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体质类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临床状态的关系,探讨中医体质因素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CHB组)患者120例、慢性HBV携带者(ASC组)6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SRHB组)60例,以王琦体质分类判定中医体质类型,比较各组间体质类型分布的差异。结果:(1)CHB组阴虚质、痰湿质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SRHB组,平和质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SRH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5);(2)CHB组湿热质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ASC组,平和质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ASC组;(3)与ASC组相比,CHB组阴虚质、瘀血质有增多趋势,阳虚质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体质因素影响HBV感染后的临床结局,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患者可能更易进展为CHB。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中医体质类型与浙江地区汉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临床状态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中医体质因素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收集慢性乙型肝炎(CHB, 120例)、慢性HBV携带者(ASC, 6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RHBS, 60例)3组患者,前两组诊断均经肝活检证实。以王琦体质分类判定中医体质类型;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HLA-DQA1基因型,比较组间体质类型分布的差异及组间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1) CHB组阴虚质、痰湿质的分布频率(20.0%、12.5%)显著高于RHBS组(6.7%、1.7%),平和质的分布频率(11.7%)显著低于RHBS组(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3.500,95%CI:1.16-10.60; OR=8.400,95%CI:1.09-65.42; OR=0.161,95%CI:0.076-0.34; 均P<0.05);(2)CHB组湿热质的分布频率(24.2%)显著高于ASC组(6.7%, P<0.05,OR=4.462,95%CI: 1.49-13.36),平和质的分布频率(11.7%)显著低于ASC组(45.0%, P<0.01,OR=0.285,95%CI:0.13-0.62);(3)HLA-DQA1*0201在CHB组的分布频率(38.3%)显著高于RHBS组(5.8%,P<0.01,OR=10.04,95%CI:4.48-22.48);HLA-DQA1*0102的分布频率(9.6%)显著低于RHBS组(36.7%,P<0.01, OR=0.183, 95%CI:0.10-0.32);(4)HLA-DQA1*0201在CHB组的分布频率(38.3%)显著高于ASC组(7.5%,P<0.01,OR=7.667, 95%CI:3.7-15.87);HLA-DQA1*0102的分布频率(20%)显著低于ASC组(9.6%,P<0.01,OR=0.424, 95%CI:0.23-0.79)。结论 中医体质因素和HLA-DQA1基因多态性均可影响HBV感染的临床结局,但其间关系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中医辨识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指导对慢性HBV携带者的预防治疗。方法:将2009年5月~2010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和感染科门诊及住院部接诊的156例慢性HBV携带者通过量表计算标准分后确定该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结果:慢性HBV携带者体质分布中以平和质占主要,占68.6%;其次是肾虚质,占12.8%;气郁质占5.8%;气虚质占3.2%;阳虚及血瘀质均占2.6%,湿热质及特禀质均占1.9%,痰湿质只有1人,占0.6%。本临床资料中未采集到阴虚质,故仅有9个体质分布。慢性HBV携带者不同体质类型组HBV-DNA定量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HBV携带者患者中,以平和质、肾虚质、气郁质、气虚质为主,其次为阳虚、血瘀、湿热及特禀质、痰湿质;但体质分布与HBV-DNA定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文献调研,总结慢性HBV感染相关疾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10年来有关慢性HBV感染相关疾病患者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及系统综述的方法,按照制定的标准提取相关的中医体质分布资料,按照疾病类别进行不同体质类型的频数汇总,对不同疾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HBV携带者中,平和质占52.79%,气虚质占8.42%,湿热质占6.94%,阳虚质占6.59%,气郁质占6.12%,其余体质类型占19.1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湿热质占26.68%,气虚质占20.75%,气郁质占11.93%,阴虚质占10.69%,其余体质类型占29.95%;乙型肝炎肝硬化(纤维化)患者者中,阴虚质占33.96%,平和质占29.25%,气虚质占28.30%,其他体质占8.49%;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平和质占18.92%,阳虚质占17.94%,气虚质占14.74%,瘀血质占13.76%,湿热质占13.02%,其余体质类型占21.62%。结论慢性HBV感染不同相关疾病患者有着特定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HBV携带者中平和质最多见,但有一定的偏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主要表现为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乙型肝炎肝硬化(纤维化)患者主要表现为阴虚质、气虚质等偏颇体质;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主要表现为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湿热质等偏颇体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BV carrier,ASC)阴虚体质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B1、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内在联系。方法 将105例ASC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及分组:阴虚质组47例和非阴虚质组58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测定HLA-DRB1、HLA-DQA1等位基因型。结果 阴虚质组HLA-DRB1*09、HLA-DQA1*0301的基因频率明显低于非阴虚质组(分别为12.1% vs 27.8%,19.1% vs 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LA-DRB1*11、HLA-DQA1*0501的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非阴虚质组(分别为12.1% vs 4.3%,28.7% vs 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HLA-DRB1*09和HLA-DQA1*0301可能是ASC非阴虚体质患者的分子基础;HLA-DRB1*11和HLA-DQA1*0501可能是ASC阴虚体质患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与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以王琦中医体质最新分类(去除特禀质)法为标准判断本院就诊的病理资料完整的131例慢性HBV感染者的体质类型,依据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体质类型分布的差异.