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65例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脑梗死组急性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根据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或上升把病人分为两组,分别对其预后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病人预后良好,D-二聚体水平上升者预后不良(P<0.01).结论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分别对94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8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s-CRP、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两者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中等梗死(5~10 cm3)和小梗死者(≤5 cm3)相比,大梗死者(≥10 cm3)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检测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梗死体积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含量,并与4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急性期D-二聚体、hs-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hs-CRP水平病情重者升高更明显,病情好转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无好转组(P〈0.01)。治疗后恢复期hs-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观察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程、病情判定及评价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D-二聚体含量与心衰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3月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90例,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全部病人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此基础上对血清D-二聚体含量与心衰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心功能Ⅱ级病人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心功能Ⅲ级、心功能Ⅳ级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Ⅲ级病人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心功能Ⅳ级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合并房颤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衰程度分级越高,其血清D-二聚体含量也越高,同时慢性心力衰竭伴有房颤的病人血清D-二聚体含量也明显高于不伴有房颤病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肺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乳酸(L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肺炎患者90例作为肺炎组,同期体检的健康者90例作为对照组。90例肺炎患者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测定肺炎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LA水平,计算肺炎患者血清乳酸清除率,根据血清乳酸清除率将肺炎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肺炎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LA水平,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CRP、D-二聚体和LA水平,存活组和死亡组乳酸清除率,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死亡率。结果老年肺炎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老年肺炎死亡组患者血清CRP、D-二聚体和LA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患者(P0.05);老年肺炎死亡组患者血清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患者(P0.05);老年肺炎高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P0.05)。结论老年肺炎患者的血清CRP、D-二聚体和LA水平升高,老年肺炎死亡患者的CRP、D-二聚体和LA水平高,低乳酸清除率患者的死亡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复发性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们门诊随访期间复发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危险因素以及血清D-二聚体数据,并以同时期健康体检人员的D-二聚体数据作为比较。结果所有复发性CVT患者均出现新发症状或原有头痛症状加重,新发症状头痛症状或原有头痛症状加重是CVT复发最常见的症状,占70%。复发性CVT患者中有90%呈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出现新发症状包括原有头痛症状加重是CVT复发最主要的临床特征。血浆D-二聚体升高在诊断CVT复发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的敏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D-二聚体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出血、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脑出血组72例,脑梗死组66例,发病均在72小时内,经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动态检测D-二聚体,并进行比较。结果D-二聚体含量在脑出血组、脑梗死组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脑出血组的D-二聚体急性性与恢复期无显著性差异,脑梗死组的D-二聚体恢复期持续升高。结论检测D-二聚体不仅对脑梗死的诊断、而且对脑出血的诊断也同样都具有实用价值,动态观察D-二聚体对脑卒中的治疗、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别于发病后24小时、15天测定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清hs-CRP与血浆D-Dimer含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hs-CRP和D-Dimer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脑梗死面积越大血hs-CRP和D-Dimer含量越高,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s-CRP及D-Dimer含量明显增高。观察血hs-CRP及D-Dimer水平的改变对于判断脑梗死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活化蛋白C-蛋白C抑制物复合物(APC-PCI)、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诊断价值。方法 81例疑诊VTE的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及APC-PCI复合物浓度,经过影像学确诊31例VTE。分析两者对VTE的诊断价值。结果 VTE患者血浆APC-PCI复合物浓度显著高于非VTE组。以0.88ng/mL为诊断界值,敏感性为64.5%,特异性为86%,以0.5μg/mL为D-二聚体界值,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66.7%。两者串联检测,特异性90%,阳性预测值78.3%;并联检测可显著提高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结论 APC-PCI复合物浓度在VTE中显著升高,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后可提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有利于高危人群的床旁快速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与DSA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2014年2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住院的CVST患者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病程3 d至3个月,急性期(1周)9例,亚急性期(1~2周)12例,慢性期(2周)8例。所有患者均行MR(T1加权像、T2加权像)、三维MR静脉成像(MRV)及DSA检查。结果 DSA检出29例,MRV检出24例。与DSA比较,MRV阳性检出率为82.8%。有3例病变部位累及横窦及2例累及下矢状窦的患者未被MRV检出。MRI显示脑梗死12例,梗死性脑出血7例。T2加权序列上,16例显示静脉窦的流空效应消失,静脉窦内可显示出不同信号的血栓形成。MRV显示静脉部分显影的有14例,不显影的有10例,其中4例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与DSA比较,MRV诊断CVST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在临床工作中,MRV诊断为阴性,仍然不能排除CVST的诊断,需进一步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参芪通络汤治疗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2月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200例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芪通络汤治疗。两组病人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4.0%与72.0%,χ~2=4.196,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及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与8.0%,χ~2=5.701,P0.05)。