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4种中医本虚证候在蛋白尿患儿中的分布及中医辨证施治在蛋白尿患儿中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符合脾气亏虚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4种本虚中医证型的56例蛋白尿患儿,比较4种中医本虚证候在蛋白尿患儿中的分布情况。所有病例再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观察两组蛋白尿患儿治疗后的中医证型转变情况。结果:在符合要求的56例病例中,气阴两虚型最多,共28例占50%;肝肾阴虚型19例,占33.9%;脾气亏虚型7例,占12.5%;脾肾阳虚型仅有2例,占3.6%。在疾病分布上,儿童蛋白尿则以肾病综合征为主,其次为过敏性紫癜肾炎,二者证型在儿童同样以气阴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居多。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有9例患儿的虚损证型消失,肝肾阴虚型病例较前稍增,但气虚型及气阴两虚型有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于治疗前,西医组肝肾阴虚型增多,脾气亏虚型及气阴两虚型稍减少,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蛋白尿患儿以气阴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居多,脾肾阳虚型少见;中药辨证施治则对蛋白尿患儿的虚损证候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敏广  林瑞霞  林小春  蓝俊伟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035+1040-1035,1040
目的探讨辨证施治在3种中医本虚证类蛋白尿患儿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将临床符合脾气亏虚、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3种本虚中医证型的蛋白尿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基础上根据辨证加服中药,治疗1月后比较两组24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气阴两虚证病例的降尿蛋白疗效显著高于西医组。结论蛋白尿患儿属气阴两虚证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能较显著地提高降尿蛋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和探讨原发性IgA肾病中医各证候分型与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明确该病宏观表现与微观改变之间的联系.方法 对120例经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中医证候与临床指标及病理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中医证候分型中,气阴两虚型所占比例最大;脾肾阳虚型的尿素氮比肺肾气虚型高,其内生肌酐清除率较肺肾气虚型、脾肾气虚型及气阴两虚型低,且该型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较其他四型均高;肝肾阴虚型间质炎细胞浸润积分、肾小管萎缩积分以及气阴两虚型肾小球萎缩积分与总积分均高于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与间质炎细胞浸润及血管壁增厚有相关性;气阴两虚与肾小球增生呈正相关;脾肾阳虚与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血管壁增厚相关.结论 IgA肾病临床与病理加重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证型脾(肺)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演变过程,中医证候分型与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马红珍  何灵芝  陈红波  卢冰 《中医杂志》2011,(17):1483-1485
目的观察IgA肾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123例IgA肾病患者辨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3型,检测各证型患者血压、生化指标、评定病理分级,并分析其关系。结果 3组证型中肝肾阴虚型血肌酐(SCr)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1);脾肾气虚型白蛋白(Alb)水平低于气阴两虚型(P<0.05),24h尿蛋白定量大于气阴两虚型(P<0.05);脾肾气虚型总胆固醇水平高于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型(P<0.01);肝肾阴虚型IgG水平低于气阴两虚型(P<0.05);肝肾阴虚型收缩压高于气阴两虚型(P<0.05)。各证型患者病理分级中Ⅲ级、Ⅳ级最多见,共95例占77.24%,但各证型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gA肾病患者以气阴两虚型最多见、病理分级较高,脾肾气虚型患者蛋白尿排泄多但病理改变相对较轻,肝肾阴虚型常伴肾功能不全和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各中医证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DR(HLA-DR)基因的表达,以探求SLE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参考指标。方法 SLE患者辨证分型后,采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中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原水平。结果 PBMC HLA-DR阳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水平,脾肾阳虚型较其他各型显著降低(P<0.01);阴虚内热型HLA-DR阳性淋巴细胞,较气阴两虚型和肝肾阴虚型均显著升高(P<0.01);肝肾阴虚型HLA-DR阳性淋巴细胞显著高于气阴两虚型患者(P<0.05);脾肾阳虚型PBMC中总体HLA-DR阳性细胞较其他各型显著降低(P<0.01);阴虚内热型总体HLA-DR阳性细胞较气阴两虚型(P<0.01)和肝肾阴虚(P<0.05)均显著升高;气阴两虚型与肝肾阴虚型总体HLA-DR阳性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DR可能为SLE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6.
