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基层医院药房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乐清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药房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分析药房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药品质量管理情况,评价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门诊药房进行品管圈活动后每周平均药品调剂差错件数为12.2件,明显低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每周平均药品调剂差错件数41.3件,目标达成率为91.5%,进步率为70.5%;且进行品管圈活动后,门诊药房工作人员的各项能力评分项目显著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在基层医院药房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降低了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件数,提高了药房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成果。方法:在本院药剂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将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的病房管理资料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管理方法,研究组则采取品管圈管理,对比分析两组的药剂质量管理情况。结果:经过品管圈活动,药剂科每周平均药品调剂差错件数为19.6例,明显低于活动前每周平均药品调剂差错件数(46.5件),进步率为57.85%,目标达成率为112.08%。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医院药剂科不仅降低了药品调剂出错率,减少了医疗纠纷,还提高了药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业务水平,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协同合作能力,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内差,改善药事服务质量。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主要步骤有成立品管圈、主题选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解析、对策拟定与实施等。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有形成果中,门诊调剂内差件数从活动前58.4件/周下降到31.2件/周,目标达标率为97.1%,进步率为46.6%;无形成果中,圈员能力评分由平均4~6分上升到7~9分。结论:品管圈活动显著降低了门诊药房调剂内差,提高了药事服务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了药剂人员解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科室带来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在门诊药房试行品管圈活动,降低调剂内差,促进合理用药,营造药师团队愉快的合作及学习成长的环境,提高科室人员参与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方法:依循“戴明循环”,按品管圈的10个步骤开展各项活动,对比活动前后每周平均差错次数,计算改善幅度.结果:每周平均差错次数由活动前的12.2次/周降低到4.5次/周,改善幅度为63.1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降低调剂内差,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提升了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门诊药房药品调配差错率,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标准化应对方案。结果: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数由改善措施实施前的966件,降低至改善措施实施后的437件,改善率达到54.76%,达标率为103.80%。通过比较发现实施品管圈后差错率显著降低。结论:在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工作中实施品管圈,可明显提高发药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在药房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起将品管圈管理方法应用于药房管理,根据时期进行分组,统计2015年全年药房管理成效与2014年全年成效进行比较,品管圈应用内容包括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活动主题、制定目标及计划、实施计划,评价实施前后的药房调剂差错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小组预期目标为将全年药房调剂差错发生率控制在0.8%以内,实际将调剂差错发生率控制在了0.46%,圆满完成目标;2014年全年药房调剂差错发生率为4.1%,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药房调剂差错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用于药房管理能够有效的减少调剂差错事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药房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品质管理工具 ——品管圈,提升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差错次数,保证用药安全.方法:组建第二期Vitamin圈,按品管圈实施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结果:门诊药房的Vitamin圈通过开展QCC活动,使门诊药房处方差错次数由改善前的51.5件/周降至23件/周.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门诊药房取得良好效果,减少了门诊药房调配差错次数,提升了员工药学服务水平,保证了病人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手段在减少中药房小包装饮片调剂差错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品管圈的步骤,分析我院中药房小包装饮片发生调剂差错的原因,并查找真因,拟定对策并予以实施,同时进行效果确认。结果:试行品管圈活动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差错率由实施前的15.77‰,下降至实施后的6.46‰,目标达标率103.10%。参与中药房"本草圈"活动成员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提高。结论:我院中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药房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有利于促进药事管理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原因及防范对策讨论,以此提高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药房处方调剂的质量。方法:分类统计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药房处方调剂差错种类,分析差错原因,讨论相应的防范对策。结果:药房调剂差错总数达210例,其中42例为数量差错,30例为厂家差错,21例为规格差错,32例为漏摆差错,13例为剂型差错,20例为退药差错,20例为医师处方差错,24例为划价差错,5例为位置相近差错,3例为发错科室差错。结论:药房处方调剂管理要建立调剂标准体系,同时注意药师的培训工作,根据调配工作标准进行操作,对考核制度不断完善,药师要端正工作态度,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药房药师处方调剂能力得到提高,从而避免发生处方调剂差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升中药房药学服务质量、减少中药房配药差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减少小包装中药饮片调配内差中,分析造成中药房调剂差错的原因,制订并实施相应对策,评估"品管圈"的活动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调剂内差件数由平均每周71.25件降至每周37.5件,下降幅度为47.37%。