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对新鲜冰冻血浆(FFP)中Fg、FⅡ∶C、FⅤ∶C、FⅧ∶C、FⅩ∶C、FⅫ∶C及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为制定病毒灭活血浆标准及其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随机抽取88份FFP分成灭活组(n=40)及过滤组(n=48),分别对2组样本处理前后的FⅡ∶C、FⅤ∶C、FⅧ∶C、FⅩ∶C、FⅫ∶C、Fg及总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灭活组FⅤ∶C、FⅧ∶C处理后含量显著低于灭活前(分别为t=3.40,P<0.01;t=2.57,P<0.01),但Fg、FⅡ∶C、FⅩ∶C、FⅫ∶C及总蛋白灭活前后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过滤组处理前后FⅤ∶C、FⅧ∶C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B-P对FFP中不稳定的凝血因子FⅤ∶C和FⅧ∶C含量有明显影响,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对其他凝血因子及总蛋白的含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甲兰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新鲜血浆成分的影响。方法分析经亚甲兰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前后新鲜血浆中凝血因子、血浆电解质、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亚甲兰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新鲜血浆中主要成分有一定的影响,Ⅷ因子活性、Ⅴ因子活性、K+和Na+含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灭活后的含量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能满足临床安全用血需求。结论亚甲兰光化学法对血浆中主要成分有一定影响,但灭活后的新鲜血浆主要成分含量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能满足临床安全用血需求。  相似文献   

3.
美兰光化学法用于血浆的病毒灭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兰光化学法用于血浆的病毒灭活研究进展200051上海市血液中心上海输血研究所程庆文高峰临床输血由于大力推行无偿献血和严格筛选检测,其安全性已大大提高,但仍存在经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血浆是临床输血中的一个主要成分,其病毒危险性较大,因此对血浆作病毒灭...  相似文献   

4.
利用动物模型评价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红细胞病毒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评估核黄素光化学法(核黄素终浓度为150μmol/L,光照时间为20分钟,光照强度为40 000Lux)灭活红细胞中病毒的有效性。将HCMV作为指示病毒加入红细胞中。30只BALA/c小鼠设为实验组(n=10)、病毒对照组(n=10)、可见光对照组(n=5)和红细胞对照组(n=5);实验组小鼠注射经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处理的红细胞;病毒对照组小鼠注射未经灭活处理的红细胞;可见光对照组小鼠注射经可见光照射的红细胞;红细胞对照组小鼠注射正常红细胞。取各组小鼠进行体外病毒分离,PCR检测HCMV UL83基因,间接免疫荧光鉴定PP65抗原。结果表明:病毒对照组和可见光对照组病毒分离、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均为阳性,而实验组和红细胞对照组所有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红细胞病毒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噻唑橙光化学法对红细胞中病毒及细菌灭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噻唑橙(TO)光化学法对红细胞中病毒及细菌灭活效果。方法以伪狂犬病毒(PRV)和辛德毕斯(Sindbis)病毒为指示病毒,分别加入红细胞比积为20%的红细胞悬液中,TO孵育1 h后做476 nm光照射处理;研究病毒灭活动力学特征;做TO浓度(C)、光照强度(I)、光照时间(T)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最优灭活条件;最优条件下检测裸照、密闭血袋中、密闭血袋充氧后的病毒灭活效果;最优条件下检测血液污染常见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灭活效果。结果病毒灭活动力学研究显示:在60μmol/LTO、1.06E-01 w·m-2·nm-1光强条件下,照射5 min可将大部分PRV和Sindbis病毒灭活,20 min灭活作用达峰值,分别为5.88和5.12 LogTCID50;正交试验显示:裸照时PRV及Sindbis病毒灭活最优条件均为I=1.33E-01 w·m-2·nm-1,T=20 min,C=80μmol/L;在此条件下,可灭活红细胞中PRV≥6.13LogTCID50(裸照,n=4)、(4.75±0.62)LogTCID50(密闭血袋,n=4)、(6.06±0.16)LogTCID50(密闭血袋充氧,n=4);可灭活红细胞中Sindbis病毒(5.41±0.12)LogTCID50(裸照,n=4)、(3.72±0.77)LogTCID50(密闭血袋,n=4)、(5.76±0.25)LogTCID50(密闭血袋充氧,n=4)。在此条件下细菌灭活效果: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5.91±0.13)Log10、金黄色葡萄球菌6.8Log10、表皮葡萄球菌6.0 Log10。结论 TO光化学法可有效灭活红细胞中病毒,有氧情况下(裸照或充氧)病毒灭活效果好于密闭无氧。TO光化学法可有效灭活红细胞中细菌。  相似文献   