田维明  王晓亮 《陕西中医》2012,(10):1331-1332
目的:研究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与病理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00例肾小球肾炎患者分为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观察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的关系。结果:脾肾气虚型Lee氏分级多集中在Ⅱ、Ⅲ级,肝肾阴虚型多集中在Ⅳ、Ⅴ级,而气阴两虚型在病理分级上较为分散,但各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Katafuchi各项积分均高于其他两型(P<0.05)。结论:脾肾气虚型IgA肾病患者病理损害较轻,肝肾阴虚型IgA肾病患者病理损害较其他两个证型更为严重,具体相关含义仍需要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IgA肾病中医证候谱分布及其与西医临床指标的关系研究,探讨本病证候分布规律,为提高IgA肾病的辨证准确率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06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调查,收集实验室检查资料,计算肾小球滤过率。遵循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采用主、次症定证候法确定证候类型,分析中医证候分型与西医实验室指标及肾功能的关系。结果:本证以气阴两虚证居多,兼证以湿热候多见。气阴两虚证多见慢性肾炎型,脾肾阳虚证多呈大量蛋白尿型。肾小球滤过功能由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依次呈现降低趋势,其证候呈现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的演变规律。当本虚证兼瘀血候时肾功能损害较重,兼湿热候时尿蛋白排泄量较多。结论:IgA肾病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其证候变化与病情轻重存在相关性,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和既病防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尿β2微球蛋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糖尿病中医不同证型与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关系.将63例糖尿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阴虚热盛组、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组,并与38例正常组对照,比较各组血、尿β2-MG水平.结果:糖尿病组血、尿β2-MG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其中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组血β2-MG高于阴虚热盛组(P<0.01),气阴两虚组与阴阳两虚组血β2-MG无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β2-MG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组较阴虚热盛组高.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和病情的加重,其β2-MG升高.提示β2-MG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研究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与病理检查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研究资料均选择我院接收治疗的肾小球肾炎患者,选择治疗时间为2014年5月—2016年5月,共选择86例患者,并采用中医辨证方法对86例患者进行分型,分别为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并观察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病理损害为Ⅱ级至Ⅲ级中,肝肾阴虚型占比8.14%,气阴两虚型占比9.30%,脾肾气虚型占比24.42%,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损害为Ⅳ级至Ⅴ级中,肝肾阴虚型占比27.91%,气阴两虚型占比13.95%,脾肾气虚型病理占比16.28%,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患者的肾小球损伤积分、肾小管间质损伤积分、肾血管损伤积分均显著高于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型比较,脾肾气虚型IgA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理损害最轻,而肝肾阴虚型IgA肾病患者病理损害最严重,但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归纳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证候学特征及分型,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Osserman分型之间的关系,探寻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结合辨治规律,为重症肌无力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整理370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候临床调研表》,分析西医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各型转变与中医证型转变的规律。结果 OssermanⅠ型178例中以脾气亏虚证多见(130例),肝肾阴虚证(41例)次之,Ⅱa型89例中以脾气亏虚证(47例)、肝肾阴虚证(31例)多见,Ⅱb型76例中以气阴两虚证(19例)、肝肾阴虚证(18例)、脾肾阳虚证(22例)多见,Ⅲ、Ⅳ型共27例,以脾肾阳虚证多见。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OssermanⅠ型、Ⅱa型以单纯脾气亏虚证为主者,病情相对较轻,受累的肌群较少,以眼外肌受累较多见,中医治疗效果明显,预后较好。