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重要手段,PCI治疗后患者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从而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近期一些研究显示,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体内的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水平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本文就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价值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十分重要,患者虽接受规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仍可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残留高反应性(HRPR)为PCI后支架内血栓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1]。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冠心病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疗效及预后欠佳的主要影响因素[2]。因此个体化抗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行PCI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2例,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和西洛他唑组(48例,在常规治疗组治疗基础上接受西洛他唑治疗)。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R),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月PAR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MPV和PAR均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术后1周及1月西洛他唑组PAR显著降低[术后1周:(48.7±6.3)%比(43.5±5.7)%,术后1月:(46.8±5.8)%比(42.4±5.4)%],P均0.05。随访6个月后,西洛他唑组和常规治疗组的总MACE发生率(16.7%比17.3%)无显著差异,P0.05;西洛他唑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6.25%比19.23%,P0.01)。结论: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较,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更显著,且出血事件明显减少,在PCI术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的疗效及预后。方法纳入ACS合并糖尿病行PCI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n=92)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 mg/d;替格瑞洛组(n=88)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替格瑞洛90 mg,每天两次。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患者PCI术后24 h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并比较两组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等安全性事件。结果替格瑞洛组ADP激活血小板形成最大血凝块强度(MA-ADP),低于氯吡格雷组(34.94%±11.91%比47.16%±14.90%,P0.001)。血小板AA抑制率、ADP抑制率替格瑞洛组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68.24%±22.96%比48.21%±32.91%,58.16%±23.52%比33.34%±26.67%,P0.001)。结论 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3个月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PCI术及常规治疗基础上,替格瑞洛组36例应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组36例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两组患者均观察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指标的变化、不良心脏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服药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及P2Y12反应单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服药后各时间点(术前、术后10min,服药后24h,服药后7d)替格瑞洛组患者的MPAR及P2Y12反应单位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均P0.01);替格瑞洛组6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χ2=4.5714,P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06,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能够更好地拮抗我国人群中ACS患者PCI术后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化治疗.然而,双联抗血小板虽能有效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却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1],约占血管成形术后的2.3%.PCI术后消化道出血对于心脏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2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25例,其中常规剂量组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采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维持量),而高剂量组采用高剂量氯吡格雷(150 mg/d维持量),对患者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高剂量组应用氯吡格雷1、3、6个月后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且治疗总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的81.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非致死性心梗)以及胃肠道出血和皮疹的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维持剂量相比,患者于PCI术后应用150 mg/d氯吡格雷能够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8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各29例,替格瑞洛组术前1次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术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d,替格瑞洛90 mg,2/d;氯吡格雷组术前1次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d,氯吡格雷75 mg,1/d。术后24 h和术后3个月时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血小板抑制率,评价血小板抑制效果,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性不良事件。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冠心病类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24 h和3月时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术后24 h和3个月时替格瑞洛组患者血小板抑制效果均优于氯吡格雷组患者(P0.05)。出院后3个月内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出院后3个月内两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出血分级标准,两组出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对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抗血小板疗效更佳,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小剂量替罗非班为主三联抗血小板药对老年冠心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病人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因冠心病植入DES的病人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联组和二联组,每组43例。三联组采用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二联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3个月内病人心脏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紧急靶血管重建、心源性死亡,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三联组MACE中的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及紧急靶血管重建发生率明显低于二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源性死亡、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小剂量替罗非班为主的三联药物方案可以减少老年长DES植入冠心病病人近期术后支架内血栓、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紧急靶血管重建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及血小板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预先应用氯吡格雷是否会使病人获益现尚存争议,因此未被广泛接受。目的:为确定近期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在PCI术前预先应用氯吡格雷在预防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方面优于手术时应用。设计、入选:PCI-CLARITY是前瞻性、随机、双盲设计、对照试验,计划分析TIMI28-CLARITY试验中冠脉造影后接受PCI治疗的1863例病人。入选病人来自2个国家319个中心,时间自2003-02~2004-10。病人溶栓后一组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后75mg,每日1次),另一组溶栓后先给予阿司匹林、安慰剂,直至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11.
1介入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争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辅助抗血小板治疗能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已成为PCI术重要、常规的治疗,但仍存在以下一些未确定的问题,如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的最佳负荷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药物涂层支架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45名在我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CS合并DM患者资料,按照手术后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二联抗血小板组(124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和三联抗血小板组(121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联合治疗),1年后对两组治疗的远期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年后,三联抗血小板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二联抗血小板组(8.3%比17.7%,P=0.028);两组患者支架内血管再狭窄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且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出血事件。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药物涂层支架手术后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并且与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相比,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分别联合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ACS合并T2DM患者共120例,根据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57例),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分别加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发生率,术后24h花生四烯酸途径(AA)抑制率、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二磷酸腺苷诱导最大血块强度(MA-ADP)水平,全因死亡率,MACE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血栓弹力图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率、脑卒中、再发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用于ACS合并T2DM患者可显著降低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提高抗血小板效果,并有助于预防支架内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4.
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术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可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降低死亡、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减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然而,氯吡格雷的疗效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氯吡格雷抵抗是引起冠心病PCI患者血栓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针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管理策略尚未达成共识。临床是否应针对氯吡格雷抵抗进行常规血小板功能检测,以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尚存在广泛争议。该文汇总了近年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研究结果,主要介绍氯吡格雷抵抗的实验室诊断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加用替格瑞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行急诊PCI术治疗的77例STEMI病人,其中PCI术前加用替格瑞洛的42例病人作为替格瑞洛组,加用氯吡格雷的35例病人作为氯吡格雷组。比较两组冠脉血流、心肌再灌注以及出血事件、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替格瑞洛组TIMI3级血流、TMPG3级、STR≥50%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TIMI计帧数、无复流比例、CK-MB峰值和CK-MB峰值时间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结论 STEMI病人行急诊PCI术前加用替格瑞洛改善了冠脉血流和心肌再灌注,减少了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了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质子泵抑制剂(PPI)防治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1 000例,随机分成PPI干预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500例,所有患者PCI术前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PI.对比观察2组患者服药期间主要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A组患者无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B组患者中35例粪潜血强阳性(其中8例为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风险,PPI可有效地减少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既往有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作史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史且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216例,其中80例PCI后应用三联抗血小扳治疗(三联组),136例PCI后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两联组)。观察两组PCI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亚急性血栓和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临床基线特征及PCI即刻结果无差异,术中均无死亡;三联组患者30天病死率、脑卒中发生率、MACCE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两联组(P值分别<0.05,<0.05,<0.01)。两组亚急性血栓、30天主要出血事件、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史患者PCI后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近期死亡、脑卒中及MACCE发生率,且不增加脑出血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氯吡格雷抵抗——不可忽视的临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及术后血栓形成的并发症中,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ACS及PCI术后的常规疗法,其中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则是最常用的药物。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报道较早,一些试验已经证实其发生与部分冠心病(CAD)患者接受PCI治疗后再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2]。最近研究表明,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的患者中,约有4%~30%的患者对氯吡格雷无反应或未达到预期的抗血小板作用[3-6]。有专家认为这一现象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再发…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预先应用氯吡格雷是否会使病人获益现尚存争议,因此未被广泛接受。 目的:为确定近期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在PCI术前预先应用氯吡格雷在预防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方面优于手术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