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07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107例不同模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07例不同模式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疗效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模式心脏永久起搏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总有效率97.1%)。生理性起搏(DDD及AAI模式)的治疗效果优于非生理起搏(VVI模式),分别增加左室射血分数48.3%,6.9%(P<0.01);手术并发症二者相仿,但非手术并发症VVI(7.9%)明显多于DDD及AAI模式 (4.6%)。结论:心脏永久起搏能有效改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DDD及AAI模式优于VVI模式。 相似文献
3.
4.
患者女,73岁,汉族。因病窦综合征入院后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后第5天平卧休息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气憋、咯血不适等症状,各项检查明确诊断为肺栓塞。治疗2周左右,康复出院。结论:肺栓塞可能为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7,(3)
患者男,48岁.室间隔修补术,主动脉瓣和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传统的经静脉途径心内膜电极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无法进行.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与心脏外科医师合作成功完成经胸心外膜电极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0,(1)
1例男性75岁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永久起搏器治疗,术中发现永存左上腔静脉,尝试经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器电极,心室电极经右房游离壁反折后跨过三尖瓣环固定于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塑形后固定右心耳,完成手术,术后药物控制心房颤动,3个月随访症状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患者女性,14岁,主因突发晕厥2次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 d无明显诱因突发晕厥,无胸痛、胸闷、心悸,意识丧失数秒钟后自行恢复,无肢体抽搐及大小便失禁,而后再晕厥1次,性质同前,就诊于我院急诊。入院查体:T 36.1℃,P 27次/min,R 14次/min,BP 112/53 mmHg(1mmHg=0.133k Pa),SO_2 100%,神清语利,精神可,平卧位,颈软,未见颈静脉怒张。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室 相似文献
8.
80岁以上老年人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年龄≥80岁的老年患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的并发症和远期疗效。方法将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并完成1年随访的60例≥80岁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60例60~79岁患者为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导线穿孔、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在2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起搏器植入术后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起搏器故障及并发症、1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80岁组心力衰竭患者显著高于60~79岁组(P〈0.05)。结论2组老年患者起搏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研究老年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应特别注意术后导线穿孔和疼痛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51例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92例。窦性心律伴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87例,心房颤动合并二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40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2例。起搏器更换29例。结果并发症共35例,其中误穿刺入锁骨下动脉1例、气胸4例、冠状静脉窦口夹层1例、感知障碍5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电极脱位5例、心脏穿孔3例、囊袋血肿10例、囊袋溃破4例、起搏器过敏1例。结论规范操作,术后随访及起搏器知识教育,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性 ,76岁 ,因反复晕厥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 10余年 ,3年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均显示心房纤颤、Ⅲ度房室阻滞。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扩大 ,左心室射血分数 0 5 8。 入院后采用右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器 ,穿刺成功后多次尝试导引钢丝不能通过上腔静脉到达右心室 ,造影显示上腔静脉严重狭窄病变 ,随采用经下肢股静脉途径。充分局麻后穿刺右股静脉 ,送入 7F动脉鞘管 ,再将MedtronicCap surefix 40 67~ 75cm心室电极置于右心室心尖部 ,测试起搏阈值 :电压 0 5V ,阻…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16岁,因先天性心脏病,行第二次手术而入院。行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加肺动脉瓣缝闭加右室(解剖左室)—肺动脉连接术。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周后经左上腔静脉植入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0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择期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术中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因导丝异常走行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通过适当地操作,将双极起搏电极置入于右心室心尖部,测试起搏阈值及感知功能良好,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0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择期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术中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因导丝异常走行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通过适当地操作,将双极起搏电极置入于右心室心尖部,测试起搏阈值及感知功能良好,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4.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6,(5)
目的探讨小儿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心功能状况。方法对22例儿童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其中男10例,女12例,手术年龄8.5个月(3 d~11岁),体质量6.35(2.7~43.6)kg。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Ⅲ°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起搏器18例,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阿斯综合征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各1例。随访3个月~5年3个月,收集患者检查结果及心室夺获阈值、电极阻抗等电生理学信息。结果除1例植入双腔起搏器外,其余均植入单腔起搏器。与心动过缓有关的临床症状消失,患儿发育良好,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有2例(9.1%)患儿死亡(原因不明),3例(13.6%)出现电池提前耗竭而重新植入起搏器,未出现电极断裂、移位及囊袋感染等并发症。末次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6%±6%,有1例(4.8%)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1%,没有因心力衰竭入院的患者。将末次复查心室夺获阈值、电极阻抗、灵敏度与植入起搏器即刻进行比较,未发现显著变化。结论心外膜起搏近、中期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本组出现因安装单腔起搏器导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进一步优化起搏器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心脏永久起搏器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偶可碰到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现将我院遇到的1例右上腔静脉缺如合并左上腔静脉(left superior vena cana,LSVC)成功植人永久起搏器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97岁高龄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患者,男,97岁,因反复数次晕厥1周,以“病窦综合征,高血压病”收入院。入院后安装永久起搏器,完全符合起搏标准。术后患者无并发症,起搏器功能良好。结论:高龄不是安装永久起搏器的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18.
比较老年高龄(≥80岁,n=53)与非高龄(<80岁,n=152)患者植入起搏器适应证,起搏方式的选择、起搏参数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与非高龄患者相比,高龄患者因病窦综合征、双束支阻滞植入起搏器者多;选择VVI者多;起搏阈值较高;而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别。提示高龄患者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7,(10)
目的探讨老年高龄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的125例患者,分为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比较分析其基线资料、起搏器适应征、起搏电极参数、并发症情况。结果 125例患者分为高龄组31例和非高龄组94例。基线资料比较提示高龄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在起搏器适应征和起搏电极参数方面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高龄组发生1例起搏器相关并发症,非高龄组发生4例并发症,两组无差别。结论老年高龄患者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文献报道的心外膜起搏主要用于先天性心血管及手术后异常及右侧房室瓣置换术后的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起搏阈值的慢性升高。本文报告两例采用心外膜下心肌永久起搏器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