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2003年12月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例,肺动脉瓣狭窄(PS)伴房间隔缺损(A 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者,先行PS瓣膜成形术,再堵塞A SD或PDA;主动脉缩窄(COA)伴PDA者,先行COA血管成形术,4~15个月后再行PDA堵塞术;主动脉瓣狭窄(A S)伴PDA者,先行瓣膜成形术,再行PDA堵塞;室间隔缺损(V SD)伴PDA采用弹簧圈封堵。结果:15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除2例PDA术后即刻有少量紊流,余均无残漏。随访(3.57±2.61)年,跨瓣(或跨缩窄段)压差经超声心动图或导管测压除A S外均正常。围术期机械性溶血、弹簧圈脱落和动脉栓塞各1例。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只要恰当掌握指征,操作规范,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合并A S者,适应证的掌握及球囊大小的选择需进一步摸索。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一、对象 1984年4月至1990年10月经有创性检查和手术证实的2~3个水平左年龄1~14岁。男占52%,无明显性别差异。初次发现心杂音而疑及先心病者36例(64.3%)。活动耐力降低44例(78.4%),1次以上肺炎史28例(50%),5次以上6例。暂时青紫史26例(46.4%),心衰史11例,反向右分流先心病共56例。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VSD+PDA)25例,房间隔缺损(ASD)伴PDA 9例,VSD+ASD 18例,VSD伴PDA伴ASD 4例。心血管体征见附表。  相似文献   

3.
<正> 先天性心脏血管病是心脏和大血管在胎儿期中发育不正常所形成的一类先天性畸型。其发病率在儿童时期为0.2~0.6%之间。当代,大多数常见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病可以相当准确地诊断和手术根治。一、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来闭(PDA)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型,女性多见。临床上,典型PDA诊断并不困难。主要依据:①胸骨左缘2~3肋间有震颠及两期连续性机械样杂音,向颈背部传导;②脉压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无症状心脏杂音与器质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对951例临床听诊有心脏杂音的儿童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儿童无症状心脏杂音的原因。结果:951例临床听诊有心脏杂音的无症状儿童心超检查发现器质性心脏病305例,阳性率32.07%。其中房间隔缺损(ASD)148例,室间隔缺损(VSD)3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9例,卵圆孔未闭(PFO)1例,ASD+PDA 41例,ASD+VSD 26例,ASD+VSD+PDA 2例,VSD合并PDA 1例,肺动脉瓣狭窄3例(2例合并ASD,1例合并PDA),法洛四联症3例,心内膜垫缺损2例,单心室1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右位心1例,右心房增大2例,左心室占位1例,先天性二尖瓣式主动脉瓣1例;另外,三尖瓣反流232例,三尖瓣合并二尖瓣返流6例,未见明显异常408例;≤1月338例器质性心脏病检出47.63%,1-12月检出率32.43%,≥1岁检出率15.14%;临床表现中,经皮氧饱和度低于95%或左右手经皮血氧饱和度相差3%以上10例,心超提示器质性心脏病8例(ASD4例,VSD2例,VSD+ASD1例,ASD+PDA1例);心超器质性心脏病检出率,1级杂音7.37%,2级杂音32.52%,3级及以上80.49%;杂音部位心尖区为主阳性率20.2%,其他部位为主42.3%。结论:在儿童无症状心脏杂音的诊疗过程中,心脏彩超检查具有重要价值,为早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如年龄小于1岁、杂音2级以上,非心尖部位为主,经皮氧饱和度低于95%,左右上肢氧饱和度相差3%以上,则提示器质性心脏病可能性大,尽早作心超检查。  相似文献   

5.
