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某印刷企业4个工种37名接触噪声作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接噪人员护听器个人适合性检验、噪声检测及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评估护听器个人声衰减值(PAR)和改善措施的有效性;通过调查对护听器的选择、佩戴方法、使用和维护、护听器的使用障碍等影响个人防护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行识别。对防护不足的员工及时干预,帮助员工正确佩戴护听器,提高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噪声作业人员现场护听器实际使用效果,为制定防聋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噪声危害较严重的某市轧钢企业为346名劳动者为研究对象,对佩戴市售防噪声耳塞人员听力损伤原因进行调查,观察护听器防护的实际使用效果。结果轧钢厂作业场所噪声强度为67.1~96.3 d B(A),超标率50.4%;作业人员对噪声危害认知度不高。佩戴耳塞后产生不适反应的实质问题是耳塞佩戴的舒适性,听力损伤的发生率仍然呈现随工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高频损失和语频损失总检出率为31.2%。结论导致工人听力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耳塞的舒适度,积极探寻既舒适又有实际防护效果的护听器是听力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任坚 《职业与健康》1999,15(7):32-32
在工矿企业中,噪声在机械制造、纺织、冶金、采矿、木材等行业广泛存在,属于较大的职业危害。噪声对人体的最直接损伤是造成听力损伤,当造成噪声性耳聋后,基本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此,充分认识噪声引起职业危害的严重性,加强卫生监督管理,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减少噪声对人体的损害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胡浩  卢启冰  谭剑明 《职业与健康》2009,25(14):1465-1466
目的聚类分析9个行业作业场所噪声频谱特征,以针对不同企业噪声频谱特征,采取不同防护措施。方法按照W S/T 69-1996《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检测某市9行业作业场所噪声强度和频谱,聚类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各行业噪声强度平均值按照大小排序为:纺织〉建材〉机械〉家具〉塑胶〉电镀〉化工〉皮革〉电子;9行业频谱特征分为4类,第1类是机械、塑胶、家具,第2类是纺织,第3类是电镀、化工、电子、皮革,第4类是建材。结论依据聚类行业频谱特征,可找出防护重点,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选择某区受噪声危害企业中接触噪声人员进行护听器使用现状调查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接触噪声人员护听器佩戴合格情况仅占38.0%;职业健康检查中,高频听力损失、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均随着护听器保护情况趋好而降低。提示该区工业企业接触噪声人员佩戴护听器合格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强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企业如何为接触噪声作业人员选择合适的护听器。我们以某发电厂为例,采用现场调查、噪声强度定点测量方法对该发电厂作业人员接触的噪声强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该发电厂锅炉运行、汽轮机运行、电气运行、除灰操作巡检、高炉鼓风、化学水处理作业人员接触噪声强度不符合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工人听力健康现状,探讨听力损失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检测个体接触噪声强度;测量个人声衰减值(personal attenuation rating,PAR);开展双耳6个频段(0.5~6.0 kHz)的气导纯音听阈测试;并使用问卷开展作业人员噪声接触情况和护听器使用情况调查。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分组人群的听力损失发生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281名噪声作业工人,个体接触噪声强度(normalization of equivalent continuous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to a nominal 8h working day,LEX,8h)范围为80.1~94.5 dB(A)。分析不同使用情况分组的工人之间的基线PAR,发现有无接受培训、是否知道正确佩戴方法、日常是否正确佩戴的工人的基线P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PAR未通过测试有35人,未通过率为12.4%。高频听阈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噪声防护耳塞削减噪声强度的水平对噪声的防护效果,为预防听力损伤提供依据,找到保护听力的有效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62例接触噪声的工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入选对象双耳并无疾患,对每名工人实施裸耳纯音听力测试和佩戴噪声防护耳塞后纯音听力测试.结果:工作场所噪声强度通过检测范围为...  相似文献   

