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中医学对失眠症的诊治积累了两千多年的丰富经验,《黄帝内经》最早奠定了睡眠的中医理论基础,并记载了第一张治疗失眠的方子:半夏秫米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在半夏秫米汤的基础上发展出失眠症的全面辨证论治方法,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六经辨证与方证相应相结合选用中医药治疗失眠常常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笔者把失眠症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原发性失眠是指无明显诱因所导致的以失眠为主要表现的症候,伴或不伴有日间头昏、精神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工  相似文献   

2.
半夏为治疗失眠症的常用中药材。查阅文献,古代以半夏为主药治疗失眠症可分为《内经》小半夏汤补虚泄实、交通阴阳,及《三因方》温胆汤清化痰热、和胃理气为代表的两大类;在现代临床上医家应用于失眠症时各有发挥,文献以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多见。可见半夏应用于失眠症的治疗时以固定药对、组方,并取其降气、化痰、散结功效为主。现代药理研究也显示半夏在复方制剂中可增强药物的镇静、催眠作用。为更全面总结半夏在失眠症中的应用经验,综述半夏治疗失眠的主要组方,及现代药理关于半夏在睡眠作用影响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汤剂,古称汤液,是我国医药中最古老的剂型之一。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中就有汤液始于商代伊尹的记载。《黄帝内经》中早有治疗失眠症的“半夏秫米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113方中有95方为汤剂。可见汤剂是中药临床治病最早最常用的制剂。它具有奏效迅速,可随证加减,作用强的特点,至今为人们所习用。但工作中常遇到一些病人不会  相似文献   

4.
半夏夏枯草合用治疗失眠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失眠症的病因病机,探讨了半夏、夏枯草合用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并总结了其临床应用,认为半夏、夏枯草是治疗失眠症非常有效的一个药对。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张聿青医案·不寐》,探析张聿青运用并发挥《内经》中理论和方药治疗不寐的经验与特点,其重视"胃不和则卧不安""阳不入阴"之说,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不寐的病机不离"阴阳水火升降失调",治疗则善用半夏汤,且半夏用量不大,为现代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半夏 夏枯草合用治疗失眠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失眠症的病因病机,探讨了半夏、夏枯草舍用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并总结了其临床应用,认为半夏、夏枯草是治疗失眠症非常有效的一个药对。  相似文献   

7.
治疗失眠宜用半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建平 《光明中医》2004,19(4):36-36
半夏的主要功能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常用于治疗痰多,咳嗽,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胸脘痞闷,梅核气等病,而用于治疗失眠则临床少见。半夏具有治疗失眠功效最早的记载见于《灵枢·邪客》,此后,《千方要方》、《外台秘要》、《杂病源流犀烛》等书中都有引用或类似的方剂列出。如清代的汪昂所著的《本草备要》,在论不眠用半夏秫米汤时,引用《素问》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半夏能和胃气而通阴阳,如半夏秫米汤”。半夏何以能治失眠?这需从睡眠的机理说起。古人认为,卫气在白天行于体表,即行于阳分,夜晚则行于内脏,即阴分。当夜晚卫气从阳分进…  相似文献   

8.
半夏厚朴汤对失眠症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厚朴汤对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取小鼠灌胃给药,观察加味半夏厚朴汤对小鼠自主活动及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催眠作用的影响。结果中高剂量组加味半夏厚朴汤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小鼠睡眠时间、提高入睡率(P〈0.001),能显著抑制小鼠自主活动时间(P〈0.01)。结论加味半夏厚朴汤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对失眠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任卉 《江苏中医药》2019,51(10):56-57
正甘草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是古代治疗狐惑病的专方。甘草泻心汤由甘草、黄连、黄芩、半夏、干姜、人参、大枣组成,具有清热燥湿、和中解毒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口腔、咽喉、前后二阴黏膜糜烂及伴随消化系统症状、失眠者。方中生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针刺合半夏汤治疗失眠与西药治疗失眠症的疗效,阐述针刺合半夏汤治疗失眠的优势。方法:针刺合半夏汤治疗失眠症30例,与单纯西药安定治疗的28例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2.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合半夏汤治疗失眠症疗效优于催眠镇静药安定,疗效可靠,并减少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四期《中日伤寒论研究专辑》译载了日本胜田正泰氏题作《东洞到希哲》的文章,该文在“对《药征·半夏·辨误》的批判”一节中,强调“半夏对妊妇仍以慎用为宜。”我想谈谈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古今方中用半夏治疗妊娠恶阻者不乏其例以半夏治疗恶阻,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干姜、人参、半夏)。此后,唐代孙恩邈《千金要方·卷二》所载治疗恶阻的半夏茯苓汤(半  相似文献   

