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障碍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该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与抑郁诊断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探讨各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结果中医证候要素频率降序排列为:血瘀肝郁肾虚气虚痰浊阴虚气滞脾虚阳虚火(热)寒凝。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结果,肝郁肾虚、痰瘀阻络证肾虚血瘀、气滞痰阻证肾精亏虚、肝郁血瘀证肾阳亏虚、痰瘀阻络证。结论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血瘀、肝郁、痰浊、肾虚、气虚、阴虚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期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辨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冠心病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实时采集京津地区9家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1 07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病史及中西医诊断信息,并将中医诊断复合证型拆分为寒凝、火热、气滞、痰浊、痰热、血瘀、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水饮11个证候要素,分析冠心病不同亚型及合并不同疾病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冠心病住院患者最常见证候要素为血瘀(81.4%),其次为气虚(56.8%)、痰浊(48.5%)、阴虚(25.1%)。冠心病各亚型及冠心病合并不同疾病患者之间证候分布特点有所差异,劳力性心绞痛患者中气阴两虚、痰热较其他病种常见,心律失常患者阳虚、痰热比例较高,心功能不全患者以阳虚、痰浊、水饮为特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气虚、痰浊较多,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辨证属阴虚者较多。结论冠心病不同亚型或合并不同疾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有不同特点,为中医辨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中医证候特点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近10余年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冠心病 AND 证"为关键词就1994年-2008年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冠心病辨证治疗及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证候要素分析研究冠心病的证候特点.结果 符合入选要求文献95篇,入选病例14 210例.冠心病总体证候及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分布涉及8个证候要素,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寒凝、热蕴,其中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6个证候要素检出率大于10%.南方、北方患者主要证候要素(包括痰浊)分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近10余年冠心病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寒凝、热蕴,反映了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南方、北方患者未见明显差异.与上一10年间比较,痰浊、热蕴患者有所增加.今后应加强对冠心病不同人群的证候分布比较分析及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740例冠心病患者中同时合并糖尿病的245例进行调研,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其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分析,并予以统计处理。结果全部患者中共有115例气虚病例,占46.94%,痰浊120例,占48.98%,血瘀168例,占68.57%;亚组分析结果证实气滞证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兼高脂血症患者的常见症状。结论气虚、痰浊、血瘀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基本证候,其关键病机在于气滞。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740例冠心病患者中同时合并糖尿病的245例进行调研,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其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分析,并予以统计处理。结果245例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为:气虚115例,占46.94%,痰浊120例,占48.98%,血瘀168例,占68.57%;亚组分析结果证实气滞证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蒹高脂血症患者的常见症状。结论气虚、痰浊、血瘀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基本证候,其关键病机在于气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改良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后中医优化诊疗方案。方法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对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进行两轮咨询调查,从AMI辨证分型、治法、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咨询。结果共发出问卷20份,收回20份,专家积极系数为100%;AMI的基本证候要素选择频次排列如下:血瘀气虚痰浊阴虚阳虚寒凝气滞。辨证治疗方面选择频次排列如下:气虚血瘀气虚痰瘀痰浊痹阻瘀血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阳不振。再灌注治疗后,中医主要治法的选择依次为活血益气化痰温阳养阴祛寒清热解毒。结论气虚血瘀证为AMI的基本证型,痰浊证、阴虚证、阳虚证是重要的证候要素,通过基本证型和单个或多个证候要素的结合,覆盖AMI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中医证型的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对450例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血瘀、痰浊、寒凝等证型,按术前、术后1周、术后4周、术后12周不同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中医辨证临床证型本虚证以气虚证246例(54.7%)、标实证以血瘀证254例(56.4%)为最常见;术后1周以气虚证269例(60.0%)、痰浊证257例(57.4%)最为常见;术后4周则以气虚证272例(62.8%)、痰浊证258例(59.6%)最为常见,术后12周则以气虚证217例(50.8%)、血瘀证230例(53.9%)最为常见,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后,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血瘀证减轻,术后12周与术后1周比较,血瘀证加重,本虚证和标实证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以胸痛、胸闷等标实证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改善冠心病气滞证和血瘀证,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病机特点,益气活血对术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各证候要素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方法制定临床信息采集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信息采集,建立证候数据库,然后对各证候要素与相关因素关联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证与高脂血症、血瘀证与高血压病、痰浊证与高嘌呤饮食及高脂血症、阴虚证与糖尿病、阳虚证与心绞痛类型、气滞证与性格关联性最强。结论冠心病心绞痛各证候要素与各自的相关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19例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进行归类分析.结果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最常见证型为气虚和气虚血瘀,所占比例同其他少见证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阳两虚的病人其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0.05).气虚为全部病例均有的证候;近半数的病例有血瘀证;近两成的病例有痰浊证;而阳虚和阴虚证均较少见.气虚、血瘀证所占比例和其他证候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而标实为血瘀和痰浊,以血瘀为多见.心气和心阳是心脏泵血功能的决定因素,由气虚发展至气阳两虚意味着心脏泵血功能失常的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1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统计,证候分型运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可归纳为痰浊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以双侧病变较为多见(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两指标均表现为血瘀证肝肾阴虚证组痰浊证组,血瘀证发病随年龄增高而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合并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脑动脉硬化时,血瘀证的患病率最高;合并高脂血症时,痰浊证患病率最高;合并高血压病时,肝肾阴虚证的患病率最高。结论痰浊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常见证型;血瘀证贯穿始终,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观察冠心病房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房颤患者9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的临床症状、性别、年龄、病程、类型合并危险因素心室率等,并根据临床症状探讨中医症候分布规律。结果各种证型中占大多数的为气滞血瘀型以及痰浊阻滞型,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顺序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气虚血瘀痰火扰心肝肾阴虚。