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鼠HCV皮下移植瘤的建立及DNA 疫苗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小鼠丙型肝炎病毒(HCV)皮下移植瘤,并以其为HCV感染动物模型,观察HCV核心(C)基因DNA疫苗(pcDNA-HCV-C)在体内对HCV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pcDNA-HCV-C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法转染BALB/c小鼠骨髓瘤Sp2/0(H-2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小鼠皮下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探讨MUC1-MBP蛋白疫苗的抗人乳腺癌作用。方法首先通过筛选最佳条件建立小鼠皮下人乳腺癌移植瘤动物模型,HE染色和免疫组化鉴定。利用已经建立的乳腺癌动物模型,通过肿瘤预防实验和治疗实验,观察MUC1-MBP抗人乳腺癌作用。结果通过5 Gy X射线照射,皮下注射MCF-7人乳腺癌细胞3×10~6个/只,FTY720灌胃4~6 d,成功建立小鼠皮下人乳腺癌移植瘤动物模型。在预防乳腺癌生长实验中,PBS对照组、MBP组和MUC1-MBP组小鼠成瘤率分别为100%、83%和67%,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91.9±56.3)mm~3、(22.3±21.5)mm~3和(17.2±18.0)mm~3。与对照组相比,MUC1-MBP组显著减小(P<0.001),MBP组明显减小(P<0.05),提示MUC1-MBP能明显预防乳腺癌生长,MBP对乳腺癌生长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治疗乳腺癌生长实验中,PBS对照组、MBP组和MUC1-MBP组小鼠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0、17%和17%,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101.7±73.6)mm~3、(56.9±56.7)mm~3和(32.6±32.3)m...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人前列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方法 采用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细胞接种于裸鼠的颈背部皮下,计算成瘤潜伏期、成瘤百分率,观察移植瘤大体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并对移植瘤进行病理鉴定.结果 采用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细胞皮下接种方式建立移植瘤的平均成瘤潜伏期为24天,成瘤百分率为100%,瘤体积倍增时间为10天左右,移植瘤的形态和功能特性与原发肿瘤基本相似.结论 本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为前列腺癌的放射免疫显像以及放射免疫治疗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4.
裸鼠皮下人肝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裸鼠皮下肝癌移植瘤模型。方法BLBA/c裸鼠颈背部皮下注射人肝癌SMMC-7721细胞悬液5×106个.0.2m l-1.只-1,观察肿瘤生长情况,45d处死。瘤组织作病理及电镜检查;取裸鼠周围血作甲胎蛋白(AFP)的检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该模型具有类似人原发性肝癌的形态学特征。结论成功建立了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12)
目的:氧化苦参碱联合5-FU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的协同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通过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单独及联合应用5-FU作用于SGC-7901细胞24、48、72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法检测胃癌SGC-7901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观察SGC-7901细胞VEGF mRNA的转录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氧化苦参碱中剂量、高剂量组及其联合5-FU组均能显著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P0.01);与单独使用5-FU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显著增高(P0.05);氧化苦参碱及联合5-FU组中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VEGF mRNA转录及其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对5-FU的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具有协同作用;促进氧化苦参碱对VEGF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BGC-823胃癌细胞株的裸鼠成瘤模型,为胃癌研究提供参考载体。方法体外培养BGC-823细胞,常规传代,收集并用生理盐水冲洗细胞,并用生理盐水制成细胞密度为22×1010/mL的单细胞悬液,取0.1 mL注入裸鼠颈部与前肢交界处皮下。观察并测量裸鼠成瘤情况,切片光镜观察瘤体组织结构。结果裸鼠注射后未发生明显的炎症反应,1周时虽肉眼观察不到瘤体,但能触及实体豆状颗粒;2周时即能观察到瘤体形成,触诊能扪及实体包块;4周时瘤体明显,呈分页状,直径可达0.9cm;8周时瘤体巨大,凹凸不平,直径可达3.0 cm以上。光镜下可见瘤体组织癌细胞核大,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杂乱。结论经皮下注射BGC-823细胞能有效建立裸鼠胃癌成瘤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础免疫调节、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运用对小鼠肝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和机理。方法:细胞培养技术培育小鼠的肝癌细胞,高效液相色谱和亲和层析技术分离肿瘤HSP70、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技术进行HSP70的检测,以清洁级小鼠进行治疗实验,用ELISA讲行细胞因子的分析。结果:治疗组荷瘤鼠移植瘤重量、体积均显著减小,肿瘤转移率显著降低,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极显著性(P<0.05或P<0.01),其中三种药物联合治疗组荷瘤鼠肿瘤均消失,无转移,均获得长期生存(>90天);治疗组血清中IFNγ-、CXCL-9、CXCL-10水平较对照组均有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以三种药物联合治疗组升高尤为显著。结论:联合免疫疗法可以改善肿瘤微环境,基础免疫调节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有促进和增强作用,研究证明联合免疫疗法对小鼠肝癌移植瘤具良好的治疗作用,该疗法对改善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策略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8,(12)