Ⅱa型50岁以下患者以脾气亏虚为主,50岁以上以肝肾阴虚为主,病情相对较轻,常多组肌群受累,但不明显,延髓及呼吸肌受累不明显,临床疗效相对尚可;Ⅱb型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型、脾虚痰盛型、脾肾阳虚型均可见,常由上几型发展而成,多延髓肌受累明显,病情相对较重,治疗效果稍差,治疗较棘手;Ⅲ、Ⅵ型脾肾阳虚多见,疾病常反复,迁延难愈,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早期慢性肾脏病尿蛋白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早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尿蛋白的相关性,为阐明早期CKD患者中医证候辨证规律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99例早期CKD患者中医证候和尿蛋白等资料,进行中医证候与尿蛋白的多因素的回归分析,其中,尿蛋白包括24 h尿蛋白定量(Upro)、尿白蛋白(UAlb)、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N-乙酰-β 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尿β-半乳糖苷酶(UGAL)等。 结果 在早期CKD患者中,作为尿蛋白独立相关因素的中医证候包括“腰酸、食少纳呆、小溲黄赤、泛酸、夜尿多、浮肿、泡沫尿、咳嗽、畏寒肢冷”等;UAlb升高与脾肾气虚证素“腰酸、食少纳呆”相关;UNAG升高与“浮肿、泡沫尿、夜尿多、咳嗽”相关;UGAL升高与脾肾阳虚证素“腰酸、畏寒肢冷”相关;Uβ2 MG与“浮肿”相关;脾肾气虚证者UAlb、UNAG异常升高,与肝肾阴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者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早期CKD患者而言,出现尿蛋白的主要脏器与肾、脾有关,其基本病机是脾肾两虚;UAlb与脾肾气虚证相关,可以作为其微观证素之一;UNAG也与脾肾气虚证有一定关系;湿热证可能是独立证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IgA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主要预后指标的关系进行调查,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中心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016例IgA肾病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探索IgA肾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 出现概率在10%以上的中医症状包括阴虚、气虚、阳虚、湿热及血瘀症状;其中气阴两虚证最多(41.4%),脾肾阳虚证最少(8.1%);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肺气虚证患者比例下降,而脾肾阳虚证患者比例上升;兼证中湿热(31.6%)和血瘀(28.9%)最为常见。脾肺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证(P〈0.05);脾肺气虚、气阴两虚证血压水平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P〈0.05)。结论 气虚、阴虚是IgA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证型与尿蛋白、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预后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900例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判别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索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的证候判别模式。方法运用因子分析、C均值聚类和模糊综合评价对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900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取该病的中医证候因子,建立证候判别式。结果证候分类:一类是该病的共有表征信息的相关因子,反映该病基本证候病机为气虚血瘀;5个证候分类有意义的因子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瘀热内蕴、肝郁脾虚和脾肾气虚;并构建证候判别函数式。结论肝炎后肝硬化症状和体征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疾病的共性特征信息和证候病机分类的特征信息。前者反映疾病所具有的中医基本病机,后者反映疾病的不同综合病理状态、即证候构成的复杂性、多态性。证候判别式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证候判识的量化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Fabry病的中医症状特点与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通过现场问诊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179例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中医症状,将患者分为男(117例)、女(62例)不同性别组,根据年龄分为未成年组(<18岁,17例)、青年组(18~45岁,131例)和中老年组(>45岁,31例),根据不同西医临床表现分为不完全经典型(100例)、完全经典型(61例)、肾脏变异型(15例)、心脏变异型(3例),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西医临床型Fabry患者的中医症状特点与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共收集了179例病例资料,年龄7~79岁,平均(34.23±12.70)岁。中医症状发生率前10位依次为:肢端疼痛或腰痛固定或刺痛(81.56%),神疲乏力(76.54%),口唇紫暗(74.86%),心烦易怒(73.74%),耳鸣耳聋(70.95%),畏寒肢冷(70.39%),无汗/少汗(67.04%),失眠多梦(64.25%),咽干口燥(57.54%),焦虑抑郁(57.54%)。中医证型分布按发生频率高低依次为:血瘀阻络证(88.83%),肝肾阴虚证(74.30%),脾肾阳虚证(73.18%),肝气郁滞证(72.63%),脾肾气虚证(72.07%),痰浊内阻证(64.80%),溺毒潴留证(60.33%),湿热内蕴证(56.98%)。男、女两组比较,男性患者面色(?)白、面色黧黑、面浮肢肿、无汗/少汗、身有溺味、皮下瘀斑瘀点、纳呆便溏、身困肢肿、血管角质瘤、肢体浮肿按之如泥、肾功能不全和蛋白尿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2倍(P<0.05),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溺毒潴留证、血瘀阻络证的发生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P<0.05);未成年组、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比较,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中医症状如面色萎黄、乏力、身体困倦、心烦易怒、善太息、失眠多梦、口中黏腻、耳鸣耳聋、咽干口燥、胸闷心悸、肢端疼痛或腰痛固定或刺痛、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成年组(P<0.05),面色黧黑、易感冒、无汗/少汗、肌肤甲错、血管角质瘤症状的发生率,青年组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腰膝酸软、尿少浮肿或夜尿频多症状,中老年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血瘀阻络、肝气郁滞、溺毒潴留证,青年组和中老年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成年组,且肝肾阴虚证、肝气郁滞证和溺毒潴留证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P<0.05);不完全经典型各证型发生率均比完全经典型患者低,除肝气郁滞证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经典型患者均有血瘀阻络证的表现,肾脏变异型患者更易出现肝气郁滞证及溺毒潴留证。