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8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检测,并测定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尿酸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度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血脂、血压而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脑梗死.血清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白蛋白(GA)、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胱抑素(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老年T2DM患者428例,依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单纯T2DM组219例,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09例。比较一般资料、生化指标、C肽水平、GA、HbA1c、GA/HbA1c比值及CysC水平,分析各指标与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体重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GA、GA/HbA1c、CysC水平在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P0.05)。GA和2 h PG、HbA1c之间存在正相关,与BMI及空腹C肽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67、0.658、-0.381、-0.321,均P0.05。GA/HbA1c与GA、年龄、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与HbA1c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46、0.196、0.228、-0.18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GA、GA/HbA1c、CysC与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结论 GA、GA/HbA1c、CysC水平变化与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飞利浦iuzz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对13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检测,按颈动脉病变情况将其分为T2DM合并动脉硬化(AS)组及单纯糖尿病组(T2DM组),并设健康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血压、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24小时尿蛋白定量(U-AER)、纤维蛋白原(FIB)、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IAI)、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结果:三个组的年龄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构成、BMI无统计学差异。T2DM-AS组与单纯T2DM组比较,病程、高血压例数、TG、HDL-C、LDL-C、FIB、HbA1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DMAS组与对照组比较,TG、HDL-C、LDL-C、UA、FPG、PPG、IAI、U-AER、FIB、HbA1c、SPB、DP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T2DM组与对照组比较,LDL-C、FPG、PPG、IAI、HbA1c、SBP、D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病程、有高血压、LDL-C等3个变量是颈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即其数值越大则越容易发生颈动脉病变;HDL-C是颈动脉病变的保护因素,其数值越大则越不容易发生颈动脉病变。结论: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治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应同时进行多因素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各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年龄40~85岁的364例病人,分为CAS组及对照组,每例患者均记录有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年龄、性别,测量血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体重指数(BMI)等。其中CAS 209例,通过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斑块回声及有无狭窄来判定CAS病变的程度,CAS再分为内中膜增厚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及狭窄组,比较各组间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尿病病史、TC、TG、HDL-C、LDL-C、UA、BMI、年龄等。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AS组与对照组间高血压病史、SBP、DBP、糖尿病病史、血UA、年龄、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及血UA与CAS密切相关(P<0.05)。CAS各组间高血压病史、SBP、糖尿病病史、LDL-C、UA、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BMI、DBP、TC、TG、HDL-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与传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新的危险因素可以成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7月-2020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收治9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56)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39)。收集2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体格检查结果、生化指标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和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与斑块厚度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餐后2小时血糖(2hBG)、甘油三脂(TG)是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收缩压、CRP、LDL-C、2hBG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收缩压、2hBG、TG、CRP和LDL-C。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已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应及早发现和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将其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影响T2DM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的病程、BMI、SBP、TG、HDL-C、LDL-C、UA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为病程>10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清尿酸.结论 病程>10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清尿酸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12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无硬化斑块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血尿酸、血肌酐,并记录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吸烟史、高血压史、微血管并发症、颈动脉内膜厚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颈动脉硬化斑块组中年龄(P<0.01)、C反应蛋白(P<0.05)、颈动脉内膜厚度(P<0.01)以及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P<0.05)均比颈动脉无硬化斑块组显著增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厚度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独立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年龄、C反应蛋白等多因素有关,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是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同时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声多普勒技术高频探头对123例2型糖尿病(其中64例合并高血压)及79例正常对照进行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内径及斑块的测定.结果CAIMT<0.8mm与≥0.8mm组比较,≥0.8mm组患者年龄,DM病程、高血压病程、合并高血压例数、SBP、WHR、FINS、CHO、TG、U-ALB较<0.8mm组明显增高,斑块指数更大.结论2型DM与高血压二者的综合因素比单纯DM的CAIMT增厚更明显,更易形成斑块.  相似文献   

9.
