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对5例行CABG的患者采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术中剩余的大隐静脉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内膜情况。结果术中采集大隐静脉桥血管1支~3支,采集时间为25 min~42min,5例患者术后均无下肢皮肤切口感染、下肢水肿、淋巴管炎、脂肪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平均卧床2d~3d。术后3个月,5例均无心绞痛复发及心肌梗死。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内窥镜采集的大隐静脉内膜完整。结论 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减少创伤,明显降低术后下肢并发症,尤适用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内镜采集大隐静脉(EVH)和直视切开采集大隐静脉(OVH)在糖尿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应用及术后的早期结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176例单纯CABG患者,所有患者均合并有2型糖尿病,其中EVH组80例,OVH组9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结果和住院期间切口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时随访并行冠状动脉CT检查,评价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率。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在血糖水平、获取静脉长度和静脉损伤方面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与OVH组相比,EVH组在获取静脉时间(P=0.028)、切口长度(P0.001)、腿部切口并发症、术后疼痛及患者满意度方面(P0.001)有明显优势。与OVH组相比,EVH组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时间缩短(P=0.033)。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和静脉桥血管通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VH可以满足糖尿病患者接受CABG对移植静脉血管的手术要求,微创快速,安全有效。EVH与OVH比较术后1年静脉桥血管通畅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老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电视内镜采集大隐静脉血管桥的体会。方法纳入自2005年4月至2010年3月择期行老年CABG患者303例,年龄60~84(68.6±7.3)岁。术中在电视内镜辅助下采集大隐静脉血管桥197例(ESVH组),采取全程切开采集大隐静脉(OSVH)106例,ESVH组与OSVH组患者在性别、体质量、在室射血分数、每例搭桥数目、伴发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陈旧性脑梗死、糖尿病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 ESVH组与OSVH组耗时分别是(38.3±8.8)min和(35.5±7.2)min(P〈0.01),ESVH组与OSVH组分别出现皮下血肿8例(4.1%)和2例(1.9%),无显著差异(P〉0.05)。ESVH组术后无下肢皮肤感觉异常、脂肪坏死、切口愈合不良并发症,慢性下肢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OSVH组(2.0%vs 19.8%,P〈0.05);ESVH组术后下肢疼痛较轻,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OSVH组[(8.4±1.8)vs(13.3±2.8)d.P〈0.001]。结论内镜采集大隐静脉桥创伤小,能明显减少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no-touch和内窥镜获取(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 EVH)两种不同的大隐静脉移植物获取方式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术后早期临床效果及近中期移植物通畅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行CABG患者151例,其中no-touch技术组获取大隐静脉56例;EVH组获取大隐静脉95例。所有患者采取胸骨正中切口入路,非体外或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搭桥手术。统计两组间平均桥血管远端吻合口数量、左乳内动脉吻合口数量及静脉桥远端吻合数量的差异;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死亡及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如血肿、脂肪液化等差异。患者出院前及术后1年行冠脉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CTA)以评估移植血管桥近中期的通畅情况。 结果 No-touch和EVH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危险因素、术前诊断类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两组左乳内动脉吻合口数量及静脉桥远端吻合数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在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下肢切口并发症中水肿、切口处麻木、疼痛在no-touch组中尤为显著(P<0.05)。术后冠脉CTA复查提示,术后早期桥血管总体通畅率、两组间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率均无差异。术后1年总体桥血管通畅率no-touch组要优于EVH组(P<0.05),其中左乳内动脉通畅率无差异,大隐静脉桥血管no-touch组通畅率要明显高于EVH组(P<0.05)。 结论 No-touch技术获取静脉桥血管对于CABG患者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且中期桥血管通畅率要优于EVH组。该技术可行、安全、有效,值得在CABG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常规切口、分段小切口、内窥镜下大隐静脉采集法的应用.方法 将96例择期冠脉旁路移植(CABG)患者分为常规切口组、分段小切口组、内窥镜组,分别采集大隐静脉.比较术中资料及术后下肢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大隐静脉长度3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切口总长度分段小切口组与内窥镜组均明显短于常规切口组(P<0.01),且内窥镜组明显短于分段小切口组(P<0.01);大隐静脉采集时间内窥镜组与分段小切口组均长于常规切口组(P<0.01);而大隐静脉总手术时间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下肢并发症常规切口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分段小切口和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CABG理想的大隐静脉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6.