6.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病毒的灭活效果,探讨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方法用细胞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效果进行了实验室观察。结果在含胎牛血清的悬液内加入3.0μmol/L亚甲蓝,经15 000LUX的光照强度下照射5 min,可使滴度6.50 lg TCID50辛德毕斯病毒下降至检测限以下。在上述条件下处理后的标本经定量RT-PCR方法检测,随亚甲蓝浓度的增加,病毒核酸拷贝数逐渐降低。结论亚甲蓝光化学灭活法对含血清的悬液内辛德毕斯病毒具有明显破坏作用,病毒核酸受损程度随着亚甲蓝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与病毒感染滴度的降低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筛选用于红细胞病毒灭活的光敏剂,并研究酚噻嗪类光敏剂的构效关系。方法 以 Phi6噬菌体为模型病毒,以红细胞溶血及钾泄漏作为红细胞损伤指标,研究一系列新合成的酚噻嗪类化合物以及亚甲蓝(MB)、二甲基亚甲蓝(DMMB)的病毒灭活能力和对红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 灭活 Phi6噬菌体的能力DMMB>M007>M009>MB>M016>M012>M013>M011>M004>M002>M003>M015=M001;在灭活6Log10 Phi6噬菌体的条件下,对红细胞的损伤DMMB<M007<M009<MB。使用灭活6Log10 Phi6噬菌体的光照剂量,DMMB可以灭活>6.5Log10水疱性口炎病毒(VSV)、>7.0Log10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Ⅰ)、>9.9Log10 R-17噬菌体;M007可以灭活>6.5Log10VSV、>5.0Log10HSV-Ⅰ、>9.9Log10 R-17噬菌体。结论 酚噻嗪环上烷基化修饰可以提高光敏剂的病毒灭活能力,减少对红细胞的损伤。M007可能是继DMMB之后又一个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酚噻嗪类光敏剂。  相似文献   

8.
一、二类猝灭剂对病毒灭活和红细胞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羟自由基 (一类机制 )、单线态氧 (二类机制 )在DMMB与M0 0 7光化学灭活病毒和对红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在光化学反应体系中加入羟自由基猝灭剂甘露醇、甘油 ,单线态氧猝灭剂色氨酸和叠氮钠 ,试验它们对灭活Phi6噬菌体的抑制能力以及对红细胞溶血、钾泄漏的防护作用。结果 单线态氧猝灭剂可以明显抑制DMMB和M0 0 7光化学灭活Phi6噬菌体的能力 ,羟自由基猝灭剂对灭活Phi6噬菌体影响很小 ,而两类猝灭剂都对红细胞溶血有一定的防护作用。结论 DMMB、M0 0 7主要通过二类机制来灭活病毒 ,一、二类机制都参与了对红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利用动物模型评估亚甲蓝光化学法红细胞病毒灭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亚甲蓝光化学法 (MB P) (亚甲蓝浓度 5 μmol/L ,光照时间 1h ,光照强度 380 0 0lux)红细胞病毒灭活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①建立Beagle犬急性失血性贫血模型 ,观察经MB P处理的Beagle犬自体纠正贫血的效果、体内溶血情况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②将含不同基因组拷贝数的鸭乙肝病毒 (DHBV)的人红细胞经静脉感染 1日龄雏鸭。采用同位素核酸杂交法检测鸭血清中DHBVDNA ,计算病毒灭活前后人红细胞中DHBV的半数致死量 (ID50 ) )。结果 ①经MB P处理的犬自体红细胞输入Beagle犬体内未发生溶血 ,输血前后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尿素、肌酐等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差异 ;②经MB P灭活处理后 ,含DHBV红细胞的ID50 由 1 0 3 .3 5变为 1 0 8.3 5拷贝。结论 红细胞MB P病毒灭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亚甲兰(methylene blue,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新鲜血浆经MB病毒灭活后.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MB浓度、FⅧ:C含量的变化.