9.
目前,噪声作业职业健康检查所依据的国家标准为《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下称《监护规范》)及《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49—2007)(下称《诊断标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对《监护规范》、《诊断标准》的理解不同,致使所作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而引起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体检结论产生异议、劳动者投诉及申请职业病鉴定等问题。本文就噪声作业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时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国内不同行业的工人使用护听器的降噪效果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石化厂、纺织厂、零部件制造厂1 197名噪声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 利用护听器适合性检验系统测试工人佩戴日常使用的护听器的降噪效果[个人声衰减值水平(PAR)], 比较3家企业工人的PAR, 对于未达到企业要求降噪效果的工人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和重复性测试, 比较干预前后工人的PAR的变化情况。两组或多组基线PAR的比较用曼惠特尼检验, 基线PAR与干预后PAR的比较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和检验, 两组或多组定性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所有工人的基线PAR的中位数为15 dB, 男性、年龄<30岁, 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工龄5~15年, 使用护听器5~15年者的PAR值较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家企业工人的基线PAR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75.06, P<0.01)。未通过基线受试者的PAR的中位数经干预后从3dB提升至21 dB(Z=-27.92, P<0.01)。结论部分工人佩戴护听器并未达到要求的PAR,...  相似文献   

11.
噪声是电缆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为减少噪声对裸线生产线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某电缆厂自2006年起对裸线生产工序噪声接触工人采取了一系列的个人听力防护措施。我们于2005年和2009年分别对该厂裸线生产噪声作业工人个人听力防护措施前后进行了噪声暴露情况调杏。  相似文献   

12.
噪声作业工人个体防护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噪声作业工人实施个体噪声防护后对听力的保护效果.方法 对某火力发电厂184名实施个体防护的噪声作业工人连续进行3年纯音听力监测,测试0.5、1.0、2.0、3.0、4.0、6.0kHz 6个频率的阈值,听阈测试结果与上年度比,阈值≥10 dB(HL)为听力损失变化阳性.比较3年间听力损失检出率及听力损失变化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语言频段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6%~2.2%,发生工龄均>15年.3年间高频段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为68.5%、66.3%、63.6%.不同工龄高频段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工龄>15年组明显高于15年以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个体噪声防护后,接触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发生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上年度比较,阈值下降率最高,为16.3%、17.9%;听阈值提高率也最高,为18.5%、19.6%.P50、P90统计值提示,6.0 kHz处不仅是听力损失主要频段,也是听阈偏移易变频段.结论 个体噪声防护用品的使用可有效地遏制噪声性听力损失随接触年限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对保护工人的听力有明显的效果.如间断或偶尔使用护耳器仍然可以导致渐进性听力损失;反之,可使听力损失有所恢复,尤其表现在听力阈移较大的4.0和6.0 kHz处.  相似文献   

13.
特制硅橡胶防噪声耳塞防护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硅橡胶耳塞防噪声效果,我们监测了江阴市工矿企业噪声强度,并对佩戴了不同防噪声耳塞作业人员的防护效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在全球范围内,作业人员眼面部受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职业危害。据最新调查,仅在美国,因缺乏合适的眼面部预防措施,每天有近2 000名员工遭受本可避免的眼睛受伤。除了给员工带来人身伤害,眼睛受伤也给企业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损失。在美国,估计每年工作场所因眼睛受伤造成的医疗、赔偿费用和停工检修损失达3亿美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噪声计算理论及现行多个噪声职业卫生标准,开发了作业场所噪声仿真分析及评价软件。该软件能同时实现多个作业点噪声值的预测和个体日8 h/周40 h接触等效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完成作业人员日/周接触(噪声强度、时间)卫生评价,还可以实现噪声职业危害分级评价,以图像的形式展示作业场所噪声的分布状况。并以某发电厂磨煤车间为例进行了具体仿真分析及评价。  相似文献   

