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LPA)亚端粒探针分析(Subtelomere Assay)联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自然流产绒毛进行遗传学分析,并探讨绒毛组织染色体嵌合现象的发生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 31例自然流产、16例IVF/ICSI治疗后流产、10例正常对照绒毛组织,同时进行细胞培养核型分析及MLPA联合FISH检测.结果 细胞培养核型分析与MLPA联合FISH检测的成功率分别为71.93%(41/57)、100%(57/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然流产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61.29%(19/31),IVF/ICSI流产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56.25%(9/16),正常对照组为10%(1/10);正常对照组绒毛16、18、X、Y 3对染色体的平均嵌合率为98.6%±1.32%,以正常对照组3对染色体平均嵌合率-2SD为界限值下限统计嵌合发生率;自然流产组和IVF/ICSI流产组绒毛嵌合率分别为38.71%(12/31)、25%(4/16),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自然流产绒毛组织的染色体异常率、嵌合现象发生率均高,是导致胚胎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胎儿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微阵列芯片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在孕早期产前诊断中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广西玉林市妇幼保健院优生遗传科就诊的100例超声异常的孕早期孕妇的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及array-CGH技术检测资料。了解超声引导下经腹绒毛穿刺的安全性及比较核型分析和 array-CGH检测结果。结果 100例经腹绒毛穿刺、检测全部获取成功(100%),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共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34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4%;array-CGH技术共检出染色体异常35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5%,但另有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平衡易位array-CGH漏检为正常,染色体核型及array-CGH的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产前诊断指征及染色体异常核型分布主要以21、18、13三体,45,X为主,终止妊娠46例。结论孕早期胎儿绒毛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简便可靠,成功率高,联合array-CGH检测可进一步提高检出率和准确率。能在孕早期及时发现胎儿染色体疾病,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的不同受精方式对妊娠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辅助生殖妊娠与自然妊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505例,按照不同的受精方式分为人工授精组31例,IVF组158例,ICSI组75例,IMSI组25例,及自然妊娠组216例。应用定量荧光PCR(QF-PCR)联合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的方法对其流产组织进行检测,比较辅助生殖不同受精方式流产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异常率。流产患者按35岁分界,分别比较两个年龄段不同受精组的异常率。分别比较新鲜胚胎和冻融胚胎IVF、ICSI、IMSI三组的异常率。结果人工授精组、IVF组、ICSI组、IMSI组及自然妊娠组的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类型中三体、单体、微缺失微重复的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倍体的异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2)。35岁各组别异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29),≥35岁各组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新鲜胚胎与冻融胚胎三组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VF组的新鲜与冻融胚胎异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47),ICSI组和IMSI组的新鲜与冻融胚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辅助生殖的不同受精方式均不会增加自然流产胚胎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率。对于35岁以下的低龄患者,ART助孕中的各受精方式可能会降低其异常率。胚胎冷冻技术使用过程中,受精方式的改变不会增加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异常率。  相似文献   

4.