国产改良Amplatzer封堵伞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患儿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经股静脉递送封堵器 ,术后选择性降主动脉造影及心脏B超评价其结果。结果 :12例PDA最窄处直径为 3.0~ 8.0mm ,8例PDA封堵后即刻杂音消失 ,主动脉弓降部部造影显示无残余分流 ,3例 2d后杂音消失 ,心脏超声示心脏大小恢复正常 ;1例因导管较粗 ,压差较大 ,封堵后仍有少量渗透性残余分流 ,但复查心脏超声显示心脏较前明显减小。 3月后复查超声残余分流消失。结论 :应用国产Aamplatzer封堵伞经导管治疗中 ,大型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治疗 1 2例经临床、心电图、X线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的PDA患者 ,年龄 2~ 1 7( 6 .2± 3)岁 ,体重 8~ 6 2 .5( 2 3.1± 2 .3)kg。其中2例经外科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后再通患者。采用美国AGA公司生产的Amplatzer自膨性蘑菇状封堵器 ,选择封堵器的型号较PDA最窄径大 2mm ,用 6F传送鞘经静脉置入 ,术后即刻行胸主动脉造影。手术前、后均行血液动力学监测 ,术后 2 4h、3个月、6个月、1 2个月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X线检查。结果PDA最窄径 1 .8~ 6 .3( 3.7± 1 .4 )mm ,手术成功率 1 0 0 % ,术后即刻听诊杂音消失者 1 1例 ,轻度收缩期杂音者 1例。 1 5min后胸主动脉造影显示 1 1例完全闭塞( 91 .6 % ) ,仅 1例有极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72h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分流消失。全组患者无任何导管及临床并发症发生 ,随访 3~ 1 2 ( 7.3± 2 .7)个月 ,所有患者无PDA再通及封堵器移位。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操作简便 ,安全有效 ,成功率高 ,适用于各种类型PDA ,患者也容易接受 ,是目前介入治疗PDA最理想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刘燕  李云安  杨燕淑 《吉林医学》2010,31(36):6780-6781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PDA封堵术的患者44例,应用TTE观察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间相通的动脉导管位置、直径及长度,测量PDA最窄处直径;心血管造影选用猪尾管,行左侧位造影,测其最窄处径线,并对两种方法的测量值进行比较,术后24h、1周、1个月、6个月行TTE检查观察封堵效果及有无并发症。结果:全组PDA封堵成功率为100%,术后所有患者胸骨左缘第2肋间连续性杂音消失,10min后行左侧位降主动脉造影示40例完全堵闭(91%),4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但无溶血,且1周后TTE示残余分流消失,术后1个月、6个月行TTE检查无残余分流及并发症。结论:TTE可作为术前病例的初步筛选,PDA封堵器的型号选择需结合心血管造影与TTE测量综合分析,术后有无残余分流及随访依靠TTE,TTE与心血管造影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治疗PDA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经静脉途径用 Amplatzer和自行研制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 )封堵器封堵婴幼儿 PDA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 1例患儿 ,年龄 1.1~ 6 .0 (3.8± 1.6 )岁 ,体质量 9~ 30 (18.4± 8.2 ) kg,均经临床和心脏超声诊断为 PDA。全麻下经股静脉插入 6~ 8F输送鞘管 ,导入 Am platzer(6例 )或自行研制的 PDA封堵器 (15例 ) ,术前、术后测定肺动脉压力 ,术后 3d复查心脏超声。 结果 :2 1例患儿 ,PDA呈漏斗状 15例、管型 6例 ,PDA最窄径 2~ 12 (6 .7± 3.5 ) mm ,选用的封堵器直径为 6~16 m m,全部患儿均通过股静脉途径一次封堵成功。术后即刻心脏听诊杂音消失 ,肺动脉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经股静脉途径应用 Amplatzer和自制的 PDA封堵器都能安全地封堵婴幼儿各种类型 PDA,成功率高 ,对动脉的损伤小 ,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婴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早期易误诊.国内报道较少,我院自1981年4月~1988年12月,经外科手术确诊为婴儿PDA22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22例PDA中,男7例,女15例;年龄2月~1岁,小于6个月8例;6个月以上14例;均有反复呼吸道感染,20例常因肺炎、心衰而反复住院,其中8例内科住院治疗无效,转外科急诊手术治愈.22例患儿均有胸骨左上缘Ⅲ-Ⅳ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有短促舒张期杂音15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PDA并肺高压患者试封堵术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区分肺高压性质,优化手术指标.方法选取100例PDA并肺高压患者,对比试封堵手术前后心脏杂音、心脏彩超、肺动脉压力、肺阻力、BNP水平等指标的变化,判断肺动脉高压的性质,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00例PDA并肺高压患者试封堵术后,93例属功能性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由(58.07±26.13)mmHg降至(41.31±18.72)mmHg;7例属器质性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由(123±21)mmHg升至(150±13)mmHg.在93例成功封堵的患者中选取52例监测手术前后BNP水平,术后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封堵手术前区分功能性及器质性肺高压对PDA并肺高压患者尤为重要,有连续性杂音者,检查腔室不大或单纯左室增大,封堵后可见肺动脉压力下降明显.单纯性收缩期杂音及无杂音者,常伴心室扩大,提示器质性肺动脉高压者多,是否进行封堵需根据导管测压指标决定.对于器质性肺高压患者,封堵手术进一步加重肺动脉高压,使病情恶化,不宜手术.随肺动脉压力的下降,BNP亦下降,可作为观察心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陶宝华  刘捷夫 《上海医学》2000,23(8):458-469