目的利用人源化胃癌移植瘤(PDX)模型探索阿帕替尼的可能疗效预测标志物及其与紫杉醇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例小鼠PDX模型,每例模型分对照组、阿帕替尼组、紫杉醇组以及联合治疗组。测量肿瘤体积及小鼠质量,计算抑瘤率。靶向捕获测序及转录组测序分析PDX肿瘤组织的分子变异及阿帕替尼用药前后的基因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中CD31表达情况。结果阿帕替尼单药组在6例胃癌PDX模型中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其抑瘤率略优于紫杉醇单药;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无明显增加。阿帕替尼用药后,包含FGFR1/2在内的基因显著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血管生成、血液循环、炎性反应和蛋白级联激活等生物过程以及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微血管密度相对较高的PDX组织对阿帕替尼的敏感性高于微血管密度较低的组织。结论阿帕替尼在胃癌PDX模型中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发挥抑瘤作用,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可能预测阿帕替尼的疗效,临床是否应推荐阿帕替尼与紫杉醇联用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人脑胶质瘤裸鼠移植实验,为脑瘤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对脑瘤的发生和防治有重要的实用意义。Rana报告裸鼠人脑胶质瘤移植研究以来,深受人们重视,随后陆续有瘤株建立的报告。1982年我们建立了人脑恶性胶质瘤体外培养细胞系SHG_(44),并进行裸鼠移植实验,移植成功率达100%,SHG_(44)第67代细胞进行裸鼠皮下移植,肿瘤传至第30代,取名为NHG-1,现将其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特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GZ)对裸小鼠移植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素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和剂量的RGZ对荷瘤裸小鼠进行灌胃干预3周后,RT-PCR实时荧光定量检测PPAR-γ的△Ct值和表达拷贝数,测量各组瘤体体积(TV)和重量(TW),计算相对肿瘤体积(RTV)和相对肿瘤增值率(T/C%)。结果胆管癌移植瘤随RGZ剂量增高PPAR-γ的表达升高,而相对肿瘤增值率T/C%减少;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结论在裸小鼠移植瘤内RGZ能呈剂量依赖性地上调PPAR-γ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肉瘤180(S180)移植瘤发展过程中血管生成及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变化,并对其调节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 利用Km小鼠的S180移植瘤模型,采用F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血管生成,ELISA和EIA法检测荷瘤鼠肿瘤组织和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水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肿瘤组织微血管计数、血管形态与瘤重变化的关系。 结果: 随着荷瘤时间延长,肿瘤组织内微血管计数,瘤内血管相对总量增加,血管的相对面积增大(P<0.05);肿瘤组织匀浆中VEGF水平在荷瘤10 d、15 d均显著高于5 d组(P<0.05);endostatin在肿瘤匀浆和血浆中均在荷瘤15 d达到最高(P<0.05);V/E比值无显著变化;微血管计数、血管相对总面积与瘤重变化有相关性(P<0.01)。 结论: S180移植瘤病期发展中微血管数目增加,血管口径增大,且与瘤重变化呈正相关;肿瘤发展过程中肿瘤局部血管生成正调节因子逐渐增加,促进血管生成;肿瘤局部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处于相对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免疫学杂志》2017,(1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对胃癌移植瘤小鼠模型的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选取60只C57BL/6小鼠分为模型对照组、5-Fu组、CIK大剂量、中剂量、小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n=10),分别治疗周期为4周,比较各组胃癌小鼠治疗期间移植瘤生长情况,测定各组小鼠血清和肿瘤组织MMP-9、VEGF及bFGF水平。结果 1)CIK中剂量组小鼠瘤体积于治疗后1周、2周、3周和4周时均较CIK小剂量组显著减少(P0.05),CIK大剂量组小鼠瘤体积治疗后1周、2周、3周和4周时均较CIK中剂量组显著减少(P0.05);2)治疗4周时CIK中剂量组小鼠血清MMP-9、VEGF和bFGF水平均较小剂量组小鼠显著降低(P0.05),CIK大剂量组小鼠血清MMP-9、VEGF和bFGF水平均较中剂量组小鼠显著降低(P0.05);3)治疗4周时CIK中剂量组小鼠移植瘤组织MMP-9、VEGF和bFGF 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小剂量组小鼠显著降低(P0.05),CIK大剂量组小鼠移植瘤组织MMP-9、VEGF和bFGF 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中剂量组小鼠显著降低(P0.05)。结论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可显著抑制SGC-7901胃癌小鼠模型瘤组织的生长,并且降低血液及癌组织中MMP-9、VEGF和bF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三株人鼻咽癌Scid小鼠移植瘤的建立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建立鼻咽癌鼠移植瘤,为鼻咽癌的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从26例未治的鼻咽癌病人鼻咽部铰取肿瘤组织,分别皮下接种BALB/c裸小鼠(14只)和Scid小鼠(12只);成功建立移植瘤株后观察其生长特性、形态、染色体和LMP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建立鼻咽癌Scid小鼠移植瘤株CSNET-1、CSNET-2和CSNET-3,已分别传至第11代(23个月)、第14代(17个月)和第9代(16个),其光镜和电镜下形态符合低分化磷癌的特征,电镜下在CSNET-1中可观察到Epstein-Barr病毒样颗粒,CSNET-1的染色体全部为人体细胞来源的染色体,免疫组化检测结果,3个瘤株均可见EB病毒晚期膜蛋白LMP-1和LMP-2阳性细胞。