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B超或CT引导下放射性核素(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内照射治疗不能耐受放化疗或放化疗失效而复发的淋巴结转移方法、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2月本院收治的恶性淋巴转移复发患者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局部麻醉,间距1 cm,以术前TPS计划的粒子数及进针方向做参考,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及神经,在B超或CT定位下用粒子针进行植入,粒子针插植边缘达到肿瘤影像学边缘,粒子间距0.5~1 cm,术后即行超声复查,了解粒子分布状况,必要时进行补植入,避免剂量冷区。粒子活度为(1.85×107)~(2.96×107)Bq,中位植入粒子数35粒(2~68粒)。结果根据疗效评估标准,1~6个后进行CT扫描,随访10~36个月,其中完全缓解38.1%(16/42),部分缓解52.3%(22/42),无变化2例、(PD)2例9.5%(4/42),总有效率90.5%(38/42)。6个月、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81.2%、40.7%。结论通过用TPS计算肿瘤大小,计算肿瘤所需的受照剂量,在B超和CT引导下植入放射性核素(125)Ⅰ粒子进行肿瘤体内照射,开拓了新的治疗方法,且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功能不受损伤,并发症少,止痛效果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B超或CT引导下放射性核素~(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内照射治疗不能耐受放化疗或放化疗失效而复发的淋巴结转移方法、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2月本院收治的恶性淋巴转移复发患者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局部麻醉,间距1 cm,以术前TPS计划的粒子数及进针方向做参考,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及神经,在B超或CT定位下用粒子针进行植入,粒子针插植边缘达到肿瘤影像学边缘,粒子间距0.5~1 cm,术后即行超声复查,了解粒子分布状况,必要时进行补植入,避免剂量冷区。粒子活度为(1.85×10~7)~(2.96×10~7)Bq,中位植入粒子数35粒(2~68粒)。结果根据疗效评估标准,1~6个后进行CT扫描,随访10~36个月,其中完全缓解38.1%(16/42),部分缓解52.3%(22/42),无变化2例、(PD)2例9.5%(4/42),总有效率90.5%(38/42)。6个月、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81.2%、40.7%。结论通过用TPS计算肿瘤大小,计算肿瘤所需的受照剂量,在B超和CT引导下植入放射性核素~(125)Ⅰ粒子进行肿瘤体内照射,开拓了新的治疗方法,且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功能不受损伤,并发症少,止痛效果快。  相似文献   

3.
石峰  秦昂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8):1508-1511
【目的】探讨利用B超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内照射治疗术后不能耐受放化疗或放化疗失效后复发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35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后复发患者,其中男21例,女14例,中位年龄49(22~76)岁,局部麻醉,间距1cm,以术前治疗计划系统(TPS)计划的粒子数及进针方向做参考,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及神经,在B超或CT定位下用粒子针进行植入,粒子针插植边缘达到肿瘤影像学边缘,粒子间距0.5~1cm,术后即行超声复查,了解粒子分布状况,必要时进行补植入,避免剂量冷区。粒子活度为1.85×10^7Bq~2.96×10^7Bq,中位植入粒子数27(3~58)粒。【结果】根据疗效评估标准,1~6个月后进行CT扫描,其中CR25.7%(9/35),PR51.4%(18/35),NC14.3%(5/35),PD8.6%(3/35),总有效率CR+PR77.1%(27/35)。随访6~28个月,6个月局部控制率91.4%,1年57.8%,2年40.1%。6个月,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55.2%,30.2%。【结论】在B超和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进行肿瘤体内照射,植入精确可控,微创,安全,近期疗效确切,是治疗头颈部复发恶性肿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低剂量CT(100m A)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5月,体部恶性肿瘤术后或放化疗后复发或转移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2.0±0.7)岁,在低剂量CT(100m A)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术前采用肿瘤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重建恶性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所需粒子数目及总活度。单个病灶植入粒子数目5~68粒,平均粒子数35粒。单个粒子活度为0.5~0.9m Ci,粒子间距为0.5~1.0cm。随访观察局部控制率,疼痛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6个月,1例病灶完全缓解(CR),7例病灶部分缓解(PR),2例患者病灶无明显变化(NC),1例患者病灶增大(PD),临床有效率为72.7%(CR+PR)。6个月局部控制率63.6%。其中5例患者顽固性疼痛获得明显改善,4例患者疼痛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疼痛缓解率为81.8%。近期副反应轻微。结论:低剂量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转移性恶性肿瘤手术精确可控,微创,安全,近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肺不张中PET-CT对肿瘤靶区定位的价值。方法:2006年5月~2009年12月随机选择26例晚期NSCLC合并肺不张患者植入前分别行PET-CT检查,将PET-CT及与其对应的CT图像分别输入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进行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将所得靶区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及计划粒子数进行比较。然后做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结果: PET-CT组和CT组肺癌GTV分别为(51.03±16.02)cm3,(58.10±19.11)cm3,两组应植入粒子数分别为43.88±12.30个和49.46±14.74个,PET-CT组GTV较CT组GTV体积减少12.17%,植入粒子数减少11.28%(P<0.001)。结论:应用PET-CT在NSCLC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前肿瘤靶区定位方面较CT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植入在难治性海绵血管瘤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5-01/2006-03长海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海绵血管瘤患者4例,经患者知情同意后行I粒子组织植入治疗,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术前行CT/MRI或/和B型超声波检查,详细计算瘤体体积和所需处方剂量。植入粒子时应该避开神经,距离应大于17mm为宜。