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高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改良BartheI指数(MBI)、改良Ashworth评定患者的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下肢肌张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70.05)。下肢简式Fugl-Meyer评分与MB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MOTOmed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较好的改善高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站立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站床组23例、减重组19例和智能组21例,三组患者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应用电动起立床、减重系统和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前后评价三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三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减重组和智能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均显著优于站床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减重系统和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能更有效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针刺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及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定、Fugl—Meyer运动评分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者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867~0.910,P〈0.001)。结论:针刺配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和单纯的功能训练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前者优于后者;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者之间密切相关,说明平衡能力的改善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均接受常规Bobath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疗程为6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双下肢Berg平衡功能评分、步态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及10m步行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BBS评分、步态评分、FAC评分、10m 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运动训练方式差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以及步行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8周和传统步态训练8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训练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分组比较试验方法。将20例具有10 m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组和传统步态训练组。使用影像分析法和仪器检测法,研究两组偏瘫患者在接受训练前和接受训练8周后立位睁眼平衡数据、立位闭眼平衡数据以及步长、步态周期等数据的变化。结果减重活动平板步态训练8周和传统步态训练8周在步行参数和平衡功能测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训练方法比较健侧单支撑期时间前后差值,减重步态训练组大于传统步态训练组(P〈0.05);平衡功能测定在直立位闭眼时减重步态训练组增大值大于传统步态训练组(P〈0.05)。同时发现在8周训练后,膝关节过伸展患者的患侧单支撑期时间明显大于膝关节屈曲的患者(P〈0.05);训练前后健侧步长和患侧步长的变化,膝关节过伸展患者与膝关节屈曲患者各有其规律性。结论对于具有10 m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应针对性地制定步态训练处方。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与患者具体异常运动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等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悬吊训练。2组治疗前及疗程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评定,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悬吊运动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步行能力。结论悬吊运动训练是脑卒中偏瘫康复临床有效康复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智能运动训练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单侧偏瘫伴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纯康复组和智能运动训练组,均常规给予康复训练。智能运动训练组同时加用智能运动训练。结果治疗1个月后,智能运动训练组及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上下肢痉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智能运动训练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结论智能运动训练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控制脑卒中所致高痉挛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何亚昌 《光明中医》2016,(24):3586-3588
目的分析对脑卒中偏瘫老年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与行为学疗法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患脑卒中偏瘫的100例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单纯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行为学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FAC、步速、跨步长度、Barthel指数、FMA-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其中又以研究组的提高较为显著(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配合行为学疗法能够有效促进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与下肢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n lax(日常生活作业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科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作业训练40min/次。观察组在每天在传统作业训练的基础上增加Enlax(日常生活作业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20m i n/次,1次/d,5d/周。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估上肢功能和改良Barthel(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生活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肢功能、生活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nlax(日常生活作业智能训练系统)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ADL功能有促进作用,对脑卒中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针剌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4例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MBI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抗阻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下肢肌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患侧踝部绑沙袋的抗阻行走训练,1次/d,40min/次,5次/周,治疗4周。观察患者Fugl-M 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左右步幅差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左右步幅差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左右步幅差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下肢抗阻步行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研究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对比两组干预后的步行能力以及步态情况。结果训练后,研究组的步行功能较常规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的步态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的步态评分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的应用效果良好,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整体控制疗法(GCT)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运动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5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GC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下肢运动与平衡功能(Fugl-Meyer量表)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6周,两组UE-FM、LE-FM、FM-B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康复锻炼中应用GCT能改善运动功能,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艾灸结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艾灸结合巨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改善患者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同时给予艾灸结合巨刺法治疗,可显著改善偏瘫下肢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霍琦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5):16-17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实施运动想像疗法对改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DL)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配对设计方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执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像疗法的实施;持续训练6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和BARTHEL生活功能指数(BI)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训练6周后,两组患者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FMA、BI评分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运动想像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结局有积极促进作用,可将实施运动想象疗法作为临床强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强制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20min,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常规平衡训练20min,两组治疗均为每周6天,每天1次,共4周,治疗前后通过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定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了等速肌力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全部患者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等速肌力训练,比较两组的各项指标及膝关节屈伸肌PT。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功能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积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伸屈肌PT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膝关节伸屈肌PT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痉挛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局部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进行痉挛评定;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的均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和步态分析参数(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游越  韩冰  汪洪波  宋妮 《四川中医》2020,38(9):185-188
目的:观察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Holden步行分级、10-MWT及6-MWT测试、Tinetti、BBS和FMA-L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