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采用后路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3~57岁,中位数45岁。病变节段为C_(4~5)3例、C_(5~6)8例、C_(6~7)7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观察颈椎疼痛缓解、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90 min,中位数46 min;术中出血量30~70 mL,中位数50 mL。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术前(36.61±4.32)分、术后1 d(11.08±1.09)分、术后1周(10.58±1.27)分、术后1个月(8.14±0.95)分;颈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前(8.93±1.36)分、术后1 d(2.76±0.92)分、术后1周(2.57±1.01)分、术后1个月(0.53±0.79)分。均无硬脊膜撕裂、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可缓解颈椎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安全性高。但由于本组病例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后路Quadrant通道下锁孔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采用后路Quadrant通道下锁孔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1~43岁,中位数39.5岁。病变节段位于C_(4~5)5例、C_(5~6)7例、C_(6~7)2例。病程2.5~5.7年,中位数3.5年。术后随访观察颈部疼痛缓解、颈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中1例因出现脑血管疾病而脱落,其余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33个月,中位数27个月。2例末梢神经功能恢复不良,1例偶有颈部疼痛症状,均经电针等治疗后好转。13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脊髓神经损伤。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前(6.01±1.21)分、术后6个月(2.23±0.63)分、术后12个月(2.23±0.63)分。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17分法)评分,术前(11.35±1.51)分、术后6个月(15.02±0.63)分、术后12个月(15.79±0.71)分。结论:后路Quadrant通道下锁孔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缓解颈部疼痛、促进颈椎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内窥镜后路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术治疗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7例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5.9 mm内窥镜后路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术治疗,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稳定性评价采用Katsumi标准。结果随访1个月,7例患者术后VAS评分(1.87±0.66)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后颈椎稳定性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内窥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良,不会造成颈椎失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路颈椎全内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1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男5例,女8例。年龄21~47岁,中位数41岁。单侧手指麻木、疼痛3例,肱三头肌肌腱反射明显减弱7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6例。患者X线片示均无明显椎间隙狭窄及明显颈椎不稳;MRI示均为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C_(4~5)椎间盘突出6例、C_(5~6)椎间盘突出7例;CT示突出椎间盘无钙化,无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病程8~16个月,中位数12个月。所有患者均经6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均采用前路颈椎全内镜(Joimax)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17分法)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总体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90 min,中位数55 min;术后住院时间1~12 d,中位数5 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中位数6个月。术后11例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1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改善;1例术后疼痛严重,后期行开放性手术治疗。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个月时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8.38±0.50)分、(3.53±1.39)分、(1.46±0.51)分,JOA评分分别为(6.84±2.23)分、(12.46±1.66)分、(13.61±0.86)分。结论:采用前路颈椎全内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满意,但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孔镜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15例CSR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27~51岁,中位数39岁;均为单节段单侧CSR,C4~53例、C5~68例、C6~74例。所有患者均经6周以上非手术治疗,疗效欠佳。均采用后路椎间孔镜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测定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及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并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手术时间55~100 min,中位数78 min;术中出血40~90 m L,中位数75 m L。14例患者获得随访,1人失访,随访时间9~26个月,中位数15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神经根性症状均明显缓解,至末次随访时无1例复发;MRI提示原手术节段未见明显椎间盘突出,邻近椎体未见明显退变征象。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颈肩疼痛VAS评分明显减小[(6.58±2.03)分,(1.23±0.75)分,t=9.250,P=0.000],JOA评分和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12.49±1.30)分,(16.32±0.69)分,t=9.737,P=0.000;(61.6±14.1)分,(79.1±16.6)分,t=3.006,P=0.006];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2±0.63)mm,(1.16±0.38)mm,t=0.203,P=0.890;(4.98°±1.32°),(5.06°±1.15°),t=0.171,P=0.866]。结论:后路椎间孔镜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可有效减轻单节段CSR患者的颈肩疼痛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方法配合经皮内镜后方入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ectomy,PPEC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室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06月因颈椎间盘突出症收入住院的35例患者,均行经皮内镜后方入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围手术期行局部电针、推拿、手指点穴等中医外治方法。观察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3月、6月,JOA、VAS评分及末次随访Williams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术后35例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术前、术后1天、3个月及6个月时的JOA评分分别为(5.98±0.72)分、(11.59±0.46)分、(13.24±0.11)分、(13.59±0.32)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8.02±0.24)分、(2.84±0.48)分、(1.32±0.13)分、(1.25±0.13)分;末次随访Williams疗效评价,其中32例优,3例良,0例可,0例差。