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脂异常与易损斑块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十年,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及其相关的心血管临床结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血脂异常在斑块的易损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调脂治疗尤其是他汀类是降低心血管重要危险因素的一种策略,在引起血管结构改变的同时还可能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作为危害性极大的心血管事件之一,多由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所致。深入了解易损斑块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有关易损斑块的研究结果,就易损斑块的概念、基本特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以血管壁斑块形成为特征.易损斑块定义为易于导致血栓形成或能迅速发展为罪犯病变的所有斑块,其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具有薄纤维帽(厚度<65μm)、大脂核(脂质池体积>40%)、大量巨噬细胞浸润(显微镜下>25个/0.3mm直径)以及血管正性重构等特点.研究表明,65%~70%的血栓南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引起[1],它的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基础.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发病机制均与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有紧密关系.在易损斑块中,这两种细胞成分明显有别于稳定斑块以及正常血管,主要表现为:(1)较多巨噬细胞浸润;(2)纤维帽中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等)均明显减少[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与这两种细胞密切相关,故深入研究有助于认识易损斑块的发生机制并积极进行预防干预.我们就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自1844年学者们首次对动脉粥样硬化破裂斑块的组织学进行描述以来,一些领先的研究者和临床医师进行了大量研究,使当今不稳定的斑块导致斑块破裂的观点得到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并成为威胁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70%的急性心脏事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的破裂或糜烂所致[1]。因此,有效鉴别斑块的性质,区分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对易损斑块的早期发现和干预,以及防止和降低急性心脏事件发生有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原性猝死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指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形成血栓以及可能迅速进展的斑块。血流中多种刺激因素可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内皮-间质转化(EndMT),从而加速AS斑块进程。EndMT参与AS的发生和转归,且与斑块易损性密切相...  相似文献   

7.
全世界每年死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心脏猝死者多达1900万,其中70%死于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与心肌梗死。斑块稳定性是影响ACS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既往将不稳定性斑块称为高危或软斑块,现将之称为易损斑块,强调它能形成血栓并发症,并导致病情急剧发展的趋势与严重后果。易损斑块与稳定性斑块相比有许多特有的组织形态学特征,这些特征在斑块破裂前就已存在,这些特征包括:①相对大的体积;②薄的纤维帽(平滑肌和  相似文献   

8.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14(3):173-173
易损斑块指易于形成血栓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高危斑块”、“危险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可以接受但不推荐使用。建议不再采用“软斑块”、“无钙化斑块”和美国心脏病协会“Ⅳ型斑块”。  相似文献   

9.
易损斑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减少易损斑块的破裂对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易损斑块的研究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热点,但由于动物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的差异,以及斑块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目前动物模型所形成的斑块与人类易损斑块还有很大差异。因此,建立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似的动物模型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冠心病的重要始动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血管内皮损伤为基础的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涉及血管重塑及易损斑块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增殖与凋亡是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已知细胞内Ca2+参与了细胞增殖和  相似文献   

11.
易损斑块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心血管内科常见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伴继发血栓形成是其最常见病理学机制,这种易于破裂而导致不良心脏事件的斑块即为易损斑块,其形成及破裂并最终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过程中有许多细胞和分子的参与,本文就易损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和斑块稳定性的分子病理学机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普伐他汀对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内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内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三组,均通过动脉内膜损伤术加高脂饮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术后一组给予高脂饮食(对照组),另一组给予高脂饮食加普伐他汀(普伐他汀1组,P1组),第三组术后2个月内给予高脂饮食,第3个月起加普伐他汀(普伐他汀2组,P2组),三组均通过超声检测斑块形成情况,测量内中膜厚度(IMT).饲养4个月后处死兔子,取易损斑块,通过TUNEL法检测斑块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兔腹主动脉IMT逐渐增厚,术后1个月后普伐他汀组明显小于高脂饮食组(P<0.01);细胞凋亡在高脂饮食组中的表达,集中在脂核区和纤维帽区,明显高于其他两区(P<0.01,P<0.01);普伐他汀组凋亡细胞主要在脂核区,明显大于其他三区(P<0.01);两组比较细胞凋亡在纤维帽区,普伐他汀2组明显小于高脂饮食组(P<0.01).结论 IMT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度相关,普伐他汀能通过减少纤维帽区的细胞凋亡而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3.
临床研究证实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各阶段均有重要作用,包括从脂纹形成到最终易损斑块的破裂。炎症标记物可以反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各个阶段相关联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不同侧面,还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严重性有关。该综述总结了有关炎症标记物的文献,为使用炎症标记物检测易损斑块的可行性提供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可能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管理更加完善,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4.
易损斑块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脉猝死的冠脉斑块。理想的检测易损斑块的手段除能显示狭窄程度,血管直径,管壁厚度,斑块大小外,还应用该能显示斑块成分,细微结构及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早期、有效地识别易损斑块是目前研究热点,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而斑块组份及分布与斑块易损性及其破裂后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易损斑块的组份特征入手,对其影像学检测手段的进展进行简单归纳.  相似文献   

16.
通心络是一种根据中医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易损斑块是指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不稳定斑块,可引起血管狭窄或因粥样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目前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通心络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易损斑块方面作用显著。本文对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不良心血管事件(ACE)的发生,大部分是在动脉管腔轻至中度狭窄的基础上,由易损斑块破裂或侵蚀以及血栓形成所致。现代医学对冠状动脉粥样化性疾病的研究,已从以往仅关注管腔狭窄的程度向关注斑块的易损性转变。因此,探索易损斑块破裂的机制,早期识别易损斑块,预防ACE的发生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内微钙化(microcalcifications,μCalcs)的出现与斑块的易损性关系密切,由此推测μCalcs可能是引起斑块破裂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AS斑块内μCalcs与易损斑块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所谓易损斑块是指易于破裂的高风险斑块,有别于引起管腔狭窄,导致稳定型心绞痛的斑块。此种斑块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性,由脂质核心、薄纤维帽等构成,并伴有血管壁的正性重构。而脂联素是一种脂肪因子,几乎参与到了从易损斑块形成至破裂的全部过程。目前更有大量研究指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同日益增长的冠状动脉疾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脂联素能够解释冠状动脉疾病病理进程中所涉及的炎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证实易损斑块出现的同时伴随着内皮功能紊乱、内皮细胞脱失以及炎症反应的存在。内皮受损后可引起炎症反应激活、单核细胞浸润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进而促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形成,故修复受损血管内皮、促使血管重新内皮化已经成为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再狭窄领域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内皮祖细胞参与受损血管的重新内皮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就内皮祖细胞与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Toll样受体作为先天免疫系统中一类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识别受体,不仅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本综述将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近年有关Toll样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关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