孕早期流产60例绒毛染色体核型和病原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绒毛染色体核型及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取60例孕早期自然流产者的绒毛与同期人工流产者作对照,进行UU、CT、DNA检测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实验组病原体总感染率40.00%,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10例,对照组分别为11.67%和0例.两组间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实验组内正常核型与异常核型在病原体感染人数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次与第2次自然流产在病原体感染和核型异常方面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除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外,UU和CT感染胚胎也是引起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但两种原因之间无明显因果关系.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及UU、CT感染可发生在任何一次妊娠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高龄孕妇的胎儿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对比不同年龄组与染色体异常情况的相关性。方法对1036例就诊的高龄孕妇进行羊膜穿刺术、羊水细胞培养并分析染色体核型。结果共检出异常核型69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6.66%。在不同年龄组中,35-39岁、40岁及以上孕妇的羊水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70%、9.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妇年龄增长,胎儿染色体异常率增加,对高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指导临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与孕妇年龄、自然流产次数、流产儿性别、孕周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55例自然流产患者行绒毛染色体检查,分析孕妇年龄、自然流产次数、流产儿性别及孕周对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的影响。结果绒毛染色体核型正常39例,异常16例,检出率29.1%;孕妇年龄大于30岁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小于等于30岁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例自然流产组织中检出男性胚胎共34例,占61.8%,且男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32.4%)高于女性胚胎(2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有自然流产病史的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首次发生自然流产者,孕周大于9周者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也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孕妇高龄可能会使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几率增高。自然流产患者清宫时行绒毛染色体检查,明确本次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对指导下一次妊娠和优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产前诊断使用高通量测序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NGS-CNVs)检测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9月因各种高危因素来本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并自愿进行NGS-CNVs和染色体核型分析且检测成功产前诊断300例孕妇产检资料,依据分析方式不同分为NGS-CNVs组、染色体核型组、联合使用NGSCNVs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组。比较3种方式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的情况。结果 NGS-CNVs组、染色体核型组、联合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3.67%、21.33%和25.00%,3组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GS-CNVs组染色体数目异常检出率(19.33%),染色体核型组为(19.67%),联合组为(19.67%),仅联合组与染色体核型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NGS-CNVs组对结构异常检出率(5.67%和4.33%)高于染色体核型组(1.67%),仅联合组与染色体核型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NGS-CNVs组检出染色体结构性异常CNVs13例;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结构异常5例;NGS-CNVs组检测多态性CNVs15例,其中1例染色体核型为Y倒位,属染色体正常变异。结论 NGS-CNVs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有效提高羊水细胞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尤其是检测染色体微缺失和微重复作用显著,能更好降低出生缺陷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方式对胚胎早期染色体异常的发病率的影响,以及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在流产组织染色体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同时期在生殖中心接受治疗,于妊娠早期自然流产的患者进行清宫术后所获的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微阵列检测,计算染色体异常比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对119例流产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微阵列检测。异常结果73例,异常率61%,其中8例(11%)为FISH及QF-PCR技术涵盖不到的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复。自然妊娠组、促排卵组、人工授精组、IVF组、ICSI组异常率分别为63%、67%、67%、60%和6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鲜胚胎与冻融胚胎移植异常率为52%和67%,P0.05,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的最主要原因,不同妊娠方式其染色体异常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可用于检测流产的组织标本,为难以进行细胞培养核型分析标本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辅助助孕自然流产的病例,应用染色体微阵列检测可以替代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帮助明确流产原因,早期治疗,提高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绒毛细胞培养及其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及自然流产病因的应用。方法采用绒毛细胞培养分别对符合产前诊断指征的150例孕妇由B超介导下经腹壁穿刺术留取绒毛及早期胚胎停育的620例患者留取绒毛,进行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核型分析及结果比较。结果 (1)产前绒毛培养成功率(95.3%)高于流产胚胎绒毛细胞培养成功率(89.4%),流产胚胎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58.3%,产前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10.6%,(2)早期自然流产胚胎异常核型发生率为56.3%(312/554),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分别占异常核型的96.5%,3.5%,数目异常主要为三体(51.9%),以16-三体为高发、其次为单体(17.9%)和多倍体(15.1%)。