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原位附件骨在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中的有效,洼和可行性.方法:采用腰椎后路病变节段脊柱附件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原位骨椎间植骨融合.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临床恢复率.术后、术后1年及最终随访时分别为8l-3%、85%和84.8%,最后一次随访的融合率达99%.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8%,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病人的满意度达95.4%.结论:原位附件骨生物融合能力可以满足临床需要,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何利群 《中医正骨》2010,22(1):60-60
腰椎退行性不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是引起下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逐渐向老龄化社会发展,其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但对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治疗,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方法。自2006年5月至2009年8月,我们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不稳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椎弓根螺钉结合后斜向置入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对2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均在减压基础上采用病变节段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置入,辅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6~24个月)。按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优19例,良7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为93%。结论:对于腰椎不稳症患者,行椎管减压后应用椎弓根螺钉技术结合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可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合并单枚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54例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均有腰痛及一侧下肢疼痛)。其中男39例,女15例,年龄31~63岁。单节段43例,其中L3/4 2例,L4/5 27例,L5/S1 14例;双节段11例,其中L3/4和L4/5 2例,L4/5和L5/S1 9例。暴露单侧责任椎板及关节突,置入椎弓根螺钉,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切除椎间盘处理终板,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手术前后按JOA评分评定手术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和与cag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单节段平均45min,双节段平均72min。术中出血90~370ml,其中单节段平均90ml,双节段180ml。术前JOA评分平均(10.7±0.6)分,术后3个月时平均(23.4±0.7)分。优良率为92.60%。随访19~32个月,平均23.1个月,2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再次手术治疗。最末随访显示患者椎体间融合率96.3%,2例假关节形成,未发现断钉及cage移位。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合并单枚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手术简单、有效、经济,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时3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a。优良率达97%,植骨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可使不稳节段即刻稳定,骨性融合率高,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a,优良率达97%,植骨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可使不稳节段即刻稳定,骨性融合率高,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胸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34例合并骨质疏松的胸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14例、女20例;年龄41~73岁,中位数61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退行性椎管狭窄症8例(胸、腰椎各4例)、退行性腰椎滑脱9例(Ⅰ度4例、Ⅱ度4例、Ⅲ度1例);骨密度T值3.1±0.3;病程4个月至5年,中位数16个月。均经后正中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螺钉选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10.4±38.7)min、术中出血量(189.6±75.2)m L、住院时间(10.5±2.6)d。术中发生硬脊膜破裂2例、脑脊液漏1例、神经根牵拉伤4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7.6±1.5)分,术后12个月时降低为(2.6±0.7)分。至术后12个月时,29例植骨完全融合、4例部分融合、1例融合失败,29例螺钉稳定、4例欠稳定、1例不稳定。术后12个月时按照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标准,显效27例、有效6例、无效1例。结论:应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胸腰椎退行性疾病,螺钉稳定性高,临床疗效好,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腰椎滑脱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拟行腰椎后路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切除椎间盘后分别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观察组)和单纯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对照组)进行固定。比较术后1年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改善率、健康量表SF-36总分及生理职能、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术前疼痛VAS评分、ODI评分、JOA腰椎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2.3±1.1)分、ODI评分(9.4±2.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2±1.2)分和(11.2±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JOA腰椎评分(22.0±2.8)分,高于对照组的(20.0±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滑脱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在疼痛症状缓解、腰椎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提高方面优于单纯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在腰椎滑脱症上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52例,以上病例均经X线片及CT检查后确诊,手术时采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须要随访。经随访后,所有患者临床疗效如下:本院收治的5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在横突间使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其中有39例患者状态达到优,即症状完全消失,可以正常工作,所占比例为75%;有6例患者状态为良,即仍有腰背痛,但不影响工作,所占比例为11.54%;有5例患者状态为可,即症状同以前相比有轻度好转,所占比例为9.62%;有2例患者状态较差,即症状有些加重,所占比例为3.85%。并发症情况如下:其中手术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为:硬脊膜撕裂患者共5例,所占比例为9.62%;神经感损伤患者共3例,所占比例5.77%;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在手术完成后随访的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为:切口血肿患者共8例,所占比例为15.38%;椎间隙感染患者共5例,所占比例为9.62%;脑脊液漏患者共3例,所占比例为5.77%;肺栓塞患者共2例,所占比例为3.85%,总计并发症发生率为34.62%。结论: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其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多,应该仔细操作,及时随访,早期预访和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后路椎体间及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对26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椎管减压,并用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对不稳滑移椎体进行复位固定,同时Cage椎体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植骨仅用减压时切下的松质骨。结果:术后随访5月—2年3月,平均1年2月;腰腿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腰椎滑脱完全复位。复查X线片显示,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恢复,术后4~5月均达骨性愈合。无钉棒松动、折断、复位丢失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USS椎弓根螺钉系统结合Cage椎体间和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能够提供腰椎牢固固定,Cage能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椎体间及后外侧融合率高,从而也改善了其疗效。  相似文献   

11.
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具有其他颈椎固定方法无法比拟的三维稳定性。自1994年Abumi等。报道应用颈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颈椎损伤以来,新型内固定器械和置钉技术不断改进,国内外相关报道也逐渐增加。但由于颈椎椎弓根的解剖特点及其复杂的毗邻关系,许多学者认为经颈椎椎弓根置钉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因此临床推广受到了限制。自2000年9月至2008年9月,笔者采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不稳患者5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中老年腰椎不稳症多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手术疗效.选用中华长城内固定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加关节突间、横突间及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术前、术后6个月~1年随访时进行疼痛强度的视觉类比评分,配对比较t检验,P<0.001;活动能力评分,配对比较秩和检验,P<0.01.说明中华长城内固定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加关节突间、横突间及椎板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中老年腰椎不稳症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节段性腰椎不稳是临床上造成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临床上主要采用减压后植骨融合术、手术复位内固定后路植骨融合术及前路融合内固定等治疗。后路融合术常采用2枚椎间融合器,我院采用自体骨粒(自体椎板、棘突骨粒)结合单枚椎间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35~67岁,平均45.2岁。失稳节段:L4/532例,L5/S113例。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15例,退变性腰椎不稳23例,椎间盘突出5例,腰椎手术后不稳2例。所有患者均有长期严重的下腰痛,伴一侧或两侧的下肢放射痛。影像学资料腰椎动力位片均提示腰椎节段性不稳。2方  相似文献   