结论参芪通络汤治疗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可有效提高病人行走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急性胰腺炎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不同阶段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析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6例)、正常对照组(15例)的TM、D-二聚体指标,并做APACHEⅡ评分。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TM、D-二聚体含量升高,与轻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伴随APACHEⅡ评分升高,TM、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结论急性胰腺炎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TM、D-二聚体含量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病情进展、预后判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侯书敏  张东 《山东医药》2012,52(32):67-68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收集我院166例老年PCI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分别检测血清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并比较差异,选择5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血清D-二聚体和hs-CRP含量的区别。结果老年PCI患者血清hs-CRP和D-二聚体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非进展组血清hs-CRP和D-二聚体含量低于进展组患者(P均<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和hs-CRP水平检测有助于老年PCI患者的早期诊断,对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栓塞诊断中多项检查指标联合运用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45例肺栓塞患者作为病例组,5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的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Fbg)、C反应蛋白(CRP)进行检测。结果病例组的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χ2=59.409、36.816、50.086,P均=0.000);D-二聚体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44%、34.00%,血浆纤维蛋白原为73.33%、48.00%,C反应蛋白为82.00%、38.00%;三个指标联合对肺栓塞进行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并且高于任意两种指标的联合作用。结论临床诊断中,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三个指标联合运用对肺栓塞进行诊断具有临床指导作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60例经住院确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CVST患者发病年龄在18岁~46岁,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者多见;女性尤其以孕产妇最多见;多以头痛伴呕吐、视物模糊、癫痫发作、肢体无力,精神症状及脑膜刺激征阳性为主要表现;神经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水肿、梗死、梗死后出血、静脉窦不同程度梗阻,MR+MRV阳性诊断率明显高于CT检查;压颈试验阳性率为71.8%(28/39)。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阳性34例,D-二聚体阳性26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脱水等对症治疗后,治愈39例,好转13例,转院和自动出院7例,死亡1例。结论 CVST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以头痛、呕吐等为临床首发症状的围产期女性或中青年人,应及早采取MR+MRV检查,及早诊断,并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病因及对症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有学者认为,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涉及体内血栓形成或纤溶功能异常。为此,本文检测了50例急性脑梗死(CI)患者、3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并对CI急性期和恢复期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hsCRP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新水 《山东医药》2007,47(13):55-55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57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提示,血浆D-二聚体、hsCRP水平是评价脑梗死发生、进展及病情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盐酸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CAP患者64例作为病例组,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组和盐酸莫西沙星组,每组32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左氧氟沙星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盐酸莫西沙星组患采用盐酸莫西沙星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0 d。比较左氧氟沙星组与盐酸莫西沙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3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盐酸莫西沙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左氧氟沙星组(P0.05)。治疗前,左氧氟沙星组、盐酸莫西沙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左氧氟沙星组与盐酸莫西沙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受试者、盐酸莫西沙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血清CRP水平低于左氧氟沙星组(P0.05),而对照组受试者与盐酸莫西沙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莫西沙星治疗老年CAP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炎症因子、同型半胱氨酸(Hcy)、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3例作研究组;另选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于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6 ml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和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Hcy、NT-proBNP含量,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Unice LDxc800Synchor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D-二聚体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研究组血清CRP、TNF-α和IL-1β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研究组血浆Hcy、NT-proBNP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重度组血清CRP、TNF-α和IL-1β含量显著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均P0. 05);重度组血浆Hcy、NT-proBNP和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均P0. 05); CRP、TNF-α、IL-1β、Hcy、NT-proBNP和D-二聚体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呈线性正相关(P0. 05)。结论 CRP、TNF-α、IL-1β、Hcy、NT-proBNP和D-二聚体可反映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且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Kong H  Ding Z  Zhu XC  Gao XY  Sun SB  Wu J  Zhao G  Wang CY  Hou XH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1011-1013
目的 了解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血清酶学、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的61例AP患者分为重症AP(30例)和轻症AP(31例)两组,另选择3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D-二聚体.记录患者入院后各项实验室指标、48 h Ranson和24 h APACHEⅡ评分,了解D-二聚体含量与各项实验室指标、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1)轻症AP和重症AP组血浆D-二聚体分别为(0.21±0.21)mg/L和(0.69±0.32)mg/L,与正常对照组(0.08±0.13)mg/L比较均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29、0.000);重症AP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轻症AP组(P=0.000).(2)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48 h Ranson评分、24 hAPACHEⅡ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为0.000).(3)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白细胞计数、血糖、血肌酐、PT、APTT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红细胞压积、血白蛋白和血钙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D-二聚体含量和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