结果 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的回收率分别为:(95.11±1.36)%、(79.23±3.95)%、MB去除率(77.12±6.44)%.结论 利用MB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有一定影响,但血浆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红细胞膜的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亚甲蓝光化学法 ( MB-P)在红细胞制品病毒灭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 MB-P法 (光照时间 60 min,MB浓度 5μmol/L,光强度 3 .8× 1 0 4 lx)处理人红细胞悬液后 ,用不同方法测定红细胞溶血度、膜脆性、膜乙酰胆碱酯酶 ( Ach E)活性、膜蛋白浓度、膜脂质流动性、膜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 ( MDA)、2 ,3 -DPG和 ATP含量。结果  MB-P法对人红细胞有一定的损伤 ,损伤效应与 MB的浓度和光照时间有关。结论  MB-P引起红细胞膜氧化损伤的分子机制主要是 1 O2 对膜脂的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药物对亚甲蓝光化学法损伤红细胞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择定条件下亚甲蓝光化学法 (methylenebluephotochemical,MB P)对红细胞质量指标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保护红细胞。方法 采用MB P法 (光照时间 6 0min ,MB浓度 5 μmol/L ,光强度 3 8× 10 4lx)处理人红细胞悬液后 ,测定甘露醇、L 组氨酸、SOD对膜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结果 L 组氨酸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 经L 组氨酸保护后 ,红细胞的主要理化性质和功能指标得以不同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滤除白细胞和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处理后血浆主要成分的生物活性变化。方法应用去白细胞四联血袋采集全血分离制备成滤除白细胞的新鲜血浆10袋(100 ml/袋),加入1μmol/L亚甲蓝并放置2~6℃,光照度为30 000 Lux的可见光下左右摆动照射30 min。留取白细胞滤过前和亚甲蓝光照处理后新鲜血浆各5 ml,分别计数白细胞并检测血浆中部分凝血因子活性,血浆蛋白含量和补体水平变化。结果 2种方法处理后的新鲜血浆白细胞滤除率>99.91%,APTT,FⅧ∶C、FⅨ∶C水平与处理前比较t值分别为3.041、8.039、3.617,P<0.05。FⅧ∶C,FⅨ∶C回收率均>81%。PT,FⅡ∶C Fib较处理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IgG、IgM、IgA以及补体C3,C4水平较处理前变化不大。结论联合应用滤除白细胞和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法对新鲜血浆处理前后的主要成分和生化指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制备冻干血浆的新工艺,研制适合在艰苦环境下储运和方便使用的新型冻干血浆。方法采用亚甲蓝光化学技术对新鲜冰冻血浆(FFP)做病毒灭活处理,再将FFP直接冻干于血袋中,观察不同条件下的保存效果。结果亚甲蓝光化学技术(终浓度为1μmol/L)能有效灭活血浆中的Sindbis病毒、PRV和VSV等指示病毒,处理30min后灭活效果>4.75LgTCID50,经细胞3代盲传证明灭活病毒效果可靠。新型冻干血浆外观成淡黄色疏松体,残水量为2.2%—2.5%,室温下<2min完全溶解;储存稳定性试验表明,新型冻干血浆中的FⅡ、FⅤ、FⅧ、FⅨ和FⅪ在25℃和4℃比较稳定,高温(40℃)保存对其活性有一定影响。结论采用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技术和袋装血浆冻干技术制备新型冻干血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制品中巨细胞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灭活血制品中巨细胞病毒(HCMV)的效果。方法将HCMVAD16910%分别加入血浆、红细胞悬液中并进行MBP病毒灭活处理(MB浓度5μmol/L,光照时间1h,光照强度38000lux),分别加至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单层中培养,与对照细胞比较观察细胞病变情况(CPE)。结果经MBP病毒灭活处理后,含HCMV血浆及红细胞的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下降4~6。结论MBP能灭活血液中的HCMV。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核酸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e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灭活病毒前后的变化,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MB-P对基因组各结构区段的降解作用。