14.
1 Tenor内固定材料特点 采用枢法模一丹历中国有限公司(Sofamor Danek公司)提供的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该系统由棒、螺钉、夹头、自断螺母、横向连接装置组成。棒的直径为5.5mm,长度可根据所需任意切取,顶端为六角头,便于旋转;螺钉分标准螺钉和复位螺钉2种,标准螺钉有4.5、5.5、6.5、7.5、8.8mm 5种直径类型,螺纹为全螺纹结构,内径为圆锥形而外径为圆柱形,能确保较高的抗疲劳强度和抗拔出强度。夹头有单夹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2例,按Frankd分级评定脊髓神经功能,应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评定骨折椎体矫形状况及稳定性。结果:1例跳跃性骨折1个锣帽脱落,余椎弓根螺钉及钉棒位置良好。Cobb角由术前的250~450恢复至术后的20~150,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由术前的25%~46%恢复至术后的80%~100%。2例脊髓神经功能A级无恢复外,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够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及脊柱的序列,矫正术前的后凸畸形,能够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能够改善截瘫症状。  相似文献   

16.
腰椎滑脱症自 80年代出现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后 ,其外科治疗原则趋于统一 ,已日渐成熟。但由于滑脱椎体复位状况欠佳、针对性神经松解不彻底、植骨融合方式及方法的不同 ,仍有少数患者术后存在椎管容积恢复欠佳、神经压迫症状无改善、椎弓根钉断裂、植骨块吸收或脱出、假关节形成等问题 ,影响着远期的疗效。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自 1997~ 2 0 0 0年对 12例峡部崩裂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椎弓根复位固定 ,改进椎体间植骨方法 ,采用双圆柱状自体骨移植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其中男 7例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测量并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矢状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进行比较。结果:12例患者VAS评分术前(7.67±0.89)分,术后(1.92±0.67)分,术后疼痛明显轻于术前疼痛,P0.05;矢状位Cobb角术前(14.83±3.16)°,术后(3.83±3.01)°,术后矢状位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P0.05;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术前(58.67±7.61)%,术后(95.33±2.40)%,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恢复病椎的高度及矢状位Cobb角,手术损伤小,术中及术后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能够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联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梅州市中医医院接诊的68例腰椎不稳患者,采用抽签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选择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联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选择Cage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腰椎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联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不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椎管减压,椎板横突间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在治疗腰椎滑脱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6例腰椎滑脱病人,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4岁。临床表现下腰椎痛5例,合并下肢痛13例。单纯下肢痛8例,其中11例有间歇性跛行。滑脱程度按Meyerding分类:Ⅰ度3例,Ⅱ度21例,Ⅲ度2例。滑脱部位:L3 1例,L4 12例,L5 13例。术后平均随访28月。比较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和滑脱复位程度。结果26例中,症状完全缓解者24例,临床满意率92.1%。滑脱完全复位率Ⅰ度100%。Ⅱ度91.6%,部分复位(80%)1例。26例中无一例发生神经系统及其他并发症。无椎弓根螺钉松动和脱落现象。结论在腰椎滑脱治疗中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管减压,椎板横突间植骨,手术固定牢靠,复位满意,植骨融合率高,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侧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92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男56例,女36例。年龄39~72岁,中位数53岁。腰椎间盘突出症59例,腰椎椎管狭窄症1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MeyerdingⅠ度)14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L_(3~4)26例、L_(4~5)42例、L_5S_124例。均采用双侧CBT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的腰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调查问卷(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back pai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JOABPEQ)评定总体疗效。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并评价CBT螺钉的位置及椎间融合情况。观察治疗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且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手术时间65~130 min,中位数85 min。术中出血量140~420 mL,中位数270 mL;所有患者均未输血;术后引流量110~250 mL,中位数160 mL。1例患者术中发生硬脊膜损伤并脑脊液漏,由于硬脊膜囊破裂口较小,术中以明胶海绵填压硬脊膜囊破裂处,术后保持头低脚高位,未出现脑脊液漏及神经损伤症状;2例患者发生终板损伤,术后绝对卧床2周并且佩戴胸腰支具2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内。切口均甲级愈合。8例8个节段的椎间融合器发生沉降。未发生椎间隙感染、神经损伤、螺钉松动及断裂、椎间融合器移位、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86例患者的362枚CBT螺钉位置为Ⅰ度;6例患者的6枚CBT螺钉位置为Ⅱ度,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症状,未调整螺钉位置。至末次随访时,8例椎间融合器内骨质稀疏、可见部分透亮线,不能明确椎间是否融合,其余84例均获得椎间融合。术前、术后6 d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分别为(9.6±1.5)mm、(11.5±1.4)mm、(11.1±1.3)mm;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3.24°±0.89°、1.21°±1.1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42.80°±8.17°、50.20°±7.47°。术前、术后6 d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6.2±0.5)分、(2.2±0.6)分、(1.2±0.6)分;术前、术后6 d及末次随访时的JOABPEQ评分分别为(12.13±1.76)分、(24.30±1.56)分、(25.30±1.66)分。结论:双侧CBT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腰部疼痛症状、改善腰部功能,总体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