(3)早期自然流产孕妇中,年龄≥35岁者的胚胎异常核型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35岁,有明显差异(P0.01);(4)自然流产病例中,女性胚胎占61.6%(341/554),男性胚胎占38.4%(213/554),两组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45.7%和63.6%,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绒毛细胞培养检测染色体的方法,同时适用产前诊断绒毛和流产胚胎绒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男性年龄对胚胎染色体及其辅助生殖结局影响。方法选择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n vitro fertilisation)/ICSI(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治疗的男性精液标本120例,按照男方年龄分为3组。35岁组(n=42)、35~39岁组(n=40)、≥40(n=38),同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以上3组患者通过常规体外受精周期中受精的第3天的废弃胚胎进行胚胎染色体分析,并对以上三组观察男方年龄对IVF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影响。结果≥40岁组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率39.6%(19/48)小于35岁组50.0%(31/62)及35~39岁组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率48.3%(2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50.0%(31/62)与35~39岁组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率48.3%(28/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方年龄≥40岁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植入率、妊娠率与男方年龄35岁组、35~39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方年龄≥40岁组患者的流产率17.65%(3/17)与男方年龄35岁4.34%(1/23)及35~39岁组5.00(1/20)相比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男性年龄对受精率、胚胎质量、植入率、妊娠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男性年龄对IVF胚胎染色体以及流产率有一定影响。在生育过程中,男性年龄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致妊娠早期流产的绒毛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住院诊断为孕早期流产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时间为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共计125例,分为2组,ART组(辅助生殖技术致妊娠早期流产孕妇)80例;对照组(自然妊娠早期流产孕妇),共计45例。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绒毛细胞进行绒毛细胞提取,培养及染色体分析。结果对照组正常核型数量为24例,异常核型数量为21例。自然妊娠早期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结果提示,染色体异常类型最多见的是染色体数量异常,以47,XX/XY,+22,47,XX/XY,+16,47,XX,+21多见,其它可见三体和嵌合体;ART组正常核型数量为32例,异常核型数量为48例。结果提示以常染色体三体最多见共计33例,最多见的三体为47,XX/XY,+22、47,XX/XY,+16、三倍体型4例、染色体多态性2例、嵌合体型3例、单体型4例、四倍体型2例;对照组不同年龄中(40岁、≥40岁),染色体正常例数/异常例数的异常率分别为(21/1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不同年龄中(40岁、≥40岁),染色体正常例数/异常例数的异常率分别为(31/18、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与对照组的染色体正常例数/异常例数的异常率分别为(32/48、16/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致妊娠早期流产的容貌染色体异常明显高于自然妊娠早期流产孕妇,染色体异常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孕中晚期高危妊娠患者采集脐带血后染色体异常核型检测结果以及多态性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前往我院产科进行产检的150例孕中晚期高危妊娠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150例错过羊水检查并怀疑病毒感染或胎儿贫血或高龄孕中晚期妊娠孕妇为对照组,对两组染色体核型异常检查结果以及染色体多态性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组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染色体多态性分布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高龄孕中晚期高危妊娠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染色体多态性分布占比高于非高龄孕中晚期高危妊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中晚期高危妊娠患者脐带血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以及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均相对较高,开展此类患者脐带血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患有染色体病的胎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复发性流产与染色体异常及多态性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的1368例(684对)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764例(382对)无流产史且正常分娩的夫妇作为对照组。作常规技术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36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检出异常核型223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16.3%(223/1368);其中多态性核型为182例,占异常核型81.6%,异常检出率13.3%;相互易位核型10例,占异常核型4.48%,异常检出率0.73%;罗式易位31例,占异常核型13.9%,异常检出率2.27%。而在764例对照组中只检出多态性核型27例,异常检出率3.53%(27/764)。研究组中多态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一类重要遗传学因素;此外,多态性的存在可能增加了复发性流产的风险,建议临床应重视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可能潜在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接法检测稽留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的应用价值与方法评价。方法通过直接法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229例稽留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其中胚胎期稽留流产组132例,胎儿期稽留流产组97例;非高龄组185例,高龄组44例。结果直接法绒毛染色体检测成功率为61.6%(141/229),核型异常率为56.0%。染色体异常的类型以常染色体三体发生率最高,占异常核型的35.4%(28/79)。