【】 目的 对比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常规切开与内窥镜法采集大隐静脉下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用于高龄CAB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06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高龄患者196 例,分为内窥镜静脉采集组(EVH 组,98 例)和常规切开静脉采集组(CVH 组,98例),比较两种静脉采集方法的术后下肢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 与CVH组相比,EVH组在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均小于CVH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采集的大隐静脉质量、总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明显降低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下肢并发症的发生率,早期效果满意。内窥镜采集大隐静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对于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是安全的和值得推荐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血管包括大隐静脉桥(SVG)和左乳内动脉桥(LIMAG)的转归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自2010年至2015年92例行CABG后症状复发而复查冠状动脉(冠脉)自体血管造影和移植血管造影的结果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92例患者中男性8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2.6±10.8)岁。52支LIMAG中,19支发生病变为LIMAG病变组,33支未发生病变为LIMAG无病变组;60支大隐静脉单独桥中,38支有病变的大隐静脉单独桥为大隐静脉单独桥病变组,22支无病变的大隐静脉单独桥为大隐静脉单独桥无病变组。统计分析SVG、LIMAG病变与传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家族史以及其他临床特点如心绞痛复发时间、冠脉造影距离CABG时间等、大隐静脉桥血管移植方式(序贯桥和单独桥)、自身靶血管搭桥前病变特点的相关性。结果:平均症状复发时间(35.10±24.7)个月。共有移植血管146支,其中LIMAG 52支,SVG 94支(单独桥60支,序贯桥34支),LIMAG通畅率显著高于SVG(63.5%vs 44.7%,P=0.030)。SVG病变发生与CABG后症状复发时间呈正相关(OR=1.119,95%CI:1.002~1.249,P=0.046),与女性患者有相关倾向(P=0.065),与其他临床因素均不相关,而LIMA病变发生与各项临床因素均不相关。大隐静脉序贯桥通畅率明显高于单独桥(58.9%vs 36.7%,P=0.038)。大隐静脉单独桥病变组(术前自体靶血管完全闭塞/狭窄=24支/14支)与无病变组(术前自体靶血管完全闭塞/狭窄者=17支/5支)的自体靶血管病变之间比较无差异(P=0.388);而LIMAG病变组中自体血管狭窄病变者明显多于LIMAG无病变组(LIMAG病变组:狭窄/闭塞=7支/12支;LIMAG无病变组:狭窄/闭塞=23支/10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CABG后桥血管发生病变与冠心病传统的危险因素无明显相关性,术后SVG发生病变与CABG后心绞痛复发时间呈正相关。SVG序贯桥中远期通畅率高于单独桥。单独桥中CABG前自体靶血管血流状况将影响术后LIMAG的转归,而对SVG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新术式的安全性和近期移植血管通畅率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自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我院共完成29例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平均年龄(65. 3±8. 2)岁,女性4例(16%)。将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做近端吻合,桡动脉与该大隐静脉端侧吻合,吻合口距升主动脉的距离≤0. 5 cm。对术后30 d死亡率,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的近期通畅性(术后6个月)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术后30 d死亡率为零;术后6个月对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吻合口及远端吻合口的通畅性应用冠状动脉CTA进行评价,通畅率均为100%。结论: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CABG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术式,临床效果满意,近期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镜辅助下切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并与传统方法取大隐静脉进行比较。方法:我科48例应用大隐静脉CABG的患者中,采用传统方法切取大隐静脉26例(Ⅰ组),腔镜辅助下取大隐静脉22例(Ⅱ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取大隐静脉时间、所取大隐静脉长度、术后下肢切口疼痛需应用镇痛药、下肢局部麻木、下肢切口愈合不良及下肢切口周围瘀斑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对大隐静脉均无损伤,取材大隐静脉长度无明显区别,Ⅰ组取大隐静脉时间小于Ⅱ组(P0.05),Ⅱ组术后下肢切口疼痛需应用镇痛药例数、下肢局部麻木例数、下肢切口愈合不良及下肢切口周围瘀斑均小于Ⅰ组(均P0.05)。