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颈椎全内镜下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16例单节段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9例,女7例;年龄35~58岁,中位数43岁;C5~6椎间盘突出7例、C6~7椎间盘突出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部疼痛,9例合并单侧上肢放射性疼痛,3例合并前臂外侧放射性疼痛、麻木,4例合并单侧手指疼痛、麻木。所有患者均经6个月以上口服药物、按摩、牵引、理疗等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均采用后路颈椎全内镜(Joimax)下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17分法)评定患者的颈肩部疼痛程度和总体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中位数14个月。术后14例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12个月时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8.36±0.32)分、(2.65±0.74)分、(1.26±0.24)分,JOA评分分别为(6.29±0.40)分、(12.18±0.81)分、(13.68±0.34)分;2例患者颈肩部疼痛症状改善不明显,经局部理疗、封闭等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采用后路颈椎全内镜下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采用后路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3~57岁,中位数45岁。病变节段为C_(4~5)3例、C_(5~6)8例、C_(6~7)7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观察颈椎疼痛缓解、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90 min,中位数46 min;术中出血量30~70 mL,中位数50 mL。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术前(36.61±4.32)分、术后1 d(11.08±1.09)分、术后1周(10.58±1.27)分、术后1个月(8.14±0.95)分;颈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前(8.93±1.36)分、术后1 d(2.76±0.92)分、术后1周(2.57±1.01)分、术后1个月(0.53±0.79)分。均无硬脊膜撕裂、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可缓解颈椎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安全性高。但由于本组病例随访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4.00±5.64)岁;病变位于C_(4~5)7例,C_(5~6)12例,C_(6~7)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所致的中枢性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轻度刺激即可出现灼烧感、刀切感或针刺感,部分患者无外部刺激也可出现疼痛。观察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量表评价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简化版的McGill疼痛问卷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价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90.50±20.30)min,术中出血量(143.80±20.40)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中位数14个月。25例患者手术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术前(6.15±0.89)分、术后1个月(10.69±1.49)分、术后6个月(11.85±1.99)分、末次随访时(17.69±2.25)分;NDI评分,术前(20.62±2.10)分、术后1个月(9.69±1.70)分、术后6个月(6.00±0.82)分、末次随访时(3.08±0.76)分;SF-MPQ疼痛评定指数感觉项评分,术前(25.77±4.14)分、术后1个月(12.85±1.57)分、术后6个月(9.92±2.25)分、末次随访时(2.00±1.22)分;SF-MPQ疼痛评定指数情感项评分,术前(10.46±1.12)分、术后1个月(6.08.±1.19)分、术后6个月(3.62±1.04)分、末次随访时(2.46±0.97)分;SF-MPQ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前(77.08±4.39)分、术后1个月(45.54±8.00)分、术后6个月(35.69±11.06)分、末次随访时(12.69±2.96)分;SF-MPQ现时疼痛强度评分,术前(4.15±0.69)分、术后1个月(2.38±0.51)分、术后6个月(1.31±0.48)分、末次随访时(0.85±0.80)分。2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于术后2个月自行缓解;均未发生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颈椎功能和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方法配合经皮内镜后方入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ectomy,PPEC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室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06月因颈椎间盘突出症收入住院的35例患者,均行经皮内镜后方入路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围手术期行局部电针、推拿、手指点穴等中医外治方法。观察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3月、6月,JOA、VAS评分及末次随访Williams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术后35例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术前、术后1天、3个月及6个月时的JOA评分分别为(5.98±0.72)分、(11.59±0.46)分、(13.24±0.11)分、(13.59±0.32)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8.02±0.24)分、(2.84±0.48)分、(1.32±0.13)分、(1.25±0.13)分;末次随访Williams疗效评价,其中32例优,3例良,0例可,0例差。无一患者脊髓神经损伤。结论:中医外治配合经皮内镜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的中医外治能提高治疗疗效,内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后路Quadrant通道下锁孔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采用后路Quadrant通道下锁孔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1~43岁,中位数39.5岁。病变节段位于C_(4~5)5例、C_(5~6)7例、C_(6~7)2例。病程2.5~5.7年,中位数3.5年。术后随访观察颈部疼痛缓解、颈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中1例因出现脑血管疾病而脱落,其余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33个月,中位数27个月。2例末梢神经功能恢复不良,1例偶有颈部疼痛症状,均经电针等治疗后好转。13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脊髓神经损伤。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前(6.01±1.21)分、术后6个月(2.23±0.63)分、术后12个月(2.23±0.63)分。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17分法)评分,术前(11.35±1.51)分、术后6个月(15.02±0.63)分、术后12个月(15.79±0.71)分。