胚胎期稽留流产组中绒毛标本检测成功率与胎儿期稽留流产组有显著差异(P〈0.05);非高龄组染色体核型异常率与高龄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直接法检测绒毛染色体核型检出率较低,更适合于胚胎期稽留流产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测量与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早孕期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孕妇,研究其胎儿NT值与染色体核型及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120例病例中胎儿NT≤2.5 mm 76例,未检出异常核型(0%);NT≥2.5 mm 44例,异常核型9例(20.45%)。其中,25例2.5mm≤NT≤3.5 mm的胎儿检出染色体异常1例,检出率为4%(1/25);19例NT≥3.5mm的胎儿检出染色体异常8例,检出率为42.11%(8/19),两组异常核型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NT增厚程度的不同将NT值分为2.5-3.4mm、3.5-4.4mm、4.5-5.4mm、5.5-6.4mm、≥6.5mm,其中异常核型比例分别为1/25、0/6、2/4、1/2、5/7,各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不同NT值范围内的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不同或不全相同。结论胎儿NT增厚是早孕期筛查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有效且敏感的超声指标,绒毛活检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应作为胎儿NT≥3.5mm的孕妇的首选产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4对自然流产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核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G显带技术行染色体核型检查,后结合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204对自然流产夫妇中,检出染色体异常16例(平衡易位15例,罗伯逊易位1例),检出率3.82%,较一般人群的染色体异常率为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检出染色体多态性39例,检出率9.56%;流产例次染色体异常组(2.94±0.85)及多态性组(2.76±1.45)均较正常染色体组(1.05±1.39)为高,差异皆有显著性(P<0.01).结论 人体夫妇染色体异常是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染色体多态性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对自然流产夫妇进行常规的染色体检查及遗传咨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妊娠早期胎盘绒毛染色体核型,实行优生优育,避免遗传病胎儿的出生.方法对300例孕早期绒毛细胞直接制片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发现异常核型18例,异常核型出现率为6.00%,其中三体型10例,占异常核型的55.56%,分别为21三体7例,18三体2例,13三体1例,其次为平衡易位7例,占异常核型的38.89%,再次为染色体缺失1例.高龄孕妇中21三体的检出率5.77%(3/52),非高龄组为3.16%(4/248),x2=1.6900,P=0.1931,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孕早期绒毛染色体直接制片法是预防性优生学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孕期超声软指标异常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0月136例早孕期胎儿超声筛查软指标异常的病例,行超声介导下绒毛活检术及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统计各软指标的染色体异常率。结果136例绒毛标本经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共检出异常核型38例,染色体异常率为27.9%(38/136)。多发软指标异常胎儿染色体异常率(62.1%,18/29)较孤立性软指标异常胎儿(18.7%,20/107)显著增高,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合并其他软指标异常胎儿异常率为56.5%(13/23),孤立性NT增厚胎儿染色体异常率为25.8%(17/66),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骨缺如合并其他软指标异常和孤立性鼻骨缺如的胎儿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60.0%(15/25)和3.9%(1/26),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发软指标异常及孤立性NT增厚对染色体异常有较高的检出率,早孕期对该人群行产前诊断可有效防止出生缺陷以及减少对孕妇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探讨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临床高危因素,进一步提高羊膜腔穿刺对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05年2月至2005年10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决定羊膜腔穿刺的555例妊娠18-24周的孕妇,对羊水中胎儿脱落细胞进行培养,采用原位制片、G带染色技术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共15例异常染色体核型。高龄孕妇(年龄≥35岁)与血清筛查高危组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600)。但在高龄孕妇中,年龄达到或超过40岁者,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虽然父亲的年龄在胎儿染色体正常与异常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在年龄低于35岁的孕妇中,上述差异美有显著性意义。B超提示胎儿"软指标"异常组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与未提示异常组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0)。结论血清筛查高危者与高龄孕妇都有进行产前诊断的必要性。对于B超提示胎儿异常者应警惕胎儿染色体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NGS-CNVs)在羊水细胞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因高危因素来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要求羊水穿刺产前诊断的30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术前常规进行产前超声检查,在超声引导下行羊水穿刺术,抽取羊水进行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和NGS-CNVs检测,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依据产前超声检查胎儿是否存在结构或软指标异常分为两组,比较两组胎儿CNVs的检出率。结果(1)NGS-CNVs检测成功305例,失败3例,检测成功率为99.0%。发现染色体正常181例(58.8%),染色体数目异常33例(10.7%),染色体结构异常91例(29.5%)。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致病性CNVs 4例、多态性CNVs 23例,致病性未知CNVs68例。(2)NGS-CNVs检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相比,检测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GS-CNVs检测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NGS-CNVs能够检测到更多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产前超声检查提示胎儿结构或软指标异常组CNVs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S-CNVs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出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NGS-CNVs能够发现更多的染色体结构异常,整体提升产前诊断水平,降低出生缺陷。NGS-CNVs临床应用于产前超声检查提示胎儿结构或软指标异常的孕妇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