结论:腔镜辅助下取大隐静脉是安全可行的,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其切口美观,创伤小,且能明显减少传统方法的腿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间断小切口与长切口两种取大隐静脉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40例CAB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采用间断小切口取大隐静脉(间断小切口组),另一组采用长切口取大隐静脉(长切口组).术后10天观察切口情况,随访1~9个月,对比观察、分析临床结果.结果间断小切口组术后10天,2例切口血肿(10%).随诊中1例血肿需外科处理.长切口组术后10天,共7例(35%)患者切口发生并发症,随访中2例患者因感染需外科处理.结论间断小切口技术虽然较长切口复杂、困难,但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术后美容上优于长切口.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内窥镜下采集小腿大隐静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OPCABG患者269例,根据小腿大隐静脉取材方式将患者分为,内窥镜血管采集(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组和全程切开(open vein harvesting,OVH)组,比较两组取材时间、取材质量、切口并发症、围术期和术后近期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及患者评价。结果:EVH组取材长度、血管质量和取材时间可满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需要。与OVH组相比,EVH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和下肢水肿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皮下组织瘀斑发生率较OVH组高。取材时间EVH组平均35 min,OVH组平均4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吻合口数目EVH组3.2个/例,OVH组3.1个/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4~5个月,均无心绞痛再发。结论:CABG术中采取EVH取小腿大隐静脉的方法有效可行。其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取材质量良好、切口小、并发症更少,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大隐静脉一直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最常用血管材料之一,但静脉桥血管远期通畅率低,是目前CABG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最新文献及研究进展,就CABG后静脉桥血管可能的堵塞机制及提高静脉桥远期通畅率的几种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与直视切开采集大隐静脉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4月~2010年1月行CABG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268例。根据大隐静脉的采集术式分为两组,使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的患者进入内镜组(EVH组,n=129),采用直视切开采集大隐静脉的患者进入切开组(OVH组,n=139),应用64排螺旋CT(64-MSCT)对比分析手术后3个月、1年、3年大隐静脉桥通畅率。结果 EVH组与OVH组术后3个月、1年、3年大隐静脉桥通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88.0%vs.85.6%),(78.9% vs.79.9%),(72.2% vs.71.8%), P<0.05],但EVH组采集时间更长[(50.23±5.87)min vs.(38.65±7.96)min],破损情况更多[(1.51±0.19) vs.(0.84±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窥镜和直视切开两种采集方式的大隐静脉桥近、中期通畅率接近,但内窥镜法采集时间较长,静脉破损较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症状复发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探讨心肌缺血原因及其治疗对策。方法:对74例CABG术后心肌缺血复发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桥血管造影,总结其自体冠状动脉和移植血管病变特点,分阶段归纳心肌缺血的可能原因。结果:74例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3.3±9.3)岁,平均复查时间(37.79±37.65)个月。共174支移植血管,其中左乳内动脉桥44支,大隐静脉桥126支,桡动脉桥4支。左乳内动脉桥完全闭塞20.5%(9/44),狭窄18.2%(8/44);静脉桥闭塞40.5%(51/126),狭窄7.1%(9/126);4例桡动脉搭桥,2例有狭窄;竞争血流现象的发生率为12.2%(9/74);32.5%(24/74)的患者自体冠状动脉病变加重;13.5%(10/74)的患者存在再血管化不完全;CABG术后早期(1个月以内)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左乳内动脉桥吻合口狭窄(占50%),1年以内主要与静脉桥血管狭窄和闭塞有关(占44.7%),而1年和5年以后则绝大多数缘于静脉桥的闭塞(占46.7%)。45.8%(34/74)的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9.5%(7/74)的患者行再次外科搭桥(reCABG),29.7%(22/74)接受了自体血管的介入治疗(PCI),12.2%(9/74) 行桥血管的介入治疗。移植血管的介入治疗成功率接近90%,自体血管的介入治疗成功率72.2%。