结果:慢性HBV感染者S0组平和质多见,S1~2组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多见,S3~4组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多见,S1~2组和S3~4组少数患者表现为痰湿质和瘀血质;组间体质类型的总体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增高,气虚质、阴虚质等病理体质类型出现频率明显增加.结论:气虚质和阴虚质慢性HBV感染者可能容易出现进展性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阴虚体质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联系,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不同肝组织病理程度与HLA-DRB1、DQA1基因多态性的联系,通过调节病理体质,延缓或抑制病情进展。方法:临床选择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105例,进行中医体质分型:47例阴虚质和58例非阴虚质,105例患者行肝组织活检术,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留取血标本,检测HBsAg、HBV-DNA、HBeAg及肝功能,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测定HLA-DRB1、HLA-DQA1等位基因型。结果: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阴虚质组与非阴虚质组间,HBsAg、HBV-DNA、HBeAg及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05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经病理诊断肝组织无炎症和(或)纤维化改变者仅11例(10.5%),轻度慢性肝炎80例(76.2%),中度慢性肝炎8例(7.6%),重度慢性肝炎6例(5.7%)。阴虚质组的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发生率为34.0%,显著高于非阴虚质组的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DRB1、HLA-DQA1在不同肝组织病理程度间的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为轻度慢性肝炎,少数为中度和重度;阴虚体质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非阴虚体质,提示阴虚体质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感染HBV后易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改变,可能易发展为肝硬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载量、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状态下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方法将1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免疫状态分为免疫耐受期55例、免疫清除期53例、低水平复制期21例,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判定,同时记录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统计并比较不同免疫状态、ALT水平、HBV DNA载量、HBe Ag状态下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结果 129例患者各体质类型共出现401次,其中免疫耐受组体质频次141、免疫清除期组194、低水平复制期组66。全部患者体质类型出现频数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18.7%)、阳虚质(15.2%)、湿热质(12.5%)、痰湿质(12.2%)、平和质(11.5%)、阴虚质(10.2%)、气郁质(8.7%)、血瘀质(7.7%)、特禀质(3.2%)。不同免疫状态组间比较9种体质类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平和质在免疫耐受期分布最多(21.3%),气虚质在免疫清除期(22.2%)和低水平复制期(21.2%)分布最多(P0.05)。不同ALT水平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 DNA载量以及HBe Ag状态之间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状态对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有一定影响,其在免疫耐受期多见平和质,在免疫清除期和低水平复制期多见气虚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浙江平湖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王琦《中医体质分类研究》问卷对就诊我院糖尿病专科门诊及入住糖尿病专科病房的2型糖尿病患者父母、子女或同胞兄妹进行方便抽样横断面现场调查486例。结果:平和质52例,单纯偏颇体质220例,兼夹偏颇体质214例;偏颇体质类型中累计频率由高到底依次为为气虚质(61.4%)、阴虚质(56.4%)、痰湿质(50.8%)、阳虚质(21.6%)、气郁质(20.2%)、湿热质(17.9%)、血瘀质(10.5%)、特禀质(7.2%);平和质18~30岁年龄段累计频率(14.0%)>31~50岁年龄段累计频率(7.4%)>50岁以上累计频率(4.9%),偏颇体质类型气虚质、阴虚质及阳虚质18~30岁年龄段累计频率<31~50岁年龄段累计频率<50岁以上累计频率,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均以31~50岁年龄段频率最高,>50岁人群以阴虚质、气虚质及痰湿质累计频率较高。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一级亲属人群9种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且不同年龄段偏颇体质类型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间的关联。方法:选天津市6家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进行中医证型分布、中医体质调查,统计分析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结果:2型糖尿病200例患者中,中医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证(34.0%,95%CI=27.4%~40.6%)、阴虚热盛证(32.5%,95%CI=26.0%~39.0%)、湿热困脾证(29.5%,95%CI=23.2%~35.8%)为主,显著高于阴阳两虚证(2.5%)、血瘀脉络证(1.5%)(P0.05)。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中,阴虚质(30.0%,95%CI=25.8%~34.2%)、湿热质(25.0%,95%CI=21.9%~28.1%)为多(两型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阴虚质与湿热质以外的体质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湿热质与阴虚质、气虚质以外的其他类型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气虚质、痰湿质多于阳虚质、平和质、特禀质、血瘀质和气郁质(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存在关联关系,进一步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病风险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乙肝相关性肝癌的预防和治疗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收集乙肝和乙肝相关性肝癌的体质测量资料,对两组患者的体质进行χ2检验并予统计分析。结果:我们共收集了乙肝相关性肝癌组41例,慢性乙肝组17例,两组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41),但尚不能说明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体质存在性别上的差异(P=0.947)。