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营分阶段是温病病势进退的关键阶段,《温热论》(以下简称《论》)中非常重视营分证的辨证施治。笔者就此谈谈学习体会:1.清营凉血是营分证的治疗大法营行脉中,乃血之浅层。热邪入营,营热炽盛必然熏灼营阴,耗伤血中津液。正如《论》中所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故此表现出邪入阴分之身热夜甚;营热扰心之“心神不安,夜甚无寐”,热窜血络之斑点隐隐;热蒸营阴之口干反不欲饮以及营热熬煎、血液浓缩之“舌色必绛”,脉象细数等证。可见营热盛、营血伤是营分证的主要病机,治疗时以清除营热为要,叶氏以清营凉  相似文献   

2.
清朝叶天士《温热论》乃温病学奠基之作 ,其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而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笔者主要从三方面讨论《温热论》中治未病的思想 ,以探讨其治未病的方法。1 逐邪务早 ,清除病源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重点是辨势轻重 ,即辨津血耗伤程度。叶天士虽强调温病治疗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但对险恶危急之证亦强调客邪早逐的原则 ,以消除疾病的根本原因。《温热论》中到处可见“急”字即说明这一点。如邪入营分而见斑疹隐隐 ,必须“急急透斑为要” ,故用清热凉血之剂 ,使营血热毒得解 ,斑疹外透而病易解除 ,否则邪陷于里 ,势必造成内闭外脱的险恶局面…  相似文献   

3.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是清·叶天士所创,是辨病变浅深层次的思维法则。叶氏在临床实践中,总结自刘河间以来防治温热病的医学成就,认识到温热病一般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微渴等证。根据肺主气属卫的原理辨为卫分证;如果温热邪气继续深入,则干扰脏腑气机,劫灼津液,出现壮热烦渴、汗多、便秘等证,辨为气分证;卫分证失治或气分证不解而继续深入,出现身热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3,(4):692-693
<正>"凉血散血"出自叶天士《温热论》第八条。根据叶氏确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原则,血分证是指邪热深入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动血耗血、瘀热内阻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灼热、噪扰不安,甚或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等热盛动血兼证。综合这些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卫气营血证候的浅深轻重程度和病证的发展趋势,可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作为清代名医 ,他对中医营卫理论的实际运用 ,不仅体现在外感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创立上 ,尤其对营气理论的运用 ,绝不限于温病营分证治的范围 ,而是在内伤杂病甚至外科病中 ,都有独到的发挥。仅《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中 ,就有多种关于营气病变的证治经验 ,下面是我们对本书中实际所涉及的相关类型作的一些初步分析与归纳。1 脾营不足证叶氏对营的认识不仅禀承于《内经》,而且与《伤寒论》也有明显的源流关系 ,如在《温热论》就有“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的论述。故叶氏根据营气来源于中焦 ,且“脾藏营”(《灵枢·本神…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便血,多指大便下血,但亦可为小便溺血,病机有"热结膀胱""瘀热在里""热在下焦""热入血室""日久瘀血",其病多因热而起,也有虚寒之便脓血,故便血不可以热概之。太阳阳明便血为下焦瘀热互结之蓄血证,其血热瘀结,结而不甚者,治以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若血热瘀结甚者,治当以抵当汤,并中病即止。少阴虚寒便脓血证系下焦虚寒,阳虚统摄无权,大肠滑脱而致下利便脓血,故用桃花汤温阳散寒,涩肠固脱治之。厥阴病热盛阴虚便脓血证,为阳热盛而阴血虚,势必热灼营血,血络灼伤,化腐成脓所致,以柏叶阿胶汤治之。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的《温热论》是中医温病学的重要代表作.直到现在,在临床上仍有其重要指导意义.叶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伤寒论》的基础上,作《温热论》论述温病,补充了《伤寒论》的不足,对急性热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认识更加明确,因而在临床上指导意义颇大.例如:温邪初受,他指出:"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为什么与伤寒大异?因为"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不仅如此,叶氏又告诫我们:"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又如湿热留恋三焦,不得外解,必致里结,当须用下法,此下法不同于《伤寒论》用承气汤方法,因为"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  相似文献   

8.
血从鼻出为衄,斯证见于《内经》。许慎《说文》曰:“衄,鼻出血也”。段玉裁援引《素问·气厥论》“脾热移于肝,则为惊衄”作注。笔者读《伤寒杂病论》,见仲景对斯证之辨治极其精妙,其中设有预测衄作之法,立有揭示衄因之条,置有治衄求本之方,创有察目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口渴证治规律口渴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循其因不越二途:一为热甚伤津,阴液不足所致。一为邪气阻滞,气失布化而成。其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一、热甚伤津口渴证治成无己云:“渴者,里有热也”(《伤寒明理论》)。热淫所胜,消灼津液,津液不足,故感口渴,然热甚之口渴,而有热入阳明气血之异,少阴热化腑实之别,肝胆湿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述《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等医著所论外感病之蓄血证,表明伤寒蓄血证起源较早,温病蓄血证是伤寒蓄血证的深化和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外感病蓄血证。此证程度有轻重之别,病势有缓急之分。临床辨治需抓住感受外邪、邪毒深入血分而致血热血瘀、瘀血渗入下焦或自下流而不走三条病因病机,治法不外清热、逐瘀、攻下。  相似文献   