无一患者脊髓神经损伤。结论:中医外治配合经皮内镜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的中医外治能提高治疗疗效,内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后路显微镜辅助下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及终板电凝治疗伴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在手术显微镜辅助下,对50例Modic改变所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及终板电凝治疗,术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腰椎JO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状况和评分改善状况。结果治疗后46例患者的神经症状完全缓解,4例好转。手术后VAS评分从术前的(9.12±0.71)分降为术后的(2.37±1.40)分,JOA评分从术前的(12.1±1.40)分增加为术后的(24.6±1.43)分,术后随访6~24(12±5.6)个月,所有病例的症状无加重和复发。结论脊柱显微镜辅助下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及终板电凝治疗腰椎Modic改变伴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针法转位术治疗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患者均行颈椎间盘针法转位术,手术给以颈椎间盘减压黏连松解.25例2(或)3个节段突出一次完成,5例4个节段突出二次完成、间隔2d,术后均辅助理疗康复.结果 按JOA标准评定疗效,优(术后改善率80%)16例,良(术后改善率50%79%)3例,改进(术后改善率5%~49%)1例.本组术前评分为(9.37±2.62)分,术后评分为(14.9±2.71)分平均改善率为96.6%.结论 颈椎间盘针法转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25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33~68岁,中位数45岁。C3~C5狭窄16例,C3~C6狭窄9例。发育型狭窄18例,退行性狭窄7例。病程1~7年,中位数4年。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测定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评价颈肩部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量表(17分法)评价颈髓功能,采用Odom评级标准评价整体疗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均增大(5.25°±3.05°,8.02°±3.13°,t=3.169,P=0.003;38.48°±13.60°,56.12°±12.90°,t=4.705,P=0.000),颈肩部疼痛VAS评分和ODI均减小[(7.69±0.53)分,(3.14±0.21)分,t=39.906,P=0.000;(21.75±5.48)分,(10.13±2.12)分,t=9.888,P=0.000]。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1.51)分,(14.75±3.32)分,(16.53±3.52)分,(16.78±3.66)分,F=41.001,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00;P=0.000;P=0.000)。术后12个月时,按照Odom评级标准评定,优12例、良10例、一般2例、差1例;疗效评定为差的1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病情控制。1例患者术后出现背部疼痛,服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后疼痛缓解;均未出现吞咽困难、脊髓损伤、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曲度和活动度、减轻颈肩部疼痛症状、改善颈髓功能,总体疗效较好,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56~62岁,中位数58岁。椎间盘突出节段,L_(3~4)5例、L_(4~5)16例、L_5S_11例。病程3~6个月,中位数4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腰腿疼痛情况,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80~140 min,中位数100 min。术后下床时间16~40 h,中位数26 h。住院时间4~8 d,中位数6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神经根粘连等并发症。腰腿疼痛VAS评分,术前(7.9±1.8)分,术后1 d(2.7±1.4)分、7 d(2.5±1.6)分、1个月(1.9±0.8)分、6个月(1.7±0.6)分。术后6个月按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3例、良7例、可1例、差1例。差的1例非手术治疗2个月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最终疗效评价结果为良。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减轻腰腿疼痛,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4.00±5.64)岁;病变位于C_(4~5)7例,C_(5~6)12例,C_(6~7)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所致的中枢性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轻度刺激即可出现灼烧感、刀切感或针刺感,部分患者无外部刺激也可出现疼痛。观察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量表评价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简化版的McGill疼痛问卷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价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90.50±20.30)min,术中出血量(143.80±20.40)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中位数14个月。25例患者手术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术前(6.15±0.89)分、术后1个月(10.69±1.49)分、术后6个月(11.85±1.99)分、末次随访时(17.69±2.25)分;NDI评分,术前(20.62±2.10)分、术后1个月(9.69±1.70)分、术后6个月(6.00±0.82)分、末次随访时(3.08±0.76)分;SF-MPQ疼痛评定指数感觉项评分,术前(25.77±4.14)分、术后1个月(12.85±1.57)分、术后6个月(9.92±2.25)分、末次随访时(2.00±1.22)分;SF-MPQ疼痛评定指数情感项评分,术前(10.46±1.12)分、术后1个月(6.08.±1.19)分、术后6个月(3.62±1.04)分、末次随访时(2.46±0.97)分;SF-MPQ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前(77.08±4.39)分、术后1个月(45.54±8.00)分、术后6个月(35.69±11.06)分、末次随访时(12.69±2.96)分;SF-MPQ现时疼痛强度评分,术前(4.15±0.69)分、术后1个月(2.38±0.51)分、术后6个月(1.31±0.48)分、末次随访时(0.85±0.80)分。2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于术后2个月自行缓解;均未发生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颈椎功能和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国内应用后路椎间盘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2011)、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及维普期刊网关于后路椎间盘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或者非随机对照研究.其中,试验组行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对照组行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疗效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2~72岁,中位数60岁。L4~5椎间盘突出21例,L5S1椎间盘突出7例。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腰椎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切口9~14 cm,中位数12 cm。手术时间95~135 min,中位数110 min。术中出血量200~400 m L,中位数330 m L。1例出现硬脊膜破裂,术中未行修补。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3个月,中位数28个月。2例出现螺钉轻微松动,无明显临床症状,均未行特殊治疗。