李百云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060-3062
目的 研究老年糖尿病肾病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274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DM)病程、DM家族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史、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体重质数(BMI)等一般临床资料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和尿微量白蛋白等临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 DM下肢血管病变与DM病程、DM家族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FPG、2 h PG、HbA1c及尿微量白蛋白正相关(r≥0.286,P<0.05),与HDL-C负相关(r=-0.153,P<0.05);与T2 DM组比较,糖尿病肾病(DN)组患者年龄、DM病程、DM及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视网膜病史比例、SBP、BMI、FPG、2hPG、HbA1c、TC、TG、Cr及微量白蛋白均有相关性(P<0.05),其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是DN患者的3.15倍.结论 DM病程、DM家族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FPG、2hPG、HbA1c、HDL-C及尿微量白蛋白是DN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2型糖尿病(T2DM)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按是否有T2DM和NAFLD分为4组:对照组、NAFLD组、T2DM组、T2DM合并NAFLD组,观察各组临床及生化特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超声分型,并对出现的颈动脉斑块形态、特点和颈动脉斑块积分进行分析。结果 T2DM合并NAFLD组的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其他三组;单纯T2DM组和NAFLD组HOMA-IR、TC、TG、LDL-C和BMI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T2DM合并NAFLD组IMT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T2DM组、NAFLD组IMT也大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硬化超声分型各组之间构成比的比较有差异。T2DM合并NAFLD组不稳定斑块形成高于T2DM组、NAFLD组,颈动脉斑块积分也较T2DM组、NAFLD组增多。结论NAFLD、T2DM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肥胖密切相关,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T2DM合并NAFLD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和斑块发生程度之间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为T2DM合并NAFLD患者血管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视角。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合并NAFLD患者97例,按IMT分组,分为A组(IMT1.0 mm)和B组(IMT≥1.0 mm),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程、BMI、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TC、TG、LDL-C、HDL-C、LP(a)、APOA、APOB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合并NAFLD患者B组年龄、TC、LDL-C、APOB显著高于A组。将上述变量纳入二项Logistic回归方程,仍然能进入回归方程,且呈正相关。结论年龄、TC、LDL-C、APOB是T2DM合并NAFL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临床检测和控制血脂水平,对T2DM合并NAFLD患者血管病变的预防与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疾病(lower extremity arterialdisease,LEAD)的患病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对200例T2DM患者行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检测,按ABI<0.9或ABI>0.9分为LEAD、非LEAD两组。同时收集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及吸烟史,测量其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检查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2h)、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肌酐(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200名T2DM患者中,合并LEAD52例,占26%。LEAD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比例、患高血压的比例、HbA1c、TC、TG、LDL-C显著比非LEAD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I测量是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PAD的简便有效手段,年龄、病程、吸烟、TC、TG、LDL-C、HbA1c、hs-CRP等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LEAD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颈动脉硬化以及粥样斑块与各种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6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内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空腹胰岛素水平、24h尿白蛋白定量明显增加(P<0.05,P<0.01),并且随着内膜增厚程度的加重,这种增加越明显,而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降低(P<0.05)。空腹、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h胰岛素、血脂各项指标在各组间变化不明显。内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年龄,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史的百分比,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值均有明显增高(P<0.05,P<0.01)。吸烟人数百分比、糖尿病病程无明显差异。结论:老年糖尿病患IMT增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这与他们存在高胰岛素血症、低胰岛素敏感性以及有较高的尿白蛋白水平有关,IMT可作为早期观察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患者血尿酸、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诊断分为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组)40例和单纯糖尿病组(对照组)40例,检测分析2组患者血尿酸、ICAM-1、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餐后2 h胰岛素、HDL-C、LDL-C、TC、TG等糖、脂代谢指标及颈动脉IMT的水平差异。同时计算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CA组颈动脉IMT、血尿酸、ICAM-1、收缩压、体重指数、TG、TC、LDL-C、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HOMA-I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血尿酸、ICAM-1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P<0.01),作为CA的主要独立影响因素最先进入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CA患者较无CA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更明显的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炎性反应,早期联合检测血尿酸、ICAM-1有助于对糖尿病人群发生血管病变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146例初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为A组84例,无合并NAFLD为B组62例,比较2组患者各项临床生化指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与无合并NAFLD患者相比,体重指数、血压、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和C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临床指标更高,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水平更低,动脉硬化、动脉斑块形成及动脉狭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NAFLD时,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会明显升高,而且硬化病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T2DM患者下肢动脉病变(PAD)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520例T2DM患者上臂和踝部的SBP,计算踝肱指数(ABI),根据ABI,将研究对象分为PAD组(ABI≤0.9)和非PAD组(ABI0.9),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血脂、HbA_1c和病程等指标,并分析T2DM患者PAD的危险因素。结果 520例T2DM患者中,合并PAD者105例,发生率为20.2%。与非PAD组比较,PAD组年龄、吸烟指数、病程、高血压患病率、SBP、DBP、血清LDL-C、LDL-C/HDL-C、TC/HDL-C均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DM患者PA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和吸烟指数(OR=1.077、1.021)。结论增龄和吸烟指数是T2DM患者发生PAD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程长、高血压和脂代谢异常与PAD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T2DM123例,分高血压组63例,正常血压组60例,测定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PBG、FINS、TC、TG、LDL-C、UA、HOMA-IR、BMI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两组SBP与PBG、FINS、BMI、TG、HOMA-IR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血压组SBP与TC、UA呈弱相关(P<0.05).结论肥胖、高甘油三脂、高餐后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糖耐量减低(IG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史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糖尿病(DM)组、IGT组、糖耐量正常组(NGT组)。对3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各组生化指标。结果与NGT组相比,IGT组和DM组的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斑块检出率及斑块积分均显著增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IMT与年龄、TC、LDL-C、2hPG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在IGT阶段已经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期控制血糖,可减轻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减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3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72 h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及标准差(S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变异系数(CV),并记录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一般生化指标.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两组与无颈动脉硬化组比较,病程、收缩压、脉压差、TC、LDL-C、HbA1c有显著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比较,病程有显著差异(P<0.05),MBG、SD、MAGE、CV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增高(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与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对其预测作用。方法 入选2019年1月至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住院的T2DM患者240例,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单纯T2DM组87例和CAS组153例;再将CAS组根据严重程度分为3组:CAS1组40例(颈动脉硬化或内膜增厚)、CAS2组93例(颈动脉斑块)、CAS3组20例(颈动脉狭窄)。收集各组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LM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应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影响CAS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以及LMR对于CAS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单纯T2DM组相比,CAS组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收缩压、BUN、Cr、NLR增高,ALB、LMR降低(P<0.05)。单纯T2DM组、CAS1组、CAS2组、CAS3组四组间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收缩压、ALB、BUN、Cr、NLR、LMR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MR数值呈下降趋势,CAS2组较CAS1组下降,CAS3组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