结论:在中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差错发生率,提升中药房服务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降低病人在门诊药房取药的差错率.方法: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门诊药房,分析引起病人取药差错的主要原因,拟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确认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以后,病人每日取药差错率明显降低,由活动前的12.9%下降到活动后的5.4%,改善幅度达58.1%;药师在品管手法,集体荣誉感方面有明显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病人在门诊药房取药的差错次数,缩短了病人等候取药的时间,提高了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风险管理在社区药房处方调剂差错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影响门诊药房调剂的各环节,即采购、验收、储存、请领、上架等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分别对风险管理实施前及实施后的社区药房调剂过程中的差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门诊药房实施风险管理后,药师内差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险管理应用于药房管理中,能够提高药师的配剂准确性,提高工作质量,促进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升药房药学服务品质,降低药房配药差错件数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医院药房现存的问题,按品管圈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拟定改善措施和效果确认。结果:经过为期10个月的活动,药房调配差错事件减少82.45%,病区对药房的满意率由原来的87.8%上升至95.6%,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86.8%上升至93.5%。药房人员其他各项品质均有改善。结论:在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是可行的,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调剂差错的发生率,提升了药房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工作的应用意义,对降低药品调节差错情况的效果。方法:选取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药剂科实施品管圈管理前处方300张,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药剂科实施品管圈管理后处方300张,比较品管圈管理模式落实前后的本院药剂科药品调节差错率。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本院药剂科每周药品调节差错共计9例,实施品管圈管理前,本院药剂科每周药品调节差错共计44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本院药剂科质量管理工作,制定并落实品管圈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本院药剂科药品调节差错情况,提高管理质量,为本院实现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住院药房差错件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开展的时间段为2015年3~8月,按照品管圈理论,共十个大步骤来开展研究,研究开展的阶段为准备计划,开始实施,对问题进行确认,最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置。找出引起住院药房工作差错,主要包括品项及数量上的差错的真正原因,同时对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规划解决方案,最后将方案进行实施,对最终问题解决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经过品管圈管理后,药房药品调配差错降低到了8.2件/月,目标达标率为103.63%,进步率为83.92%。结论:使用品管圈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住院药房差错件数,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发生原因,探讨防范措施,为提高药房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10年-2013年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登记本为资料来源,对差错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差错类型。结果:我院2010年-2013年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登记本共记录有65例病例出现药物处方调剂差错,其中由于药师原因出现差错45例,差错率为69.2%,医师原因出现差错12例,差错率为18.5%,患者原因出现差错6例,差错率为9.2%,其它原因出现差错2例,差错率为3.1%。结论:提高门诊药房药师的工作责任心及专业素质,重视处方调剂差错,规范调剂流程,最终降低调剂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探究门诊药房药品调剂与药品管理的有效方法,有效提高药房工作质量。针对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和药品管理工作的特殊性,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经验,对门诊药房的药品调剂工作和药品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针对性提出防范对策。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工作出现差错情况较多,应加强相关管理工作,提高门诊药师专业素质,加强药师责任心培养,可有效改善门诊药房工作质量,减少调剂差错,保障患者能够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管理模式在药房配药差错事故管理中的应用,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分别收集微管理模式实施前(2017年1~5月)和微管理模式实施后(2017年6~10月)医院药剂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微管理模式实施前后配药差错事故发生率及工作效率。结果:微管理模式实施后药房配药差错事故发生率低于微管理模式实施前(P0.05);微管理模式实施后单方调剂时间少于微管理模式实施前,取药等候时间少于微管理模式实施前(P0.05)。结论:在药房配药差错事故管理中应用微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药房配药差错事故,增强人员专业素质,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及效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品管圈应用于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将品管圈应用于门诊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管理中,分析药品调剂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适宜的解决措施并落实。结果:经过在门诊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门诊药房调剂调配差错率下降55.34%,同时门诊药房不合理处方数与活动前相比减少了22.42%。结论:通过将品管圈应用于药房药学服务品质化管理中,不仅有利于降低调剂调配差错率,而且还有利于减少不合理处方数量,同时可以有效提高门诊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品管圈管理在医院药剂科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医院药剂科2016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实施传统方式进行质量管理,为实施前;药剂科2017年3月20日~2018年3月20日实施品管圈进行质量管理,为实施后。分析实施前后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管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医院药剂科给予品管圈管理,能降低差错事件发生率,将管理工作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