结论:后路Quadrant通道下锁孔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缓解颈部疼痛、促进颈椎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原切口神经根管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腰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原切口神经根管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腰痛患者16例。年龄19~62岁,中位数37岁。其中原位复发14例、其他节段发病2例。对于原位复发者,沿原切口切开,松解神经根管,摘除突出椎间盘,腰椎失稳或滑脱节段采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对于其他节段发病者,按初次病变处理,采用小切口半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初次术式,半椎板开窗联合椎间盘切除术4例、半椎板开窗半棘突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术7例、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2例、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椎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术3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6个月至18年,中位数8年。术后随访观察腰痛缓解、腰椎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中位数38个月。术后3个月,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6.69±0.50)分降至(1.06±0.30)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疾患评分由术前(14.5±0.5)分升高至(22.3±0.5)分;采用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6例、良5例、中5例。术后6个月患者满意度1级8例、2级5例、3级3例,优良率81.25%。均无术中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原切口神经根管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腰痛,可以降低手术难度,保持术野清晰,改善腰部疼痛,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患者满意度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放大镜辅助下颈前路手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12例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30~60岁,中位数40岁;病程3个月至7年,中位数29个月。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轻触觉变化及四肢肌张力增高。按照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17分法)评定,≤7分3例、8~12分8例、13~16分1例。均在手术放大镜辅助下经颈前路行椎管减压和椎间融合术。采用JOA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3 h,中位数2 h;术中出血50~300 mL,中位数225 mL。术后1例老年女性患者左手肌力由3级降为1级,3个月后恢复至4级。3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给予药物雾化吸入治疗,1周后恢复。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中位数14个月。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示,所有患者的椎间植骨融合部位均已骨性融合。12例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脑脊液漏、食管损伤、内植物松动或断裂及融合器或人工椎体下沉移位等并发症。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颈椎JOA评分分别为(9.83±2.52)分、(11.50±2.47)分、(13.08±2.23)分、(13.08±2.23)分。结论:手术放大镜辅助下经颈前路手术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及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5月共收治经椎间盘造影和MRI检查证实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33例,其中伴有左下肢疼痛麻木3例和右下肢疼痛麻木4例,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15±0.96分,均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及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术后1周、4周、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腰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时进行Mac Nab评分。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前伴有左下肢疼痛麻木的3例患者和右下肢疼痛麻木的4例患者术后下肢症状均缓解。随访6个月,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为0.78±0.68分,术后4周VAS评分为0.54±0.63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0.46±0.66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0.53±0.67分,术后各时间点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评分较术后1周均无明显反弹(P0.05)。按照Mac Nab评分标准,6个月随访时优15例,良15例,可3例,总有效率100%,优良率90.91%。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及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微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后路显微镜辅助下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及终板电凝治疗伴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在手术显微镜辅助下,对50例Modic改变所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及终板电凝治疗,术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腰椎JO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状况和评分改善状况。结果治疗后46例患者的神经症状完全缓解,4例好转。手术后VAS评分从术前的(9.12±0.71)分降为术后的(2.37±1.40)分,JOA评分从术前的(12.1±1.40)分增加为术后的(24.6±1.43)分,术后随访6~24(12±5.6)个月,所有病例的症状无加重和复发。结论脊柱显微镜辅助下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及终板电凝治疗腰椎Modic改变伴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1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97例,女56例;年龄18~76岁,中位数41岁;L_(1~2)椎间盘突出1例,L_(2~3)椎间盘突出2例,L_(3~4)椎间盘突出5例,L_(4~5)椎间盘突出92例,L_5S_1椎间盘突出53例;腰腿痛持续时间3个月至10年,中位数26个月;5例有同节段手术史,12例合并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17例合并高血压。所有患者均经过3周规范的非手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均采用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仅X线透视1次。手术时间35~70 min,中位数58 min。住院时间4~7 d,中位数5 d。术后1个月25例患者失访,其余128例随访至术后3个月。至随访结束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患者术前(153例)、术后6 h(153例)、术后1周(153例)、术后1个月(153例)、术后3个月(128例)的腰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分别为(7.2±1.3)分、(4.2±1.7)分、(2.6±1.1)分、(1.9±0.7)分、(1.6±0.4)分。