目的 探讨高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特点和手术方法的选择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方法 10例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证实诊断,导管直径0.9~2.5cm(平均1.7cm)。其中2例肺动脉高压,导管水平有双向分流。4例肺动脉呈瘤样扩张,1例同时伴有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并发慢性右心衰竭。7例在全麻低温下施以带特制垫片结扎术。在低温部分阻断循环和左心辅助循环下行导管切断缝合各1例。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行导管缝闭合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以Foley氏尿管阻断动脉导管血流,缝闭动脉导管的方法.方法: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并行循环下切开主肺动脉,将Foley氏尿管经动脉导管插入主动脉,然后向尿管球囊内注入适量生理盐水,轻轻提拉尿管,阻断动脉导管血流后,行动脉导管闭合术.结果:全组52例应用Foley氏尿管控制动脉导管处分流的血液后,术野清晰,手术操作方便可靠.平均住院日16.5天,全部病人康复出院,除开展此项技术早期发生一例灌注肺外,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Foley氏尿管阻断动脉导管血流,有利于术野显露,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有利于心肺保护,同时避免组织撕裂,喉返神经损伤和残余分流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Radiologic findings in l,239 cases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proved operatively were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some diagnostic pro blems. The problems include infundibulum sign and its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radiologic diagnosis of small PDA, radiologic manifestation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in PDA, postoperative evalua tion of PDA, and the diagnosis of PDA in cases without typical continuous murmur.  相似文献   

14.
VSD与PDA二者合并在血液动力学上为两个水平的左向右分流。所以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失去了典型PDA的杂音特点而易漏诊,也会酿成术中被动局面,甚至因低心排、灌注肺而死亡。本文对两者合并的诊断要点,术式及手术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来实施胸腔镜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探讨胸腔镜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从而提供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的适宜方法。方法:手术采用传统常规右侧卧位,胸壁选取适宜胸腔镜插入与操作切口,胸腔镜下分离PDA周围组织结构后,选取尼龙夹夹闭未闭合的动脉导管,术毕安置胸腔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及复查时行心脏彩超检查以确定效果。结果:胸腔镜下PDA尼龙夹夹闭术平均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较少,心脏杂音消失,心脏彩超提示未闭PDA血流信号消失。结论:胸腔镜下PDA尼龙夹夹闭术较传统开胸PDA结扎术、胸腔镜PDA钛夹钳闭术、介入封堵术效果较好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6.
黄勇跃  姜伟  潘慧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2025-2025
目的:揭示出临床常听诊误为先天性心脏病的假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的特点。方法:对289例正常青少年听诊有明显杂音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289例患者中左室假腱索引起心脏杂音者为272例,15例则是直背综合征引起,仅2例为二尖瓣轻度脱垂所致。结论: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假性心脏病所引起的杂音能够非常明显地加以区分,为临床避免误诊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闻(PDA)的手术治疗及其效果.方法PDA患者89例,单纯管型分别行双重结扎加贯穿缝孔(54例),主动脉外膜下结扎(18例).单纯双重结扎(4例),心包内结扎(1例)和切断缝合(1例).其余11例在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尽缝合导管内口。结果死亡1例(1.12%)。术后杂音完全消失者82例(92.13%)心尖区有轻度收缩期杂音2例(2.25%),肺动脉井区有SMⅡ~Ⅲ/6者4例(4.49%)术后血压升高22例.其中1例出现高血压脑病.68例随访6mo~5a,未发现导管再通.结论双重结扎加贯穿缝扎治疗PDA安全可靠,疗效满意.PDA术后应重视高血压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在体外循环下治疗13例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资料。本组6例经肺动脉干切开直视下缝闭动脉导管;5例经心包游离结扎或切断缝合导管;2例经迷走神经后切断缝合导管。术后病人全部成活,3例病人在心尖区残存Ⅱ/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了102例左心室具有条束者,结合复习文献,讨论了条束的命名、检出率、诊断和鉴别诊断、产生室性早搏和心尖区收缩杂音的机理和临床意义。认为条束是常见的解剖结构,与任何心脏病基本无关,所引起的早搏和杂音属良性早搏及生理性杂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201例PD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PDA201例,单纯PDA173例,VSD+PDA15例,TOF+PDA9例,AAI+VSD+PDA3例,AVS+PDA1例,单纯PDA结扎155例,CPB下缝扎18例。28例并发心内畸形者26例一期根治,2例分期手术。结果:全组死亡7列。死亡原因包括脑血管意外、低心排、人工血管渗血、急性肾衰和灌注肺。结论:多数单纯PDA可经左开胸结扎,病程长,合并重度肺高压或SBE者应在CPB下缝扎。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可一期或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