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在于脾气亏虚,肝气犯胃,属虚实夹杂之证。目前尚缺乏公认的辨证分型标准,多数医家将本病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5个证型,并据此拟益气健脾和胃、疏肝和胃、辛开苦降、理气化瘀、化浊降逆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胃不和型胃炎兼夹证型的准确性,求得治疗合理方药。方法:依据中医理论、临床经验、胃镜、病理检查进行论述。结论:肝胃不和型胃炎兼有血瘀、湿阻、郁热、阴亏、脾虚之兼证。治疗原则有疏肝理气化瘀法,疏肝和胃化湿法,疏肝和胃清热法,疏肝和胃养阴法,疏肝理气健脾法。  相似文献   

3.
泄肝和胃法在胃脘痛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振明 《河北中医》1998,20(6):353-354
清·王旭高创泄肝和胃法,用川楝子、延胡索、吴茱萸、川黄连、白芍药等,苦、辛、酸合法,用治木乘土,脘痛呕酸等证,符合《内经》治肝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之旨.笔者运用此法,随兼夹证之不同,分别配伍养阴清热、健脾化湿、活血化瘀、降逆和胃等法,治疗各型胃脘痛证,颇收佳效,从临床角度验证了王氏泄肝和胃法的正确性,同时认为运用此法必须灵活化裁.  相似文献   

4.
邓红 《陕西中医》2000,21(6):265-266
<正> 肝胃不和是指肝木犯胃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胃脘痛为主要表现,其中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胃、十二指肠、肝、胆囊、胰腺、脾等脏器的疾病。临床多只着眼于柴胡疏肝散之类证,殊不知其证有虚有实,证型非一。王多让主任医师从医40年,其学验具丰,以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此类疾病有其独特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兹将其整理介绍如下: 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急而多动,因此肝病必犯脾胃。同时脾胃属土,脾胃之虚又必招致肝木来犯,使脾胃更虚。故吾师认为肝木犯胃之胃脘痛非一证也。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作用,原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或癫痫等证。该方运用广泛,临床对症略加化裁,每获良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从经方入手,搜集了近10年各医家运用经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记载,从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痰气交阻证、脾胃虚弱证、寒热错杂证5个常见证型逐条论述经方临床运用,以期扩大经方使用范围,展现经方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之优势所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参考文献43篇。  相似文献   

7.
目前,临床因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导致胃脘部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情志致病最为常见。胡师深谙“情志致病,肝胃不和”之理,在临床中辨治胃痞注重情志的调节,多从肝论治,肝胃同治,灵活处方,常疗效甚佳。文章主要依据胡师长期临证经验总结,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肝与胃肠系统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来阐述肝与胃痞的关系,强调从肝论治胃痞的重要性,并附从肝论治胃痞一案以享同道。  相似文献   

8.
浅谈治胃脘痛三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以疏肝和胃、健脾和胃、补肾和胃三种方法治疗胃脘痛,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探讨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痰证"是为痰浊停阻于脏器组织之间或见于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而表现的证候,痰之为病,非常广泛。中脘穴为任脉第十二号穴,任脉本能总任一身之阴经,而中脘穴又是胃之募穴和腑会穴。中脘穴的主要作用是健脾和胃,绝其生痰之源,配合中医各种治疗方法可标本兼治。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中脘穴在治疗痰证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痰证”是为痰浊停阻于脏器组织之间或见于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而表现的证候,痰之为病,非常广泛。中脘穴为任脉第十二号穴,任脉本能总任一身之阴经,而中脘穴又是胃之募穴和腑会穴。中脘穴的主要作用是健脾和胃,绝其生痰之源,配合中医各种治疗方法可标本兼治。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中脘穴在治疗痰证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刘华一运用香附、紫苏梗配伍治疗胃痞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刘华一教授运用香附、紫苏梗配伍治疗胃痞证的经验。刘教授认为胃痞证病位在胃,与肝、脾等密切相关,临证治疗需首辨虚实,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总纲。而将利气之药紫苏梗与理气活血之药香附二者巧妙结合,治疗胃痞证,特别是肝胃不和之胃痞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胃痞证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胸膈部满闷不舒,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病名,为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证侯。刘师认为,对于该证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将胃痞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并善于巧用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经典名方。就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痞证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胃痞证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胸膈部满闷不舒,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病名,为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证侯。刘师认为,对于该证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将胃痞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并善于巧用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经典名方。就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痞证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和胃泄浊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20例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刘慰祖(200032)江苏省启东市传染病医院杨剑兵关键词和胃泄浊方,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大多有胃失和降之主证。作者用和胃泄浊方治疗2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取得了较好的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中药组 30例口服理气和胃口服液 ,每次 10ml,每日 3次。对照组 30例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 ,每次 5mg ,每日 3次。两组均连续用药 4周。结果 :中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83 3% ,与对照组的 5 6 7%相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中药组治疗后患者体表胃电图 (EGG)的表现 ,调节血浆胃动素 (MOT)水平显著改善 (P <0 0 5、P <0 0 1)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患者血清胃泌素 (GAS)水平升高 ,尚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小儿功能性腹痛肝胃不和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予理气和胃口服液,对照组予保和丸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后腹痛、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腹痛发作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肝胃不和证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康芳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21-122
目的:探讨肝胃百苓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肝胃百苓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元胡胃舒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胃百苓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理气和胃汤治疗慢性胃脘痛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痛 ,即祖国医学之胃脘痛。包含了现代医学的许多慢性胃病 ,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经过临床观察 ,结合有关资料和辨证分析发现 ,慢性胃痛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而致肝胃不和型最为常见 ,是慢性胃病的基本病机 ,正如叶天士所云 :“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肝木肆横 ,胃土必伤”。故治疗重在柔肝疏肝、理气和胃。笔者以自拟理气和胃汤治疗慢性胃脘痛 38例 ,疗效满意 ,兹报道如次。1 临床资料本组 38例 ,均系门诊病人 ,…  相似文献   

19.
陆喜荣  陶鸣浩 《河南中医》2011,31(4):318-319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因脾胃失调,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胆胃不和,胆气上逆而见胆汁反流入胃.脾虚为致病之本,肝郁为致病之标,肝睥不和为病机关键,治疗时当辨别不同证型,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20.
胃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风”是病因结合病位而命名的胃病之一,渊源于《素问·风论》,后世医家又加以发挥,证治内容日臻完善。本病当今仍常见,现略陈管见于下。一、胃虚生风贼风侵,善行数变证多端《素问·风论》在六腑风证中独举“胃风”:“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虽提及主证,却言犹未详。内外之风均可导致胃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