结论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为多数,其次为痰瘀、气虚等症素,相兼多数,多数虚实夹杂、多证相兼,病情较为复杂,中西药治疗具有疗效高、副反应少、毒性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胸痹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各个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26例胸痹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其是否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分析胸痹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者10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1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病例以痰阻心脉征与血瘀证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证型(P<0.05);冠状动脉正常的病例中,气滞血瘀证占38.10%,高于其他证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8个证型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证型Gensini积分分值阴寒凝滞证>心血瘀阻证>阳气虚袁证>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冠状动脉正常的胸痹病人,多见于气滞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见于为血瘀证、痰浊证.不稳定型心绞痛中,标实方面,阴寒凝滞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最重.气滞血瘀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最轻,提示其中医病理变化依气滞→血瘀→痰浊次序由轻到重发展,标实证由滞到瘀,继而蕴久化浊;本虚方面,以阴虚→气虚→气阴两虚→阳虚顺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本虚证由阴虚、气虚逐渐耗伤阳气而向阳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方面显示一定效果和良好的前景,尤以基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为特色。深入研究冠心病证候分布特点,对于提高冠心病的中医辨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气滞、阳虚、寒凝、热蕴,反映了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然而,冠心病常合并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要素及其地位和作用。方法采用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对21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建立慢性心力衰竭证候信息数据库,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候的病性要素以气虚、阳虚、痰浊、血瘀为主,病位要素与心、脾、肺、肾、肝相关,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病性要素与病位的结合。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五脏相关,痰瘀相关。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分析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合血脂等客观指标改变,以求找出一些规律,使中医辨证建立在更为客观科学的基础之上.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名及诊断标准",选择89例病人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分会制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通过相关分析各证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积分、血瘀证积分、瘀血舌象积分及血脂之间的关系.结果①阳虚证冠状动脉造影积分高于痰浊偏寒组,痰浊偏热组瘀血舌象积分高于痰浊偏寒组(P<0.05);②血瘀组与各组(痰浊偏热、血瘀、气滞、气虚、阴虚)的冠状动脉造影积分、心电图积分正相关;阳虚组与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P<0.05);③痰浊偏热组HDL-C比痰浊偏寒、寒凝组降低,阴虚组HDL-C比寒凝、血瘀气滞组降低(P<0.05);气虚组三酰甘油高于寒凝组(P<0.01);④痰浊偏热组LDH高于痰浊偏寒组(P<0.05),阴虚组乳酸脱氢酶(LDH)低于气滞、寒凝、阳虚组(P<0.01),气虚组LDH显著低于阳虚组(P<0.01);⑤血瘀证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与瘀血舌象积分无相关性.结论①冠状动脉造影积分在阳虚证冠心病心绞痛最高,血瘀证积分密切相关;②痰浊偏热、阴虚热象明显者HDL-C偏低;寒象明显者胆固醇水平偏高,HDL-C也高;③瘀血舌象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证候特点及其痰瘀互结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94例,统计受试者基线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并根据中医四诊信息归纳病人证候信息。结果:194例受试者中,痰瘀互结型86例(44.3%),气虚血瘀型52例(26.8%),气阴两虚型29例(14.9%),气滞血瘀型27例(13.9%)。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证候影响因素包括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痰瘀互结型独立影响因素为BMI、Hb、AST。结论:稳定型心绞痛证候分布中痰瘀互结型占比最高;BMI、Hb、AST是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型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心电信息相关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和心电信息的相关性。方法对28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进行临床辨证分型判定和平板运动试验、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气虚血瘀型、痰浊内阻型总运动时间、最大代谢当量相对较低,心阳亏虚型QT离散度高于其他型病人,气虚血瘀型QTod相对痰浊内阻型较高,SDNN及DI以气阴两虚型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虚血瘀型心电信息异常变化较多,对病变程度和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人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确诊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人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冠状动脉造影资料、颈动脉超声检查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建立三维结构化关联数据库,采用证候、证素判定标准进行判定,分析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人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结果 经证素归类合并后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血瘀102例(68.00%)、肾虚98例(65.33%)、痰浊93例(62.00%)、气虚76例(50.67%)、气滞55例(36.67%)、内毒36例(24.00%)、阳虚28例(18.67%)、血虚22例(14.67%)、阴虚19例(12.67%)、水饮12例(8.00%)。颈动脉斑块部位与中医证素分布情况:斑块位于颈总动脉者多见气虚、肾虚、气滞、血瘀等证素;斑块位于颈内动脉者多见肾虚、气虚、痰浊、气滞等证素;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者多见血瘀、痰浊、肾虚、气虚等证素。结论 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人中医证素以血瘀为主,其次为肾虚、痰浊、气虚。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证与炎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气虚证候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25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并检测炎症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5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涵盖血瘀证、痰浊证、气滞证、寒凝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7个证候;Sperman相关性结果显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气虚证候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1呈正相关;与IL-6、肿瘤坏因子(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气虚证影响因素依次为纤维蛋白原(FIB)和ICAM-1。结论气虚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病机;UAP气虚证与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急性时相蛋白,细胞间黏附因子相关,且处于低水平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调研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合并病及中医证候要素。结果调研736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脑卒中的患者94例,占12.77%。稳定性冠心病常见证候是血瘀(501例,68.07%)、痰浊(363例,49.32%)、气虚(344例,46.74%)。冠心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常见证候是血瘀(65例,69.14%)、气虚(47例,50.00%)、痰浊(44例,46.81%);亚组分析显示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患者,无论男女均多见气滞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兼夹糖尿病的患者多见气滞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兼夹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的患者较不合并脑卒中的患者多见气滞证。结论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基本症候是血瘀、气虚、痰浊,气滞是其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