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乳制品含有优质蛋白等营养素,是人们喜爱的容易消化、吸收的食品。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冠以“奶或乳”的饮料进入市场。为了解此类饮料的营养质量,1995~1996年我们对深圳市内销售的含乳饮料(包括本地、内地和进口的产品)50个品种、239份样品进行了蛋白质、脂肪含量的测定,现将测定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性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对淀粉体外消化速度的影响。方法以抗性淀粉、脂肪和蛋白质为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参照Englyst建立的体外消化试验方法,测定240min内的10个时间点的还原糖释放率,绘制还原糖曲线图,比较各水平组合下还原糖释放率及释放指数的差异。结果正交实验各组合的还原糖水解速率有差异,方差分析显示随着抗性淀粉含量、脂肪含量的增加,各时间段的还原糖释放率显著下降(P<0.05),但蛋白质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对2h还原糖释放指数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脂肪,其次是抗性淀粉和蛋白质,使还原糖释放指数最高的组合是抗性淀粉占比例为0,脂肪占比例为0,蛋白质所占比例为20%。结论淀粉中添加抗性淀粉和脂肪可以显著降低淀粉的体外消化速度,蛋白质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自动蛋白质分析仪测定奶粉中蛋白质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用全自动蛋白质分析仪与自动进样系统测定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建立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测定蛋白质的新模型;为低含量蛋白质的测定提供新的方法依据。方法:用Kjdtec 2400-自动分析仪与2460-自动进样系统测定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结果:采用全自动蛋白质分析仪测定12份奶粉中蛋白质与国标方法中人工蒸馏滴定法所得的结果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方法测得的回收率在99.11%~100.7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08%。结论:全自动蛋白质分析仪法具有容易掌握。测定快速,准确和自动化程度最高等优点,是值得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食品中脂肪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能斌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7):884-884
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国标法中采用索氏抽提法。该测定方法耗时较长,同时费电、费水。本法同样利用食品中脂肪易被乙醚或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浸出提取的原理,改用将试样用乙醚或石油醚浸泡过夜,过滤、振摇、洗涤并回收溶剂的方法,测定食品中的脂肪含量,其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检验要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Meta分析定量评价子宫肌瘤患者血清、肌瘤组织与对照组微量元素锌(Zn)、铜(Cu)含量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及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按照文献纳入标准,对国内外1995~2011年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筛选。用Rev Man 5.1统计分析,异质性检验P<0.0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纳入文献数据的合并平均差(MD)及95%CI。结果:共检索到8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8篇,对血清Zn、Cu含量的meta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织Zn、Cu则无,合并MD(95%CI)分别为-0.38(-0.6,-0.15),0.18(0.03,0.33),-0.202(-6.81,2.77),-6.82(-23.06,11.42)。结论:Meta分析提示子宫肌瘤患者血清中Zn低于对照组,而血清中Cu高于对照组;尚不能对肌瘤组织与对照组Zn、Cu含量关系下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面部自体脂肪填充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我科2020年4月-12月进行面部自体脂肪填充手术的患者5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结果:55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一例出血,麻醉复苏后安返病房,术后随诊1~3个月,均未出现面部感染、硬结等不良反应,抽脂部位皮肤也无局部瘀斑、水肿、凹凸不平、淤... 相似文献
7.
8.
水通道蛋白质(aquaporins,AQPs)是近年来新分离出的一组跨膜转运水的通道蛋白质,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中,不同水通道蛋白质之间具有类似特征。哺乳动物中水通道蛋白质已发现11种,分布于水分代谢活跃的器官中,主要介导自由水被动跨生物膜转运,对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态平衡起重要作用,也参与完成一些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且与水平衡紊乱所造成的一些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上海市成年社区居民肌肉和脂肪的含量及分布,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多层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随机抽取6个区,每个区随机抽取4个街道,每个街道随机抽取20户,对家庭户中所有成年成员进行体成分测定和问卷调查。结果共完成调查1009人,18~44岁、45~59岁和≥60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全身肌肉量平均为52.13 kg、49.97 kg、48.50 kg和37.10 kg、37.42 kg、36.03 kg,全身脂肪率平均为23.21%、24.23%、24.64%和31.11%、34.47%、34.80%。各年龄组男性全身肌肉量和内脏脂肪等级均高于相同年龄组女性。18~44岁年龄组男性全身肌肉量高于另外两组。≥60岁年龄组女性全身性肌肉量低于另外两组。男性和女性内脏脂肪等级随着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各年龄组全身脂肪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年龄增加上海市居民肌肉量越来越低,内脏脂肪等级越来越高。男性应比女性更早关注肌肉量和体脂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宫腔镜治疗肥胖患者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经宫颈子宫肌瘤切除术或同时行经宫颈子宫内膜切除术者66例,黏膜下子宫肌瘤中0型32例,Ⅰ型26例,Ⅱ型8例。根据术后月经改善情况、剩余肌瘤有无增长、是否再次手术等将疗效分为满意和不满意。结果:应用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术后满意率为97%,0型、I型术后满意率达100%。Ⅱ型子宫肌瘤中切除范围≥70%者2例,术后随访残余肌瘤不再增长。全部手术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宫腔镜是治疗肥胖患者黏膜下肌瘤的最佳方法。掌握肥胖患者的生理特点、充分做好围手术期评估、术前准备完善,可降低此类患者的宫腔镜手术及麻醉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患者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探讨子宫肌瘤的生长与血清雌、孕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因子宫肌瘤而行子宫全切或次切的48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年龄34~55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近3个月未用过任何激素类药物,用化学发光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同时选取38例月经规则、子宫及附件正常的妇女测定血清雌二醇及孕酮含量作为对照组,年龄36~47岁。结果:子宫肌瘤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雌二醇、孕激素水平在月经周期不同时期无显著差异。结论:子宫肌瘤不仅仅是在外周雌、孕激素作用下发生的,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其它更重要的因素,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并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结合笔者所在医院206例剖宫产并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对其护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结果术后均于7d患者伤口拆线痊愈出院。