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慢惊又称“慢脾风”,为儿科重症之一。临床以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四肢不温,手足瘈疭,似搐非搐,睡卧露睛,或身虽有热,但口鼻气冷,脉沉迟缓等为其主证。我院副主任医师王玉玲老中医积六十余年儿科临床经验,拟温补法则治疗此症,屡获效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梅和平 《新中医》1992,24(4):1-3
惊风为儿科常见病症,临床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为主要症状。此发病由于有缓急不同。证候特点又有寒热虚实之别。一般指外感时邪,饮食所伤,内蕴痰热,引动肝风而出现热、痰、惊、风四证者为  相似文献   

4.
慢惊风     
周×,男,1岁半,发热(40℃以上),咳喘,腹泄,烦躁不安,抽搐,在本县医院治疗,诊为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经抗炎,抗痉厥,输氧,补液等  相似文献   

5.
杨×,女,1岁半。1989年1月26日诊。患儿阵发性头摆神昏9天,近两天加重。未曾治疗过。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四肢逆冷。每发作时头左右摆动,颈软无力,目上视,张口伸舌,身向后仰,两手搐搦,神志不清。每日  相似文献   

6.
我科张岫云老大夫应用甘温除热法,治愈一例慢惊风重症患儿,茲简报如下。患儿:王××,女,1.5岁,门诊7867号。住沈阳市铁西区兴顺街。患儿于1965年5月21日开始发热,24日见疹,同时合併肺炎,经××传染病院住院治疗,麻疹如期消褪,肺炎亦向愈。但体温一直不降,时而嗜眠昏睡,时而躁动不安,间有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继而出现全身颤抖,以手足为著,饮食不下,虽经采用各种抗菌素、输液、输血及  相似文献   

7.
小儿慢惊风     
<正> 王某,女,4个月。1978年10月16日初诊。患儿足月顺产,出生后半天出现惊风抽搐。每天发作5~6次,每次发作时间约10秒钟,夜间及睡眠时发作较频。食欲、二便正常。经省级医院诊断为缺钙,持续补钙3个多月,抽搐次数减至每日3~4次,又服镇惊熄风的中药数剂,症状无改善。于1978年10月16日来诊。追述病史同前。诊见患儿面色灰黑,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淡至气关。体温及神志正常,精神尚可。证属肝肾虚亏,血不养筋,风自内生。治宜滋补肝肾,养血填精,熄风镇惊。处方:当归10克,白芍6克,五味子6克,巴戟天10克,何首乌15克,柴胡6克,郁金6克,胆星3克,全蝎3克,防风6克,龙齿15克,节菖蒲10克,远志6克。水煎频服,3剂。  相似文献   

8.
材料与方法用金属制成两个直径为三公分的半圆形艾锅,边缘有直口可使两锅连接在一起。艾锅上下各有一通气孔以连接耐热胶管。胶管一端安有气囊(可用血压计之气囊代替),一端连接透明塑料或玻璃制成的肛管。  相似文献   

9.
慢惊风治验     
龙××,女,半岁,1982年4月4日就诊。母代述:三个月前患腹泻,呕吐,微发烧。经西药治疗病愈。六日后出现阵发性抽搐,每次发作1~2分钟,每天达十余次,曾到  相似文献   

10.
小儿惊风的前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①唇常动,舌尖常甜唇,唇舌于绝,面色青,手指冷,啼哭无泪,目光异常;③手握有力,食指与拇指相附着作交叉式;③眼白发红,有红筋出现于巩膜。④面部中央及鼻两侧隐隐色青,与指尖冷往往并见。此症内因于停积,外因于风寒、惊恐,病的重心在于胃及肝胆积热,热则上行,炎症及于头脑。故当汗、当清,悉从伤寒、温病之法。若妄用治惊的香药,则无异引狼入室。即使因高热有惊风先兆的,也应以清热降火为主,以清导食积为辅,勿使邪热上炎入脑,可防患于未然。笔者用葛根黄连汤加龙胆草、安脑丸生之,处…  相似文献   

11.
张×,男,1岁半。1983年9月30日初诊。患儿从9月15日以来经常腹泻,22日经某公社卫生院输液治疗,好转三天后吐泻复作,未及时治疗,身体渐瘦。昨晚患儿病情加重,出现昏睡不醒,闭目摇头,大便失禁,手足搐搦等。查体:囟门下陷,形体消瘦,四肢厥冷,脉象微弱。  相似文献   