术后3个月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128例患者中优112例、良12例、可4例。结论:应用脊柱内镜全可视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X线透视次数少,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8例,男60例,女48例。年龄28~49岁,中位数37岁。椎间盘突出部位,L3~420例,L4~563例,L5S125例。椎间盘突出类型,中央型5例、旁中央型83例、椎间孔型15例、极外侧型5例。病程1个月至3年,中位数1.5年。术后随访观察腰腿疼痛改善、并发症发生及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0个月,中位数1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脊髓神经损伤及神经根黏连等并发症。术后1 d、7 d、1个月、6个月、12个月,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7.7±2.0)分降至(2.8±1.3)分、(2.4±1.7)分、(1.9±0.9)分、(1.6±0.7)分、(1.5±0.8)分。采用Macnab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78例、良22例、可8例。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可迅速缓解疼痛等优点,有助于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与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男34例,女36例;年龄30~66岁,中位数54岁。病变节段,C_(3~4)3例、C_(4~5)19例、C_(5~6)21例、C_(6~7)27例。术中充分减压后,采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融合者归入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组,采用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者归入自体髂骨植骨组,每组35例。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植骨融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依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标准分别对术前和术后12个月时患者颈椎情况进行评价,并对2组患者的颈椎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组较自体髂骨植骨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49.5±5.1)min,(74.5±5.1)min,t=20.412,P=0.000;(6.9±0.5)d,(13.8±1.0)d,t=34.997,P=0.000;(44.5±3.6)mL,(60.3±5.1)mL,t=14.832,P=0.000]。2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中位数14个月。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融合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术前2组患者颈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0.8)分,(9.7±0.3)分,t=0.715,P=0.477]。术后12个月,2组患者颈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16.7±0.5)分,(9.8±0.8)分,t=50.306,P=0.000;(14.0±0.6)分,(9.7±0.3)分,t=37.329,P=0.000],且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组高于自体髂骨植骨组[(16.7±0.5)分,(14.0±0.6)分,t=19.529,P=0.000]。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组术后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自体髂骨植骨组术后并发颈部切口血肿1例,血肿清除后切口愈合;并发取骨处疼痛3例,未行特殊处理,术后3个月后疼痛缓解。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中采用PEEK椎间融合器原位植骨比自体髂骨植骨更有利于颈椎功能的恢复,且具有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孔镜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15例CSR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27~51岁,中位数39岁;均为单节段单侧CSR,C4~53例、C5~68例、C6~74例。所有患者均经6周以上非手术治疗,疗效欠佳。均采用后路椎间孔镜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测定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及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并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手术时间55~100 min,中位数78 min;术中出血40~90 m L,中位数75 m L。14例患者获得随访,1人失访,随访时间9~26个月,中位数15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神经根性症状均明显缓解,至末次随访时无1例复发;MRI提示原手术节段未见明显椎间盘突出,邻近椎体未见明显退变征象。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颈肩疼痛VAS评分明显减小[(6.58±2.03)分,(1.23±0.75)分,t=9.250,P=0.000],JOA评分和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12.49±1.30)分,(16.32±0.69)分,t=9.737,P=0.000;(61.6±14.1)分,(79.1±16.6)分,t=3.006,P=0.006];椎体水平位移和椎体角度位移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2±0.63)mm,(1.16±0.38)mm,t=0.203,P=0.890;(4.98°±1.32°),(5.06°±1.15°),t=0.171,P=0.866]。结论:后路椎间孔镜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可有效减轻单节段CSR患者的颈肩疼痛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56~62岁,中位数58岁。椎间盘突出节段,L_(3~4)5例、L_(4~5)16例、L_5S_11例。病程3~6个月,中位数4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腰腿疼痛情况,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80~140 min,中位数100 min。术后下床时间16~40 h,中位数26 h。住院时间4~8 d,中位数6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神经根粘连等并发症。腰腿疼痛VAS评分,术前(7.9±1.8)分,术后1 d(2.7±1.4)分、7 d(2.5±1.6)分、1个月(1.9±0.8)分、6个月(1.7±0.6)分。术后6个月按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3例、良7例、可1例、差1例。差的1例非手术治疗2个月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最终疗效评价结果为良。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减轻腰腿疼痛,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速磨钻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椎体后缘骨赘型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椎体后缘骨赘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2例。男36例,女26例;年龄51~81岁,中位数63岁。病变节段为C2~C33例、C3~C49例、C4~C513例、C5~C616例、C6~C78例、C2~C41例、C3~C53例、C4~C65例、C5~C72例、C3~C62例。