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腕踝针对急性腰痛的即时镇痛作用: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 JT  Zhou QH  Li R  Zhang J  Li WH  Wang Q 《中国针灸》2010,30(8):617-622
目的:评价腕踝针对急性腰痛的即时镇痛作用及其与患者预期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假针刺对照试验,60例急性腰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腕踝针治疗,针刺双侧下5、下6针刺点,不要求得气;对照组用不刺入的假针刺法。两组均治疗1次,留针30min。治疗前3min和治疗过程中第5、10、15、30分钟(拔针后),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记录受试者腰部活动时的疼痛等情况;用重复改良Schober试验(Modified-Modified Schober,MMS)观察腰椎前屈情况;用预期和治疗信任度问卷(Expecta-tion and Treat ment Credibility Scale,ETCS)分析患者治疗前的预期与疗效的关系;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SF-MPQ、MMS和ETCS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针后第5分钟,观察组SF-MPQ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第10分钟,观察组SF-MPQ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MMS高于对照组(P0.05);第15分钟,观察组SF-MPQ除感觉项外其他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第30分钟,观察组SF-MPQ中的情感项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在进针前对治疗的预期与进针后第5、10、15、30分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呈负相关(P0.05),而对照组则无相关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腕踝针能显著减轻急性腰痛患者的疼痛,起效迅速;患者对腕踝针镇痛疗效预期越高,镇痛作用越好;该疗法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腕踝针属于针灸疗法之一,其适应范围广,几乎涉及临床各科,主要用于各种痛症。其治疗带状疱疹具有镇痛起效快、取穴少、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但目前在作用机理上研究较少,本文通过近年来腕踝针与带状疱疹相关文献对其镇痛机理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腕踝针对椎间孔镜手术患者术中辅助镇痛的作用。方法:将64例行经皮侧路椎间孔镜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常规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组实施常规局部浸润麻醉前5 min于下5、下6行腕踝针治疗,在进针后即刻、15 min、30 min分别施以左右摆动、上抬下压、左右旋转手法各6次,留针30 min。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穿刺(T1)、环锯打磨时(T2)、置放工作通道完成时(T3)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再次手术意愿;分别于术前5 min和术后即刻采用预期和治疗信任度问卷(expectation and treatment credibility scale,ETCS)评价患者预期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术中T2、T3时间点观察组MAP、HR低于对照组,SpO2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腕踝针联合椎管内麻醉对分娩镇痛及其并发症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0例为试验组,30例为对照组。试验组2例因胎心异常、产妇难以忍受疼痛转剖宫产,对照组2例因持续性枕后位、胎头下降异常行剖宫产,故纳入试验共56例。根据不同操作将其分为腕踝针联合椎管内麻醉组(试验组)和椎管内麻醉组(对照组)。分别于镇痛前即刻(即宫口开3指)、镇痛后1 h、第1产程末、第2产程结束时对2组产妇进行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估,并比较2组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产后尿潴留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2组均无新生儿窒息的发生(P0.05)。试验组在干预后1 h、第1产程末时NRS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第1产程时长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2产程、第3产程时长试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试验组产后尿潴留率和产后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腕踝针联合椎管内麻醉对分娩镇痛的效果更佳,能减轻分娩痛、缩短产程,并在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腕踝针对肛肠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肛肠科住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腕踝针留针;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疼痛口服泰勒宁6 h 1次及中药熏洗后换药加外用双氯芬酸钠栓。结果:观察组在0.5 h、4 h、8 h、12 h、24 h及48 h镇痛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腕踝针应用简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腕踝针对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予术后常规护理及口服氨酚羟考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腕踝针治疗。连续干预3 d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恐动症评分、预期和治疗信任度问卷评分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在不同时间点呈下降趋势(P<0.05),观察组干预后24 h、48 h、72 h的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恐动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期和治疗信任度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可有效缓解心血瘀阻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运动恐惧,提高预期治疗信任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腕踝针的"针刺点"与"身体分区"的对应关系是否具有特异性,即腕踝针针刺点作用的特异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90例急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三组受试者均采用腕踝针治疗1次,留针30 min。特异针刺点组根据腕踝针"按身体分区选择针刺点"的理论针刺下6或下5针刺点;非特异针刺点1组和2组分别针刺下2和上5针刺点。治疗前3 min和治疗过程第5、10、15和第30 min,分别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F-MPQ)评价受试者活动腰部时疼痛情况,用重复改良的Schober试验(MMS)观察腰椎活动度,用预期和治疗信任度问卷(ETCS)评价三组患者治疗前后预期的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前SFMPQ、MMS和ETCS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SF-MPQ评分在第5、10、15和30 min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在第5、10和15 min,特异针刺点组的SF-MPQ多项评分(除PPI外)与治疗前的差值高于非特异针刺点1组和2组(P0.05)。治疗30 min后,特异针刺点组的SF-MPQ所有项目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值均高于非特异针刺点1组和2组(P0.05)。三组MMS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0.05),特异针刺点组MMS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值高于非特异针刺点1组和2组(P0.05)。特异针刺点组的ETCS所有项目评分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升高(P0.05)。非特异针刺点1组和2组的ETCS所有项目评分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针刺点对急性腰痛具有止痛和改善腰椎前屈活动度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腕踝针对新兵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腕踝针疗法对新兵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新兵按“Wenger-冲中重雄”植物神经平衡因子法测定植物神经平衡指数y〉+0.56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腕踝针治疗,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y〈+0.56者为24例,对照组为16例,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可以较好改善新兵的植物神经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9.