结论 CSNET-1、CSNET-2和CSNET-3是人类来源的鼠移植瘤株,是鼻咽癌免疫治疗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人外周血γδT 细胞对裸鼠人肝癌细胞(SMMC-7721)移植瘤模型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 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 接种BALB/ c 裸鼠皮下,建立肝癌裸鼠模型。于从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单核细胞,体外特异性扩增γδT 细胞。将已建立的肝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5 组,阳性对照组为5-氟尿嘧啶(5-Fu),阴性对照组为生理盐水,治疗组用不同剂量的γδT 细胞 分别注入裸鼠尾静脉,阳性对照组用5-Fu 裸鼠腹腔注射,阴性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裸鼠尾静脉注射。观察不同剂量的γδT 细胞对肿瘤的抑制效果,包括治疗前后的体重、食物摄取量及生长状况等,并与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肿瘤体积(TV)、相对肿瘤体积(RTV)和相对肿瘤增殖率[T/ C(%)]变化。结果:不同剂量的γδT 细胞对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RTV 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5-Fu 阳性对照组比较,TV 增长明显低于5-Fu 阳性对照组,RTV 各剂量组抑制程度相似,均略高于5-Fu 阳性对照组,T/ C(%)各剂量组比5-Fu 对照组的相对肿瘤增殖率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人外周血γδT 细胞对肝癌裸鼠移植瘤具有显著的抑瘤作用,为建立肝癌免疫治疗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荷瘤裸小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YH-16)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系、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和人胃癌SGC7901细胞系在裸小鼠体内的抑制作用。试验采用每日尾静脉注射给药,YH-16的剂量分别为1.5、0.75、0.4mg/kg,共给药14次。结果表明YH-16对上述三种人癌细胞系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率Bel7402为45.67、43.08和40.00%;Hela为40.70、30.15和24.12%;SGC7901为51.89、44.34和35.85%。YH-16各给药组动物健康状况良好,无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荷瘤裸小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YH - 16 )对人肝癌Be174 0 2 细胞系、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和人胃癌SGC790 1细胞系在裸小鼠体内的抑制作用。试验采用每日尾静脉注射给药 ,YH - 16的剂量分别为 1.5、0 .75、0 .4mg/kg ,共给药 14次。结果表明YH - 16对上述三种人癌细胞系有明显抑制作用 ,其抑制率Be174 0 2 为 45 .6 7、43.0 8和 40 .0 0 % ;Hela为 40 .70、30 .15和2 4.12 % ;SGC790 1为 5 1.89、44 .34和 35 .85 %。YH— 16各给药组动物健康状况良好 ,无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人胃癌转移鼠模型的构建及移植瘤的阶段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人胃癌的“转移鼠”模型,为研究胃癌转移打下基础。方法:将人胃低分化粘液腺癌MGC-803细胞悬液先在裸小鼠皮下接种成瘤,再取瘤组织块分别接种到裸鼠的皮下、胃壁上(转移鼠模型),分早(〈20天)、中(20~40天)、晚(〉40天),4个阶段观察移植瘤的生长侵袭转移情况。结果:皮下组移植成瘤率为82.1%(23/28),早、中阶段未见转移,晚期肺转移率57.1%(4/7)。胃壁组移植成瘤率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RNA干扰用于胃癌治疗的可行性与特异性。方法: 设计靶向生存素基因的小干扰RNA,并导入胃癌BGC-823细胞株和裸鼠皮下移植瘤,在体内、外诱导RNA干扰,采用MTT、流式细胞检测技术、RT-PCR法、Western bloting、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检测survivin基因表达、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 重组质粒pTZU6+1-siRNA- survivin导入BGC-823后,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细胞生长被抑制,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减少, G1/G0期细胞增加,出现明显细胞凋亡。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明显缩小,Survivin表达均下调。体内、外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 RNA干扰明显抑制靶基因survivin在胃癌细胞BGC-823及裸鼠皮下移植瘤中的表达及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且特异性好,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黏液瘤病毒对裸鼠皮下移植子宫内膜癌的抑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子宫内膜癌HEC-IB细胞的方法建立裸鼠子宫内膜癌模型.瘤内注射黏液瘤病毒后,观察肿瘤生长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I3K、Akt、GSK表达水平及活性的变化.同时通过瘤内注射灭活病毒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结果 黏液瘤病毒对正常裸鼠不存在毒性及致病能力.黏液瘤处理组肿瘤大小较对照组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黏液瘤病毒处理的肿瘤组织中PI3K、Akt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黏液瘤病毒对裸鼠子宫内膜癌移植瘤具有抑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通过调节PI3K/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