结论Fabry病最常见且典型的中医证型为血瘀阻络证,主要表现为肢端疼痛或腰痛固定或刺痛;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为Fabry病患者的基础证型;溺毒潴留证主要见于完全经典型和肾脏变异型Fabry病患者;各中医证型之间有交叉重叠,并与性别、年龄和西医临床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的中医证型及其相关因素间关系。方法将209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分为Ⅲ期组和对照组,分别收集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haemoglobin A1 c,HbA1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LB)指标。对Ⅲ期组病例按照本证、标证进行辨证分型。结果Ⅲ期组与对照组比较,病程[(107.74±96.19)、(82.03±79.10)个月]、BMI[(26.25±4.02)、(24.95±3.56)kg/m~2]、Scr[(71.93±24.24)、(65.91±13.70)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证气阴两虚证38例,所占比率最高,为36.19%;标证瘀证51例,所占比率最高,为48.58%;本证中脾肾气虚证组MALB(mg/24 h,128.77±103.59)高于阴虚燥热证(88.43±68.93)和气阴两虚证组(82.60±55.22),本证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证三组间HbA1c比较(%),瘀证(10.73±2.71)、湿证(8.80±2.19)、痰瘀证(8.83±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mmol/L)水平三组间(2.29±1.58,4.37±5.92,2.40±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程、BMI及Scr可能是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发病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肾病Ⅲ期气阴两虚兼瘀证常见;MALB与脾肾气虚证更相关;HbA1c与瘀证更相关;TG与湿证更相关。  相似文献   

16.
122例卵巢早衰患者中医证候分析及致病因素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卵巢早衰中医证候及分布规律、卵巢早衰发病原因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对122例卵巢早衰患者进行病情、病因调查及中医辨证。结果卵巢早衰中医症状临床呈多样趋势。122例卵巢早衰患者中,肝郁。肾虚证33.61%,肝。肾阴虚证18.03%,脾肾阳虚证15.57%,热盛伤津证15.57%,肾虚血瘀证8.20%。肝郁脾虚证7.38%。在68.03%卵巢早衰患者病史中可找到现代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因情致因素致病者占31.15%。因药物、疾病因素致病者占31.97%;因情志及药物、疾病双重因素致病者占4.92%。因情志因素致病组。以肝郁肾虚证比例最高(P〈0.05);因药物、疾病因素致病组,以热盛伤津证、肝郁肾虚证所占比例较高(P〈0.05);无诱因致病组37例,以肝肾阴虚、肝郁肾虚、脾肾阳虚三证为主,3组比较,P〉0.05。结论肝郁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热盛伤津为卵巢早衰常见证候;除患者个体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盛、冲任气血不充或由遗传因素致卵巢早衰外。现代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因素对卵巢早衰发病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脂肪肝中医证型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中医病因病机初探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据流行病问卷发现脂肪肝常见证型及各型所占比例,探讨各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方法 流行病问卷调查全国范围内脂肪肝患者503例,观察记录中医证候、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腹围/臀围、肝功能、血脂、B超或CT结果。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脂肪肝症状共46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位症状依次是乏力、体胖、口干、头晕、胁胀(痛)、腰酸痛、神疲、口苦、膝癀软、腹胀。舌象脉象分别以舌质淡胖、淡暗;舌苔白腻、黄腻;脉象弦细、弦滑多见。据聚类分析统计,脂肪肝中医证型为4类,分别是脾肾亏虚兼肝郁、脾肾亏虚、脾虚痰热、未定型,其中以脾肾亏虚兼肝郁最多见,占62.32%。结论 脾肾亏虚兼肝郁为脂肪肝最多见证型。脂肪肝病机为本虚标实,肾虚为本,涉及脾土,痰浊为标,兼有瘀血。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BCP联合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基本C区启动子(basal core promoter,BCP)联合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未经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治疗的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2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肝脏生化指标及BCPnt 1762A-T和nt1764G-A联合点突变。结果 实证组的变异株检出率明显高于虚证组,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变异株的检出率最高。结论 实证者可能较易发生BCP联合点突变,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可能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