腕踝针对妇科术后止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术后伤口止痛常注重吗啡、杜冷丁等镇痛剂的使用,随着手术大小,病人痛阈高低,用药剂量和次数各异,有时可引起严重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影响伤口的愈合。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我们从1986年至今采用腕踝针对妇科术后止痛进行临床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200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腕踝针对颈椎病患者的镇痛疗效及血浆?-内啡肽(?-EP)、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椎病急性发作颈痛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观察两组不同时点的镇痛疗效和治疗前后?-EP、SP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但治疗24 h后,腕踝针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1),治疗30 min、1个疗程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在治疗30 min、24 h后,腕踝针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P0.01),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镇痛疗效在治疗30 min、24 h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EP含量均升高(P0.001,P0.05),腕踝针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1);两组血浆SP含量均降低(P0.001,P0.05),腕踝针组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腕踝针治疗颈椎病颈痛疗效肯定,且腕踝针疗法即刻镇痛作用优于传统针刺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引起体内血浆?-EP的释放与SP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腕踝针对中风后遗症肢体疼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中风后遗症肢体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给予腕踝针止痛治疗,对照组给予疼痛常规西药止痛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天。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的变化,并在疗程前后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疼痛缓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风后遗症肢体疼痛的患者用腕踝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欧严 《湖南中医杂志》2019,35(11):99-100
目的:分析腕踝针治疗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癌痛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三阶梯"止痛法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治疗,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及干预后的镇痛效果。结果:镇痛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 0%,对照组为80. 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腕踝针配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癌痛患者疼痛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我们于2002年10月-2004年9月,采用动态平衡针刺法配合刺络拔罐放血减张法治疗肩周炎40例,取得较好即时镇痛和迅速改善肩关节功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腕踝针法对紧张型头痛患者的镇痛疗效。方法将64例紧张型头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腕踝针留置止痛,按照患者的疼痛痛点进行分区,并根据选区原则进行选区,定位后进行针刺,针刺要求患者无酸麻胀痛感,成功后进行医用胶贴固定,留针1 h或以上,最长不超过24 h。观察组、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止痛药物对症治疗。分别对头痛患者进行评估,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判定疼痛程度并计分,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显效,有效例数大于对照组,疼痛程度小于对照组。结论腕踝针留置法能有效缓解紧张型头痛,其疗效优于药物止痛,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针刺降低高血糖即时效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星火 《中国针灸》1994,14(3):9-10
对29例糖尿病患者针刺20分钟,观察针刺前后血糖值的变化,并与对照组12例作比较,发现针刺具有很好的降低高血糖的效应,而且与血糖值成正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对胫骨前肌肌力的即时作用。方法:16名志愿者自身对照,分为空白组和电针组,空白组不行任何处理先后测定肌电积分值及最大肌力值。电针组先行测定肌电积分值和最大肌力值,然后进行电针疗法,再测定肌电积分值和最大肌力值。结果:电针组与空白组比较,肌电积分值没有明显差异(P0.05),电针组针刺前后及电针组与空白组比较,最大肌力值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次电针治疗对胫骨前肌肌力无明显改善作用,肌肉电生理也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7.
腕踝针刺法配合火罐、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6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腕踝针配合火罐、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针刺取腕部手三阳经阻滞结节点(上4,上5,上6)进针,肩部取压痛点拔火罐,取下火罐后做内收、外展、后伸、上举等活动,平时嘱患者做功能锻炼。结果: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此法治疗肩周炎,具有温经通络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新腕踝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新腕踝针针刺,对照组采用传统腕踝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平均起效时间及持续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腕踝针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腕踝针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平衡针对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平衡针组,每组10只.持续机械劳损加冰敷建立肩周炎模型,平衡针组针刺“肩痛穴”,空白组与模型组不予干预.观察家兔关节活动、病变肩关节周围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血浆和肩关节周围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5-羟色胺(5-HT)及冈上肌腱中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含量.结果:平衡针组血浆中5-HT[(18.16±4.44) ng/mL]较模型组[(23.28±5.89)ng/mL]明显降低(P<0.05),IL-1β无明显差异(P>0.05);患侧肩关节组织IL-1β、5-HT和冈上肌腱DNA平衡针组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P<0.05).结论:平衡针通过减少病变肩关节组织中致痛因子、炎性因子及DNA的表达,从而减轻肩周炎模型兔的局部病变组织的机化和粘连,有效地改善肩周炎所导致的局部和全身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针刺内麻点与内关穴在胸科手术围术期镇痛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全麻患者60例,按手术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处理,术后行舒芬太尼自控镇痛(PCIA);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及术后予电针刺激内麻点及内关穴,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分别刺激30 min。检测针刺前(T1),手术后2 h(T2)、12 h(T3)、24 h(T4)和48 h(T5)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和前列腺素E2(PGE_2)的含量。手术过程在脑电双频谱(BIS)保持同等状态下(50~60之间)记录术中麻醉药的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T2、T3、T4和T5时间点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各时间点疗效等级评定和安全等级评定。结果:(1)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1.83±0.56)mg vs(2.54±0.62)mg,P0.05]。(2)观察组患者在T2、T3、T4时间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3)观察组血浆β-EP含量在T3、T4、T5时间点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血浆5-HT和PGE_2含量在T2、T3和T4时间点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4)观察组术后2 h、12 h、24 h镇痛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5)观察组安全等级1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能为胸部手术提供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并可减少术中镇痛药用量,其机制可能与电针刺激能增加内源性β-EP产生和抑制炎性介质5-HT和PGE_2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