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采用不同部位的右心室起搏,观察各组起搏后QRS波时限及血浆心房利钠肽(ANP)的变化.方法 将60例植入起搏器患者分为右室心尖部(RVA)组、右室间隔部(RVS)组和对照组,各20例.测量术后的心电图QRS波时限,分别测定患者术前、起搏1周及起搏3个月后静脉血浆ANP,比较不同时期不同起搏方式下ANP水平变化.结果术后RVS组和RVA组QRS波时限分别为(112.25±15.02) ms、(146.95±20.27) ms,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ANP水平,RVS组为(144.97±29.07) pg/mL,RVA组为(220.89±40.96)pg/mL,对照组为(132.68±23.13)pg/mL.RVA组与RVS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RVS组术后3个月ANP水平与RV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术后3个月ANP水平较RVA组低;对照组与RV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QRS波时限较RVA起搏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安装DDD起搏器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右室心尖部(RVA)组,一组是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组,比较两组起搏进行置入时以及术后3个月的起搏参数与左室射血(LVEF)分数。结果 RVA组的起搏阈值、感知、导线阻抗与RVS组的起搏阈值、感知、导线阻抗均无明显差异,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的术后QRS波时(154.9±15.84)明显高于RVS组的术后QRS波时(124.1±1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RVS组的LVEF分数(0.56±0.03)明显高于RVA组的LVEF分数(0.51±0.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对心功能的影响明显优于心尖部起搏,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前临床研究发现,在单、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可增加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生率,正在探讨右室的其他部位起搏(间隔部或流出道)是否可改变这种现象.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的患者中,右室间隔部起搏(RVS)是否比RVA优越,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RVA和RVS在CRT的疗效中是否不同,并探讨RVS是否适用于CRT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间隔部(RVS)两种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影响以及术后起搏状态下心电图QRS波宽度(QRSd).方法 ①60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适应证患者,按照起搏比例和起搏部位分为3组,对照组: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5%;心尖部起搏组:右室心尖部起搏且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95%;间隔部起搏组:右室间隔部起搏且术后3个月右心室起搏比例≥90%.分别取各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周及术后3个月静脉血血浆2 m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血浆BNP水平.②同一组病例,按照右心室电极植入的不同部位,分为两组,即RVA起搏组和RVS起搏组,测量患者术后在起搏状态下的心电图QRSd.结果 术前对照组、RVA起搏组、RVS起搏组血浆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RVA起搏组与RVS起搏组较对照组血浆BNP水平统计学意义(P<0.01),RVA起搏组、RVS起搏组比较血浆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RVA起搏组与RVS起搏组较对照组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P<0.01),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血浆BNP水平升高(P<0.05).RVA起搏组、RVS起搏组比较,RVA起搏组的QRSd增宽(P<0.05).结论 RVS起搏较RVA起搏小术后血浆BNP水平低,QRSd窄,对心功能影响小,因此,RVS起搏更接近生理状态,是临床较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5.
冯霞  崔俊玉 《心脏杂志》2010,22(4):581-583
目的:评价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的稳定性及对比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22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分为RVS组和RVA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起搏参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RVS组术中测试起搏阈值及电流均高于RVA组,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S组QRS波群宽度较RVA组小(P0.05);RVS组X线曝光时间较RVA组长(P0.05);术中阻抗及R波振幅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RV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较RVA组明显提高,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RVS起搏安全、有效,RVS起搏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电极(主动/被动)导线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心脏功能、QRS波宽度、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两组,一组患者行主动电极导线右室间隔(RVS)起搏,一组行被动电极导线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分析两组心功能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宽度、起搏参数变化。结果右室间隔起搏较心尖部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在术后1周及术后3月下降(P0.05),感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波宽度RVS、RVA分别为(130±20)ms、(160±3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超声左室大小及LVEF术后3月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随访RVS及RVA组分别为:左室大小(47.30±1.97)mm及(49.01±2.4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值(62.70±2.15)%,及(59.46±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起搏完全依赖患者,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室同步性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且1年随访对心功能影响也较后者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室顺序双心腔起搏、感知触发和抑制型(DDD)模式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例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行右心室电极室间隔(RVS)及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其中最终10例行RVS起搏,10例行RVA起搏。术后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随访6个月及1年,观察左心功能变化,检测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术后6个月,RVS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54%±5%、SV(46.2±6.8)ml与术前LVEF 53%±6%、SV(43.2±5.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INEF46%±6%、SV(34.3±5.8)ml与术前INEF 54%±8%、sV(42.3±6.8)ml比较均减低(P0.05),此时两组LV-EDV、LVESV较术前变化差异不明显;术后1年随访,RVS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54%±6%、SV(44.1±8.4)m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43%±9%、SV(31.5±8.2)ml与术后6个月比较进一步减低(P0.05),RVS起搏组LVEDV、LVESV较术前仍变化不明显(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LVEDV(71.2±8.1)ml、LVESV(41.8±6.1)ml均较术前LVEDV(68.5±10.7)ml、LVESV(27.1±3.4)ml增大。