结论:CABG后部分患者心肌缺血可以复发,其中移植血管病变是引起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其它原因有再血管化不完全、自体血管病变加重等,自体血管和狭窄桥血管的介入治疗对CABG后心肌缺血复发患者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因此仍然是可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观察采用桡动脉(RA)和大隐静脉(SVG)分别联合左乳内动脉(LIMA)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术后1年桥血管通畅情况.方法 接受CABG治疗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6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RA组、SVG组,其中RA组35例患者选用LIMA+RA作为桥血管进行CABG治疗,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1年的桥血管通畅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0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拟接受择期CABG患者76例,排除7例,共计纳入69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7例,B组(替格瑞洛+阿司匹林)32例。随访期间患者失访4例,A组3例,B组1例,共计65例患者完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A组34例,B组31例。评估2组桥血管通畅性,并随访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65例CT血管成像复查患者中,共计桥血管173根(胸廓内动脉63根,大隐静脉110根),其中A组92根(胸廓内动脉33根,大隐静脉59根),B组81根(胸廓内动脉30根,大隐静脉51根)。A组与B组桥血管通畅率及胸廓内动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5%vs 91.4%;93.9%vs 93.3%,P0.05);A组大隐静脉通畅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6%vs 90.2%,P0.05)。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桥血管狭窄风险(OR=0.319,95%CI:0.107~0.951,P=0.040)。2组术后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主要出血事件和小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ABG患者术后1年,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能更好的降低静脉桥血管狭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中药物扩张大隐静脉的效果。方法将异搏定10mg、硝酸甘油5mg、5%碳酸氢钠1.0ml、肝素12500U加入林格氏液至500ml配成等渗溶液。22例接受CABG患者在术中暴露大隐静脉时,将此溶液灌注至静脉腔内,同时浇注于静脉表面,并将切取的静脉浸泡于该溶液中。另取同一患者邻近部位的一段大隐静脉作对照,采用加压灌注法扩张,比较两种方法处理的静脉管壁厚度,光镜下血管壁结构的变化。结果压力扩张的静脉管壁变薄;药物扩张使平滑肌舒张,血管腔均匀性扩大。光镜下加压组内皮细胞大量脱落,固有膜细胞水肿明显,肌层细胞出现粘液变性;药物组静脉管壁结构完整。结论药物扩张的大隐静脉管壁结构完整,管腔足够大,有利于桥血管的近、远期通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后近中期桥血管的通畅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术后患者预防桥血管病变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首次CABG术患者38例,入选的患者在复查期间未再行任何血管再通术(PTCA、PCI及CABG等),术后4~59(28.1±17.6)个月复查时均行CTA检查,部分患者行CAG检查对照,分别计算动脉桥血管和静脉桥血管的通畅情况,分析影响CABG术后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的高危因素。结果 CABG术后桥血管的总体通畅率为75.3%;LIMA的总体通畅率为92.9%,SV的总体通畅率为64.4%。结论 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大隐静脉桥血管;患者的手术年龄、性别以及综合相关危险因素等都会影响桥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中药物扩张大隐静脉的效果. 方法:将异搏定10mg、硝酸甘油5 mg、5%碳酸氢钠1.0ml、肝素12 500 U加入林格氏液至500ml配成等渗溶液.22例接受CABG患者在术中暴露大隐静脉时,将此溶液灌注至静脉腔内,同时浇注于静脉表面,并将切取的静脉浸泡于该溶液中.另取同一患者邻近部位的一段大隐静脉作对照,采用加压灌注法扩张,比较两种方法处理的静脉管壁厚度,光镜下血管壁结构的变化. 结果:压力扩张的静脉管壁变薄;药物扩张使平滑肌舒张,血管腔均匀性扩大.光镜下加压组内皮细胞大量脱落,固有膜细胞水肿明显,肌层细胞出现粘液变性;药物组静脉管壁结构完整. 结论:药物扩张的大隐静脉管壁结构完整,管腔足够大,有利于桥血管的近、远期通畅.  相似文献   

20.
<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现今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1],术后5~10年内约25%~50%的桥血管会发生再狭窄或者闭塞[2],评价CABG疗效的最主要指标之一是桥血管近、远期的通畅率。国内外CABG采用最多的移植血管是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和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由于IMA长度受限以及冠心病患者大多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以自体SV仍然是CABG术中最常用的桥血管移植材料[3]。如何提高静脉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已经成为CABG术后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静脉桥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