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12月于本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2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进行末梢血采集,对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两组血常规检测指标中WBC、RBC、PLT、HCT、H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静脉血液采集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初诊时的基本检查初诊时的基本检查,对于掌握病情或进行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末梢血检查: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对评估合并症中消化道出血的状态很重要。此外还需要检查脑出血患者有无出血倾向,脑梗死患者有无红细胞增多症或血小板增多症。尿、便检查:大便潜血检验对掌握消化道出血,验尿和测尿量对掌握肾功能不全、脱水、心功能不全状况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在湖北省洪湖县血红蛋白(Hb)病普查中,发现1例J组快速异常Hb,化学结构分析证实为Hb沈阳。 一、血液学资料 先证者Hb11g%,RBC400万/mm~3,网织红细胞计数1.3%,红细胞轻度大小不等。 二、Hb理化性质检查 抗碱Hb1.1%,HbA_2 2.4%,HbJ21.0%。异  相似文献   

4.
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检查外周血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和红细胞比积(Hct)。贫血的形态学分类需要借助红细胞3个平均值等参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是每个贫血病人必须检查的项目,它对于鉴别贫血的基本性质有重要意义。直方图的观察分析、血涂片红细胞形态、大小等特征的观察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关贫血的诊断,应当按以下程序进行。判断有无贫血和贫血的程度判断有无贫血和贫血的程度可以通过检查Hb、红细胞和Hct3个参数得出结论。其中以Hb检查最为关键,成年男性2次检查Hb<120g/L,成年女性2次检查Hb<110g/L就可以诊断(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3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式将其分为观察中和对照组各15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患者进行末梢血采集。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Hb)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末梢血中WBC、RBC、HCT、PLT、Hb的检测结果均低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其他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将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建议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来进行血常规检测,使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血红蛋白(Hb)的变化、影响因素及其与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的关系,为贫血的监测及处理提供依据,提高治疗应答率.方法 对214例CHC患者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检测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血红蛋白(Hb)的变化,以SVR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分析贫血(Hb≤100 g/L)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Hb变化与SVR的关系,评估Hb检测在治疗应答中的作用.结果 214例患者中,156例(72.9%)Hb下降≥30 g/L,86例(40.2%)出现贫血,26例(12.2%)Hb≤80 g/L.性别(P=0.000)、年龄(P =0.000)、体重(P =0.001)、基线肌酐清除率(P =0.000)、基线白细胞计数(P =0.000)、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P=0.019)、基线Hb(P =0.000)及基线血小板计数(P=0.037)均与贫血的发生有关.治疗2周Hb≤120 g/L(P =0.000)或Hb下降≥15 g/L(P=0.000)与治疗2周后的Hb水平有关.治疗期间Hb下降及下降幅度与SVR无关.结论 女性、年龄大、体重轻、肌酐清除率低及基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Hb、血小板水平低者是贫血发生的高危因素;治疗2周时的Hb水平可以预测2周后的Hb水平;Hb的变化不可预测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7.
观察小金丹对5-FU的减毒增效作用,采用白细胞计数方法计数模型小鼠的WBC、Hb、PLC及骨髓有核细胞,结果发现小金丹对5-FU具有减毒增效作用,5-FU加小金丹组与5-FU组相比,肿瘤抑制率、WBC计数、Hb含量、PLC计数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差异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因头痛,伴咳嗽,体温37.4 ℃,偶有呕吐,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24.4×109/L,血红蛋白(Hb)150 g/L,血小板计数(PLT)130×109/L,给予抗生素治疗3 d,咳嗽,发热等症状消失,仍觉头痛,为明确诊断来我院,血常规检查:WBC 14.2×109/L,Hb 128 g/L,PLT 1800×109/L,以血小板增多待查收入我院血液科.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A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液净化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计数、网织红细胞(ReT)计数]、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以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时点间、组间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Hb、PLT计数、ReT计数、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水平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Hb、PLT计数、ReT计数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比率、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  相似文献   

10.
初诊时的基本检查 初诊时的基本检查,对于掌握病情或进行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末梢血检查: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对评估合并症中消化道出血的状态很重要。此外还需要检查脑出血患者有无出血倾向,脑梗死患者有无红细胞增多症或血小板增多症。尿、便检查:大便潜血检验对掌握消化道出血,验尿和测尿量对掌握肾功能不全、脱水、心功能不全状况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孕早期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单胎妊娠孕妇872例在孕12~14周检测Hb含量,24~28周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GDM,进行GDM患者Hb水平与GDM发生的相关性分析,建立GDM预测模型等。结果: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年龄、孕期体重增加量、孕期体重指数(BMI)增加量、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可能为GDM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期BMI增加量、妊娠14周前Hb、RBC、HCT为妊娠晚期GDM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行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 曲线分析显示,可将孕早期Hb 126.5 g/L作为预测GDM的临界值。结论:孕早期Hb水平与妊娠糖尿病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早期应该控制Hb水平在126.5 g/L以下,降低GDM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80年6~8月,在乌鲁木齐、伊宁等地对维吾尔族(维族)人群进行了异常血红蛋白(Hb)的调查。调查对象维族1,076人,以大学生为主,还有少部分中学生。方法采用全国Hb病研究协作组方法进行筛选。检出的6例异常Hb因血样来源困难,仅对其中3例再作异丙醇试验、红细胞镰变试验、Hb S胶-溶试验、抗碱Hb测定、异常Hb及Hb A_2定量、pH6.25琼脂胶电泳、肽链解离试验、Hb定量及红细胞形态等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进行血液学指标抽样调查分析,了解该地区侗族人群的健康状况。方法:随机抽取当地侗族241人,年龄(37±24)岁,采集受检者空腹静脉血,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等8项血液学指标检查;结果:RBC计数低于3.5×1012/L者占6.2%,Hb低于110g/L者占39.8%,HCT低于37%者占17.4%,WBC异常达14%。结论:贫血、感染等情况在从江县侗族人群中较多见。  相似文献   