方法含HCV的血浆中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的MB,经约30000Lux强度的荧光照射后,在不同作用时间点取样;将HCV全基因组序列分为互相重叠的8个区段,分别进行RT-PCR,分析基因组核酸的完整性;同时运用实时定量PCR(real time-PCR,RT-PCR)技术观察核酸降解的动力学变化。结果基因组各区段RT-PCR结果发现,经过不同的光照时间,HCV基因组各区段的稳定性不同,第2、4、5、6区段对MB-P作用较敏感,基因组5’端区段和3’端区段经MB-P作用后的稳定性高于基因组其它区段;RT-PCR结果显示,随着光照时间延长,可被检测到的病毒核酸拷贝数逐渐下降。结论MB-P灭活过程中HCV基因组核酸被降解,而且基因组不同区段对光化学作用的反应性不同,提示RNA降解可能是病毒灭活的重要机制;检测病毒核酸稳定性以监测病毒灭活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研究用于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的亚甲蓝是否对人体免疫细胞功能产生影响。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在T细胞特异性刺激因子Anti-CD3/CD28存在的条件下,加或者不加不同浓度的亚甲蓝共培养,培养至72h,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培养66h后,加入CCK-8染料继续培养4~6h,于A_(450)处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高浓度剂量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对AntiCD3/28刺激PBMC的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其OD值由0.897±0.385分别降至0.632±0.334、0.524±0.254、0.445±0.287,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高浓度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可下调Anti-CD3/28诱导PBMC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IL-10、γ-干扰素(IFN)-γ,且呈剂量依赖效应。1.25、2.5、5μmol/L的亚甲蓝影响PBMC分泌IL-17a,IL-17a水平由(406±57)pg/mL分别降至(276±38)、(192±31)、(134±24)pg/mL;影响PBMC分泌IL-10,IL-10水平由(184±15)pg/mL分别降至(132±13)、(110±12)、(42±8)pg/mL;影响PBMC分泌IFN-γ,IFN-γ水平由(4 512±187)pg/mL分别降至(2 876±143)、(2 234±153)、(1 988±112)pg/mL。结论高浓度亚甲蓝(≥1.25μmol/L)对人PBMC的增殖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功能有显著抑制作用,换而言之,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浓度(≤0.33μmol/L)的亚甲蓝对PBMC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该浓度的亚甲蓝对人纯T细胞免疫功能是否有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18.
Plasma was subjected to methylene blue (MB) photochemical virus inactivation using the Maco Pharma Maco-Tronic system which allows three units to be illuminated together, thus reducing processing time. The plasma bag system used incorporates an integral membrane plasma filter and a dry MB pill which dissolves in the plasma to give a 1-microM concentration. There is computer-controlled processing and datalogging. In an assessment of 10 pools of Group A plasma, the losses of coagulation factors, following MB/light treatment, were 23% fibrinogen, 10% FV, 26% FVIII, 11% FIX and 13% FXI. Group O, Group B and Group AB plasmas were not tested.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multimers showed no substantial change when treated with MB, and no losses were seen for antithrombin III (ATIII), protein C and vWf:Ag. Measurements of C3a, C5a, prothrombin fragment 1+2 and FXIIa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 activation as a result of fil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