无产褥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住院5~12d,平均5.8d。本组病例于术后随访,均恢复良好。结论剖宫产并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后护理非常重要,虽然原则上同单纯子宫肌瘤剔除术或剖宫产术的术后护理相似,但是既要考虑到剖宫产方面,又要兼顾到切除子宫肌瘤方面。对于患者复杂的心理来说,护理工作需要术前全面照顾,术后细心关爱。全面细致的护理,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子宫肌瘤发病影响因素,指导相关防治工作。方法 以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攀枝花市某医院首次确诊的子宫肌瘤病例为病例组,按年龄±0.05岁、BMI±0.05以1∶1比例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非子宫肌瘤女性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身高、体重、流产史、生育史、月经紊乱情况、妇科炎症患病情况、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遗传史、焦虑、抑郁、体育锻炼、睡眠时间、长期(>6个月)口服避孕药等情况,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子宫肌瘤和非子宫肌瘤健康体检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子宫肌瘤患者551例、非子宫肌瘤女性563人调查资料齐全。病例组年龄以46~59岁为主,占45.37%,BMI以18.5~23.9为主,占57.35%;有流产史者占23.41%,有生育史者占73.50%。对照组46~59岁者占41.56%,BMI 18.5~23.9者占58.61%,有流产史者占16.52%,有生育史者占70.34%。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BMI、生育史、子宫内膜异位症、体育锻炼、睡眠时间等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流产史(OR=1.468)、有月经紊乱(OR=1.273)、有妇科炎症(OR=1.562)、有家族遗传史(OR=1.487)、焦虑(OR=1.996)、抑郁(OR=2.474)以及长期口服避孕药(OR=2.223)是子宫肌瘤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子宫肌瘤发病受到流产史、月经紊乱、妇科炎症、家族遗传史、焦虑、抑郁、长期口服避孕药等多因素的影响,应指导女性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避免流产、重视生殖系统健康,以降低子宫肌瘤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将32例肝脏外科疾病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单能源TPN组10例);Ⅱ组(双能源TPN组11例,其中脂肪乳剂用量为1g·kg-1·d-1);Ⅲ组(双能,TPN组11例,其中脂肪乳剂用量为2g·kg-1·d-1)。术后按组别给予TPN支持共6天,术前1天、术后第1和第6天测定肝功,糖代谢及蛋白质合成代谢指标。结果:①Ⅱ、Ⅲ组术后第6天肝脏酶学指标明显下降(P<0.05),而Ⅰ组仍高于术前水平(P<O.05);②Ⅱ、Ⅲ组术后糖代谢基本恢复正常,而Ⅰ组出现高血糖症及高胰岛素血症(P<0.05);③Ⅱ组肝脏蛋白质合成水平恢复术前水平或略有提高(P<0.05),而Ⅰ和Ⅲ组术后蛋白质合成功能仍低(P<0.05)。结果提示:含脂肪乳剂的TPN支持对肝脏外科患者术后的肝功恢复有益,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及肝细胞再生,并且在进行TPN支持时按1g·kg-1·d-1给予脂肪乳剂较为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术中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妊娠合并子宫肌瘤52例为观察组,同期因其它原因行单纯剖宫产60例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产后感染率,产后出血率,住院天数与低体重儿进行比较。结果:平均术中出血量,产后感染率,产后出血率,住院天数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选择合适的病例与正确的手术方式的前提下,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对妊娠与分娩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7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分娩但并无子宫肌瘤的孕妇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妊娠与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先兆流产、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分别为17.1%、1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为4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对妊娠与分娩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容易发生妊娠并发症,且增加了剖宫产率,新生儿结局不良,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中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月就诊并进行介入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共60例,于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采用B超测量,记录子宫及子宫肌瘤大小的变化。结果:介入治疗后3、6、12个月,患者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均逐渐缩小(P0.05);患者临床症状多在介入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尤以月经改变、经量增多者改善最为显著;患者FSH、LH和E2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好,并发症少,可保留子宫,值得在临床继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替勃龙(7-甲基异炔诺酮)激素替代治疗(HRT)对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影响。方法:选择因绝经相关症状需HRT的自然绝经且有子宫肌瘤的妇女98例为研究对象,口服替勃龙2.5 mg,每日1次,3个月后开始隔日口服2.5mg,连续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6及12个月后各随访1次,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观察Kupperman评分、子宫肌瘤体积及子宫内膜的变化并进行乳房检查。结果:64例患者完成了12个月的临床观察,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治疗或失访者共有34例。用药后Kupperman评分显著降低(P<0.01),血清FSH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E2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子宫肌瘤体积及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乳腺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替勃龙能有效改善绝经相关症状,但对绝经后子宫肌瘤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术中处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清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9):12-1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处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00—2006年收治妊娠合并子宫肌瘤220例,其中168例于剖宫产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为Ⅰ组,52例剖宫产中未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为Ⅱ组和同期行单纯子宫下段剖腹产220例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剖宫产术中平均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产后出血情况、术后产褥感染率、住院天数及胎儿出生体重进行比较。结果平均术中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Ⅰ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产后出血率Ⅱ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产褥感染率及住院天数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和对照组分娩的胎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选择合适病例及正确术式的前提下,在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