16.
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4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对2021年重庆市重点行业744家企业中2 607个接噪岗位进行噪声危害作业分级。结果显示,噪声作业I~Ⅳ级岗位分别占24.47%、8.13%、3.15%、0.73%。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噪声作业I级、Ⅱ级岗位数在各噪声作业分级总岗位数占比均最高,分别为21.63%(138/638)、35.85%(76/212);非金属矿采选业噪声作业Ⅲ级、Ⅳ级岗位数占比最高,分别为40.24%(33/82)、47.37%(9/19);不同行业间噪声作业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作业Ⅳ级岗位主要为非金属矿采选业中破碎、凿岩、穿孔、其他岗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切割、破碎、其他岗位及汽车制造业中冲压岗位。重庆市重点行业工作场所噪声危害作业分级以I级为主,整体控制较好,但仍存在Ⅲ级、Ⅳ级岗位,企业应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和职业防护设施进行整改和治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噪声作业场所除噪声外其他环境危险因素对个体听力损失的影响,从环境因素出发寻找噪声性听力损失(NIHL)的高危易感人群.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南方某市某大型空调生产企业连续性噪声暴露强度在75~120 dB范围内2400名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比较同一噪声暴露组内噪声作业人员的左耳3000 Hz频段听阈位移情况,筛选出听阈位移最大的10%个体作为本研究的易感人群组,共202例;听阈位移最小的10%个体作为耐受人群组,共204例.并对两组人群进行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调查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环境因素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噪声作业人员中吸烟、饮酒、工作接触有机溶剂、接触重金属、接触高温、接触粉尘人群是NIHL的高危易感人群.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发现,仅工作过程中接触高温是NIHL的高危因素,噪声暴露中同时接触高温的NIHL危险度是单纯噪声暴露的1.804倍(95%CI:1.101~2.958).结论 噪声作业同时有高温暴露的人群是NIHL的高危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火电厂运行岗位员工佩戴护听器后个人声衰减值(personal attenuation rating,PAR),为噪声个体防护用品的适合性评价提供更精确手段.方法 使用3M E-A-RfitTM测试系统测量佩戴护听器者得到PAR,对首次未通过者给予培训与再测试,收集测试结果作为评价依据.结果 共调查运行岗位锅炉及辅控巡检员工18人,该岗位工作地点噪声最高达到99.8 dB(A).员工佩戴3M1100型耳塞进行适合性检验的首次测试通过率为66.7%,平均PAR为(17.4±8.7)dB(A);干预及培训后,所有受试员工佩戴同款耳塞均达到最优保护水平,最终PAR均值为(22.3±5.0) dB(A),高于理论估计值17.4 dB(A),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1,P=0.001).结论 佩戴耳塞方法的正确与否可极大影响噪声防护效果,建议采用如3M E-A-RfitTM测试系统等适合性检验方法进行更精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樊乃根 《职业与健康》2020,(9):1277-1279
目的了解2018年天津辖区铁路单位噪声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方法通过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2018年职业健康检查的116名噪声作业人员接触情况、采取的个人防护措施以及噪声作业人员纯音测听结果,分析噪声作业人员听力异常影响因素。结果天津辖区铁路单位噪声作业异常率达67.24%,在统计分析中发现听力异常与噪声强度、年龄以及是否佩戴护耳器有相关性(P<0.05)。结论天津辖区铁路单位噪声作业人员听力异常率较高,针对噪声的影响因素,用人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采取有针对的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20.
噪声防护耳塞对石油钻井工人听力的防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长期使用噪声防护耳塞对石油钻井工人听力损失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华北油旧1997年以前在钻井队工作1年以上的钻井工人的健康监护资料、现场噪声监测资料和使用噪声防护耳塞的观察资料.随访到2007年止,以坚持使用防护耳塞3年以上(每年累积3个月以上)的钻井工1550名为使用组,以不使用或使用少于3年(每年累积不足3个月)的钻井工1000名为未使用组.结果 经校正年龄因素后,不使用噪声防护耳塞者发生听力损失的危险性是使用者的61.23倍.随着使用耳塞年限的增加,作业工人听力损失发生率降低.使用组中不规范使用噪声防护耳塞的钻井工人发生听力损失的危险性是规范使用者的6.5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长期规范使用噪声防护耳塞能明显降低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的发生率,对作业工人的听力有明显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