间质瘤以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一个梭形或上皮样肿物家族,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有着其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临床特征。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关于GIST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胃肠道间质瘤钡剂造影与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临床资料和影像特点。结果26例GIST中内生性生长者4例,外生性生长者19例,腔内外生长者3例。胃肠钡餐检查呈充盈缺损区或弧形压迹,周围黏膜皱襞可变直、牵拉、中断、消失,蠕动减弱。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其内可出现坏死、囊性变及钙化。增强扫描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静脉期病变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超声检查见实性、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肿瘤多呈中等、低回声。结论GIST影像学表现有一些特征性,对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发病部位:食管1例,胃19例,十二指肠6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1例。恶性21例,良性12例。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最大径范围3-43cm,〈5cm者10例,≥5cm者23例,23例大于5cm肿瘤中19例为恶性间质瘤。21例恶性间质瘤中15例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实性部分均表现为延迟强化。CT分型:粘膜下型15例,肌壁间型8例,浆膜下型1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肿瘤与胃肠道相连部位以外的管壁结构保持正常,部分伴有囊变坏死,增强后呈现逐渐强化。CT能较高的检出胃肠道间质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镇海第二医院45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中消化道出血25例,腹胀、腹痛20例,不完全肠梗阻7例,贫血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25例良性,13例交界性,7例恶性.均随访2~4年,3例肿瘤复发转移死亡,1例术后24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目前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低张气钡双重造影和螺旋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和手术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结果 胃肠道低张气钡双重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龛影,局部黏膜展平消失,瘤周黏膜推移,小肠肠腔狭窄和胃肠道受压移位.CT表现为腔内或腔外肿块,肿块内可见液化、坏死、囊变,病变区中度... 相似文献
17.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胃肠道钡餐、CT和MRI的综合影像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影像与病理关系.结果 12例GIST中发病部位位于胃者5例,小肠4例,直肠2例,胃及肠系膜1例.其中诊断恶性间质瘤10例与病理相符.结论 胃肠道钡餐造影、CT、MRI可清楚定位,并对定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扫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方法病灶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6例,回肠2例和直肠2例。其中18例为恶性,7例为交界性,3例为良性。CT扫描表现特征为:肿块向腔外或腔内生长,且较密实,较大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块均匀等密度者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尤以门脉期强化明显;肿块内坏死囊变者其实体部分强化,亦以门脉期强化明显。方法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胃肠间质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学特点以及免疫组化标记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25例GIST进行光镜观察,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c-kit)、CD34、SMA、S-100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GIST的良恶性判断标准。结果 25例中良性15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4例;GIST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构成;CD117和CD34在GIST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2%、80%,个别病例SMA和(或)S-100呈点灶状阳性。结论 CD117、CD34、SMA以及S-100有助于GIST的诊断,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需结合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