11.
张海荣  赵红 《河南中医》2013,33(4):478-479
《伤寒论》中热入血室证病因有邪气从太阳传入者,有邪气从阳明传入者,发病时有轻重缓急之分,故临证时应明辨疾病病因病机,根据同证异治的原则,分别采取“当刺期门”“小柴胡汤主之”“必自愈”的不同治法,方可体现仲景辨证之精细,治法之谨微.  相似文献   

12.
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部分。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有关舌诊的论述颇多,提出营分证主要舌象为绛舌,绛舌是诊断温病病邪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一个重要指征。从营分证的辨证、绛舌兼苔、色泽荣枯及津液润燥、形态等几方面来说明营分证中所见不同舌象及其辨治,在温病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笔者之前认为透热转气主要为将热邪透散于外,因此,宣发透散热邪应该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关键。近日阅读李士懋、田淑霄的《平脉辨证相濡医论》一书,读到"宣展气机解郁透邪为治疗温病之要义"一文对"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解释为"透热转气之关键,务在祛其壅塞,展布气机,使营热透转气分而解",引发了对透热转气相关问题的疑问与思考:营分证属于无形邪热,是否可以直接透散热邪?透热转气与祛壅滞、展气机有什么关系?营分证到底有没有痰湿、食积、瘀血、热结等有形邪气的阻遏?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各家观点加深了对"透热转气"内涵的认识:透散热邪是治疗营分证之透热转气,甚至治疗温热病的重要手段,包括辛凉透散、利湿、泻下等手段;使温热邪气透转气分甚至是卫分是治疗营分证,乃至治疗温热病的目的,道路包括腠理(随汗而出)、前阴(随小便而出)、后阴(随大便而出)等与外相通之门户;同时祛除阻滞气机的相兼邪气在治疗营分证,甚至整个温热病治疗的过程中都是重要的辅助手段,邪气包括瘀、湿、痰等有形邪气。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表述,自有《温病学》教材以来就存在着与叶天士《温热论》原文相悖之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以第五版、六版教材为例)指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叶氏根据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自己的实践观察,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其引申发挥,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进行了高度概括,以指导温病的治疗。”继而分别论述了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李林 《山东中医杂志》2010,(12):859-860
<正>口渴证散见于《伤寒论》各经辨治中,历代医家多从六经辨证。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的研读整理,总结出口渴证从水火论治的规律,报告如下。1热邪灼伤津液而渴,治以清热邪而生津液热与火同类,都为阳盛之象,故火热常混称。两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叶氏《温热论》对舌诊的主要贡献:(一)诊舌紧紧围绕卫气营血而进行,故温病察舌首当分清卫气营血。(二)强调温病最易伤津耗液,故观舌之燥润重在辨明津液之存亡。(三)对舌形的变化辨析较详,故临证察舌形重在了解邪正虚实。此外,作者认为在察舌的方法上、叶氏将望、扪、擦、问结合运用也是一个创新。  相似文献   

17.
<正> 叶天士,号香岩,为清代温病学家.不仅温病学说有所创见,且对妇女病温证治也有独到见解.笔者结合临床实践体会,略加论述,欠妥之处,敬请同道补正.一、妇女病温与内科同治慎防邪热人里伤妊叶氏基于《内经》卫气营血之生理学含义,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法则,促进了温病辨证施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关于妇女病温的证治,叶氏明确指出,虽与男科同治,但在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期,则辨治有所不同.叶氏认为:大凡胎前病  相似文献   

18.
回归伤寒原文,重析抵当汤病脉证治.从伤寒论257条辨抵当汤之治,论抵当汤之"可下",兼议伤寒论下法的内涵;从124、125条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辨抵当汤之证,论抵当汤之"下血"及辨证要点,兼议伤寒论之小便自利;结合现代临床理解抵当汤之病,总结其治疗要点.可知抵当汤为逐瘀攻下的代表方,核心病机为瘀热,可用于阳明证血瘀喜忘、阳明病热入血分、太阳蓄血、妇人经水不利及男子膀胱满急,表现为小便自利、大便硬而色黑、或大便硬而反易、少腹硬满、发狂等,现代临床常用于盆腔炎和瘀血发热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郁证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继承《内经》创立了治郁诸法,散见于六经之中。笔者将其归纳为气郁证治、火郁证治、水郁证治、痰郁证治、湿热郁结证治、血郁证治六法,并结合典型病例论述了郁之联系和区别、治则治法、方药方义等。并且指出《伤寒论》之诸多治郁之法内涵广泛、匠心独运,对后世影响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小议《伤寒论》清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玮 《国医论坛》2006,21(1):1-2
<伤寒论>八法俱备,但其清法在临证时却常被忽视,这无疑是受"<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的看法的影响.纵观论中各篇所陈,仲景对里热病证的治疗,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既治分气血,又辨病虚实,若热邪深入与痰、水、瘀血等互结则各随其所得而治之.这不仅体现了<伤寒论>自身对温热病的辨治特点,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提供了依据.因此,笔者对<伤寒论>清法的运用规律进行了一番梳理,以期对临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