结论长期的RVS起搏对左心功能无明显影响,而RVA起搏可降低左心功能,并造成左心室重构的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高位间隔部(RHIVS)起搏对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选取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且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根据右室电极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部(RVA组)和高位间隔部(RHIVS组),同时选取同期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4年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Tei指数,左心房容积及指数(LAV、LAVI)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共入选48例患者,其中RVA起搏组16例,RHIVS起搏组16例,对照组16例。三组患者术前年龄、纽约心功能分级、合并症、伴随用药、LVEF、LAD、E/E'、Tei指数等无统计学意义。随访4年时,RVA起搏组的NT-proBNP、E/E'、LAV和LAVI高于对照组(P0.05),RHIVS起搏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LVEF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RVA起搏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但对LVEF的影响不显著;与RVA起搏相比,RHIVS起搏对左心室舒张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右室心尖(RVA)起搏可导致心室重构及心力衰竭。本研究探讨RVA起搏是否引起心力衰竭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方法:选取80例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心功能正常患者,随机1:1分为右室心尖起搏组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术前抽取外周血,测定心肌肌浆网Ca2+-ATP酶(SERCA)和 视神经萎缩症蛋白(OPAl)的mRNA表达水平,测定NT-proBNP,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1、6及12个月进行常规起搏器随访,并测定SERCA和 OPAl的mRNA表达水平,测定NT-proBNP,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与术前比较,RVA起搏组术后1月,6月及12月SERCA和OPA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均<0.05),起搏器植入术后12月,RVA和RVS组间SERCA、OPA1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34)。RVA起搏组术后12月与术前比较,LVEF值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2),而RVS起搏组LVEF值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RVA起搏组术后12月的SERCA 和OPA1 mRNA表达水平变化与LVEF值变化呈正相关(r=0.529,95% CI:0.113-0.287, P=0.017;r=0.495,95%CI:0.028-0.788,P=0.044)。RVA起搏术后12月心功能减低组的SERCA、OPAl的mRNA表达水平较无心功能减低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35)。 结论:RVA起搏术后外周血SERCA、OPAl的mRNA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这种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先于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而且可能与心功能减低相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究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99例于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入我院诊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因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不全导致心律失常而接受起搏器植入治疗。根据患者起搏模式的不同,分成DDD起搏模式组和VVI起搏模式组,再根据心室电极固定部位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RV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收集整理不同起搏模式下2组患者术前、术后2年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内径(LVEDD)、左室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参数,术后2年新发房颤比例、心衰发病住院比例等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心功能及远期预后与起搏部位的关系。结果 与RVA起搏组相比,RVS起搏组的术后2年LVESD、LVEDD明显减小,LVEF显著上升,心衰发病住院比例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LAD、新发房颤比例无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不同起搏模式下,与RVA起搏方式相比,RVS起搏部位更靠近生理起搏部位,能减少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关键词】右心室;起搏部位;心律失常;心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右室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因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不全导致心律失常而接受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299例。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的不同,将患者分为RV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收集整理不同起搏模式下2组患者术前、术后2年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参数,术后2年新发房颤比例、心力衰竭发病住院比例等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心功能及远期预后与起搏部位的关系。结果:与RVA起搏组相比,RVS起搏组术后2年LVESD、LVEDD明显减小,LVEF显著上升,心力衰竭发病住院比例较小(均P0.05);术后2年LAD、新发房颤比例无明显不同(均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DDD)和心室起搏器(VVI)2种起搏模式下,RVS起搏部位比RVA更靠近生理起搏部位,更能减少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并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患者共59例,根据右室起搏部位随机分为右室间隔起搏组(RVSP)和右心室心尖组(RVAP),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QRS波群宽度、左房内径(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RVSP组LVEDD及QRS波宽度低于RVAP组,LVEF高于RVA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组患者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不利影响低于RVA组,是比较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RVS)主动固定电极对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78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分为RVS起搏组(实验组,植入主动固定电极,n=42)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对照组,植入被动固定电极,n=36),以超声心动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左室缩短率(FS)、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E/AI:L值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心功能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RVS起博组与术前相比较,FS、SV、CO、EF、E/A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博组在术后6个月FS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V、CO、EF、E/A均高于RVS起博组(P〈0.05)。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起搏比例及平均心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S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部位对高右室起搏比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置入 DDD 永久起搏器的缓慢性窦房结功能失调或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选择其中高右室起搏比例者(右室起搏累积百分比>50%)共120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47)及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n =73)。