均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12、24个月,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5.7±2.6)分降至(2.2±0.6)分、(2.2±0.7)分、(2.1±0.6)分,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5.5±1.3)分降至(0.7±0.5)分、(0.5±0.3)分、(0.4±0.3)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57.0±18.0)%降至(17.0±5.0)%、(18.0±6.0)%、(15.0±5.0)%,无疼痛步行距离由术前400 m均升至2000 m以上。结论: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缓解腰腿疼痛症状,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10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PTED治疗。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评分及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结果:本组106例患者,手术时间(67.54±9.45)h,出血量(33.09±6.06)mL,切口长度(0.81±0.17)cm,术后下床时间(1.86±0.81)d,住院时间(4.74±1.90)d。术后硬膜撕裂4例,感染2例,血肿3例,总发生率8.49%(9/106)。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8.32±0.91)分,降低至术后6个月的(0.55±0.19)分;JOA评分由术前的(12.31±1.75)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23.98±4.3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20个月,中位数14.3个月,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为2.83%。结论: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5.
侯华宾  李长江  黄宝华 《河北中医》2012,34(7):1107-1108
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随着后路椎间盘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治疗适应证逐渐扩展.2007-09-2011-08,我们采用后路椎间盘镜下单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双间隙同侧突出13例,单间隙双侧突出10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原切口神经根管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腰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原切口神经根管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腰痛患者16例。年龄19~62岁,中位数37岁。其中原位复发14例、其他节段发病2例。对于原位复发者,沿原切口切开,松解神经根管,摘除突出椎间盘,腰椎失稳或滑脱节段采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对于其他节段发病者,按初次病变处理,采用小切口半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初次术式,半椎板开窗联合椎间盘切除术4例、半椎板开窗半棘突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术7例、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2例、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椎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术3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6个月至18年,中位数8年。术后随访观察腰痛缓解、腰椎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中位数38个月。术后3个月,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6.69±0.50)分降至(1.06±0.30)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疾患评分由术前(14.5±0.5)分升高至(22.3±0.5)分;采用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6例、良5例、中5例。术后6个月患者满意度1级8例、2级5例、3级3例,优良率81.25%。均无术中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原切口神经根管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腰痛,可以降低手术难度,保持术野清晰,改善腰部疼痛,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患者满意度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于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0例为青壮年患者,通过后路椎间盘镜将病变节段的椎间盘髓核摘除,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4~24个月,根据JOA腰痛评分标准及VA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70例患者优68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8.57%,VAS改善率为91.8%,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恢复正常生活。结论:对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正常活动,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并对其适应证,操作技术等相关问题进行经验总结。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并记录。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前VAS(静息)为(7.61±1.62)分,末次随访为(2.52±1.33)分,术前VAS(活动)为(7.81±1.74)分,末次随访为(2.71±1.24)分;JOA术前为(11.48±2.86)分,末次随访为(23.74±2.62)分;末次随访手术效果优23例,良14例,中2例,差1例,JOA评分的优良率为92.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但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对术中的操作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器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吞咽困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采用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器固定系统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2天、3个月及6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采用VAS评分、JOA评分、Odom评级记录患者手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及6个月功能恢复情况,随访椎间融合情况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3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3.76±12.59)min,术中出血量为(83.65±17.49)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4±2.33)d;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及6个月VAS评分、JOA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术后6个月Odom评级优良率达90.00%,术后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33%,术后6个月无吞咽困难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MRI,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植骨融合,仅有3例患者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结论:Zero-P系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及邻近节段退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对8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手术时间60~150min,平均120min.术前腰腿痛VAS评分(6.35±1.30)分,术后腰腿痛VAS评分:术后1周(2.32±1.45)分、末次随访(1.46±0.82)分,术后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58例,良20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