12.
13.
黄××男3岁患儿面色淡白,神靡气促,四肢厥冷,瞑目易惊,鼻出气冷,喉中有痰声,无潮热,小水清白,大便溏薄,日泻3~4次,每餐只食少量半流质食物,脉细,舌苔白滑。此乃小儿禀赋薄弱,病延日久,元气不复,诊为慢惊风。  相似文献   

14.
钟××,男,2岁,75年6月2日初诊。间歇性抽搐伴意识丧失已半年。患儿出生60天后,因咳嗽、发热,当地医疗站诊为“急性支气管炎”。予肌注链霉素针一次及口服西药。药后病情好转。三天后,出现烦躁易惊,口唇抽动;继而四肢冰凉,面色苍白,发绀,口吐白沫,喉中痰鸣,两眼直视,神志不清,抽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惊风病名创立经过惊风是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隋唐医书开始专立儿科,但混惊风病于痫证中,北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以心主惊、肝主风立论,创惊风病名。谓:“急惊为热甚则生风。体必阳盛阴虚。”其症状:潮热、抽搐、目上视、牙关紧闭、颈项急、手足动摇等。明清医家,如万密斋、王肯堂、喻嘉言、陈飞霞、吴鞠通、石芾南、《医宗金鉴》等,据钱氏之说,  相似文献   

16.
笔者用推拿、针刺、灯火、艾灸四种简易方法治疗惊风患儿,颇多效验,现各举一案如下: 一、推拿法(急惊风) 余××,男,2岁。1950年7月11日就诊。昨起壮热无汗、咳嗽、呕吐,并出现“抽风”。抱来家中就诊。视其面唇殷红,口中气热,摇头咬牙,两目上视,手足瘈疭,颈项强直。时而昏糊而寐,时而惊惕躁动,痰鸣气  相似文献   

17.
慢惊风患病的根本病因是脾虚,临证时应在运脾补脾思想指导下,运脾调气,补运结合,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以运脾颗粒联合小儿健脾手法治疗小儿慢惊风,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名老中医肖泽梁从事中医外科临床诊治数十余年,擅长汤、膏、丸、散治疗外科疮疡等疾病,其将疔疮的病因病机总结为:①嗜食肥甘厚味致体内火热之毒蕴结脏腑,熏蒸于肌肤;②外感风、火、暑、热等实时之邪,邪气相互博结体内;③毒虫咬伤、刺伤、扎伤未及时治疗致经络气血凝滞,火毒郁结。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毒为其大法,自创芩连解毒饮,并根据疔疮初期、中期、后期的不同临床表现辨证论治,辅以肖氏外科外用药治疗,内外结合,治疗疔疮的临床疗效显著。其主要学术观点有:①疔疮辨证论治全过程中须时时顾护脾胃;②疔疮辨证施治过程,应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的发生阶段,适时采用凉血活血之品;③颜面部疔疮治疗禁切开、针挑、挤压等。  相似文献   

19.
李光耀 《陕西中医》1995,16(7):310-311
<正> 肝硬变是临床常见又较难治的一种疾病。先父邵南金老中医,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与探索,提出扶助脾胃、活血通络、软坚散结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肝硬变是隶属于中医学的“症积”范畴;若见腹水,则谓“臌胀”。正如《医门法律·胀病论》说:“凡有症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 先父指出,虽然肝硬变的临床证候错综复杂,但发病机理归根到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脾弱瘀阻”。  相似文献   

20.
王希知老中医治疗肝硬化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平  陈新渝 《中国中医急症》1999,8(6):264-264,270
肝硬化属中医“积”、“胁痛”、“臌胀”等范畴,为难治之症。我所名老中医王希知主任医师行名50余年,在临床上治疗肝硬化有其独特的经验,观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1有虚实夹杂,可攻补兼施肝硬化乃时疫外染,郁而不达;或饮酒过度,酒湿之浊气蕴滞不行;或血吸虫感染,痰浊与气血搏结而致病。湿浊邪毒留恋不去,缠绵日久,终至邪气不去,而正气渐衰。疫毒和湿邪滞留是肝硬化发病的外部因素,正气虚亏则是肝硬化发病的内在原因。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曰:“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王老认为,肝硬化的病机演变与人体的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