乙肝相关性肝癌组平和质16例(27.59%),阳虚质10例(17.24%),阴虚质2例(3.44%),气虚质10例(17.24%),血瘀质1例(1.71%),湿热质2例(3.44%),气郁质0例(0.00%);慢性乙肝组平和质4例(6.90%),阳虚质2例(3.44%),阴虚质1例(1.72%),气虚质7例(12.07%),血瘀质0例(0.00%),湿热质0例(0.00%),气郁质3例(5.17%),目前尚不能说明两组人群的体质存在统计学差异(P=0.076),但从数据可以看出乙肝相关性肝癌组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的比例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且两组患者气郁质与平和质(P=0.020)、阳虚质(P=0.040)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病风险存在性别差异,且男性慢性乙肝患者更容易发展为肝癌。目前尚不能说明慢性乙肝与乙肝相关性肝癌存在体质差异,但从数据可以看出乙肝相关性肝癌组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气郁质与平和质、阳虚质体质类型的乙肝患者相比可能更不易发展为肝癌。平和质和乙肝相关性肝癌发生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调查2009年3月—2010年6月住院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97例,对每一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随访24周。结果:气虚瘀黄型、阴虚瘀黄型患者12周病死率明显高于瘀热发黄型(P0.05),气虚瘀黄型患者12周病死率亦高于湿热发黄型(P=0.020);生存分析显示各组间的累积存活率有显著差异,以气虚、阴虚为主证的患者24周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0.022)。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与中医辨证分型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中医辨识调查广西汉壮两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为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 将2017年10月一2019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门诊、体检中心及住院部接诊的300例汉壮两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过《中华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计算标准分后,确定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结果 共收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CPGN)和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了解两组疾病中医体质分布的规律性与差异性。方法将8 0例CPGN和6 2例LN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判定体质类型并观察分布情况。并进一步细化临床分型为肾病综合征组、非肾病综合征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体质分布存在的差异。结果CPGN组与LN组均以虚性体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为主(5 0%),但CPGN患者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阳虚质为主(2 0%);LN患者体质类型以阴虚质为主(2 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表现为非肾病综合征CPGN组最主要体质类型是气虚质(26.82%),而LN组主要是阴虚质(26.8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CPGN痰湿质比例明显高于LN组,LN组湿热质比例明显高于CPGN,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中医体质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肖倩 《中医杂志》2006,47(6):454-45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状况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8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阴性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5种证型,采用迈科锐HBV突变检测基因芯片,进行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BCP)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检测.结果:与HBeAg阳性组患者相比,HBeAg阴性患者HBV变异的发生与中医各证型无明显相关性;分为偏实证组和偏虚证组后,BCP区和/或前C区变异率偏实证组为34.5%,偏虚证组为65.5%,偏虚证组明显高于偏实证组.结论:BCP区和/或前C区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实证变异率低于虚证.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BCP联合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基本C区启动子(basal core promoter,BCP)联合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未经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治疗的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2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肝脏生化指标及BCPnt 1762A-T和nt1764G-A联合点突变。结果 实证组的变异株检出率明显高于虚证组,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变异株的检出率最高。结论 实证者可能较易发生BCP联合点突变,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可能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病理性近视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病理性近视患者的易感或倾向性体质。方法调查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和住院的确诊为病理性近视的患者共200例,正常人600例。通过回答《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表》中的所有问题,计算体质分型积分并判断体质类型,并通过统计分析与正常人比较得出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体质特征。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病理性近视组中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明显高于正常组,其中阳虚体质最多;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和气郁体质人数与平和体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24,P〈0.01)。(2)不同性别病理性近视患者中医体质比较,女性以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男性以阴虚质和气虚质者最为多见(χ2=25.09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年龄段病理性近视患者中医体质的比较(χ2=25.9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不能矫正者气郁体质明显高于视力能矫正者(χ2=15.73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理性近视与中医体质有一定的相关性,病理性近视患者体质分型以阳虚、阴虚及气郁体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