病程6个月至12年,中位数10个月。术中应用高速磨钻在减压节段上位椎体后下缘和下位椎体后上缘的左右侧各打磨出1个骨槽,打磨掉部分椎体后缘皮质骨和骨赘。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随访观察颈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2例患者,单节段减压49例、双节段减压13例。手术时间50~125 min,中位数75 min;术中出血量80~500 mL,中位数210 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型颈椎病评分,术前(12. 3±1. 6)分,术后1周(15. 3±0. 6)分,术后3个月(16. 3±0. 5)分。均无感染、脑脊液漏及神经根、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椎体后缘骨赘型脊髓型颈椎病,术中应用高速磨钻,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有利于颈椎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俯卧斜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采用俯卧斜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9例,男36例,女43例。年龄15~72岁,中位数48岁。病程1周至12年,中位数4年。治疗2周后测量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并观察其颈椎疼痛缓解、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1.95±0.72)分]较治疗前[(6.98±1.36)分]下降。治疗后的臂丛电位(N9)、颈髓电位(N13)、皮层电位(N20)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9.33±0.69)ms、(13.20±1.01)ms、(19.57±1.12)ms]较治疗前[(10.21±1.07)ms、(14.42±1.05)ms、(21.18±1.09)ms]缩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51例、好转25例、无效3例。结论:俯卧斜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操作简单、缓解疼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有助于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结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穿刺入路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术后第3天和第10天行颈部小针刀松解术。评价患者治疗前及术后1,3,6及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YT20)评分,参照改良MacNab评分法于术后12个月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各时间点VAS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分别由术前的(8.21±1.56)分下降至术后的(2.96±1.45)分、(2.52±1.46)分、(2.36±1.50)分和(1.87±0.98)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YT20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上升,分别由术前的(7.25±2.32)分上升为治疗后的(14.58±3.26)分、(15.32±4.68)分、(16.42±4.98)分和(16.58±3.24)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采用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评价,优30例,良7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2.50%,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结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2~72岁,中位数60岁。L4~5椎间盘突出21例,L5S1椎间盘突出7例。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腰椎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切口9~14 cm,中位数12 cm。手术时间95~135 min,中位数110 min。术中出血量200~400 m L,中位数330 m L。1例出现硬脊膜破裂,术中未行修补。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3个月,中位数28个月。2例出现螺钉轻微松动,无明显临床症状,均未行特殊治疗。均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12、24个月,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5.7±2.6)分降至(2.2±0.6)分、(2.2±0.7)分、(2.1±0.6)分,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5.5±1.3)分降至(0.7±0.5)分、(0.5±0.3)分、(0.4±0.3)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57.0±18.0)%降至(17.0±5.0)%、(18.0±6.0)%、(15.0±5.0)%,无疼痛步行距离由术前400 m均升至2000 m以上。结论: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缓解腰腿疼痛症状,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残留神经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残留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52~65岁,中位数58岁。单节段病变10例,其中C_4~C_53例、C_5~C_66例、C_6~C_71例;多节段病变5例,其中C_4~C_63例、C_5~C_72例。均有臂部疼痛、麻木及下肢无力等症状。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 d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14次。分别于术后1 d及电针治疗开始后1周、2周、3周、4周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臂部疼痛及麻木情况,并观察临床综合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周,中位数17周。1例患者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症状,休息后自行缓解,其余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臂部疼痛VAS评分,术后1 d(5.4±1.3)分,治疗开始后1周(3.3±1.2)分、2周(2.3±1.0)分、3周(1.6±1.2)分、4周(1.1±0.7)分。臂部麻木VAS评分,术后1 d(5.5±1.0)分,治疗开始后1周(3.4±1.2)分、2周(2.4±0.8)分、3周(2.0±0.7)分、4周(1.5±1.1)分。治疗开始后4周,臂部疼痛VAS评分改善率为(78.3±8.6)%、麻木VAS评分改善率为(77.5±7.2)%。末次随访时采用自拟疗效标准评定临床综合疗效,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1例。结论:电针夹脊穴可以有效缓解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残留的臂部疼痛及麻木症状,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方春华  张晓慧 《河北中医》2010,32(1):129-130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疾病,目前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疗法。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病主要手段,主要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骨折脱位和颈椎损伤,其主要术式包括颈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颈椎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颈椎前路侧前方减压术和人工椎体置换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