放射性粒子采用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生产的外形为圆柱状钛合金封体的125I放射粒子源(批号:国药准字H20045969),长4.5mm,直径0.8mm,平均能量27~35keV,半衰期60.1d,半价层0.025mmPb,组织穿能力为1.7cm。术中经皮组织间永久植入125I粒子,粒子以1.5~2.0cm的间距均匀排布于血管瘤组织中。术后应用CT/MRI检查血管瘤的体积变化,应用X射线检查有无粒子丢失或游走。结果: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全部病例共植入125I粒子97粒,平均24.25粒,其中最少20粒,最多30粒。粒子平均活度1.85×107Bq,共1.79×109Bq。②术中患者未见不良反应,术后血液学检查正常。③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10,12,14,24个月。随访期内CT/MRI检查可见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肿瘤无复发,无明显放疗反应;X射线监测无粒子丢失或游走。结论:应用I粒子植入治疗血管瘤,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见效快等优点,初步结果满意,有望成为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125 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胃肠肿瘤33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胃肠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疗效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珠海和佳公司产的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及穿刺针,中科院生产的125I粒子。根据CT上肿瘤大小利用TPS计算出所需粒子的最佳数量,分别采用模版植入、CT引导下植入、术中植入125I粒子三种方法治疗胃癌、结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转移共33例,术后1月、2月、4月行CT检查随访,根据肿瘤大小的变化评估其疗效。结果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26例,稳定(SD)3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84.8%。粒子检出率均达95%以上。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胃肠肿瘤术后复发、转移是一种操作方便、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内照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新的放疗手段,随着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的出现和CT、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系统的逐步完善,使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得到进一步应用。目的:评价CT导向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操作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技术特征。设计: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对象:选择2004-01/2005-03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1例,共26个病灶,其中原发性病灶9个,转移性病灶17个。方法: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恶性肿瘤病灶内,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布源,125I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2,26,30,33MBq/粒,病灶中心选择较大活度的粒子,病灶边缘及重要器官附近选择较小活度的粒子,较大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5cm,较小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0cm。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及植入粒子后病灶大小变化。结果:①21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粒子在病灶内的分布与植入前计划基本一致。2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②每个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数为5 ̄40粒(平均14粒)。10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诊复查CT,18个病灶明显缩小,4个病灶内出现坏死组织,4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③11例14个病灶随访5~7个月,植入后平均病灶大小明显小于植入前(1.84cm比3.41cm,t=5.7237,P<0.001);10例12个病灶随访8~10个月,植入后平均病灶大小也明显小于植入前(1.96cm比3.43cm,t=5.5778,P<0.002)。结论:CT导向下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RFA)联合125I粒子植入序贯治疗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20例不可切除HCC患者(共32个癌灶,病灶大小3~12 cm).所有癌灶先进行TACE,1周后在CT引导下进行RFA,再过1周后在CT引导下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1125I粒子植入采用术前TPS计划、术中CT引导下同轴法进行,粒子植入处方剂量(PD)为80~100 Gy,术后即时或1周内CT检查传入TPS验证粒子植入质量.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甲胎蛋白(AFP)、肝功能、影像学(肿瘤体积)等改变情况以及临床疗效、肿瘤复发情况和相关并发症.[结果]20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AFP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TBIL、ALB均降低,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检查见:肿瘤片状坏死、有不同程度的碘油沉积、肿瘤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增强后无明显强化;125I粒子植入术后即时TPS验证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即粒子植入质量很好,ID90 >MPD,1例CI=1,植入粒子剂量的不均匀度<20%PD.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7个月),全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93.75%(30/32),中位生存时间为11.2个月,半年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95%和75%.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TACE、RFA联合125I子植入序贯治疗不可手术切除HCC,近期疗效明显,有望成为不可手术切除原发性HCC更有效的新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9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超声导向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粒子23例,开腹术中探头植入125I放射粒子6例,植入粒子数目8-62粒,0.8毫居/粒。结果29例均顺利完成植入术,无一例因植入粒子出现直接死亡和并发症。术后3个月疗效评价,Ⅰ级23例,Ⅱ级4例,Ⅲ级2例,存活时间4-20月。结论根据肿瘤治疗计划运用超声导向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