12.
半夏厚朴汤由半夏、厚朴、生姜、茯苓以及干苏叶五味药组成。半夏厚朴汤最早记载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在临床中以此为主方治疗瘿病、头痛、咳嗽、慢性咽炎、顽固性鼻炎以及胃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柴芍六君子汤出自吴谦的《医宗金鉴》卷五十一,具有健脾平肝、化痰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慢惊风脾虚肝旺风痰甚者。方系四逆散和六君子汤合方而成。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重在健脾益气渗湿;柴胡、白芍配伍一散一收,重在疏肝柔肝,敛阴合营;陈皮、半夏配伍降逆和胃气,半夏性辛散温燥、入脾胃经、和胃降  相似文献   

14.
中药学肇始远古 ,直至秦汉方趋系统 ,出现了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随着后世医药理论 (尤其是辨证论治及药性理论 )的完善 ,以及当今中药学的逐渐形成 ,人们在发现新药效的同时 ,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把古人对中药功效的某些朴素认识丢弃了。下面就以半夏、桔梗、桂枝三药在《本经》中的功效记载为例 ,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试作探讨。1 半夏《本经》谓半夏主“咽喉肿痛”[1] ,而现在用半夏治疗咽喉部疾患主要是组成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叶 )治疗“梅核气”,其主症为自觉…  相似文献   

15.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症,中医学称之为“不寐”。祖国医学认为该症多由情志过极、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所致。笔者对《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失眠的内容进行总结,结合文献及临床,浅谈一下《针灸甲乙经》对于治疗失眠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及质量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萍 《中药材》1989,12(6):27-29
半夏药用历史悠久,炮制品也较多,本文就半夏炮制品的历史沿革及影响炮制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初探,供参考。一、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半夏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而半夏炮制品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其中写到:“不叹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这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半夏的毒性。至南北朝时有了姜制品,并对半夏炮制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陶宏景著的《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  相似文献   

17.
梅核气,最早的症状、治疗出自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宵,半夏厚朴汤主之.”而梅核气这个病名,最早却出自于明代孙一奎的《赤水玄珠》:“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  相似文献   

18.
针刺调阴跷阳跷治疗失眠症8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张洪  邓鸿  熊可 《中国针灸》2003,23(7):394-396
目的 :对比针刺调阴跷、阳跷与西药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 :针刺调阴跷、阳跷治疗失眠症 87例 ,与单纯西药氯硝西泮 (Clonopin)治疗的 4 5例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 2 % ,对照组为 82 2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 (SRS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0 1) ,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针刺调阴跷、阳跷治疗失眠症疗效优于催眠镇静药氯硝西泮 ,对于各种原因不能服用药物的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9.
思虑过度状态可致失眠症。半夏厚朴汤行气解郁、化痰降逆,用以解思除虑,宁心安神,通过改善患者思虑过度状态,起到治疗失眠症的效果。本方治疗思虑过度状态可致失眠症的机制业已得到现代实验研究的证实,笔者在临床上也屡试不爽。  相似文献   

20.
陈伯涛老中医药对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半夏、夏枯草《冷庐医话·不寐》指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大,是阴阳配合之妙也。”陈老据此,用半夏、夏枯草相伍,以调摄阴阳。如用二者配《金匮》酸枣仁汤(酸枣仁、知母、川芎、茯苓、甘草)治疗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取效甚捷。以半夏、夏枯草加育阴潜阳之品,如生地、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生牡蛎等,治疗老年高血压及偏头痛等,收效亦佳。用半夏、夏枯草,合《金匮》百合地黄汤及甘麦大枣汤,治疗精神分裂症,中医辨证属阴虚兼夹痰火者,每见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