14.
简易血红蛋白估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 寻找一种简便的血红蛋白 (Hb)的估算方法。②方法 用CD 1 70 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外周血进行常规分析 ,选择正常标本男、女各 1 5 0例 ,利用其红细胞计数值、结合其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和适当系数进行Hb估算。③结果 估算公式为Hb(g/L) =RBC数 (× 1 0 1 2 /L)× 30×所测MCV/ 88,用其对 1 2 0例不同体积红细胞的Hb值进行估算 ,估算值与实测值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t=0 .2 0 7~ 1 .36 2 ,P均 >0 .0 5 )。④结论 此估算公式为一种简便、有效的Hb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贫血、血小板升高在评定类风湿关节炎病情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贫血与类风湿关节炎(RA)病情活动的关系。②方法对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颀性分析。③结果RA患者活动期组与临床缓解期组反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计数增高,血红蛋白(Hb)下降,且血小板计数与反应RA疾病活动期的实验室指标ESR、CRP、RF呈正相关,而与Hb为负相关。RA患者活动期组的PLT计数也与RA患者的临床指标,如晨僵持续时间、关节指数(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数及程度)、关节X线改变的程度呈正相关,而与Hb为负相关。④结论贫血、血小板升离与RA的病情活动性相关,PLT计数、Hb可以作为评价RA病情活动和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仪器法与手工法网织红细胞(Ret)计数差异情况。方法:EDTA-K2抗凝全血标本分别采用仪器法和手工法(显微镜)作Ret计数。结果:仪器法和手工法Ret计数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Hb含量在90g/L~110g/L之间的血液标本采用仪器法Ret计数时,有35%的患者超过正常参考范围,有2.4%的患者低于正常参考范围。结论:仪器法较手工法Ret计数方便、快捷、重复性好、准确性高、结果稳定,在大、中型医疗机构中可广泛应用。另外应加大临床上轻度贫血患者Ret检查的力度,以防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3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式将其分为观察中和对照组各15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患者进行末梢血采集。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Hb)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末梢血中 WBC、RBC、HCT、PLT、Hb 的检测结果均低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其他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将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建议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来进行血常规检测,使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疟疾患者发作期和治疗期间外周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方法分析恶性疟患者与间日疟患者疟疾发作初期外周血细胞计数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患者服用蒿甲醚一个疗程巩固治疗中其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恶性疟组和间日疟组血常规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恶性疟、间日疟患者在发作期治疗前外周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LYMPH)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降低(P0.05);恶性疟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日疟组Hb、MCV、PLT、MPV及血小板压积(PC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疟与间日疟患者服用蒿甲醚一个疗程期间外周血常规的中性粒细胞(NEUT)、单核细胞(MONO)、嗜碱性粒细胞(BASO)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WBC总数、LYMPH、EO和PLT计数均有升高趋势,而RBC、Hb计数有下降趋势,观察到血常规散点图也有相应的改变。结论疟疾发作初期观察血常规指标和散点图的变化可辅助诊断疟疾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RBC、Hb计数降低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常规中主要指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4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及中江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的胃癌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胃癌,共315例患者.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n= 231)和非转移组(n= 84).收集患者术前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淋巴细胞计数(LY)、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T).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患者间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上述指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与非转移组患者比较,转移组患者 WBC、NE、PLT、NLR及 PLR均显著升高(P<0.05).LY、RBC及Hb水平及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术前 NLR(P= 0.002, OR=3.681)和PLT计数(P=0.014,OR=0.841)是胃癌患者发生肿瘤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NLR和PL T计数可用于预测肿瘤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0.
微波对作业人员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化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从事微波人员的健康情况,对70名微波作业人员的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化学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微波组血小板计数、中性白细胞PAS染色阳性积分和淋巴细胞PAS染色阳性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5)。维修组Hb和WBC低于操作组(P<0.05,P<0.05)。维修组淋巴细胞PAS染色阳性积分高于操作组(P<0.02)。≥5年组淋巴细胞PAS染色阳性积分高于<5年组(P<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