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置入术前、术后3年 AF 发生情况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随访期间 RVA 组新发 AF 患者比例高于 RVS 组(23.40%对16.43%,P =0.03)。术后3年,与 RVA 组相比,RVS 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明显升高(P <0.05)。结论:对于 DDD 起搏模式下高右室起搏比例患者,与 RVA 起搏相比,RVS 起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 AF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主动与被动电极(AE与PE)植入右室心尖部(RVA)或右室间隔部(RVS)对即刻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资料,比较AE和PE植入RVA时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AE植入RVA或RVS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结果入选399例,283例右室起搏电极植入RVA,AE 155例,PE 128例。AE者的起搏阈值高于PE者,而阻抗、感知低于PE者,电极类型是影响差异的唯一因素。271例右室起搏电极为AE,植入RVA 155例,RVS 116例。两部位仅阻抗有差异,起搏部位是影响差异的唯一因素。结论 AE和PE在植入RVA时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的差异由电极类型不同所引起,而AE植入RVA和RVS即刻阻抗的差异归咎于起搏部位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 0例,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自身对照研究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术中1 0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进行了右室间隔部固定,未发生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量(SV)均显著降低( 0 . 56±0. 1 4vs 0 . 6 2±0 .1 4 ,6 7 .72±2 2 . 35mLvs 80 .94±2 2 . 0 4mL ,P <0 . 0 5) ;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间隔部(RVS)起搏时LVEF和SV未显示显著差异;术中RVS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起搏(LVEF 0 6 0±0 . 1 3vs 0 . 56±0 . 1 4 ,P <0 .0 5;SV 76 . 97±1 7. 2 3mLvs 6 7 .72±2 2 . 35mL ,P <0. 0 5)。结论 与术前相比,RVA起搏恶化血流动力学,RV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RVS起搏通过最大限度地保持正常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实现较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间隔部(RVS)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5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3组,RVA起搏组、RVS起搏组、对照组,对比观察3组患者植入起搏器前及术后3个月血浆TNF-α的变化。结果术前3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3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两两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RVA起搏组与术前、术后一周比较TNF-α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RVA起搏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随时间增加而增加;RVS起搏组较术前、术后一周TNF-α水平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TNF-α水平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评价右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ical,RVA)起搏及右室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al,RVS)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室、左房收缩功能的影响,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变化,研究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术后左室收缩功能与血浆BNP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将具备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5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A起搏组(RVA组,20例)和RVS起搏组(RVS组,31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3、6及12个月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定所有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of left ventricle,LVEF)及左房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of left atrial,LAEF),同时测定患者血浆BNP值。结果:两组LVEF术后12个月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有所恢复(P0.01);两组LAEF术后6个月、12个月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有所恢复(P0.01);RVS组术后6个月、12个月LAEF恢复程度优于RVA组(P0.01);RVS组术后12个月LVEF恢复程度优于RVA组(P0.01)。所有患者LVEF与BNP水平呈负相关(r=-0.51,P0.05)。RVS组术后BNP水平低于RVA组(P0.01),RVS组术前、术后BNP水平不同时间点之间有差异(P0.01)。结论:RVS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左室及左房射血功能恢复,可能是更为理想的右室起搏部位。血浆BNP水平与LVEF具有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8-12~2009-12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0例(RVS组)与同期应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20例(RVA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1个月起搏参数、术中右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以及术中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中即刻及术后1个月随访起搏参数RVS组与RV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S组稍长[RVS组为(315±69)s,RVA组为(213±43)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两组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心室起搏总数对高龄双腔起搏器(DDD)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起搏器植入年限、24h平均心室率和心室起搏%的乘积,得出心室起搏总数基础值。将右心室起搏组、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ical,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组分别分10次·年/分组和≥100次·年/分组。分别比较各组的左心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及使用抗心力衰竭药物情况。结果 (1)右心室起搏组:与10次·年/分组比较,≥100次·年/分组LAD、LVEDD、LVEF、NT-pro BNP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I/ARB)的使用人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VA组:≥100次·年/分组NT-pro BNP、ACEI/ARB的使用人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LVEDD有所增高,LVEF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VS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DDD患者右心室(特别是RVA)起搏数越少,远期心功能影响较小,而RVS可能是相对更好的心室起搏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